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沒有死」

2020-12-22 南方周末

11月15日在越南首都河內拍攝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籤署儀式現場。(新華社/越通社/圖)

在全球化陷入低谷之時,全球多邊貿易卻迎來了難得的轉機。

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上,包括東協十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內的15個成員國正式籤署協議。歷經八年的談判,RCEP最終宣告達成。

這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多邊貿易協定,囊括了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經濟體,覆蓋約30%的全球人口,其GDP總量佔全球比重約29%。

當天,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個人社交帳號上表示,「經過8年的艱難努力,我們昨天籤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李顯龍表示,RCEP的籤署告訴大家,合作共贏要勝過「單打獨鬥」。

RCEP使得區域內的企業可以更輕鬆地在整個區域運送產品,通過減免關稅,降低了區域內企業的成本。據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的研究測算,到2030年,RCEP貿易協定將使中國的GDP增加0.4%,增加收入約850億美元。

在逆全球化浪潮下,區域貿易協議早已不僅僅關乎貿易,而是擁有了更廣泛的政治意蘊。RCEP籤署後,中國對外籤署的自貿協定將達到19個、自貿夥伴將達到26個。根據商務部數據,中國通過RCEP新建立了中日自貿關係,這是中國首次與世界前十的經濟體籤署自貿協定,使中國與自貿夥伴貿易覆蓋率由目前的27%提升至35%。

「中國需要這樣一場戰略『勝利』,特別是在這種單邊主義盛行、美國總統換屆的節點上。」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CCG)主任王輝耀向南方周末記者感慨,在他看來,RCEP的籤訂更多意味著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兩大背景下,亞太國家通過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來支持多邊貿易體系的決心。

攪拌「一碗義大利麵」

與其說RCEP是創新,不如說是一次集體「升級」。

RCEP最早由東協十國在2011年提出並發起,其構想是以東協—中國、東協—日本、東協—韓國、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東協—印度五個自由貿易協定(簡稱FTA)為基礎。多年以前,東協就已經完成與上述五國的貿易安排,也被稱作「10+1」。

「一對一」的散裝雙邊貿易協定效率低下。根據中國社科院關於RCEP的研究,東協—日本FTA、東協—澳大利亞—紐西蘭FTA、東協—韓國FTA中的原產地規則靈活性大,自由化程度較高,採用單一或嚴格規則的關稅條目分別只佔26.4%、14.8%和11.3%,相比之下,東協—中國FTA、東協—印度FTA中的此類關稅條目分別達到89.4%和100%。

關稅條目越繁複、細緻,意味著貿

相關焦點

  • 全球化:趨勢永不死,只是在變形
    1951年4月16日,美國著名將領麥克阿瑟黯然結束了自己的軍旅生涯,隨即發表了著名的演講《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70年之後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產生了較大衝擊,隨之對全球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連鎖衝擊。如果以歷史視角和疫情衝擊視角來觀察全球化進程,可以總結為「趨勢永不死,只是在變形」。
  • 李曉| 拋棄經濟全球化幻想 警惕全球化的「去中國化」
    簡單地認為目前的經濟全球化處於「逆全球化」過程是不充分的,當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態或者趨勢是「全球化分裂」 ——主要大國之間,特別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之間在關於什麼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損益、運行規則和秩序等問題上發生了重大分歧,不再擁有共識。美國現在的所作所為不是在簡單地反全球化,而是要搞另一套經濟全球化,即沒有中國的經濟全球化。
  • 全球化,中國策!
    文章系統闡述了全球化時代下的中國之策,來看梳理。>經濟全球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2態度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 分崩離析的全球化還能破鏡重圓嗎?
    各國從沒有像現在一樣需要彼此,也從沒有像現在一樣支離破碎。如果說英國脫歐、中美貿易摩擦還只是全球化倒退的警示。那麼,2020年新冠疫情中所上演的「以鄰為壑」和「相互甩鍋」,則徹底讓所有人看清了現實。怎麼辦?
  • 足球轉會史話系列「廿二」:什麼是全球化?
    曾有人質疑「海龜們」的忠誠,義大利功勳主帥波佐不以為然:「如果他們能為義大利去死,那就一定能為義大利比賽!」他帶領義大利蟬聯世界盃,陣中海龜比比皆是。德古茲曼和那幾位大神不相干,他的例子是全球化的縮影。另一例子是哈格裡夫斯。
  • 逆全球化思潮迭起的當下,我們要如何觀察參與今天的全球化?
    發展中國家也不一定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他們雖然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幫助,但沒有能力償還大量債務。其次,愛國主義在主流教育中佔比極大,容易煽動公眾的民族主義情緒。當民族主義與歷史災難性事件掛鈎,曾處於弱勢的國家會產生民族恥辱感。與此同時,今天的西方國家則會因為民主格局遭遇變本加厲的民粹主義,這些民族主義者持有更加強烈的反全球化情緒。
  • 綠盟薦書|《全球化逆潮》——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思辨
    本書新的章節則將矛頭指向了這些新現象,斯蒂格利茨教授一如既往地以犀利的筆觸指出當下的問題,並且指出了全球化的正確方向。 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經典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滿》的重著改版,新增一半的篇幅講述了川普時代在美國出現的全球化逆潮。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本書成為探討全球化問題的公認基準。
  • 奧斯曼帝間接推動了全球化
    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整體,全球化的浪潮成為了全球各國的共識,然而,全球化的形成其實在14世紀的時候就已經註定會成為主流。很多人都知道,新航路還未開闢之前,世界還是很混沌,人類各自生長,互不相聯,但是在14世紀歐洲人開始大航海時代之後,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已經把整個世界都連在一起,發展到今天的全球化時代。
  • 疫情難遏全球化大勢 中國要做「逆全球化」的逆行者
    疫後國際社會是否會進入更長周期的「去全球化」或者說「逆全球化」的階段?要走出疫情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漩渦,破除全球合作的阻礙因素,中國如何應對?影響全球化的因素及全球化的利與弊中國經濟時報:從當前全球化特徵來看,哪些因素決定了全球化發展?全球化有何利弊?
  • 錢乘旦:全球化的歷史演變與新走向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此消彼長在全球布局之下,並沒有出現按照全球化的理想方案配置產生的結果。理想的方案認為,全球化能夠最大程度發揮每個地區和國家的資源優勢,因此,能帶給每個地區和國家最大的利益,整個世界因而得到最大的好處。但現實並非如此。現實是,只有少數國家才能得到最大好處,大多數國家沒有獲利,甚至吃虧。
  • 「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習近平總書記縱論經濟全球化(二...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我們要在世界經濟共振中實現聯動發展。  我們應該加強政策規則的聯動,一方面通過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放大正面外溢效應,減少負面外部影響,另一方面倡導交流互鑑,解決制度、政策、標準不對稱問題。
  • 每日書 | 全球化的故事
    我已經寫了兩本有關全球化的書,但《全球化的故事》仍令我獲益匪淺。學生們在閱讀本書時會發現裡面的逸聞趣事淺顯易懂,學者專家們則會發現其分析鞭闢入微。本書為全球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果你想要理解或講述此話題,本書無疑將會有所助益。」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你可知道「全球化」並非近代資本主義產物,而是一段五萬年來本質不變的歷程?
  • 全球化不再是資本主義的,因為中國來了
    從此,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開始參與到生產全球化的大潮中。 推動全球產業鏈形成的基本動力是區域分工和比較優勢。經過幾十年的全球化生產,全球生產形成了一個相互協作、相互依賴的鏈條。在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獨立生產出所有的產品,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脫離全球經濟體系獨立發展。眾所周知,中國的中興、華為等高科技企業需要採購西方發達國家的一些核心部件。
  • 現代汽車全球化成敗得失
    國內車企全球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1)全球化生產基地的規模大,但銷量沒有較大的突破。2)全球研發中心的協同性較差。3)全球化集中在落後地區及新興市場,還未進入歐盟和美國等發達成熟市場。4)缺乏為當地市場研發一款針對性車型。5)擴產相對比較盲目。現代全球化對國內企業的啟示。1)提升海外市場的重視度。
  • 與全球化共舞的偶像
    對於負責這屆杯賽電視轉播的特萊維薩集團乃至國際足聯來說,沒有什麼比向歐洲觀眾出售比賽轉播權更重要的事了。但時至今日都沒有數據顯示那屆世界盃的轉播收入有多少。據說當時有一位墨西哥記者詢問本屆世界盃的成本和利潤時,特萊維薩集團副主席吉列爾莫·卡內多打斷記者的提問說:「我們是一家私有公司,沒有必要將這些公之於眾。」
  • 「經濟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轉」
    【「學習筆記」按】洞察歷史規律、把握時代潮流、著眼全球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等不同場合深入闡述關於經濟全球化的中國主張、中國方案,有力凝聚起國際社會的共識,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筆記君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濟全球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
  • 治癒全球化② | 全球化浪潮中的航向標:新加坡自貿港的經驗對海南...
    【導語】在新冠肺炎疫情時代,全球合作缺位,逆全球化興起,世界亂相頻出。全球化患病,如何治癒?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院與澎湃新聞聯合推出「治癒全球化」系列文章,從多元視角審視全球化,並嘗試提出治癒建議。本系列文章只是個開頭,歡迎投稿討論大家的全球化。
  • 張蘊嶺:全球化的突然「死亡」與浴火重生
    川普的經濟顧問庫羅德曾公開表示,讓企業遷回美國,政府承擔所有回遷費用,也就是說說而已:一則政府沒有這個能力承擔,二則即便承擔回遷費用,回去如何經營?因此,真正能響應回遷的企業有限。從根本上說,是否回遷,是企業根據自身經營需要做出調整的問題。政府可以對企業的國際化經營進行監督和一定的幹預,但不可能做到完全脫鉤。比如,在美國,有人曾做過試驗:在一天的日子裡,離開中國的商品能不能生活,結果是幾乎不能。
  • 葉舒憲︱弗雷澤:知識全球化的裡程碑
    2009年12月他發表了自稱「或許是晚年工作中最終的小說」《水死》。主人公名叫古義人,他父親留給他的遺物,一直被擱在一隻紅皮箱裡。父親在得知日本即將戰敗的消息後,試圖奪取神風敢死隊的飛機去轟炸東京的日本皇宮,以阻止投降,結果沒有成功。他在日本宣布投降的次日晚溺水而亡,留下的遺物紅皮箱則被警察送回給家人。作為打開有關父親記憶之門的鑰匙,紅皮箱中只有一部書《金枝》。
  • 反全球化的大潮正在襲來(一,全球化的歷史背景)
    從中國2001年12月11日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國人開始接觸一個名詞,叫做經貿全球化。那麼這個全球化,是從哪裡來的,又是誰發起的?這個問題,就要追溯歷史了,很多時候回過頭去看歷史,很有意思的。所以今天我們聊的不是全球化,而是歷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