中國太平洋保險資產管理中心主任趙鷹表示,除了投資端,負債端也是伯克希爾一個很大的優勢,很大程度是巴菲特投資端的底氣,保證他可以維持投資的定力。
騰訊新聞《一線》作者鄔川
一直以來,巴菲特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優異的投資能力,卻少有人關注到他之所以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背後的底氣來自於哪裡。
對於這個問題,擁有20多年保險從業經歷,中國太平洋保險資產管理中心主任趙鷹有著自己的見解。在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即將到來之際,騰訊新聞《一線》對話趙鷹,站在新的角度研究巴菲特、以及伯克希爾哈撒韋背後的商業模式。
以下摘錄了趙鷹的主要觀點,並在後文附上完整版文字實錄。
「這次百年難遇的疫情可能對全球政治格局、經濟格局、產業鏈重構、消費模式、企業商業模式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巴菲特也說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遇見這樣的疫情。」
「大家關注比較少的是保險業務,而保險業務尤其是非壽險業務和再保險業務是伯克希爾哈撒韋重要的基礎業務,佔2019年營業收入的83%,所以對它的研究不應只局限於投資端,還需重點關注其負債端的管理。」
「在我看來除了投資端,負債端也是伯克希爾一個很大的優勢,很大程度是巴菲特投資端的底氣,保證他可以維持投資的定力。」
「巴菲特現在主要運用的就是非壽險資金,非壽險業務經營得好,就可以獲得零成本甚至是負成本的資金。」
「對於保險資金的管理不可能脫離負債單純地談投資,兩者一定是緊密結合的,資產負債管理是我們工作的核心。」
以下為完整版專訪文字實錄:
騰訊新聞《一線》:一年一度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即將召開,您對巴菲特將與市場分享的觀點有什麼期待嗎?
趙鷹:實際上我們的期待,每年有相同的部分,每年大家都在期待巴菲特有沒有一些新想法、新理念、新做法,以及這些觀點是否對我們自身有一些啟發,這是不變的期待。當然,每年也都有一些「特殊」的期待,比如今年大家的關注點肯定繞不開疫情,這次百年難遇的疫情對全球政治格局、經濟格局、產業鏈的重構、消費模式、企業商業模式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影響,巴菲特自己也說「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遇見這樣的疫情」,所以我覺得很多人都非常期待巴菲特能分享一下他對疫情下全球經濟政治格局、社會結構、消費習慣等方面的可能變化,以及最終會如何影響到我們的投資策略,比如是否帶來新的投資機會、投資者應該如何調整投資策略等等。另外,相信對於大部分專業投資者來說,除了想聽到巴菲特關於這些內容的結論,更希望了解背後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思考邏輯。我也相信巴菲特不會讓大家失望。
騰訊新聞《一線》:很多觀點認為巴菲特收購保險公司,然後把伯克希爾哈撒韋打造為一家保險集團是他能夠創造出驚人財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趙總您擁有二十多年金融保險從業經歷和豐富的保險集團管理經驗,所以我們想請教一下,在您看來,伯克希爾哈撒韋的經營模式最值得借鑑的地方在哪裡?
趙鷹: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國內對巴菲特的研究一般主要集中在他的投資端,而很少去關注他的負債端。其實,伯克希爾哈撒韋這家企業的基礎是保險業務尤其是非壽險和再保險業務,這裡面不僅僅涉及到投資,還有很多與保險資金應用相關的負債端的管理,這是在國內很少被提及卻非常重要的一點。具體來看,保險資金的運用按資金性質分兩大塊:一塊是壽險資金的運用,另一塊是非壽險保險資金(比如財產險等)的運用。這兩類保險資金的應用在某些方面是相似的,比如都是以負債為導向的資產管理;但也存在差異——兩類資金的風險收益特徵、久期、流動性等是不同的,所以在投資組合構建策略上會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差異,相對來說壽險資金的期限更長、複雜度更高,非壽險資金相對簡單一些——核心管理對象是它的保險浮存金。
如果該類業務經營得好,綜合成本率控制在100%以下,就可以獲得零成本甚至說是負成本的資金。當然,在負債端還需要控制住一個風險,就是保費不能減少,如果保費逐年降低,你的投資規模就維持不住了,而且需要賣資產來應對賠付資金。大家對巴菲特的投資端比較關注研究也比較深入,包括他的長期投資模式、選股模式等,但是在我看來負債端也是伯克希爾一個很大的優勢,很大程度是巴菲特投資端的底氣,保證他可以維持投資的定力。所以我建議大家在研究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報時,不僅要看投資數據,還要去研究其負債端是否有穩定的現金流。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點是它每年持有的現金,很多人看待巴菲特持有的現金規模的時候,更多是去分析他對股市後續機會的判斷,但大家忽視了負債端的需求,因為非壽險有很多的保險產品都是在一年之內要到期的,所以公司確實需要保持一定的現金頭寸應對償付,這涉及到資產負債管理中的現金流管理問題。大家如果仔細研究伯克希爾2019年的年報可以發現公司年末的浮存金(float)1290億美元與資產負債表中的「現金與現金等價物」和「在美國國債部位的短期投資」的合計金額1249億美元規模相仿,這是一種巧合還是管理安排值得探究。其實我現在很想了解一下,疫情是否對伯克希爾的負債端會造成比較大的衝擊。
騰訊新聞《一線》:目前的市場狀況下,行業裡都在說保險公司需要提高自己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那您認為怎樣算優秀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
趙鷹:資產負債管理概括來講實際上就是保險公司在既定的風險偏好和其他約束條件下,持續對資產和負債相關策略進行制定執行監督和完善的過程。一家保險企業是否具備優秀的資產負債管理能力最起碼可以從6個層面去完善和提升:一是要有清晰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二是體系建立起來以後要有效地執行和溝通。三是要形成有效的約束制衡機制,要避免資產或負債任意一端出現話語權過大的情況。四是要形成基於績效管理的聯動機制,也就是說資產負債管理的理念要滲透到各部門的KPI裡面去,形成內生聯動的動力。第五是分工明確,每一個職能部門和專業團隊要明確在資產管理體系中的職責,而且在各自的環節中創造價值。第六個就是有效的風險管控,保險公司的整個資產負債管理過程中不同程度地蘊含著操作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各種風險,對於這些風險的識別和控制都應該體現在資產負債管理的體系裡面。
騰訊新聞《一線》:對於大體量資金的管理尤其需要精於評估和控制風險,您可以簡單介紹一下保險公司是如何做好投資風險管理的呢?
趙鷹:我認為第一點首先要在理念上明確,管理風險不等於消滅風險,投資的本質其實是通過承擔一定的風險獲得相應的風險溢價回報,如果完全消滅風險那就無法獲得風險溢價,所以我們實際上要做的是管理風險。風險管理流程中關鍵的兩點,一是識別,二是應對。首先是站在投資的角度識別各大類資產的風險程度、預期收益率水平,然後基於各類資產的收益風險特徵構建一個有效邊界。接下來就是根據負債特徵和保險資金自身的偏好確定風險收益性價比最高的資產組合,從而確定各大類資產應該配置的權重。。當然,這個最優組合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為每一家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風險偏好都是不一樣的。
騰訊新聞《一線》:您剛剛提到每一家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風險偏好是不一樣的,主要是什麼原因呢?是與公司本身的戰略有關嗎?
趙鷹:保險資金的風險偏好由負債端的風險收益特徵決定的。對於保險資金的管理不可能脫離負債單純地談投資,兩者一定是緊密結合的,資產負債管理是我們工作的核心。
騰訊新聞《一線》:對於今年發生的這種全球性黑天鵝事件,您認為站在大型保險公司的角度應該如何在投資方面做好風險控制呢?
趙鷹:最近一段時間「黑天鵝事件」頻發,疫情、負油價、美股暴跌、美債收益率歷史新低等等,其實很多是疫情導致的連鎖反應,所以疫情的進展以及其對經濟的實際影響仍是我們做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的核心考慮因素。新冠疫情對於保險公司資產端的風險管理來說確實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基於對市場的觀察分析去調整對各大類資產長短期預期收益、波動率的判斷,進而調整投資組合有效邊界,從而構建好在我們看來性價比最高的投資組合,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不斷地跟蹤回顧市場,目的是去評價先前對於各大類資產的收益風險的判斷是否準確,確定的權重是不是仍然是最優的,如果不是就需要通過動態調整模型中的參數來重新構建組合。所以疫情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最大挑戰不是恐慌情緒,而是需要我們具有專業能力,通過模型和工具,提高對市場投資價值的研判能力和及時適時進行投資再平衡的能力。
騰訊新聞《一線》:對於保險公司的投資端來說,很關鍵的一點是做好大類資產配置,趙總您能否簡單分享一下大保險公司通常是如何進行大類資產配置的呢?
趙鷹:大類資產配置又分為戰略資產配置和戰術資產配置,這兩個體系是缺一不可的。簡單來說,戰略資產配置是站在長期的維度比如十年來構建資產配置策略,而戰術資產配置是站在一年甚至於更短的一段時間。
戰略資產配置背後的理念其實是基本各大類資產的長期收益率和波動性,戰術資產配置則是基於短期的各類資產偏離價值的程度。
回到此次疫情,在黑天鵝發生以後,我們需要重點考慮兩個問題:一是當疫情發生以後,站在十年角度來看各大類資產的預期收益率是否會發生變化;二是在疫情衝擊下,目前來看各類資產是低估了還是高估了。如果這兩個問題得到解決,那疫情下的保險資金資產配置策略就可以基本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