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登斯《社會學》(第5版)筆記和課後習題詳解
第1章 什麼是社會學
1.1 複習筆記
一、社會學的視角
1社會學的想像力(賴特·米爾斯)
(1)學習從社會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即用更加開闊的視野去觀察和對於想像力的培養。
(2)學習社會學不能只是遵循獲取知識的常規步驟,而要能夠自如地跳出個人所處環境的直觀性,將事情置於一個更廣泛的背景。
(3)社會學的研究所依賴的,就是社會學想像力。社會學想像力首先要求「想像自己脫離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熟悉的慣例,以便從全新的角度看待它們。
2.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喝咖啡行為
(1)咖啡並不只是一種提神的東西。作為我們日常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它還具有符號價值。事實上,社會的飲食行為都是為社會互動以及儀式的實施提供場合,而這些都成為社會學研究的豐富主題。
(2)咖啡是一種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對大腦有刺激作用,是一種會上癮的東西,但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數人並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然而有社會允許消費大麻甚至古柯鹼,卻反對消費咖啡和酒精。社會學家對為什麼會存在這類差異懷有興趣。
(3)一個人一旦喝了一杯咖啡,就等於捲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組複雜的社會與經濟關係。社會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研究這種全球交易。
(4)飲用一杯咖啡的舉動足以推定過去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
(5)咖啡這種產品是當代許多關於全球化、國際貿易、人權和環境破壞的爭論的焦點。
3.學習社會學
許多事件看似只與個體有關(個人困擾),其實反映的是更大的問題(公共話題)。社會學的任務,正是要研究社會對我們的塑造與我們對自己的塑造之間的聯繫。我們的活動既在塑造著我們周圍的社會世界的結構或其面貌,同時又在被社會世界所塑造。
在社會學中,社會結構指的是我們生活的社會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動的隨機分類,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賦予結構或模式。
二、社會學思維的發展
1理論與理論思路
(1)構築理論的必要性:社會學並不單單收集事實,同時也要了解事情為何發生。
(2)理論與事實性的研究:理論就要建構抽象的解釋,可以用來說明廣泛多樣的經驗情境。事實性的研究和理論永遠也不能完全分開。要發展有效的理論思路,就只能夠通過事實性研究加以驗證。理論能幫助研究者把握事實,不論是事實性研究還是具有嚴格的實用目標的研究,研究者都需要某種理論知識的指導,否則他們的工作不太可能說明現代社會的複雜狀況。
(3)理論思路和理論的重要性:如果沒有一種理論思路,研究者在開始一項研究或解釋研究結果時,就不知道該如何著手進行。理論在社會學中之所以佔據首要位置,其一是對於事實性證據的啟迪;其二理論思維必須回應對於人類社會生活的研究所提出的一般性問題。
2.早期理論家
(1)奧古斯特·孔德(法國)
孔德是社會學的創始人,他創造了「社會學」這個術語。
①實證科學:社會學應當像物理學或化學用嚴格的科學方法來研究物質世界一樣,也採用類似的方法來研究社會。
②三階段法:人類理解世界的努力經歷了神學階段、形上學階段和實證階段。
a.在神學階段,引領思想的是宗教觀念,是有關社會是上帝意志的表達的信念。
b.大致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浮現出來的形上學階段,開始從自然的而非超自然的角度來看待社會。
c.實證階段,則鼓勵將科學技術應用於社會世界。孔德遵循這種觀點,把社會學看成是繼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之後,最後一門發展起來的科學,但在所有科學之中,最有意義,也最為複雜。
③「人道教」:孔德提倡建立「人道教」,這種宗教崇尚科學理據,拋棄信仰和教條,核心是社會學。在他看來,要想長期解決問題,就要建立一種道德共識,它將有助於調控社會或維繫社會,抗禦新的不平等模式。雖然孔德關於社會重建的展望從未實現,然而他在關於社會的科學的系統化和一體化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對於後來社會學作為一種學科的職業化,卻是意義重大。
(2)埃米爾·涂爾幹(法國)
①涂爾幹的著作對於現代社會學產生的影響大,主張把社會學視為新的科學,用經驗研究來闡明社會問題。塗爾的社會學第一原則,就是「把社會事實當作物來研究」。
②三個主題:
a.社會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的重要性;
b.個體的興起和一種新型社會秩序的形成;
c.社會中道德權威的來源和特徵。
③研究對象:社會事實。社會事實難以研究,因為社會事實看不見、摸不著,不能被直接觀察。所以必須通過分析它們的效果,或者考慮它們的表達方式,看其中蘊含的努力,才能間接地揭示社會事實的特性。
④學術興趣:社會團結和道德團結(維繫社會並使之免於混亂的因素)。工業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一種新型團結的興起。涂爾幹對比了兩種類型的團結,即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並把它們聯繫到分工。
現代世界的變革過程是迅猛而深入,激發了許多重大的社會難題。它們擾亂了傳統的生活方式、道德、宗教信仰和日常典範,卻沒有提供明確的新價值觀,造成了失範。這是一種由現代社會生活所激起的茫然感或者絕望感。現代社會的發展極大地動搖了過去由宗教所提供的傳統道德控制和標準。這使得現代社會中的許多人都感到,他們日常的生活缺乏意義。
⑤最著名的研究之一:《自殺論》探討個體與社會之關係。涂爾幹認為,自殺是一種社會事實,社會因素對自殺行為構成了一種根本性的影響,失範便是其中之一。年復一年的自殺率呈現出有規律的模式,而這些模式必須從社會學角度來加以說明。
(3)卡爾·馬克思(德國)
馬克思的思想與孔德和涂爾幹的思想截然相反,但都力求說明工業革命時代發生在社會中的變遷。
①資本主義和階級鬥爭
a.資本主義是一種與此前歷史中各經濟體系截然不同的生產體系,因為它是面向廣大消費者的物品與服務的生產。
b.資本主義企業中有兩種要素(資本和僱傭勞動力)。擁有資本的人構成了一個統治階級,而大多數人則構成了一個僱傭勞工階級。
c.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以衝突為階級關係特徵的階級制度。
②社會變遷:唯物史觀
a.社會變遷的主要根源並非是人類所持有的理念或價值觀。相反,推動社會變遷的主要是經濟力量。階級之間的衝突為歷史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b.社會體系從一種生產方式到另一種生產方式轉移有時是漸進的,有時則因為經濟上的矛盾而要通過革命來完成。
c.資本主義必然會被一種新的制度共產主義所取代。馬克思相信,必然會爆發一場工人階級的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開創一個沒有階級、沒有貧富之間巨大區分的新社會。社會不會再分裂成一個由壟斷經濟和政治權力的少數人所組成的階級,以及從自己勞動創造的財富中獲利殊微的人民大眾。經濟體系將實行公有制。在這種未來社會中,生產將比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更加先進、更有效率。
(4)馬克斯·韋伯(德國)
與馬克思一樣,馬克斯·韋伯的興趣和關注點也跨越了許多領域。他與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樣,也試圖理解社會變遷的性質和起因。
①反唯物史觀、注重理念和價值觀、注重社會行動:韋伯雖然受到馬克思的影響,但他反對唯物史觀,並且不像馬克思那樣認為階級衝突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在韋伯看來,經濟因素固然重要,但是理念和價值觀也對社會變遷具有同樣的影響力。韋伯認為社會學應該關注社會行動,而不是結構。他與涂爾幹和馬克思不同,不相信結構外在於或獨立於個體而存在,而認為社會中的結構是由行動之間複雜的相互影響形塑的。而社會學的工作正在於理解那些行動背後的意義。
②理念型:理念型是用來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在真實世界裡,理念型幾乎不存在,即使存在,通常也只是呈現它們的部分屬性。然而這些假設的建構非常有用,因為對於真實世界裡的任何情形的理解都可以通過與理念型的對比來完成。
③理性化及其後果:韋伯將科學、現代技術和科層制的發展整體描述為理性化。在韋伯看來,現代社會的興起伴隨著社會行動模式的重要轉變。他認為,人們正在逐漸擺脫基於迷信、宗教、習俗和悠久的習慣的傳統信念,轉而青睞強調效率和未來結果的理性的、工具性的計算。韋伯對理性化的結果並不完全樂觀。他擔憂現代社會作為一個系統,試圖規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壓迫人類精神。他尤其擔心科層制潛在地會產生壓抑性和非人性化的效應,以及它對民主制命運的影響。
(5)哈麗雅·馬蒂諾(英國,被忽視的奠基者)
馬蒂諾是「第一位女社會學家」,翻譯了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將社會學介紹到英國。
著作《美國社會》,對於今天的社會學具有重要意義:
①研究社會應關注社會方方面面,包括主要的政治、宗教和社會制度。
②社會分析必須包括對女性生活的理解。
③把社會學眼光轉向一些以前被忽視的問題,包括婚姻、家庭生活、宗教生活及種族。
3.現代理論思路
(1)功能主義
至20世紀60年代,功能主義思想或許是社會學中最主要的理論傳統,在美國尤其如此。
①社會是一個複雜系統。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協同工作,產生了穩定和團結。社會學這門學科應該研究社會各組成部分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部分與社會整體的關係。
②強調道德共識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秩序的重要性。當一個社會的大多數成員都分享共同的價值觀時,就存在道德共識。功能主義者認為,秩序和平衡是社會的常態。而這種社會均衡乃是基於社會成員當中存在道德共識。
③代表人物:塔爾科特·帕森斯和羅伯特·K.默頓。
默頓的功能主義主張影響尤其深廣。
a.他區分了顯功能和潛功能,社會學說明的一項主要內容就在於揭示社會活動和制度的潛功能。
b.他還區分了功能與反功能,探尋社會行為的反功能特性。
④功能主義的局限性:
a.過分強調了有助於社會結合的因素,忽視了導致分裂和衝突的因素;
b.沒有充分重視社會內部的創造性社會行動的作用。
(2)衝突視角
①與功能主義的相似點和不同點:
相似點:
a.都強調社會內部結構的重要性;
b.提出了一套全面的「模型」,以說明社會是怎樣運作的。
不同點:突出社會中分化的重要性,集中探討權力、不平等和鬥爭的問題。他們往往把社會看作是由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體組成的。存在不同利益,就意味著始終有可能爆發衝突,而某些群體將比其他群體獲得更多的利益。衝突理論家考察社會中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張力,並力圖理解控制關係是如何得以確立並維持的。
②馬克思主義:強調階級衝突;不同於其他大多數社會學傳統,馬克思主義是社會學分析與政治改革的融合,致力於產生一套激進政治變遷的方案。對於馬克思的主要觀念,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解釋,直到今天,依然有眾多理論立場迥異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
③韋伯影響下的衝突視角:當代德國社會學家拉爾夫·達倫多夫在已經成為經典著作的《工業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衝突》一書中指出,功能主義思想家只考慮了社會的一個側面,即社會生活中那些和諧、共識的方面。然而,那些以衝突和分裂為標誌的領域也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達倫多夫認為,衝突主要源自個人和群體所具有的不同利益。馬克思主要是從階級的角度來談利益差別,而達倫多夫則把它們與權威和權力寬泛地聯繫起來。在所有社會中,都存在握有權威的人與幾乎被權威排斥的人的分化,也就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分化。
(3)符號互動論
①喬治·赫伯特·米德
a.語言、意義和符號:符號互動論源自對於語言和意義的關注。是語言使我們成為具有自我意識的存在,意識到我們自己的個體性,能夠像別人觀察我們那樣從外部認識自己。這個過程中的關鍵元素就是符號。符號,就是用來代表另外一種東西的某種東西,人類在互動中依賴共享的符號和理解。人類生活在一個充滿符號的世界中,因此人類個體之間幾乎所有的互動都涉及某種符號的交換。
b.符號互動論關注點:關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面對面互動的細節,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細節體會其他人的言行,強調這類互動在創造社會及其制度方面所起的作用。
c.優缺點:在關於日常社會生活過程中我們行動的本質方面,符號互動論的視角提出了許多洞見;但是人們一直批評它忽視了一些更大的問題,有關社會中的權力和結構,以及它們是如何約制個體行動的。
②阿莉·霍克希爾德
a.關注社會中權力和結構的問題。在《人類情感的商業化》書中,霍克希爾德稱有關航班服務員中的「客服」培訓為培訓「情感勞動」,這種勞動要求你經管自己的情感,以便創造一種大家能夠察覺的面容展示和身體展示。服務業勞動者像體力勞動者一樣,常常會對自己在工作中出賣的某種特定屬性存有距離感。
b.影響:儘管霍克希爾德是在世界上最為發達的「服務經濟體系」之一的美國開展的研究,但她的研究發現仍然適用於當今時代的許多社會。服務性工作正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迅速擴展,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在工作場所投入「情感勞動」。
4.社會學中的理論思維
(1)理論思路是指對於社會學研究主題的一些廣泛的總體取向。理論的關注更加集中,體現出試圖說明特定的社會狀況或事件類型。它們常常構成研究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並建議研究應當致力於考察什麼問題。
(2)理論涵蓋範圍:有些理論也比其他理論涵蓋面寬廣得多。至於社會學家在理論探索上追求宏大寬泛是否可取或是否有益,則是眾說紛紜。一個理論越是宏大寬泛、雄心勃勃,就越是難以從經驗的角度加以檢驗。
(3)評價社會學理論的多樣性和挑戰性:理論爭論要比更具經驗性的爭議抽象得多。社會學並不是受單一一種理論思路主導的,彼此競爭的多種理論思路和理論相互碰撞,正是社會學事業生機勃勃的表現。在研究人類也就是研究我們自己的時候,理論的多樣性使我們避免了教條。人類行為是複雜而多側面的,單一一種理論視角遠遠不能涵蓋其方方面面。理論思維的多樣性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在研究中加以援用,可以激發想像能力,而這對社會學工作的不斷進步至關重要。
5.分析的層次:微觀社會學與宏觀社會學
(1)定義
①微觀社會學是對有關面對面互動情境下的日常行為的研究。
②宏觀社會學分析的則是大規模的社會系統,也包括對長期變遷過程的分析。
(2)聯繫
微觀分析與宏觀分析兩者是緊密相連的。如果我們要理解日常生活的制度背景,宏觀分析就是必不可少的。人們日常生活的方式受到更為廣泛的制度框架的重大影響。反過來,微觀研究對於描繪宏大的制度模式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生活中社會學如何能夠幫助我們
(1)社會學賦予我們某種對於文化差異的意識,使我們可以從許多視角出發探求社會世界。
(2)社會學研究為評估政策創議的成果提供了切實的幫助。
(3)社會學能夠為我們提供自我啟蒙,即增進自我理解。
(4)許多社會學家作為職業人員,本人都直接關注實際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