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辭類纂》全書七十四卷,是由清代桐城派學者姚鼐編輯的一部古文總集。所選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之作為主;其前選入戰國、秦漢的部分作品,其後選入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的作品,中間選入少數元結、李翱、張載、晁補之的作品。魏晉六朝之作,只在辭賦類中選晉代張華、劉伶、陶淵明、鮑照的賦各1篇,潘嶽的賦3篇,在頌讚類中選晉袁宏的贊1篇。全書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13類,文約700篇,合為74卷。卷首《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和源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觀點的一部選本,自刊行後200年中曾廣為流行,佔有一定歷史地位。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鄉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後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辭官。旋歸裡,以授徒為生,先後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學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於辭章的基礎上,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其著作有《惜抱軒文集》、《文後集》、《惜抱軒詩集》、《筆記》、《尺牘》、《九經說》、《三傳補註》、《五七言今體詩鈔》,輯成《古文辭類纂》。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它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豐碑。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張,在提倡「義理(內容合理)、考據(材料確切)、詞章(文詞精美),三者不可偏廢。」又在學習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 、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類纂·序》)
《古文辭類纂》文體分類,姚氏之見較為合理,他說:「昭明太子《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後之編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於是他省並為13類: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讚類、辭賦類、哀祭類。「一類內而為用不同者,別之為上下編雲。」這指的是奏議類和碑誌類分為上下編。對於每一類文體,姚氏都述其源流,兼評所選之作者文字特點、淵源由來,推崇各類文中誰為最優作者。總的說來,界劃分明,條理清晰,優於前此各種總集文選的分類。
《古文辭類纂》書初成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後其版本有嘉慶時康紹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評語及圈點。道光時吳啟昌、光緒時李承淵重刻姚氏晚年定本。吳刻刪去圈點,李刻又再恢復。民國十二年(1923)上海廣益書局刊行徐斯異、闞家祺、鄭家祚、胡惠生等人編撰的《評點箋注古文辭類纂》,廣泛搜集古代以及清代方苞、劉大櫆、姚鼐、梅曾亮、張裕釗、吳汝綸等人對入選文章的圈點和評語有總批、眉批,並加簡注。世界書局1935年重印徐刻本,有簡注和諸家集評,每文題下加有單圈雙圈和三圈,讀者可先閱三圈者,中國書店1986年曾影印此本。
清末王先謙又曾編《續古文辭類纂》34卷,黎庶昌也編有《續古文辭類纂》28卷,選錄清中葉以後散文,都是姚氏選本的續書。(易明)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