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哺育了巍巍呂梁山,因而呂梁有了天下文物第一大區的美譽。位於呂梁市區西7公裡處的烏崖山間的安國寺創建於公元637年,為古石州(呂梁)八大官寺之首,這裡文物古蹟保存較為完整,自然風光雄偉瑰麗,人文景觀綻放異彩,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烏崖山海拔1200餘米,山勢險峻,奇峰突兀,懸崖峭壁,重巒疊嶂。主峰蓮花峰海拔1520米,因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山腰間有長達數百米的一彎天然石壁,安國寺就坐落在石壁之中。前臨深谷,背依絕壁,坐北朝南,群山環抱,石峰聳立,柏松儀仗,使人不得不讚嘆古人選址之奇,用心之妙。山野之中,布滿蒼松古柏,野草奇花,林中百鳥啾啾,石罅清泉汩汩,深澗流水潺潺,森森古寺,如在一幅美麗的圖畫之中。古往今來眾多僧侶在此悟道參禪,達官顯貴,騷人墨客常聚集於此,或遊山觀景,吟詩唱和,或避暑乘涼,潑墨揮毫。
沿著彎曲的山路拾階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矗立的牌坊,四柱三樓建築,五脊六獸託拱,座基由白砂石石條製作,柱石,鬥拱,脊簷都由紅砂石做成,牌額正書「巉崖幣徑」,背書「翠柏成從」,道出了安國寺的景致。整座石牌坊宛如一面鏡框將全寺景象映入其中。寺院依石崖而建,總體平面隨形就勢成曲尺形,其間大小建築22座,100餘間,主院分上下兩院,偏院內外兩進,共有四處院落,主院以銅塔樓為軸線,東西鐘鼓樓相對稱。據史料記載,唐代宗曾封他的女兒昌化公主食邑於此並賜予她兩枚佛牙,公主便鑄銅塔建樓珍藏。銅塔樓為重簷歇山頂,二層木結構建築,正脊寶頂有「佛曰增輝」四字,樓前有高1.6米的石獅一對,為鎮寺之寶。後有角獸一雙,為明代遺物。下有三間暗室,出入由暗道上下連接。
安國寺的文化遺產十分豐富,涉及到雕刻,泥塑,壁畫,書法,文學,建築等各個方面,文字總儲藏量達10萬餘字,壁畫總儲藏量達112平方米。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欣賞價值和重要的歷史價值,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的寶貴資料。
上院正中是全寺的主體建築,佛殿。殿內供奉法身,報身,應身三身佛像,皆為宋代泥塑,東西兩壁,各有重彩壁畫68幅,皆為佛本生故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東耳殿為地藏殿(十王殿),西耳殿為「無量殿」,佛殿東有客廳,西有僧房,僧房屋頂上建有神主樓。據記載,明代兩次對寺院進行修繕,都由佛光護寺的感應。明隆慶元年,蒙古部落的屠城(石州城)毀寺,明崇禎十七年的李闖王部下的毀寺逐僧。每次逼近安國寺時,遠望整個寺院上空濃雲密布,大雨傾盆,入侵者望而止步。但修繕工人卻看到寺院上空祥雲籠罩,瑞氣靄靄,煙霞繚繞,金光萬道。從此寺院僧徒眾多,香火不斷,官宦名流在寺中的活動頗為頻繁。
偏院在主院東側有小門相通,門額上題有「清靜處」三個大字,東有二層木結構瓦房建築,下層為「於清端公祠堂」,清端是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諡號。于成龍出仕前在這裡苦讀六載,將才學和心性修煉到極致,後來終於成為聞名天下的兩江總督。祠堂是于成龍子孫為銘記其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的品行而修建的。上層是關帝閣及其偏殿,北側有僧房和進入內院的大門,門匾石額是曾任江蘇巡撫于成龍之孫於準題書的「古剎禪院」四字,因此人們習慣上也稱為「祠堂院」。偏院內與外院呈丁字形相鄰,正中間是于成龍讀書樓,二層式建築。
六年的書齋生涯,他素衣齋食,勤奮好學,以苦為樂,甘守清貧,為他後來官至兩江總督,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少壯時深入山寺,潛心修讀,順治十八年出仕前有一奇特的夢,記錄在他的《夢餐優曇花作》的詩序中:餘讀書山寺時夢餐優缽羅花。詩的最後兩句寫到,四十年來魔障盡,好教拂袖紫霞端。第二年于成龍謁選為廣西羅城知縣,從此步入了他的仕途生涯。安國寺主持性善純天大禪師是清初名僧,不但功道高深,而且詩文俱佳,于成龍與性善禪師的關係十分友好,常常在一起吟詩論道。于成龍發跡以後,寺院也因之身價百倍,聲威大震。
東為藏經樓,西為千佛閣,皆為二層式木結構建築,東西兩側是兩排僧房,對面靠南角有一小樓為洞賓樓。萊公別墅是寺內的第二大建築群落,別墅由于成龍之孫江蘇巡撫於準創建,落成於雍正丙午年間,於準號萊公,因此而得名,「萊公別墅」這四個字就是由於準親筆題書的。萊公別墅在寺後百米遠處的懸崖下,自成一種獨特的格局。前臨「瞑雲谷」,背倚絕壁,險要奇特,院中上下有井兩口,泉水相通,井水四季豐滿,常從井口外溢自流,故稱「豐泉」。上井形為六角,相傳,井水築有亭,亭上有琉璃瓦覆蓋,故稱「琉璃井」,為慧海大師所掘。琉璃井兩側原有兩株一丈多高的牡丹,是唐代昌化公主從洛陽移來,親手所栽。井前有一棵半榆半柳的大樹,人稱「榆柳合璧」。每當春暖,榆錢柳線枝葉相雜,隨風蕩漾,為寺中一奇。別墅屋舍,依巖傍石,依形就勢,建造於巖窟之下,高懸於半壁之中,大小建築五處,共計三十餘間。偏東北的五孔窯洞,全避於宏大的巖窟之中,上面是千仞絕壁,有飛瀑直瀉而下,雖不是長流之水,然而遇雨則水簾垂掛,好似《西遊記》中的「水簾洞」。瀑布下面的深谷就是瞑雲谷,瀑水飛濺,擊起煙霧,籠罩山谷。
谷上砌有石洞,洞上築有石橋,橋洞中燧石為孔,插立有欄杆,人獸不可穿入。正面絕壁的半崖有一個人工鑿成的石室,為于成龍的兒子延翼所開鑿。石室窗戶開在了絕壁的半腰,依窗眺望,南川一帶風光,一覽無餘。據說開鑿石室時,代價為鬥石鬥錢(銅錢)。在道光年間,被譽為詩書畫三絕的本州知州王繼賢親筆撰寫了《山寺石室文》《聽月泉記》《松竹梅蘭圖》《琉璃井書》等石刻,並珍藏與石室之中。安國寺景觀綺麗,素以三十二景著稱,同治年間,本州舉人劉子俊,曾在安國寺設館授徒,並輯錄《安國寺各景詩》一冊,今有善本流傳。
蓮花峰上觀日出,給人以「登峰視野闊,諸山若浪翻」的美感,瞑雲國中賞山花,一朵朵,一串串,一簇簇,一片片,微風吹來,濃香襲人,千仞絕壁望飛瀑,雨季之時,窪中雨水集於一處,從絕壁上飛流直下,千尺垂簾,氣勢如虹,。聽月泉前聽明月,源源細流,瑟瑟作響,淅瀝之聲,勝過絲竹之音。一大一小兩株千年香椿樹,形影不離被人們稱作「母子樹」,歷經千年滄桑而風韻猶存,為古寺增添了靈性。安國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大山小山,相映成趣,駱駝峰若隱若現,五指峰直插雲天,石磨山惟妙惟肖,蟒頭巖威震幽谷,古猿頭見證滄桑,靈猴望月,金蟾吐瑞,雄獅傲天,寶塔映空。烏崖山頂上的安國寨遺址綿延數裡,蜿蜒盤旋於群山之間,給人無限遐想。
電視連續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安國寺也更加引起了世人的關注,他的悠悠歷史,神秘傳說,也競相傳開。于成龍祖孫四代先後在安國寺活動了百餘年,並對安國寺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今日的安國寺已成為集自然景觀,歷史人文,古廟宇,古城堡建築為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寫不盡的安國寺,看不完的安國寺,安國寺的胸懷寬廣而坦蕩,安國寺的面紗深邃而神秘。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正因如此,一代一代的人們探尋的腳步從未停止。
進入新世紀,當地黨委政府加入了對安國寺修復和保護的力度,同時開通了旅遊路線,修砌了上山臺階,加大了宣傳力度,安國寺的神韻進一步展現在世人面前。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文明看呂梁,古剎在呼喚,佛國盼知音,作為匯聚千年文明精華的安國寺,定會聲名遠揚,重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