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桐城派姚鼐編選的文章總集《古文辭類纂》

2021-02-07 善本古籍

《古文辭類纂》全書七十四卷,是由清代桐城派學者姚鼐編輯的一部古文總集。所選文章,以「唐宋八大家」之作為主;其前選入戰國、秦漢的部分作品,其後選入明代歸有光、清代方苞、劉大櫆的作品,中間選入少數元結、李翱、張載、晁補之的作品。魏晉六朝之作,只在辭賦類中選晉代張華、劉伶、陶淵明、鮑照的賦各1篇,潘嶽的賦3篇,在頌讚類中選晉袁宏的贊1篇。全書分為論辨、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記、箴銘、頌讚、辭賦、哀祭13類,文約700篇,合為74卷。卷首《序目》,略述各類文體的特點和源流。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觀點的一部選本,自刊行後200年中曾廣為流行,佔有一定歷史地位。

姚鼐(1732—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內),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江南鄉試,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授庶吉士,三年後散館改主事,曾任山東、湖南副主考,會試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入《四庫全書》館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秋借病辭官。旋歸裡,以授徒為生,先後主講揚州梅花書院、安慶敬敷書院、歙縣紫陽書院、南京鐘山書院,培養了一大批學人弟子。姚鼐文宗方苞,師承劉大櫆,主張「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在方苞重義理、劉大櫆長於辭章的基礎上,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者不可偏廢,發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論。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其著作有《惜抱軒文集》、《文後集》、《惜抱軒詩集》、《筆記》、《尺牘》、《九經說》、《三傳補註》、《五七言今體詩鈔》,輯成《古文辭類纂》。

桐城派是我國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稱「桐城古文派」,世通稱「桐城派」。它以其文統的源遠流長,文論的博大精深,著述的豐厚清正,風靡全國,享譽海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顯赫地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座豐碑。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古文主張,在提倡「義理(內容合理)、考據(材料確切)、詞章(文詞精美),三者不可偏廢。」又在學習方法上,提出古文八要:「所以為文者八,曰:神、理、氣 、味、格、律、聲、色。神、理、氣、味者,文之精也;格、律、聲、色者,文之粗也。然茍舍其粗,則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辭類纂·序》)

《古文辭類纂》文體分類,姚氏之見較為合理,他說:「昭明太子《文選》,分體碎雜,其立名多可笑者。後之編集者,或不知其陋而仍之。」於是他省並為13類:論辨類、序跋類、奏議類、書說類、贈序類、詔令類、傳狀類、碑誌類、雜記類、箴銘類、頌讚類、辭賦類、哀祭類。「一類內而為用不同者,別之為上下編雲。」這指的是奏議類和碑誌類分為上下編。對於每一類文體,姚氏都述其源流,兼評所選之作者文字特點、淵源由來,推崇各類文中誰為最優作者。總的說來,界劃分明,條理清晰,優於前此各種總集文選的分類。

《古文辭類纂》書初成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後其版本有嘉慶時康紹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評語及圈點。道光時吳啟昌、光緒時李承淵重刻姚氏晚年定本。吳刻刪去圈點,李刻又再恢復。民國十二年(1923)上海廣益書局刊行徐斯異、闞家祺、鄭家祚、胡惠生等人編撰的《評點箋注古文辭類纂》,廣泛搜集古代以及清代方苞、劉大櫆、姚鼐、梅曾亮、張裕釗、吳汝綸等人對入選文章的圈點和評語有總批、眉批,並加簡注。世界書局1935年重印徐刻本,有簡注和諸家集評,每文題下加有單圈雙圈和三圈,讀者可先閱三圈者,中國書店1986年曾影印此本。

清末王先謙又曾編《續古文辭類纂》34卷,黎庶昌也編有《續古文辭類纂》28卷,選錄清中葉以後散文,都是姚氏選本的續書。(易明)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相關焦點

  • 每天學習一部文學作品:《古文辭類纂》
    《古文辭類纂》清代姚鼐選編。
  • 古文辭類「纂」還是「篹」
    古文辭類「纂」還是「篹」《古文辭類纂》是姚鼐編選的一部古文辭選本,後世影響深遠,吳汝綸稱之為「古今第一善本」,朱自清說它集中了「二千年高文」,朱光潛把它與《文選》並列。但對於題名中是「纂」還是「篹」,後世版本各異,至今頗多討論。本文擬作考察,以求教方家。
  • 《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中的柳文評點輯略
    《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是清代姚鼐輯、近代王文濡校注的一部古文評點的著作。
  • 關愛和|吳敏樹與桐城湘鄉派
    曾國藩言姚鼐入選的理由:「姚先生持論宏通,國藩之粗解文章,由姚先生啟之也。」[21]以自己的學術受益為依據選擇姚鼐,是大膽而真誠的。再一年,曾國藩選《經史百家雜鈔》。《雜鈔》與姚鼐《古文辭類纂》不同有二:一是文體分類,姚選分古文辭為13類,曾選分為11類。二是姚選不選經,以示尊經;不錄史,以史多不可勝錄。曾選錄經、史,冠於文體之首,體現涓涓之水,以海為歸之意。故名《經史百家雜鈔》。
  • 地理與學理:「小桐城」和「大桐城」之辨
    由《龍眠古文》《龍眠風雅》《桐舊集》等地方詩文總集到《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等全國性的大型詩文總集的編纂;由《鄉賢實錄》《鄉賢續錄》《桐城耆舊傳》等一地的作家史傳記載到《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集全國桐城派作家撰述資料為一體的宏大著錄,其中亦體現出地理上的「小、大桐城」變遷,更在文統與道統層面昭示學理上的「小、大桐城」之擴容。
  • 《中國地名大會》中的安徽名人——桐城三祖、宣城謝朓
    清代古文家,桐城派創始人。官至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建立桐城派的基本理論,提出文章要條理清晰,內容不要空洞;形式上要有章法,論點鮮明,邏輯性強。代表作 《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等。劉大櫆(1698—1779年),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為桐城派「二祖」。少年業師於吳直,20多歲至京師,為方苞推重,先後經方苞、張廷玉薦舉博學鴻詞科和經學,屢試不第,遂歸鄉專事著述。
  • 桐城派古文的山水靈境
    清代散文多宗桐城,寫景之作描摹山川景象,兼記登覽懷想,文辭清雅,別有意趣。近三百年間,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現出了以下三重境界:一、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興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紀遊之篇,往往以山水遣興,感慨流於筆端。至於桐城「三祖」遊觀之作,徜徉於山水之間,情寄於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發。
  • 【經典品讀】方苞(桐城派創始人):《左忠毅公逸事》
    安徽桐城人。其祖父曾官至興化縣教諭。其父方仲舒是國子監生,也是小有名氣的詩人。方苞少時家庭貧困,但他勤奮好學,又很聰慧。深受父兄影響,學習經史,早有文名。5歲時,其父以「雞鳴隔霧」命題,他即以「龍氣成雲」答對,成為美談。(汪福來.方苞不寫詩 姚鼐不作詞.載《清代文壇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496)10歲「始作文者,前輩一見輒異之」。20歲時,往來於江淮,以授徒為生。
  • 透過數字看歷史 | 055-3:桐城三祖
    方苞(1668年—1749年),字靈皋,亦字鳳九,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漢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裡)人,生於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清代文學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方苞考取江南鄉試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中進士,因母親生病而歸家,未出仕。
  • 【重磅】 桐城人速成班洩題!火速收藏!
    《桐城耆舊傳》記敘了從明初到清末桐城地方人物九百餘位,具有重要文獻價值,作者是( )。A.戴鈞衡  B.方東樹  C.姚永樸  D.馬其昶答案:D。解析:《桐城耆舊傳》的作者為桐城派殿軍馬其昶。桐城扶風馬氏,明永樂間定居桐城,馬憲以義俠著稱鄉裡,馬孟禎官至明光祿寺少卿、轉太僕。
  • 晚清桐城派詩人徐鐵華生平發覆
    2.錢實甫編:《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冊《學政(提學使)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761頁。  3.王蘧常編 :《沈寐叟年譜》,《民國叢書》第 76 輯,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第50-51頁。  4.
  • 為什麼桐城是中國古代城市中罕見的特例
    本文是「房地產帶鹽人」的第154篇文章,我們來談談古代城市規劃設計的知識。本文古城之所以稱為特例,是因為他是一個圓形城市,在我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或獨特的,這個城市是桐城古城,位於安徽安慶市。桐城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和文化名城,清代著名的桐城派是主要的聚集地,他不僅在清代文壇有自己的地位,而且在文史、哲學、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然,本文的重點不是文化史,而是桐城的古代城市規劃。的桐城屬於安徽的安慶市以下的縣級市,事實上桐城的發展在歷史上很早,春秋時稱之為桐國,唐代稱為桐城。
  • 《晚清四十家詩鈔》與桐城詩派的最後歷程
    |閔定慶 來源|中國韻文學刊20081 內容提要 《晚清四十家詩鈔》三卷,是吳闓生完稿於民國十三年的詩選集,前兩卷選錄晚期桐城派若干關鍵人物的詩作,以相當大的篇幅建構了一個以吳汝綸為核心的北傳桐城詩派的力量組合,對桐城派詩學源流的梳理與總結進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索,很有參考價值。
  • 清代的江南駢文
    何況駢文發展到清代,頗有「高者率駕唐宋而追齊梁,遠為元明所不能逮」的復興之勢(謝無量《駢文指南》語,另錢鍾書就朱洪國《中國駢文選》一書選目致著者信中亦有類似觀點,四川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卷首)。所以,在地域文化情結與駢文時代復興的綜合影響下,作為駢文研究之擅長者,能夠致力於《清代江南駢文研究》也就不足為奇了。
  • 「桐城三祖」劉大櫆一生仕途科舉不得意 以授徒為業
    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領軍人物。清代《國史·文苑傳》說:「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學造詣各有千秋。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莊、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
  • 眾家說語文| 孫紹振:《左忠毅公逸事》:桐城派「雅潔」之珍品
    唐宋八大家文章固然有成就,但在他看來「明道」不足,明朝只取歸有光。這就意味著對影響甚大的獨抒性靈的公安、竟陵派袁氏、鍾惺等不屑一顧。公安、竟陵派之文章並非言之無物,只是在方苞看來,獨抒個人性靈,不能「闡道翼教」,等於是空言無物。《左忠毅公逸事》其義不在個人性靈,而在為他人、為國(朝廷),置個人性命於不顧。這就是他的「言有物」之「物」。
  • 人文桐城 | 現代著名測繪專家張瑞麟
    > 現代著名測繪專家張瑞麟 張瑞麟(1884—1941),字獻書,安徽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