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重騎兵的歷史,隨著騎兵衝擊戰術的趨於消失而走向盡頭

2021-02-13 戰爭事典

(上圖)俄羅斯胸甲騎兵與法國胸甲騎兵互相猛烈衝鋒

18世紀,騎兵輕裝化幾乎在整個歐洲盛行。不僅是作為西歐學習者的彼得一世,「太陽王」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正規騎兵幾乎都是無甲騎兵。即使是當時普魯士弗裡德裡希一世(腓特烈大帝)麾下的重騎兵中,唯一還擁有盔甲的胸甲騎兵,也僅僅是有一塊塗飾成黑色的護胸甲,背部甲板也趨於消失了,頭盔之類的防護裝備更是完全替換成為軍帽。而且,只有一件護胸甲的腓特烈大帝胸甲騎兵,如普魯士胸甲騎兵和奧地利胸甲騎兵,已經是當時歐洲最「重裝」的重騎兵,其他歐洲國家幾乎沒有騎兵在戰鬥中還會穿胸甲—即使他們仍被稱作「胸甲騎兵」。這個時代騎兵更在意的是線列式衝鋒隊形,幾乎所有的騎兵除了典禮要求,都不會穿著胸甲。重騎兵2000 年的歷史仿佛要在這一世紀終結。

歐洲無甲化重騎兵一直持續至法國大革命時代,騎兵盔甲卻在18 世紀末至19 世紀初,贏來了一次令人驚異的迴光返照。首先是以黃銅加固的硬皮頭盔又開始在歐洲戰場上使用。

真正復興了重騎兵裝甲的是法國皇帝拿破崙。他麾下法軍胸甲騎兵使用的並非是硬皮頭盔,而是堅固的鋼製頭盔,胸甲又從僅有前胸防禦,恢復成了胸背板整體防禦。這是一種經驗,在當時激烈的、經常發生機動戰鬥的騎兵戰中,重騎兵的背部防禦被證明也是非常必要的。

雖然這樣的胸甲不能真正抵抗當時燧發步槍的射擊,但會讓遠距離射擊的槍彈射中盔甲時發生偏轉,並阻擋跳彈。更重要的,在騎兵戰中提供了針對對方騎兵軍刀、騎矛以及步兵步槍刺刀的防禦,也給佩戴者帶來心理上的安慰效應,讓胸甲騎兵更有勇氣, 更願意投入戰鬥,並對敵人進行恐嚇。而且在雙方線列式騎兵排山倒海的衝鋒中,拿破崙式的胸甲也增加了騎兵的衝鋒力量。甚至,拿破崙的胸甲騎兵原本打算在近距離也能防禦三次燧發槍的射擊,然而這無法實現。但當時的軍方仍然確認胸甲可以抵禦一次遠距離的射擊。

法軍騎兵在埃勞戰役鋪天蓋地的大規模衝鋒

當然,拿破崙式的盔甲使用是有爭議的,比如當時的奧地利胸甲騎兵,就只用前胸甲和黃銅加固的皮頭盔。拿破崙式的鋼鐵頭盔與整體式胸甲材質當然比傳統的板甲工藝要先進,但在這個時代,依然稍微顯得笨重,而且在溫暖的天氣穿著也較熱。但是,這種胸甲畢竟提供了更高的保護,而且讓佩戴者更為自信,氣宇軒昂,對於士氣也有一定的提升。

拿破崙麾下法國胸甲騎兵是當時歐洲大陸最強,並擁有極佳聲譽的重騎兵。在槍彈與炮彈橫飛的戰場上,他們仍是一支有價值的沉重打擊力量。拿破崙的成功致使歐洲國家紛紛對法軍胸甲騎兵進行仿效,除了普魯士與奧地利—他們本身就一直保留著胸甲騎兵。俄羅斯就建立了兩個師的胸甲騎兵,但大多數國家只組建了幾個團,至於英國組建的幾個胸甲騎兵團,雖然是為拿破崙戰爭準備的,但從未有機會在戰場上穿著他們的胸甲,反倒是殖民地錫克軍有使用胸甲騎兵的記錄,而且這些胸甲中的一部分還是從法國進口的。

19世紀最偉大的軍事家拿破崙確實對於騎兵有其獨到見解。在當時所有的歐洲列強中,他對於大規模騎兵作戰是最有發言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從某種程度上「復生」了許多傳統的著名騎兵:使用現代線列式衝鋒的馬穆魯克騎兵以及用於克制對方騎兵的波蘭槍騎兵。然而,皇帝麾下最華麗的,是頭戴重盔與使用整體式胸甲的法蘭西胸甲騎兵。1806年埃勞戰役,上萬名騎兵規模龐大的衝鋒,幾乎讓人回憶起重騎兵曾經輝煌的歲月。但這就是重騎兵黃昏中最後一抹陽光了。

拿破崙戰爭之後,胸甲騎兵仍在歐洲大陸為許多國家所使用,甚至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但在這個時代,由於帶有刺刀的擊發槍的普及,火炮的不斷改進,步兵成為「戰場上的皇后」,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騎兵似乎在陸軍最主要三種兵種中成為最不重要的一種(起碼克勞塞維茨的意見如此)。在這個時代,被人懷疑其效用的重騎兵,地位或作用已經完全不同於曾經的先輩。多數國家保留他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節及傳統。

1868 年,對騎兵鎧甲具有充分情感與文化依賴的奧地利也廢棄了他們的胸甲,而對重騎兵最富情節的法蘭西胸甲騎兵也即將退出歷史。1871 年的普法戰爭時期,一個團的法國胸甲騎兵, 在法國地區的勒宗維爾向普魯士的步兵與炮兵發起衝鋒,在密集的火力射擊下傷亡慘重而戰果甚微。這也許是記載中,身穿傳統盔甲重騎兵的最後一次「有價值的」衝鋒。

(上圖)最後一次重騎兵參戰照片,1914 年法國胸甲騎兵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這不是法國胸甲騎兵參戰的終結篇,甚至1914 年世界大戰前徵召之時,還有許多法國騎兵出於情感穿著胸甲參戰。對於這種傳統的依戀,軍方也做了讓步,但要求用藍色或棕色的布加以覆蓋,讓胸甲儘量不被注意。不過到了殘酷的,火力驚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幾周之內法國騎兵們就主動丟棄了他們所有的胸甲。因為它除了增加負荷不能起到任何正面效用。法國依舊保留著胸甲騎兵建制,他們真正的作用是盛會和典禮上的儀仗而非真正在戰場上馳騁衝鋒。實際上,真正的兩千多年重騎兵的歷史,已經在19 世紀末隨著傳統騎兵衝擊戰術的趨於消失而走向盡頭。

本文摘戰場決勝者007《重騎兵千年戰史(下)》

鋼甲、戰馬與箭矢、火槍的對峙,歐亞大陸重騎兵輝煌發展的第二個千年。

曾經重騎兵實力就是陸軍實力的標誌,影響著世界歷史的走向。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本書!

相關焦點

  • 【戰史風雲】衝擊騎兵的戰術運用特徵
    裝備馬鐙和馬槊的騎兵與步兵交戰時,也習慣採用衝擊的戰術,直接衝入敵軍密集步兵隊列之中,即古人習稱的「陷陣」。在漢末三國時代,這種騎兵戰術就已經基本普及,到十六國和南北朝時,馬鐙普遍應用,腳踩馬鐙的騎兵在馬背上更加穩定,對步兵的威脅更大。騎兵衝擊、分割步兵隊列後,會打亂步陣原有指揮序列,造成混亂失控,特別是步兵指揮官傷亡後,普通士兵很容易在驚恐中潰散,造成整體失敗。
  • 蒙古騎兵:裝備 編制與戰術
    深刻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那麼,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裝備編制是怎樣的呢?  一 蒙古軍隊的軍制1204年,成吉思汗創立了軍政合一的千戶制度,管理蒙古各部。所謂千戶制度,是大汗承認千戶那顏(蒙古語:官人)世襲權力。在其本管範圍內擁有分配牧場、徵收賦稅、差派搖役、統領軍隊等權力。
  • 決戰三峰山:蒙古騎兵戰術的教科書戰例
    作為中世紀大規模騎兵戰術的巔峰,蒙古人的集團作戰模式,一直是後世軍事學家們所津津樂道的傳奇。而他們的對手,往往也會想出各種急功近利的方法來加以應對。只是這些短期手法,往往也只是在起到一時之效後又馬上失靈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 金戈鐵馬,拿破崙時代的騎兵戰術
    霍夫戰鬥中出現的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和獵騎兵都是當時歐洲騎兵的主要類型。在拿破崙的時代,騎兵仍然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兵種,其機動力和衝擊力保證了他們在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中隊是騎兵的最基本戰術編制,衡量騎兵實力也喜歡用多少個中隊來統計,就如同用多少個營來統計步兵的實力一樣。
  • 蒙古騎兵簡介 蒙古騎兵創建者 蒙古騎兵裝備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蒙古的騎射手輕騎兵與衝擊騎兵相互配合,形成了強大的戰鬥力。1241年,蒙古與歐洲聯軍的交戰就體現出各騎兵配合所形成的強大戰鬥力。蒙古先以少量輕騎兵誘使歐洲騎兵追擊,隨後蒙古騎射手從兩翼包抄追擊的歐洲騎兵,並不斷向歐洲騎兵發射箭失,殺傷歐洲騎兵。這時,待命的蒙古重騎兵向歐洲騎兵發起衝擊,而由兩翼包抄的蒙古騎射手對歐洲騎兵完成了合圍。
  • 騎兵!騎兵! ——世界歷史上的著名騎兵(中)
    上周,微學院帶大家小盤點了一下歷史上的著名騎兵,這周,我們繼續上次的話題。
  • 遊牧民族騎兵和農耕民族騎兵,哪個強?
    由於騎兵的天然機動性,加上遊牧民族的天性散漫,使得他們很少與敵人進行以命相搏的近戰。關於遊牧民族騎兵的特點,農耕民族史書中的記載很多。在希臘,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記錄斯基泰人的戰術是:「他們精於騎射之術,而如果他們不想被人發現的時候,也沒有人能捉住他們。」
  • 遊戲與歷史:波蘭翼騎兵
    原創 鷹眼荷魯斯 歷史心發現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歷史心發現】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在騎馬與砍殺:火與劍的戰場上,有這樣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們手持有著紅白色旗標的騎槍,背後裝著醒目的人造羽翼,頭頂著龍蝦鱗甲般的頭盔
  • 波蘭翼騎兵,號稱天主之矛,曾橫掃歐洲大陸,為何最後突然消失
    波蘭歷史上,曾有一隻神秘的騎士兵團,他們身披金甲,背插羽翎,手執長矛,要配利劍。遠遠看上去儼然像是一隻長著翅膀會飛的騎兵,因此得名「翼騎兵」。翼騎兵的戰績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裡,翼騎兵曾經創造出無數的輝煌戰績。無論是戰略防守,還是戰術進攻。翼騎兵無疑是16世紀至18世紀的天主之矛,它們所到之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華沙戰役,三挫強敵。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騎兵部隊在相互廝殺的過程中,除了比拼戰馬的優劣以外,其戰爭結果往往還與騎兵的武器、騎兵的防護裝備、騎兵的戰術以及騎兵的兵源密切相關。所以要想深入了解騎兵部隊,就不可不知道上述那些騎兵要素!
  • 【懵大大說歷史】如猛虎下山蛟龍翻浪之勢,看波蘭翼騎兵在中世紀戰場的精彩表現
    當時的翼騎兵屬於輕騎兵,有多輕呢?他們身背巨大的木製雙翼手持木質盾牌,身上沒有盔甲僅僅披著長袍或者動物毛皮,武器是一根特質木製長槍,另外配備近身武器比如軍刀等等。由於背後巨大的翅膀使騎兵看起來更大,還能發出響亮的聲音能夠嚇壞敵方的馬匹,所以他們比步兵更容易突破敵人的防線。
  • 從騎兵到火炮,中國古代軍事發展史原來是這個樣子!
    第三種是「以火制騎」,即以火器對抗騎兵,如朱元璋時代發明的銅製火銃,朱棣親自創建的神機營,正德、嘉靖時代引入的新式火器佛郎機,明末的紅夷大炮,袁崇煥的「炮騎協同」戰術。自趙武靈王時代開始,到康熙時代,在從未停止過的軍事壓力下,中國古代的戰爭史簡直就是一場對抗騎兵的發展史,中原王朝對抗騎兵的歷史從未真正停止過。
  • 羅馬2全面戰爭騎兵怎麼使用?騎兵使用心得
    本篇小編給大家帶來全戰騎兵使用心得,涉及非遠程騎兵、遠程騎兵、衝擊騎兵、弓騎兵幾個騎兵兵種。   衝擊騎兵   就是用來拋棄的,衝散敵人的前陣,最作死的做法,如果想不做死一定要找前陣移動的時候露出的空隙,也就是兵力薄弱的地方,比如弓兵後撤步兵頂上來的時候,或者是兩翼,最左,最右,陷入中陣還是要死。   除非楔形衝破中陣,這個要兵好,護甲好,不然陷入兵陣很容易死,所以說衝擊騎兵要麼就衝破中路之後死在中間,要麼就,衝擊兩翼,繞後排。
  • 作為漢朝最重要的兵種,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是如何作戰的?
    秦騎兵兩萬五千人絕趙軍後,又一軍五千騎絕趙壁間,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史記》 雖然史料中沒有明確說明這些騎兵是用騎射的戰術作戰,還是僅以馬為加快行軍的工具,到達戰場後下馬作戰。但此時騎兵的速度優勢已經顯現,甚至已經成為了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此時的騎兵已經作為一支重要的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
  • 驍勇善戰的波蘭騎兵
    地處中歐的波蘭自古是東西方勢力的交匯處和碰撞點,波蘭從立國之初,就註定了要在血與火中走過艱難的歷史。
  • 八裡橋之戰:遊牧騎兵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又有什麼歷史意義呢?八裡橋之戰由於英法聯軍從拿破崙戰爭和克裡米亞戰爭錘鍊而來,具有很強的戰略戰術素養,而且這群職業化的軍隊配備了最新的燧發強和滑膛炮,而清政府的滿蒙聯軍只有少數部隊配備了進口的火槍,大部分是自製的鳥槍、土炮和大量的大刀和長矛,由於騎兵對步兵速度與衝擊優勢的觀念所在,僧格林沁企圖通過騎兵的速度衝破英法聯軍的陣型,但是兩軍距離很遠,戰馬往往衝不到敵人面前就被炮火驚嚇而退卻下來
  • 誰才是騎兵之王?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亞歷山大馬其頓軍人數則得到增強,約為47000多名士兵。雖然人數上波斯軍隊仍然佔有優勢,但是波斯可以用來抵擋馬其頓方陣的的重裝步兵——卡達克重步兵與希臘僱傭軍已經在伊蘇斯會戰中遭到慘重損失,特別是卡拉克重步兵。現在波斯軍隊除了波斯王身邊的衛隊(金蘋果衛隊及不朽軍衛隊)與殘餘的少量希臘傭兵外,步兵的現況非常不容樂觀。
  • 盤點中國歷史上的4大精銳重騎兵,蒙古鐵騎排第二,鐵浮圖排第三
    在古代戰場上,重騎兵的存在就像如今的重型坦克,在戰場上不說是無敵的存在,但殺傷力和威懾力也是極強。不過重騎兵在歐洲出現的比較多,但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卻是極少出現,為何?在早期時, 鐵鷂子是作為西夏最高統治者的護衛、儀仗使用,但隨著戰事的發展,這支軍隊逐漸發展成為西夏的主力軍,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陣的「前軍」。這支騎兵裝備精良,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
  • 哥薩克民族的傳統兵器——哥薩克騎兵軍刀
    東歐因為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薩克族群多數以河流命名,如「頓河哥薩克」,「烏拉爾河哥薩克」等。哥薩克人以英勇善戰著稱。在俄羅斯歷史上,沙皇通過收買哥薩克上層人物而控制哥薩克人。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俄國向西伯利亞擴張的過程中哥薩克是俄國的主要依仗。甚至於在俄國歷史上,數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均首先從哥薩克人居住的頓河和伏爾加河流域發端,並由哥薩克人所領導。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這是騎兵與生俱來的優勢,可以利用這種優勢衝擊步兵方陣,雖然說步兵可以利用弓弩等武器,一定程度上能抵禦騎兵的強烈衝擊,但是沒有完全的把握,最大可能也就是消耗騎兵的人馬,騎兵的機動性可以讓他們進退自由,即使要走步兵也無法攔住,對此南宋王朝最有發言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