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本以為是個笑話:
在中國可以收看美國「禁片」。
這是B站上《亂世佳人》的彈幕。
由來是——
電影《亂世佳人》被HBO流媒體平臺低調下架。
罪責有三:
美化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部蓄奴州地區;忽視了奴隸制的殘酷;固化了「對有色人種的偏見」。
不得不解釋一下這個「被禁」。
這只是HBO一個平臺的行為,不代表《亂世佳人》不能通過其他渠道看到,更不代表看了就違規。
就在前幾天,HBO重新上架了《亂世佳人》。
並在頁面上標註了一條免責聲明:
「觀眾可通過這部電影審視白人至上。」
這一來一回之間。
是大公司對於民意的應激反應。
但爭議仍沒結束——
《亂世佳人》辱黑了嗎?
該被下架嗎?
下一個被發難的作品會是誰?
哪怕我們不回答。
問題也在向我們迎面撲來。
01
風繼續吹
由「弗洛伊德案」引起的美國種族平等運動白熱化階段下,一場清算正在上演。
「Black Lives Matter」活動中的部分激進主義者,已經搞起了「破四舊」。
美國各地,歷史雕像遭到破壞、拆毀。
哥倫布被指開闢新航線的同時,開始了黑人的奴役史;
邱吉爾被指為邪惡的種族主義者、戰爭分子;
起草《獨立宣言》的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曾擁有過黑奴。(哪怕他娶了黑人為妻,在那個年代已經相當開明)
△ 哥倫布、邱吉爾、傑斐遜雕像
《亂世佳人》,只是樹大招風的其中一個。
被波及的還有很多電影和劇集。
僅在6月11日一天。
首播於1989年的,常年播出的警察真人秀《執法先鋒》(Cops),因涉及對街頭犯罪種族的傾向暫停播出;
同類型題材《直擊追捕現場:LIVE PD》,也因抗議活動停播;
同時,知名英劇《小不列顛》。
因劇中有塗黑臉的辱黑行為,現已從BBC平臺下架了。
在BBC發布的聲明裡,有這樣一句——
「時代已經發生了改變。」
《老友記》,也沒能躲過新時代的自我審查。
因為主角陣容缺乏多樣性。
太白,不夠黑。
已經63歲的製片人瑪塔·考夫曼,向媒體道歉:「對不起,我希望自己當年能懂得這些…...」
並主動認罪:我曾是系統性種族歧視的一員。
好像每個人成了審查委員。
看到的不再是作品本身,而是專門戴上有色眼鏡,逐個檢測「含黑量」。
不達標的,打回重審。
那麼回到《亂世佳人》上,拋開捕風捉影,正面來回答——
02
辱黑了嗎?
一言蔽之。
有。
電影當然是經典。
改編自曾獲1937年普利茲文學獎,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創作的長篇小說《飄》。
1940年,獲第1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
1998年,獲得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20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第四名。
將累計票房根據通貨膨脹率調整後,《亂世佳人》還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影片。
講述美國南北戰爭前後,南方種植園經濟衰敗背景下,主角斯嘉麗所經歷的動蕩一生。
電影開場,背景介紹勾勒出一個舊時代的縮影。
態度恭敬,氛圍懷舊。
這裡曾是騎士與棉花田的土地,叫做老南方,騎士與淑女,主人與奴隸,皆從此消失,唯有書中可尋其蹤跡。
沒人能夠否認,在原著《飄》的字裡行間中,無不充盈著瑪格麗特·米切爾對那段舊時代的追思與祭奠。
貴族、千金、騎士與淑女。
棉花、傭人、主人與奴隸。
是一群南方沒落貴族追憶的流金歲月,偏偏,也正是那段莊園主奴役黑人的黑暗歷史。
準確地說:
《亂世佳人》並不存在實質性的侮辱內容,但它站在了落後的視角。
各種種族暴行,被抹去蹤跡;南方的奴隸主們,被「美化」成保衛家園的英雄;黑人形象,要麼是忠心的奴隸,要麼是狡猾的蟊賊。
《亂世佳人》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那時美國仍執行著種族隔離制度。
黑人群體解開鐐銬,卻仍未推倒圍牆,白人群體放下鞭子,仍未拋棄偏見。
名義上「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將種族之間的不平等掩蓋起來。
就像《綠皮書》中所描寫的那樣,種族差異,就是當時絕對的主流文化。
自然,也會在種種文藝作品中體現。
黑人小丑、黑臉秀、黑人音樂......
甚至,流行以「3K黨」表現為英雄主義的電影,最有名的,便是《一個國家的誕生》。
如今的老南方,代表著蓄奴、壓迫、種族歧視。
當時的老南方,卻自我認同是嚮往自由,反對工業經濟壓迫的騎士精神。
蓄奴,是他們不捨得拋棄的「傳統」。
在今天看來。
那樣的觀念顯然已經不能被認同。
那麼——
03
該下架嗎?
在回答該不該之前。
我們不妨先回顧「下架」。
這在歷史上從來不是什麼新鮮事。
事實上,這不是《亂世佳人》第一次面對爭議。
它從公映之初,就飽受黑人群體抵制。
公映第二天,就有評論家在黑人主流報紙宣傳,「這是針對美國黑人的恐怖武器。」;直到2017年,美國田納西州一家老牌影院,才下架了連續放映三十四年的《亂世佳人》......
錯與對,糾結了80年。
《亂世佳人》也跟著堅挺了80年。
如果你了解得夠多就會發現,任何流傳的經典,都註定伴隨爭議。
1885年,一本講述主人公和黑奴夥伴流浪的兒童讀物出版。
沒過多久,就被美國康科德公共圖書館禁止上架,並把這本書稱為「只適合貧民窟的垃圾」。
後來,這本「禁書」,被譽為作者一生最好的作品,曾被美國電影界七次搬上銀幕——
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
1966年到1975年,一本小說在美國五次被禁,引發媒體熱議。
罪名是「淫穢」,有「過多的低俗語言,性場面和有關道德問題的事情」。
最大罪名是,髒話太多......
全書共有237個「Goddamn」、58個「bastard」、31個「Chrissake」和6個「fuck」。
但後來,這本書成為西方青少年理解生活的鑰匙。
它,就是傑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長篇作品,《麥田裡的守望者》。
△ 塞林格傳記電影《麥田裡的反叛者》
最能諷刺當下的,莫過於《殺死一隻知更鳥》。
故事,講述了一名在種族歧視環境下的律師,為黑人重刑犯追求公正的故事。
它的文本,放到今天也不會落伍——
有些黑人撒謊,有些黑人不道德,有些黑人在女人面前不規矩。但是,這種真相適用於人類所有的種族,而不僅僅是某個特殊的種族。
足夠「正確」了吧?
但它,卻被美國圖書館聯合會知識自由委員會列為當代十大爭議書之一。
它一經出版,就因為其種族態度,遭到地方政府禁止。
有趣的是,藉口總不相同。
在70年代,部分美國校園禁止了這部書,因為書中反覆出現「damn」「whore lady」等不雅詞彙。
在80年代,甚至出現黑人家庭提出抗議,認為說書中黑人的行為過于謙恭,且文本中反覆出現「黑鬼」(nigger)一詞。
......
隨便翻翻歷史。
Sir就會有種錯覺:書,非禁不能讀也。
明朝曾批《西遊記》「誹謗朱明」,崇禎帝批《水滸傳》「荒唐不經」,《紅樓夢》被乾隆指責「誨淫誨盜」。
發現了嗎?
這個世界永不缺席的,即是「正確」。
「正確」,也終將被新的「正確」推翻。
而值得銘記的經典,卻會永遠保留下來。
△ 《殺死一隻知更鳥》
Sir當然不反對平權的運動。
但我們回顧歷史,不難發現——
人類歷史上有許多進步性的變革。
但從沒有哪一次,是通過禁毀經典來實現的。
哪怕這樣的經典屬於上一個,上上一個時代。
沾上了各種陳腐、局限的灰塵。
但如果人類社會的每一波後浪,都要對前浪秋後算帳,打倒在地。
那麼我們的歷史,只能一次次在焦土上原地踏步。
《華氏451》,一本科幻小說,曾多次改編成電影。
一個壓制思想自由的極端世界,書是罪大惡極的存在。
在那裡,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焚書。
但,還是有些不死心的人自發組織。
靠著記憶力,把書的內容一字一句記在心裡。
他們憑什麼?
這樣的描述,總是將Sir感動到熱淚盈眶。
他們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像是跑完了一段長路,經過漫長的尋覓,見過美好的事物被焚毀,如今已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終人散,燈幹油盡。他們並不肯定自己頭腦中所記載的一切,能使未來的每一個日出發出更純淨的光輝,他們對此並無把握。但他們確知,那些書儲存在他們平靜的眼眸之後,完好無缺地等待將來某一天,那些手指乾淨或骯髒的讀者再來翻動。
人心若不死。
談何下架,談何禁止。
04
野火燒不盡
哭笑不得。
就當《亂世佳人》被樹立為種族歧視的靶子,HBO Max將它下架的一天後。
《亂世佳人》影碟銷量——
暴!漲!
關於《亂世佳人》的是非對錯,歐美影迷選擇用真金白銀站隊,報復性囤貨。
很快,由華納出品的《亂世佳人》影片DVD迅速登上了亞馬遜平臺銷量榜榜首,且在銷售量Top10中就佔有3席。
其中,包括售價為150美元的70周年紀念版。
某種程度上。
對作品的討伐,其實是對真正的現實問題的避讓。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作品本身。
是我們看待作品的態度,決定了它的影響。
動畫片《貓和老鼠》,也曾因種族歧視內容產生大量爭議,仍有大量聲音,要求下架最原始版本《貓和老鼠》。
華納在片頭加上一條免責聲明:
《貓和老鼠》短片內容可能含有一些過去在美國社會上司空見慣的種族偏見。不論是當時或是現在都是錯誤的。
吸取同樣經驗的,也包括迪士尼。
在迪士尼旗下流媒體平臺Disney+上,某些具有爭議的卡通片(譬如《小飛象》)的片頭,也附加上了一則免責聲明。
本節目依其原始樣貌呈現,其中可能包含有一些如今看來已顯得不合時宜的內容。
什麼意思?
作品有權利被原樣呈現。
如果我們不能正視歷史的事實。
那麼我們今天的「正確」,也將失去根基。
我們為了消除歧視與不公所付出的犧牲,也將失去它應有的分量。
最近,法國總統馬克龍針對當下抗議活動,發布了一場電視演講。
Sir覺得這聲音,值得被全世界聽到。
法蘭西共和國不會從歷史上抹去任何名字。不會忘記任何藝術品,也不會拆除雕像。
我們要清醒地審視整個歷史和記憶。
在這個價值觀再造與動蕩的年代,經典也許都要經受一輪重估。
但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
便是經受了一輪一輪的衝擊,仍然屹立著的基石。
甚至可以說。
無需為了《亂世佳人》一時的境遇所惋惜、悲嘆。
因為那是洪水無法沒過的高處。
也是人類文明的巨人們,永恆的棲息之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