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高中」老師在重點高中帶了10幾年文科班班主任,見過很多初中成績優秀,但是高中成績卻一滑到底的學生,這些學生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時,往往會選擇文科班,其實他們並不是喜歡文科,比如政治和歷史學科,對於多數女生來說,並沒有多少吸引力,但是因為理科學不了,多數學生被迫選擇了文科。
這些學生能考上重點高中,初中成績都是很優秀的,有的甚至是中考成績非常好的學生,但是到了高中,一年下來就掉隊了,這是智商原因還是學習方法原因?
「贏在高三」老師認為:多數學生的智商差距不大,尤其是在重點高中,能考上重點高中,已經證明了他們的智商不差,而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在於學習方法!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高考考什麼」,應為明確「高考考什麼」,我們才能知道「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
高考考什麼?簡單說就是「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現在的高考已經實現了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養立意」的轉變,絕不是你想像中的「背背就能考好」的學習方式了。
這三者是什麼關係?舉個例子:我們考駕照,需要考理論(科目一)和實踐(科目二和科目三),對於多少人而言,科目一就是死記硬背就是通過刷題庫刷出來的,因為沒有駕駛經驗,所以很多內容並不理解,但是並不影響考高分,但是真正理解這些理論上的規定,需要上路駕駛,尤其是在違法交通規則被扣分罰款時,才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必備知識「就如同科目一,掌握了」必備知識「,並不代表你會開車了;」關鍵能力「就如果科目二和科目三,掌握這些能力,你就能上路駕駛了;」核心素養「你說你已經成為「老司機」了,可以自如地應付各種複雜的地形和突發情況。
由此可見,只掌握「必備知識」,你考不好;掌握了「關鍵能力」,你也不一定考得高,必須具備「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你才是學習的高手。
而現實中,很多學生卻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突出表現在:
第一、聽了,但是不懂
初中的知識,死記硬背可以,很多內容,你上課即便沒有聽懂,課下強化一下或者輔導一下,都可以彌補,而考試就直接考「是什麼」的問題。
但是,高中知識,你必須知道「來龍去脈」,才能真正理解這個知識點,而高中知識點有多又難,如果上課不能跟住老師思路好好聽講,就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
高中知識之間的聯繫特別強,如果一個環節聽不懂,可能後面都聽不懂了,這一科就這麼落下了。
對策:對於這類學生,上課聽懂是關鍵,怎樣才能跟住老師的思路?預習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對於思維要求高的學科,比如數學和物理,預習是必須的。學習的完整過程應該包括:預習——上課——複習——作業。但是,對於這部分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只有兩個過程:上課——作業。所以,他們上課才聽不懂。
第二、懂了,但是不會
也有同學感覺自己上課聽懂了,但是做題就會出錯,「一聽就懂,一做就錯」,其實這並不是真的懂了,而是跟著老師的思路懂了,就如同教練給你講解完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項後,你就會開車了嗎?顯然不是,你開車時會發現和自己理解的還不一樣。
對策:知識靠聽,能力靠練,高考考能力!這種情況,解決方式只有一個:通過訓練,加深理解,訓練多了,自然也就理解透徹了。但是,這裡注意,不要盲目訓練,不要搞題海戰術,要有針對性的訓練,而且一定要有總結才有提升。
第三、會了,但是不對
還有的學生,知識點也懂,做題也會,但是就不能保證全對,比如某個知識點,考試非常重要,是考試常考的重點內容,你做題時只能保證70%的正確率,你能保證考試時就一定不失分嗎?明明自己會,但是還失分,可惜不可惜?冤枉不冤枉呢?
對策:對於那些高考必考,看似會做,一做就錯的知識點,一定要「使勁揉」,這樣的知識點是堅決不能失分的,打蛇打七寸、好鋼用在刀刃上,學習不能使用蠻力,一定要使用巧勁,這些題目都拿下了,你的得分就不會低,否則做再多的題,也沒有針對性。
其實,那些高中下滑的學生,多數都是「不動腦子」的學生,他們雖然學習努力,但是往往「以體力勞動「取代」腦力勞動「,看似學得辛苦,其實一點都不辛苦,因為他們的腦子不累,只是累的身體,而這種累,和大腦的累是有很大差距的,其實他們很多時候,是做給別人看的,甚至是做給自己看的,不願意承認自己不願意動腦子的事實罷了。
因此,這些學生的成績下滑,其實早就註定了!為了預防這種結果,家長一定要注重對孩子的思維訓練,從小就要引導孩子多問為什麼,把對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化,不要停留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