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思潮迭起的當下,我們要如何觀察參與今天的全球化?

2020-12-22 界面新聞

記者 | 實習生 姚妤婕編輯 | 林子人1

6月,哥倫比亞大學的歷史學教授Adam Tooze在《衛報》撰文指出,1999年的西雅圖風暴、「9·11」恐怖襲擊、2008年金融危機與近年來的國際政治形勢變幻,預示了「全球化」已經步入下坡路,而新冠疫情的爆發將全球化焦慮推向峰值。《經濟學人》在5月14日刊發了一篇題為《新冠肺炎是否殺死了全球化?》的文章,預測人口、貿易和資本的流動都將放緩。

8月6日,單讀《把自己作為方法》新書圓桌論壇系列以「如何觀察、參與今天的全球化」為題邀請作家、策展人王梆、牛津大學政治學博士曉宇和《單讀》主編吳琦展開對談。王梆分享了她在英國的見聞;曉宇在疫情期間被迫留守武漢,重新以「武漢人」的身份發現嶄新的「附近」。

有關「全球化利弊」的討論在1980年代開始出現,伴隨著疫情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得到一定的啟示:全球化會受阻但全球化思維不可逆,擁有跨界經驗的個人在介入「附近」時,更需要有關懷和真誠對話的態度。

「全球化」的對立面是否存在?

王梆認為反全球化是普遍存在的,並且呈現上升趨勢。首先,在英格蘭北方與美國「鏽帶」地區,下崗工人成為勞資矛盾中的受害者,失業現象十分嚴重。發展中國家也不一定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他們雖然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幫助,但沒有能力償還大量債務。其次,愛國主義在主流教育中佔比極大,容易煽動公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當民族主義與歷史災難性事件掛鈎,曾處於弱勢的國家會產生民族恥辱感。與此同時,今天的西方國家則會因為民主格局遭遇變本加厲的民粹主義,這些民族主義者持有更加強烈的反全球化情緒。

今天海量的信息也容易使人迷失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中,這可以用歷史上「新教」初生時期來類比。彼時,馬丁·路德用小冊子傳遞新信條的行為,與我們今天通過網際網路接觸新信息類似。但信息的迅速流通帶來兩極分化的問題——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馬丁·路德的新教理念,他們互相攻訐,造成歐洲長久的宗教矛盾;現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心平氣和地對話。「假新聞」的情況也能找到歷史先例。18世紀流通的暢銷書通常將女性描繪成「女巫」,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後果,令無數女性在獵巫運動中喪生。同樣,信息爆炸的今天也有許多聳人聽聞的新聞。因此,我們更需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嘗試為不平等的一方發聲,考慮如何改變全球化隱含的權力結構。

全球化的問題從1980年代起就開始討論,當它徹底改變政治譜系時,就成為了真正的問題。是否真正存在「反全球化」這一概念?各地蜂擁而起的民粹運動,即使辭令上打出「反全球化」的旗號,但他們的組織和安排體現著充分的全球化。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全球化時代:無政府主義者與反殖民想像》一書中提出,孫中山曾在全力開展國內民主運動之際,支持菲律賓本地的革命——一位專注中國民族革命的先驅者,也會在世界主義的框架中思考一國革命與世界性的關聯。因此,當「全球化」成為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反全球化」?

疫情時期,「全球化」被強力阻斷,個人的跨界跨國流動被中止。但依舊有非傳統意義上的「全球化受益者」,不受限於全球化的規則,通過非正式的網絡來創造流動性。比如曉宇觀察到,湖南出現了來自緬甸的偷渡者。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通過虛擬網絡進行交談或生活的方式,是否是一種新的全球化趨勢,還是全球化中止後的一種現象?不可否認的是,無論這種趨勢是否是「反全球化」,它都真實而強烈,明確地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影響。即使交通管制已不如年初的那麼嚴格,我們也會下意識地改變行為習慣,選擇少出門或不出門。項飆在《把自己作為方法》一書中也懷疑反全球化,認為是統治者用話語爭奪領導權的一種體現。但這種爭奪已經影響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項飆曾提出的「附近」是對這種形勢的一種回應:在日漸封閉的環境中,關懷身邊的人,向他們尋找支持、共鳴與求救,是一種嶄新的必需品。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項飆 吳琦 著單向空間|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0-7

「附近」與全球化之間的張力

「Immobility」是新的研究面向。它表現在身體物理狀態上的「無法動彈」。當疫情衝擊日常生活,全球大量航班停飛,人只能被迫留在原地。思想層面也有同樣「被鎖住」的狀態。人們極度渴望改變現狀,卻無法及時得到信息,飽受愁悶和恐懼,這比物理上的「靜止」更加可怕。

處理「immobility」的一種方式是轉向「附近」。王梆以自己生活過的兩個地方——廣州與英格蘭漢頓漢姆村——的經驗作為例子。她對富有煙火氣息的廣州抱有極深的好感,認為自己迅速地融入「附近」,並從中汲取力量。對於英格蘭的小村莊,她則坦陳自己的融入並不順利。為了成為「附近」中的一份子,王梆採用的方法是找尋到實際的「滿足感」。她通過觀察與寫作來逐漸實現歸屬感。

在《英國鄉村紀實:當田園遇上全球化壟斷資本主義》一文中,王梆指出,英格蘭傳統的農業結構在圈地運動後就受到極大衝擊。大量農民成為城市的新居民,原住地的產業結構隨之變革。柴契爾夫人引領的新自由主義時代到來後,農業進一步精細化成為「工廠」,巨型超市取代了手工店鋪。傳統的「農民」面臨的競爭對手,是僱傭廉價勞工生產,使用便捷交通運輸,提供了大量商品的「自由貿易」。「農民」數量大量減少,甚至消失。新移民湧入田園鄉村,衝擊了傳統的親緣關係,影響了鄉村共同體的形成。

王梆觀察到,社區(community)並沒有隨鄉村結構變革而消失。比如作為公共資源中心的圖書館,它仍舊依靠非盈利組織維持運轉。大量志願者們自發凝聚成互助組織,他們秉持相似的價值觀,「建構一個共同體社區」。這一「自組織」運轉的關鍵是某種共同的理念,它可以追溯到宗教中的「福音主義」。歷史上的人們在「上帝之愛」的驅動下,自願並無償地幫助他人。另一些社區更加現代,比如老人活動中心有集體養老、臨終關懷等貼合實際的理念,以及專門為特殊人士開放,有經濟效益的福利農場。

同樣的「社區」在杜贊奇的華北農村研究中也有提及。他在《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一書中指出,文化能夠在一個社會經歷巨大變革時保存自身的張力。杜贊奇以近代華北農村為研究對象,提出鄉土社會中存在著「權力的文化網絡」,這一概念將鄉村的權力結構、階層與自組織等囊括在內。它們通過與國家等上層機關的有機互動,令斷裂的社會維持自身。

曉宇生於武漢,但他在童年時期並沒有與武漢建立起「附近」的親密聯繫。疫情期間,他居留武漢,在豆瓣上書寫《疫區日記》。武漢解封後,曉宇重新在文化上了解到「附近」在發生什麼,在關注什麼。曉宇稱自己「以武漢人的身份重新發現武漢」。他認為,發現「附近」的在地性與擁有全球性經驗並不矛盾,當站在「世界性經驗」的視角回到「附近」時,「附近」會擁有全新的全球性思維與聯繫。重塑「附近」概念並不容易,因為記憶中的「附近」獨屬於某一時空,比起集體記憶,它更像個人的感受。這也佐證了項飆將「附近」詮釋為「跨國的自洽的小世界」,「附近」其實是極富個人色彩的概念。

對「附近」的反思

在舊地上發現或創造「附近」的新語境,是一種可行方式,但需要警惕。當擁有全球性經驗與邏輯的人,帶著國際化意識重新回到自己曾生活的地方,為「附近」感到震驚時,實際上是忽略了背後的本質:科技、信息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不平等,造成這些不對稱現象的結構性原因也沒有得到反思。

書本與世界之間依舊存在著鴻溝。無論是重新發現「附近」,還是藉由「附近」重新發現全球化,用知識平復自己只是一種權益之計。但是,把自己局限在狹窄的空間中不是一種好方式,「跨國的自洽的小世界」和全球性的經驗並不是原罪。曉宇認為,回歸純粹的當地不是成功的方案,需要在經歷「在地」體驗後重新出發,在全球化背景中去行動。吳琦也認為,所有的判斷、觀點與知識的前提,是擁有材料本身。對於我們來說,從「附近」介入社會與全球化的方法更像是一種途徑。就像《把自己作為方法》的宣傳詞一樣,「你的生活就是田野現場」,需要從經驗出發,再回到經驗。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全球化的背景和差異性的個人體驗,「附近」不一定指向空間地理上的相對位置,它也可以指向價值、理念與思想,擁有更多解讀方式。在思想精神層面的解讀之外,落實行動更為重要,後者才是一種自身反思的存在。

在地寫作是一種應對方法。通過不斷觀察,準確描述一個空間發生的具體細節,並將它們傳遞出去。當內容得到回應時,就與外界的人群發生了互動聯繫。比如18世紀的英國詩人John Clare是一位僱農的兒子,他出身卑微,長期從事農業勞動,卻寫了3000多首詩歌來描繪當地的鄉村生活,為英國鄉村史留下了寶貴遺產。

不過,曉宇也指出,文化工作者無法代表他者發聲。他們更多的是作為「擴聲器」,成為他者發聲的中介。項飆長期關注「中介」這一中心,無論是流動勞工、國際移民亦或是留學生,中介都作為關鍵因素形塑了人口的跨國流動。在澎湃新聞對項飆的專訪中,項飆提到,中介作為人員流動鏈條中的「基礎設施」,能夠有效穩定秩序。當代許多問題面臨「去中介化」的問題,這在傳遞信息同時顯示了可靠的真誠性,但同樣,缺少中介會使得效率低下、流動困難。

相關焦點

  • 疫情難遏全球化大勢 中國要做「逆全球化」的逆行者
    疫後國際社會是否會進入更長周期的「去全球化」或者說「逆全球化」的階段?要走出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漩渦,破除全球合作的阻礙因素,中國如何應對?影響全球化的因素及全球化的利與弊中國經濟時報:從當前全球化特徵來看,哪些因素決定了全球化發展?全球化有何利弊?
  • 「陳曦」美國為何成為逆全球化的重要推手
    編者按:圍繞全球化進程是否會因為疫情而徹底扭轉、中國應如何面對疫情推高的逆全球化浪潮等問題,《世界知識》總第1774期以「逆全球化浪潮下,世界將去往何處」為題,刊發了我所研究人員的五篇文章。昨日已推送其中兩篇,今日推送餘下的三篇。
  • 美國人為什麼逆全球化?
    在這荒誕的夜晚,老黃跟你聊聊這《逆全球化的秘密》:為什麼美國人要逆全球化?全球化對我們有什麼負面影響?如何破除逆全球化困境?本份財經幹炒牛河共3000g,吃完需要六根煙的時間,老闆可自備煙茶就坐。來不及看的老闆別忘了收藏打包,稍晚享用。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只有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中美關係走到今天已經不單是自由落體的速度,更有加速惡化的特徵。當然,中美關係惡化的責任完全在美方,美國負有全部責任。問題是我們學術界特別是經濟學界是不是需要反思些什麼?因為實事求是地講,自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經濟學家的影響力在下降。
  • 【田野 陳兆源】逆全球化思潮與全球抗疫合作
    疫情爆發後,不同國家間的高級別會議是觀察國際抗疫合作的重要窗口。相較於區域層次的國際會議,全球層次上的國際會議數量較少。從G20和WHO此次的成效來看,全球抗疫合作至少面臨兩方面的困境。一是大國協調存在困難,主要體現在川普政府對中美合作氛圍的破壞;另一個困境在於主要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對多邊機制的態度轉變。
  • 劉和平:新冠疫情讓逆全球化思潮彈冠相慶
    QUESTION 直新聞:那在你看來,世衛組織將新冠疫情定性為全球大流行,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什麼樣的警示呢?第三,疫情全球大流行,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啟動全球大合作通過聯防聯控才能最終戰勝疫情。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在做好自己份內防疫抗疫工作的同時,還得跟其他國家一道形成合力,並且盡力幫助那些沒有能力和資源抗疫的國家。相關國際組織,比如二十國集團,甚至是聯合國安理會,在這一方面應該義無反顧地承擔起領導作用。
  • 圍獵TikTok:逆全球化下的當代獵巫運動
    一位評論家說:「但我們仍然不知道TikTok的算法是如何編程的,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要向哪些用戶展示哪些視頻。我們不知道它如何使用自己收集的數據,或者它如何制定和執行自己的規則。我們應該了解這些事情——不僅僅是關於TikTok,還有那些美國社交媒體應用。」
  • 宋朝龍:西方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的囚徒困境與破解之道
    馬克思主義對新民粹主義逆全球化冒險政策的破解之道在於:識別新民粹主義的實質、加強馬克思主義與左翼運動的結合、科學說明金融資本自我否定的運行規律、尋求金融資本主義的制度替代道路、推動社會主義理念和全球化頂層設計的結合。當下西方新自由主義深陷危機並向新民粹主義轉化,世界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美國和西歐國家民粹主義政黨集體崛起。
  • 歐美新保守主義以極化和對立的思維逆全球化而動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標誌著保守主義進入全球化演進階段。新保守主義主張自由經濟、傳統價值觀、帝國秩序和強硬的反共立場四大政治原則,不僅要建立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世界格局,而且要構建全球一體化的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川普的保守主義融合了新民粹主義、經濟民族主義,代表了美國保守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 分崩離析的全球化還能破鏡重圓嗎?
    2020年4月12日晚,一場有關數位化技術與破解全球化難題的對談,在羅漢堂秘書長陳龍教授和世界銀行與歐洲復興與開發銀行董事科特·拜耳(Kurt Bayer)之間展開。他們要一起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如何用數位化技術手段,讓這個分崩離析的全球化破鏡重圓」。
  • 綠盟薦書|《全球化逆潮》——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思辨
    本書新的章節則將矛頭指向了這些新現象,斯蒂格利茨教授一如既往地以犀利的筆觸指出當下的問題,並且指出了全球化的正確方向。 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經典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滿》的重著改版,新增一半的篇幅講述了川普時代在美國出現的全球化逆潮。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本書成為探討全球化問題的公認基準。
  • 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貽害全球 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然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政策內顧傾向加重,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湧動。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導語】在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全球合作缺位,逆全球化興起,世界亂相頻出。全球化患病,如何治癒?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治癒全球化」系列文章,從多元視角審視全球化,並嘗試提出治癒建議。本系列文章只是個開頭,歡迎投稿討論大家的全球化。
  • 「全球化沒有死」
    (新華社/越通社/圖)在全球化陷入低谷之時,全球多邊貿易卻迎來了難得的轉機。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上,包括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正式籤署協議。歷經八年的談判,RCEP最終宣告達成。
  • 把握經濟全球化大勢 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阻力搞得越小越好;當前世界上出現的一些逆全球化動向只不過是全球化潮流中激起的幾朵浪花,阻擋不住全球化大潮;我們決不能被逆風和回頭浪所阻,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和重要貢獻者。過去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國等西方國家,今天我們反而被當作自由貿易和全球化的最大旗手。
  • 高孟然 | 南南移民如何承載新型全球化
    社會網絡不僅為移民的社會融入提供社會資本,還會在分配和信貸過程中綁定社區中複雜的禮物交換關係。在弗雷德裡克·巴斯(Frederik Barth)發表其著名的「情境認同論」後,族群認同在文本中的天然性和穩定性被徹底摧毀。這在移民研究中尤為顯著,移民人類學延續並拓展了巴斯的路徑,致力於調查不同族群對邊界的協商確立以及邊界的移動。正如安德烈亞斯·威默所言:族群邊界是「分類鬥爭和談判的結果」[9]。
  • 品牌如何利用 YouTube 做好全球化?
    這種基於用戶體驗的反饋,可以幫助品牌在內容上線之後實時地觀察到用戶對廣告內容的態度,傳播的過程以效果為導向,品牌方則可以針對效果靈活調整內容,使信息隨時隨地都可以達到最佳的呈現效果。當我們將這些特點拼起來,從一個傳播整體的角度就可以直觀地看到,YouTube 在品牌全球化的過程中所能起到的完整作用與支持。就像滴滴一樣,很多中國品牌都尚處於全球化品牌建設的初期階段。
  • 為推進經濟全球化作出更大貢獻(望海樓)
    《求是》雜誌近日發表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深刻回答了「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的世界性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闡述了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展示了中國智慧,為世界經濟如何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 每日書 | 全球化的故事
    我想,若要回答傑瑞的擔憂,重點在於應當理解誰是「全球化者」(globalizer)?他們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做了又有多久?從「全球化」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字典裡到現在,其含義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個詞有幾十個定義,單看兩個就足以說明人們在理解這個現象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在《大英百科全書》中,美國人類學家詹姆斯·L·華生(James L.
  • 奧斯曼帝間接推動了全球化
    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整體,全球化的浪潮成為了全球各國的共識,然而,全球化的形成其實在14世紀的時候就已經註定會成為主流。很多人都知道,新航路還未開闢之前,世界還是很混沌,人類各自生長,互不相聯,但是在14世紀歐洲人開始大航海時代之後,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把整個世界都連在一起,發展到今天的全球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