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安國寺座落於黃州城南長江之濱寶塔公園內。據明弘治《黃州府志》載,該寺始建於唐高宗顯慶三年(公元658年),由郡人張大用於顯慶二年捐地基,由僧人惠立創建,取名「護國寺」。又據蘇軾《安國寺詩》稱,該寺始建於南唐李璟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始名護國寺。
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時任黃州刺史韓琚,其弟韓琦因父母雙亡投奔韓琚,安排在安國寺內讀書,韓琦在寺內發憤攻讀,「白晝青燈,風雨無怠」,終於考中進士,並於宋仁宗嘉祜年間任樞密使,後官至宰相,成為一代名臣。安國寺也因韓琦發跡於此而名聲遠播。嘉祜八年(1063年),宋仁宗御賜「安國寺」名,並賜印一方。玉印為陽篆字體,印面呈正方形,邊長10.6釐米,文曰「敕賜唐代祖庭安國禪林之寶」。自此,安國寺成為江淮名剎,規模宏大。
北宋元豐年至七年(1080—1084年)蘇軾謫居黃州,因安國寺「茂林修竹,陂池亭榭」,環境優美,蘇軾「間一二日輒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寫下了《安國寺浴》、《安國寺尋春》、《應夢羅漢》、《黃州安國寺記》等膾炙人口的詩文,並為寺內高僧繼蓮結下了深厚友誼。蘇軾還將寺旁邊池塘闢為放生池,取名為「蘇子瞻放生池」,勒石立碑。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金兵南侵,黃州多次淪為戰場,生靈塗炭,安國寺亦遭厄運。
元朝時,安國寺得以修復。元末戰亂,安國寺又毀於兵火。
明朝初年,戰亂結束。洪武元年,黃州城由南往北擴展。七年,僧人云亭重修安國寺。宣德七年(1432年),又加以培修。弘治十二年(1499年)為紀念已毀的黃州太守徐君猷所修遺愛亭重建於府前西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安國寺得以再次修復。明朝後期,國勢衰微,安國寺荒涼破舊無人修復。
清代前期,安國寺再現江淮名剎,寺院規劃宏大,除同治寺院外,還有睢陽院(以唐名將睢陽張巡為名)等建築,有「春草」亭、「竹嘯」軒。曾有詩人贊安國寺「曲檻幽榭」與紺宇琳宮相輝映,邑宿之精廬,亦先賢之別業也」。
清鹹豐、同治年間,太平軍五次佔領黃州,黃州城戰火不斷,安國寺被焚毀,直至光緒二十三年(1896年)住持僧月松四處募捐集資重修,安國寺又呈規模,為十方叢林。
中華民國時期,安國寺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安國寺僅存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進入嵌有「安國禪寺」匾額的門樓,是一塊方形院坪,面積約130平方米。50年代後廢止,房屋和土地被挪作它用,房屋、財產遭受很大損失,菩薩被毀,僧人遣散。「文革」中又一次遭到毀壞。上世紀80年代初,有關部門將安國寺收回後,僅存門樓及三幢殿屋和部份小房,已經非常破舊。
1986年,從武漢歸元寺接回了黃岡籍高僧顯光法師重歸安國寺。顯光法師重回安國寺後,操用自身的影響和對宗教事業的無限虔誠成功地收回寺產、募資籌款、重修山門、修茸各殿、重塑佛像、購置經書,用資數十萬元,使安國寺面貌煥然一新,寺中香火重燃,佛事再興。
(來源:黃州東坡禪學研討會組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