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
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以儒家的評判標準來看,項羽出身高貴,他是名門貴族之後,一開始就應該帶著閃光的主角光環,而劉邦出身草民小吏,打眼看過去就是個地痞流氓,身上沒有一點高貴的氣質。
況且,項羽是復國,劉邦那是造反。最讓儒家嫉恨的是,劉邦開國後不尊儒家而尊道家,所以儒家不罵劉邦罵誰?
很多人對於他二人的了解都是源於《史記》,說是項羽叱吒風雲,英雄無敵,本性情直、以自己的本事起兵,而且做事光明磊落、無小人之見、是大丈夫所為,後來即便是戰敗了,也寧死不屈,自刎烏江。
而劉邦就是個流氓無賴,自小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在外面吃喝玩樂,結識了一群狐朋狗友。到楚漢戰爭的時候,一打不過項羽就逃跑,連家人都不顧,根本就沒有一點英雄的形象。
他喜歡用心機算計他人為己所用,就算韓信為他受胯下之辱、幫他打天下,但是他卻與呂后密謀假借、外出遊玩、叫呂后殺韓於內宮,真是忘恩負義。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在《劉邦本紀》中,以及灌英等人的傳記中都明確記載了項羽根本沒有到烏江,而是在遠離烏江的定遠城東被殺。
2007年,馮其庸先生撰文寫了項羽的死亡真相:項羽根本沒有到烏江,的確是在遠離烏江一百一十公裡的定遠城東,被漢軍斬殺而死。
而且項羽喜歡屠城,殺了數十萬無辜的生命,但是在那些史官眼裡,他殺的人是下等人,不能算是人,所以項羽是好人,這個結論真是荒謬至極。
而且他還喜歡挾持人質。一次是挾持王陵的母親,逼迫王陵投降。王陵的母親不從,然後自殺了,但是惱羞成怒的項羽並沒有就此放過他,而是殘忍地將這位母親烹了。
對於項羽喜歡挾持人質相信不用我多說了吧,當初呂雉就是被他抓走挾持的,這是很多人無法反駁的事實吧。
人稱楚霸王的項羽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項羽並不得人心,前面也說到,他自己出身高貴,所以看不起出身低賤的人,於是對著低賤之人任意屠殺。
項羽到處燒殺,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在地方攻下城市就坑殺所有的百姓。在百姓心中,項羽就是個殺人的惡魔,哪會親附他。
在《史記》中,韓信直接指出了項羽的為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背信棄義,殘滅地方,百姓不附。那些項羽的粉絲還別不服,你想想項羽能被自己的百姓領到沼澤地,這得多不得民心啊。
而且大丈夫真英雄都是能屈能伸的,劉邦能忍常人不能忍,但是項羽卻動不動就嚷嚷著要自殺。雖然項羽善戰,但是他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特別自大。
但反觀劉邦,他善於聽從正確的意見,籠絡人心。他發布施行的「約法三章」等政策,深得民心,也使自己取得了政治上的號召力。
李清照有句詩寫的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見項羽對後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但在我看來劉邦是天下的英雄,項羽只是被文人誇大的英雄。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史記》憑藉它的權威性,從未被任何一本史書所超越,這也是為何我會如此喜歡史記的原因。
書中記載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更加透徹的了解歷史,而且還能夠「以史為鑑」,在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中找尋到豐富的人生哲理。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完成的這部巨著,向我們展現出了人性的鮮活和世事的無常。
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鑑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
正因為如此,《史記》中的多篇內容才會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之中,成為國人必讀的經典。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一個困擾,原版的《史記》通篇都是文言文,內容晦澀難懂,所以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這套白話文版的《史記》,其中不僅收錄了原著內容,還加入了白話文的註解和譯文,讀起來通俗易懂。
全4冊,原價298,現在只需要79。一頓飯錢,就可以讓你感受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興衰沉浮,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