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2020-12-17 歷史國學智慧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

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

以儒家的評判標準來看,項羽出身高貴,他是名門貴族之後,一開始就應該帶著閃光的主角光環,而劉邦出身草民小吏,打眼看過去就是個地痞流氓,身上沒有一點高貴的氣質。

況且,項羽是復國,劉邦那是造反。最讓儒家嫉恨的是,劉邦開國後不尊儒家而尊道家,所以儒家不罵劉邦罵誰?

很多人對於他二人的了解都是源於《史記》,說是項羽叱吒風雲,英雄無敵,本性情直、以自己的本事起兵,而且做事光明磊落、無小人之見、是大丈夫所為,後來即便是戰敗了,也寧死不屈,自刎烏江。

而劉邦就是個流氓無賴,自小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在外面吃喝玩樂,結識了一群狐朋狗友。到楚漢戰爭的時候,一打不過項羽就逃跑,連家人都不顧,根本就沒有一點英雄的形象。

他喜歡用心機算計他人為己所用,就算韓信為他受胯下之辱、幫他打天下,但是他卻與呂后密謀假借、外出遊玩、叫呂后殺韓於內宮,真是忘恩負義。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在《劉邦本紀》中,以及灌英等人的傳記中都明確記載了項羽根本沒有到烏江,而是在遠離烏江的定遠城東被殺。

2007年,馮其庸先生撰文寫了項羽的死亡真相:項羽根本沒有到烏江,的確是在遠離烏江一百一十公裡的定遠城東,被漢軍斬殺而死。

而且項羽喜歡屠城,殺了數十萬無辜的生命,但是在那些史官眼裡,他殺的人是下等人,不能算是人,所以項羽是好人,這個結論真是荒謬至極。

而且他還喜歡挾持人質。一次是挾持王陵的母親,逼迫王陵投降。王陵的母親不從,然後自殺了,但是惱羞成怒的項羽並沒有就此放過他,而是殘忍地將這位母親烹了。

對於項羽喜歡挾持人質相信不用我多說了吧,當初呂雉就是被他抓走挾持的,這是很多人無法反駁的事實吧。

人稱楚霸王的項羽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項羽並不得人心,前面也說到,他自己出身高貴,所以看不起出身低賤的人,於是對著低賤之人任意屠殺。

項羽到處燒殺,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在地方攻下城市就坑殺所有的百姓。在百姓心中,項羽就是個殺人的惡魔,哪會親附他。

在《史記》中,韓信直接指出了項羽的為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背信棄義,殘滅地方,百姓不附。那些項羽的粉絲還別不服,你想想項羽能被自己的百姓領到沼澤地,這得多不得民心啊。

而且大丈夫真英雄都是能屈能伸的,劉邦能忍常人不能忍,但是項羽卻動不動就嚷嚷著要自殺。雖然項羽善戰,但是他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特別自大。

但反觀劉邦,他善於聽從正確的意見,籠絡人心。他發布施行的「約法三章」等政策,深得民心,也使自己取得了政治上的號召力。

李清照有句詩寫的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見項羽對後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但在我看來劉邦是天下的英雄,項羽只是被文人誇大的英雄。

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史記》憑藉它的權威性,從未被任何一本史書所超越,這也是為何我會如此喜歡史記的原因。

書中記載的內容,不僅能讓我們更加透徹的了解歷史,而且還能夠「以史為鑑」,在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中找尋到豐富的人生哲理。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完成的這部巨著,向我們展現出了人性的鮮活和世事的無常。

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鑑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

正因為如此,《史記》中的多篇內容才會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之中,成為國人必讀的經典。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一個困擾,原版的《史記》通篇都是文言文,內容晦澀難懂,所以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這套白話文版的《史記》,其中不僅收錄了原著內容,還加入了白話文的註解和譯文,讀起來通俗易懂。

全4冊,原價298,現在只需要79。一頓飯錢,就可以讓你感受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興衰沉浮,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點評項羽、劉邦
    戰爭雙方的主帥,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一位是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成為漢高祖的劉邦。楚漢相爭開始時是楚強漢弱,而最終的結局是劉邦「得天統」。漢武帝時司馬遷寫《史記》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紀寫的是皇帝以來最高當權者的歷史。本紀第七和第八分別寫項羽和劉邦。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劉邦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歷史影響。這一影響也進入了毛澤東詩詞之中,其代表性的詩句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 【史海】毛澤東點評項羽、劉邦:不可沽名學霸王
    戰爭雙方的主帥,一位是西楚霸王項羽,一位是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成為漢高祖的劉邦。楚漢相爭開始時是楚強漢弱,而最終的結局則是劉邦「得天統」。漢武帝時司馬遷寫《史記》130卷,排在前面的12卷本紀寫的是黃帝以來最高當權者的歷史。本紀第七和本紀第八分別寫項羽和劉邦。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劉邦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歷史影響。這一影響也進入了毛澤東詩詞之中,其代表性的詩句是:「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 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觀察與思考【楚霸王項羽為何鬥不過劉邦】 秦漢之際,項羽是一位大英雄,出身高貴,天生神力,屢次戰勝劉邦,但是最終卻身首異處。項羽至死將失敗的原因歸之為時運不濟。然而,真的只是時運不濟使然嗎?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範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後的失敗。這一失敗看出項羽是一個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認不清真假的人,這樣的人怎麼能領導眾人走向成功呢?實際上,項羽性格中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
  • 楚霸王項羽與劉邦的爭鬥為何會輸得精光?
    當我們看完這兩個不同面目的項羽,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演之後,你就會明白,誰才是項羽真正的最大敵人,是誰打敗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又是誰導致他身陷十面埋伏,揮淚別姬絕境的?力大、膽大、志向大的項羽,完全符合亂世出英雄的遊戲規則,在憑藉武力逐鹿中原的戰亂歲月裡,誰的拳頭硬誰就有可能搶得天下。項羽除此優越條件外,還有另外一筆隱形資產,那就是他爺爺項燕以及楚懷王的名人效應。項梁、項羽叔侄起兵時,楚地的各路義軍就是奔著項燕和懷王的名聲而歸順他們的。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出身高貴、武力值爆表的項羽,脫穎而出。差一點就做到皇帝,可是沒想到,急轉直下。短短幾年,堂堂的西楚霸王卻敗在出生低微、武力值遠不如他的劉邦手下,最後落了個走投無路,烏江自刎的悲慘下場。劉邦由此一統天下,建立西漢王朝。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
  • 劉邦在彭城戰敗後,項羽為何不趁勝追擊?
    公元前206年,田榮和劉邦首先開始發難,楚漢之爭也正史開始,彭城之戰就是楚漢之爭中一場重大的戰役,彭城之戰也可以說是漢、楚的第一次正面的交鋒,最終以劉邦落荒而逃,項羽大勝而歸而暫時結束。師出有名、不敵霸王之力世人多認為項羽自負輕敵,但怎麼知道項羽確實是有自負的資本的,如果要說秦末漢初的軍事天賦誰強的話,那麼項羽必定名列前茅,可以說在軍事方面是一個絕世天才。彭城之戰,項羽可以說是腹背受敵。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本紀」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其中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那麼說道這裡就有一個疑問了,《史記》中的本紀本是寫帝王的為何項羽有資格登上本紀而不是像陳勝吳廣一樣寫在世家之中?
  • 楚漢相爭,是項羽吊打劉邦,還是劉邦吊打項羽?
    彭城之戰劉邦雖然慘敗,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劉邦不僅有巴、蜀、漢中,還有隴西郡、北地郡、上郡、渭南郡、河上郡、中地郡、河南郡、河內郡、南陽郡,已經不是當初的劉邦。 劉邦退到滎陽後,開始了與項羽兩年的拉鋸戰,滎陽、成皋一帶按項羽分封時的地盤劃分,不屬於劉邦也不屬於項羽,屬於河南王申陽,申陽在劉邦東出時,便投降劉邦。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千年年來,後世無數文人墨人對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事情感到惋惜 ,甚至後世不少文人墨客認為楚霸王項羽當年只要肯過烏江,他日捲土重來未可知,因此這才有後世文人墨客留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些詩句,司馬遷也將楚霸王項羽列入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千年年來,後世無數文人墨人對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事情感到惋惜 ,甚至後世不少文人墨客認為楚霸王項羽當年只要肯過烏江,他日捲土重來未可知,因此這才有後世文人墨客留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些詩句,司馬遷也將楚霸王項羽列入
  • 這才是劉邦打敗項羽的真正原因!
    項羽自稱霸王,而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是最偏遠的漢中、巴蜀,把原先復闢的六國後裔封到邊緣貧瘠的土地上,這樣的結果,諸侯們都不滿意,但項羽不管,樂哉樂哉地回彭城陪虞姬去了。  本來都在圍觀的各路諸侯,終於等到了劉項兩家開價的時機,誰的加碼高就幫誰,事實上是,劉邦更大方一些。於是各路諸侯統統幫著劉邦揍項羽。
  • 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為什麼英布卻在關鍵時刻背叛項羽轉投劉邦
    曾為驪山刑徒的英布,早年也是反秦義軍一員,後投靠楚地反秦先鋒項梁,成為楚軍陣營的一員戰將,項梁戰死定陶之後,英布在「巨鹿之戰」期間投入項羽麾下。因在反秦戰爭中屢立戰功,項羽大封天下時獲封九江王,然而在「彭城之戰」後,卻被劉邦的使者隨何策反,就此投入劉邦陣營。按理來說,項羽對英布也算是情深義重,英布為何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呢?
  • 從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差異看其成敗得失
    不過,從項羽少年學書學劍之事上可以看出,他是一介武夫,有勇無謀。當然,項羽能成為西楚霸王也不是偶然的,因為他也有著超人的大志和神勇。當看見始皇巡遊時,他說:「彼可取而代也。」語氣多麼自信多麼豪邁!項羽出身沒落貴族,項氏世世為楚將。他在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救趙破秦,令諸侯「莫敢仰視」。成為諸侯上將奠定了他西楚霸王的地位。
  •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楚漢相爭,劉邦對項羽的了解令人髮指
    我們今天接著聊一聊劉邦這個人,確切的說是聊一聊劉邦有多麼了解項羽。劉邦是一個市井無賴,這個無論是野史還是正史沒有分歧意思。項羽是楚國大將項燕的孫子,項燕是誰呢?想必知道的人並不多。有這麼一句話說得很霸氣很志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就是項羽的爺爺項燕說的。當然歷史就是這麼有趣,秦帝國就是被楚人滅掉的,劉邦攻佔鹹陽城,項羽火燒鹹陽城。一個是海內兮守四方的漢高祖,一個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西楚霸王。
  • 西楚霸王項羽,實力碾壓劉邦,為何最終一敗塗地?
    作為歷史上的西楚霸王,項羽的能力毋庸置疑,只不過最終的項羽仍然是失敗的,天下最終被劉邦奪得。秦末時期,天下大亂,項羽異軍突起。作為歷史上最為年輕的霸主之一,項羽受到了後人的敬仰。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花時間最少但成就最高的霸主。項羽出生於公元前232年,23歲那一年,他跟著叔父項梁起義反秦。年紀輕輕的項羽就開始起義,從此之後,項羽走向了巔峰。
  •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敗給無賴劉邦?
    ,底層出身,白手起家,身邊文韜武略的人才不少,但劉備的蜀漢最終沒能完成一統,反被曹魏所滅,而劉邦卻打敗了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劉邦雖然沒什麼文化,也不太會帶兵打仗,但他會拉攏有能力的人。這一點和曹操有些像,打仗勝利得到的金銀珠寶經常獎賞給手下的將領,封了不少諸侯將相出去。而項羽則截然相反,項羽不僅對人才不屑一顧,嗤之以鼻,對有功的將領,獎賞起來也是摳摳索索。
  • 鴻門宴偏袒劉邦,項羽為何不殺了項伯
    項伯,名項纏,是項羽的叔叔。項伯早年行俠仗義,秦統治時期曾與張良有舊交情。曾經因犯下殺人罪,跟隨韓公子張良躲藏在 下邳 (今江蘇睢寧西北)。到了項梁在吳中起兵造反之時,項伯也跟隨他參與這件事。後來跟隨項梁北上,擁立熊心為楚懷王,被任命為楚國左尹。秦二世三年,參與北伐援救趙國,後隨項羽參加巨鹿之戰,又跟隨項羽佔領函谷關。
  • 彭城之戰明明項羽大勝,劉邦慘敗,為何英布卻投靠劉邦背叛項羽呢
    楚兵常勝,功冠諸侯。諸侯兵皆以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翻譯:項羽派英布率先渡過黃河攻擊秦軍,英布屢立戰功佔有優勢,項羽就率領著全部剩餘人馬渡過黃河,跟英布協同作戰,於是打敗了秦軍,迫使章邯等人投降。楚軍屢戰屢勝,功蓋各路諸侯。各路諸侯的軍隊都能逐漸歸附楚國的原因,就是因為英布指揮軍隊作戰能以少勝多,使人震服啊!
  • 帝王與霸王:分封制在劉邦手裡成了法寶,在項羽手中卻是自裁之刃
    題/帝王與霸王:分封制在劉邦手裡成了法寶,在項羽手中卻是自裁之刃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圖片聲明/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摘要: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都推行分封政策,兩者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只不過是各自的目的不同罷了。可以說,在當時的分封制是一把利刃,就看你如何運用。劉邦在運用分封政策時恰到好處,結果分封就成為了劉邦手中打擊敵人的一把利刃。而由於項羽分封不當,結果是走向失敗。
  • 劉邦到底有沒有碰過虞姬?
    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項羽、劉邦,包括已經去世的陳勝、吳廣,他們都是楚國人,但不同的是,項羽比其他人更仇恨秦國。 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亡,楚王和項羽的父親大將軍項燕均死於秦軍之手,那一年,項羽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