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具機突圍戰

2020-12-16 虎嗅APP


劃重點:


  • 過去,中國工具機市場需求呈金字塔式,低端工具機需求量最大,市場最火爆時,大連工具機、瀋陽工具機的普通工具機都供不應求。但隨著整體市場需求的升級調整,工具機市場需求變成棗核型,低端市場需求大量縮減,之前提供低端工具機產品的企業開始迎來自己的艱難時刻。

  • 中國工具機企業和用戶互動循環的缺失由來以久。打破生態圈,成為了中國工具機行業乃至政策努力的方向。

  • 低利潤率下,技術員工薪酬低導致行業人才流失成為工具機企業的現實難題。為改善這樣的現實環境,應該從榮譽、社會環境、經濟利益三個角度去創造環境,讓更多年輕人願意進入工具機行業。只是,這不是工具機一個行業就能解決的問題。

  • 工具機行業好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專而精,而不是追求產量規模大。而在中國,很多企業總是想做大,一做就恨不得一年做幾萬臺,因此盲目擴大產能。一旦經濟形勢調整,量大面廣的產品市場需求縮減,那麼此前誰的規模大、誰的產能投資大,誰的日子就不好過。

  • 現在新理念、新名詞到處泛濫,多地一股腦的投入做智能園區、大數據等,但製造業存在的老問題依舊很多。未來5年,希望國家能在製造業方面制定一些有利的、可操作的政策。


「九十年代末,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從美國買回來一批二手工具機設備用於改造,即使設備都是六七十年代生產的,本身實在沒什麼價值,但人家就能說你偷了他的技術。」


「20年後的今天,五軸聯動以上的數控系統,日本不賣給中國,德國方面則必須要向德國政府申請許可,質疑你買回去的數控系統是否會用於國防軍工。如果他想不給你批,就可以不給你批。」


「最近,國外廠家還通知國內工具機企業,一旦發現你違反了申請許可,後續將會給你斷供。而且現在國外五軸數控系統的高檔功能使用前都要上網註冊,存在著工業信息安全隱患。」


7月初,談及工具機對一個國家高端製造的影響,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向經濟觀察報記者連續舉了上述幾個案例。


他說:「在當前背景下,工具機及其用戶企業到了必須要考慮供應鏈核心部件選擇自主可控的時刻。」


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秘書長王黎明向經濟觀察報介紹,工具機作為裝備製造業的基礎,被稱為工業母機,其發展水平通常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製造水平,影響著航空航天、汽車、3C產品製造等領域。工具機水平越高,中國製造的工業產品的水平就越高。


只是,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高端數控工具機的發展水平仍存在著較大差距。


不止於高端數控工具機。


中國工程院製造業戰略研究室主任屈賢明介紹說,2015年,幾百位院士專家對中國製造業的各個產業做了分析。結果顯示,在高技術製造業方面,中國僅有20%的產業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集成電路及其專用設備、作業系統和軟體、航空發動機以及機載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非常大,成為了我們的一個心病,這對國家經濟命脈、人民生活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在裝備製造業方面,中國約40%左右的產業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工業發達國家的差距仍然較大;在傳統製造業方面,紡織、家用電器、水泥建材、鋼鐵、石化與食品六個行業中,則只有食品行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較大。


「未來5年將是中國製造業補短板的關鍵時刻,如果能扛住壓力,5年以後我們將取得巨大突破。」屈賢明說。


當下,工具機行業正和其他製造產業一起,帶著市場與政策的期待,迎來自己的「突圍戰」。


失守高端


曾經,中國工具機有過輝煌的歷史。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工具機行業經歷了超高速的發展。2002年,中國成為世界工具機行業第一大消費市場、第一大進口市場並延續至今;2008年,世界工具機企業產值前十中,瀋陽工具機、大連工具機分列第8、第10名;2009年,中國工具機產值躍升為世界第一,超4000億元人民幣。


轉折發生在2011年。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增速開始調轉向下並一路走低,從2011年的10.69%下滑至2019年的5.65%,幾乎腰斬。


王黎明表示,2011年開始,隨著中國經濟周期的調整和全球工具機需求的周期性變化,全球工具機消費開始進入下行通道。過去,中國工具機市場需求呈金字塔式,低端工具機需求量最大,市場最火爆時,大連工具機、瀋陽工具機的普通工具機都供不應求。但隨著整體市場需求的升級調整,工具機市場需求變成棗核型,低端市場需求大量縮減,之前提供低端工具機產品的企業開始迎來自己的艱難時刻。


全面危機——屈賢明用這個詞形容近幾年工具機企業的現狀。他說:「這幾年,工具機行業經歷了老大休克,老二破產,老三日子不好過,因連續虧損而被『戴帽』。」


向中高端邁進,似乎成了工具機企業唯一的出路。「可是,工具機企業首先需要考慮盈利。如果它想走高端化路線,則必須要考慮到高端需求的市場範圍有多大,考慮當下投入和將來產出的關係。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高端工具機的市場機制就失靈了。」王黎明表示。


對於高端工具機市場的失靈,陳吉紅深有體會。


華中數控年報顯示,自2011上市至2019年,企業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由5.87%快速上漲至32.56%,但公司淨利潤均在4500萬元以下。從2012年開始,企業扣非後的淨利潤均為負數。近兩年,企業扣非後的淨利潤分別為-1.3億元、-1.5億元。


陳吉紅說,「這些年,股民和媒體都在議論我們拿了國家很多錢,認為企業生存都是靠補貼,企業扣非後的淨利潤基本上都是負數。我一直覺得非常的委屈。國產中高檔數控系統跟國外數控系統的差距,不是一個企業靠這點投入與政府補助就能夠把它研發出來、追趕上的。其實,我們在為國家和行業『堵槍眼』,我們應該得到這樣的支持。」


對於巨額研發投入的方向,陳吉紅介紹,首先,一臺高檔設備研發過程中的原材料可能就需要花費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其次,交付用戶後,設備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這時企業如果想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只能把前面的工具機回收,這意味著原來的工具機投入成本基本砸到自己手上,並且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意味著新一輪的投入。不這樣進行多輪的技術迭代,一個高檔的產品就出不來。


華中數控成立於1994年。陳吉紅介紹,公司成立到現在,在數控系統上的研發投入早已超過數十億元。


陳吉紅表示:「這些年,公司研發費用一直很高,這些超常規的投入,導致企業主營業務利潤虧損。在這期間,我們的想法是要不就放棄了,要不就砸錢去搞。但是作為上市公司,我們自己砸太多的錢去研發不現實,必須在企業當前的經濟效益和長遠的經濟效益中間要取個平衡,否則連續虧損幾年可能就面臨退市。但從長遠可持續發展來看,公司必須超常規地投入,可能當期沒有馬上形成公司的經濟效益,但我們對企業未來的發展還是有信心的。」


在陳吉紅看來,很多企業,甚至止步於巨大研發投入的第一步。


陳吉紅說,「一般來講,高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在市場推廣初期並不賺錢。因為低端技術產品只需要複製、重複就可以了,成本很低。而高技術的東西看上去每一個產品的毛利率很高,但是當你把前期高水平人力資源服務成本加上去,實際上並不賺錢。而高端工具機便是一個典型的高技術密集型產品。」


巨大投入的另一面是,國外產品的降價衝擊,也在進一步阻礙著國內企業的高端技術研發。


陳吉紅以用於手機等3C產品加工行業的工具機數控系統為例,向經濟觀察報介紹,「以前國內只有日本的發那科與三菱公司的產品應用於這個行業,價格在7萬元/套左右。後來我們公司也在開拓這個領域,最後我們數控系統的高速、高精性能上了一個大臺階。一開始我們把產品價格定在5萬元/套,銷售量稍有起色,這兩家公司就馬上就利用他們原來的超額利潤,把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逼著我們產品定價就只能往3萬元/套走。這就導致我們對這套產品的研發投入,得不到應有的經濟回報。」


「但關鍵是,這兩家公司一年大概在中國賣近10萬套數控系統,我們的進入,逼著對方把價格降了2萬元/套左右,意味著我們為中國製造業節約了十幾個億。問題是,這十幾個億並沒有給我們,我們實際起著『堵槍眼』的作用。這是大多數往高端走的工具機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他補充道。


打破生態圈


跨過投資的山頭後,陳吉紅髮現,他還需要找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陳吉紅表示:「在推廣高端數控系統時遇到的困難是,因為我們產品的技術成熟度還不夠,所以在用戶市場的可信度、認同度就不夠,導致我們沒有那麼多機會去得到用戶的測試驗證數據。可是,好的產品需要大量的測試驗證從而進行技術迭代,最終形成市場認可。」


「以前,國外工具機產品在國內,也不是一上來就好用,中國工具機用戶企業為國外工具機產品提供了多少血的教訓?正因為國內用戶源源不斷的給他們反饋了各種問題,國外工具機企業才能得到不斷的改進提升。在國產高檔數控工具機研製和推廣過程中,國產工具機企業與用戶就缺乏這種互動循環。」


中國工具機企業和用戶互動循環的缺失由來以久。


王黎明以工具機主要服務的汽車行業為例說,「改革開放後,大量國外汽車品牌進入中國,包括韓國現代、美國通用、德國大眾等,這些汽車品牌進入中國以後,基本上還是沿用他們原來的供應商。因為汽車行業是流水線作業,流程一旦停止,損失就很大,所以對工具機的可靠性、穩定性要求比較高,因此更偏向於選擇在本國應用比較成熟的國外工具機企業的產品,從而形成了『拿來主義』。」


因為「拿來主義」,中國工具機行業失去了伴隨著國內汽車等工具機用戶行業共同成長的發展過程、跟上國外工具機行業發展步伐的機會。


同樣的國產化缺失也曾發生在陳吉紅的公司上。


2009年和2012年,陳吉紅曾嘗試過兩輪國產化,即在開發的數控系統上使用國產晶片,但結果都不如人意。


陳吉紅說:「當年,應用國產晶片不成功,有我公司的原因,也有國產晶片的原因。一方面,那時候我們緊迫感不強。雖然當時在用國產晶片做研發、做樣機,但也只是把國產晶片當做備胎用,沒有花更多精力去做國產化。」


「另一方面,當時國產晶片水平距離高檔數控系統的技術需求有差距,絕大部分國內晶片廠更多想做量大面廣、用於PC等行業的CPU,非常缺乏適合我們工業控制的低功耗、高集成度的CPU。如果把用於PC的CPU拿來用於我的數控系統,會導致功耗大、集成度低、晶片價格還不便宜。」


打破生態圈,成為了中國工具機行業乃至政策努力的方向。


陳吉紅介紹,2018年中興事件後,公司在主動推動數控系統所用晶片的國產化。「我們也擔心,萬一哪天國外突然對我們斷供,怎麼辦?正好,最近這幾年國產晶片發展得非常快,價格也降下來了。現在做研發,我們不再把國產晶片當備胎,而是作為我公司的首選器件。我公司的數控系統裡所有的核心晶片,我們都在推動國產化替代方案。」


屈賢明則表示:「奪回國外企業佔領的高檔工具機市場不容易。現在,我們正在制定高端裝備的規劃,在討論高端裝備怎麼發展,國家採取什麼政策來支持。我們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做出來的國產產品成為了一個樣品,沒有人願意用。在這點上,現在最應該採取的方式是,國家給錢不如給政策,給政策不如給市場。如果國產裝備有人用,就有利於企業的自我循環。」


工具機企業和用戶企業的正向互動正在轉好。


王黎明表示,在貿易摩擦和疫情影響下,大家更加重視供應鏈的安全與自主可控,國產裝備的市場環境會變好一些,因為更多的用戶特別是一些重點領域的用戶,可能更希望採用國產的裝備來解決問題,這將給國產的裝備製造企業一些機會。


近幾年,陳吉紅也開始找到更多願意「吃螃蟹」的人。


2011年,華中數控與秦川工具機工具集團公司就合作開發、生產中高檔數控系統及機電一體化產品達成戰略合作。2016年,華中數控與寶雞工具機集團籤訂戰略合作協議。


屈賢明均在現場見證了這兩次籤約儀式。他說:「當時為找到工具機廠和他們戰略合作,也是到處求人,費盡心思。國家有關部門包括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等也大力的從中幫助、協調。華中數控曾經也和大連工具機集團等企業都籤過類似合作協議,曾經取得了很好成績,但最後因大連工具機的破產而停滯。


「數控系統要發展,必須要找一些緊密合作的重點工具機企業作中控。現在來看,憑藉寶雞工具機以及秦川工具機的巨大市場規模,都很有可能推動中高檔數控系統發展起來,同時促進寶雞工具機集團和秦川工具機集團的產品升級換代。」


與此同時,王黎明表示,雖然對中國工具機產業安全、供應鏈多元化的考慮有必要,但短時間內也不必過度擔心外資企業外遷、造成供應鏈斷鏈的問題。


「畢竟中國是工具機消費最大的市場。很多工業發達國家的企業,像THK、發那科等提供功能部件的企業,好多都在國內建廠生產並供應市場需求。撤離也是要成本的,而且撤離去東南亞等地,需要考慮當地產業基地能否很快適應,也需要時間周期。畢竟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行業積累了大量的人才、技術。國產功能部件行業也在努力前行,並逐步走向成熟。」


更多現實難題


「過去經常說跨越式發展或者彎道超車,但有些行業不是想超就能馬上能超的,它跟整體的環境、工業基礎研究等方方面面都有關係,工具機行業發展面臨各種現實難題,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去做。」王黎明對經濟觀察報表示。


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2019年,工具機工具行業規上企業利潤率均處在5.5%~7.5%的區間。2019年12月,工具機工具行業5710家規模以上企業中,虧損企業數為862家,虧損面為15.1%。


低利潤率下,技術員工薪酬低導致行業人才流失成為工具機企業的現實難題。


王黎明向經濟觀察報介紹,「前一段時間和一家工具機國企交流,談到一位技術人員即使是做同樣的事,變速箱企業的薪酬可能是這家國企的兩倍。做工具機真的就比做變速箱容易嗎?這倒未必。國企想給他們高工資也很難,工具機行業的民企也同樣大多給不了太高的工資。」


還有更多問題。


王黎明說:「現在年輕人在社會生存,無非就是職業榮譽感、薪酬與未來的生存環境。過去工具機行業被認為是尖端技術行業,但現在IT、金融等行業誘惑太多了。現在大環境就是這樣,整個製造業都面臨這樣的現實問題。」


為改善這樣的現實環境,王黎明建議,應該從榮譽、社會環境、經濟利益三個角度去創造環境,讓更多年輕人願意進入工具機行業。只是,這不是工具機一個行業就能解決的問題。


陳吉紅表示,工具機行業呼喚多年的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也因為各項現實問題遲遲未能落成。


陳吉紅介紹,「工具機行業發展到現在,我們遇到了更多科學問題、數學問題、力學問題,所以必須在這些領域的專家身上砸錢。可是中國工具機企業現在能活下來就不錯了,砸錢更是砸不起。所以我們一直希望在國家的支持下,有一個服務於工具機行業的國家創新平臺出現。」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曾有北京工具機研究所等全國十大院所。彼時,研究所新產品的開發與投入,國家方面都有立項支持,研究成果也是行業共享。進入90年代,研究院所紛紛轉制為企業。


提及創新平臺,王黎明便首先提出了三個疑問:「現在是市場經濟,如果要搭建一個創新平臺,那麼企業、大專院校以及工具機下遊用戶該以怎樣的形式參與進來?平臺搭建後,如何切實為行業服務?將來,平臺如何形成自我循環生存能力?」


王黎明提供了一種可借鑑的模式。「我看過西班牙的一個研究中心,位置比較偏僻,研究中心主要依靠承接三方面任務而活下來。一是承接歐盟的項目,即歐盟向研究中心投入一部分資金用於解決工具機某個功能問題,最後研究成果歐盟成員共享;二是承接西班牙政府的項目,研究成果由西班牙政府拿去用;三是承接企業群體或單個企業的項目。」


「這三種方式,都能讓研究中心有資金來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也能夠生存,機構也就能可持續的運作並提供更好的服務。當然,國情不同,也可能不適用於中國。」


往何處去


2017年,大連工具機因多起債務接連違約被法院裁定破產重整;2019年,瀋陽工具機因破產重整而陷入退市危機;2019年,漢川數控工具機股份公司面臨破產拍賣,這些曾有中國工具機行業「十八羅漢」之稱的企業,成了工具機行業過往十年的縮影。


陳吉紅介紹,此前,工具機企業發展主要有兩條路:一是拼質量、往高端工具機走因為高端工具機市場需求少,企業的市場份額短期內必然下降;二是拼價格、擴大市場份額,因為中低端工具機的同質性,為了搶佔市場,企業只能在很低的利潤率上進一步降價,一旦中低端市場需求縮減,企業必然面臨危機。


「這一輪工具機廠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選擇走第二條路。工具機行業好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專而精,而不是追求產量規模大。而在中國,很多企業總是想做大,一做就恨不得一年做幾萬臺,因此盲目擴大產能。一旦經濟形勢調整,量大面廣的產品市場需求縮減,那麼此前誰的規模大、誰的產能投資大,誰的日子就不好過。在國外,工具機企業基本上都是按百年老店在做,品牌定位就在高端,在某個細分市場上做細做精,不追求產量規模。」陳吉紅表示。


不只是工具機企業追求規模。


屈賢明表示,很多製造行業都面臨這個問題。「雖然之前產業整體發展的不錯,但一些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的問題沒解決。這些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難度不比主機差。如我們軌道交通技術處於世界領先,高鐵也在中國跑了十幾年,但是高鐵的軸承技術中國一直很難攻克下來。普通軸承的設計很簡單,但當需要軸承承載比較大的載荷、比較高的速度時,對它的可靠性要求就很高。」


對形成此局面的原因,屈賢明表示:「改革開放後,國民經濟需要的更多是最終的產品,這也就造成了我們更多考慮主機的發展,而對主機中大量的核心技術、零部件重視不夠。現在大家都幡然醒悟,認識到光做主機不行,關鍵的核心零部件才是產業的基礎。這些問題不解決,產業鏈就安全不了。以工具機行業為例,數控系統、刀具等功能部件技術不提升,中國工具機的質量、可靠性就很難提升。」


作為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秘書長,王黎明走訪了歐美多個國家的工具機廠,他認為,國外一些企業,可成為國內工具機企業的借鑑。


王黎明以瑞士Magerle公司為例介紹:「這家公司員工只有幾十人,一年只生產30多臺平面成型磨床,出產的產品都是精品,一直以來也沒有大規模的擴張,企業的訂單甚至排到幾年後。它在這方面有幾十年的技術沉澱和積累,全球市場只要一提到工具機的這方面工藝,大家就會想到這家企業。它不以規模取勝,但有著技術不可替代性,因此生存空間大。類似的還有德國Gehring公司的珩磨工藝、美國的GMECOR公司的鑽鉚工藝等等。」


回看國內市場,王黎明說,「政府部門和行業也經常開座談會討論工具機行業如何突圍,但落到工具機企業,首先還是需要做到踏下心來深入到細分市場、某個功能部件裡,實現水平逐步提高並逐步形成品牌,最終滿足細分市場的高端需求。當然,這個過程對於企業而言必須要可持續,這意味著企業的機制體制和市場發展環境都得可持續,一腳踩空,企業就可能出問題。」


讓陳吉紅欣喜的是,中國工具機行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小而精」企業。


「比如上海拓璞,是以大學教授為骨幹所組建成的團隊,企業就做高檔的工具機,很多原來老牌十八羅漢不敢做的工具機,他們也都敢去做,最終企業闖過了技術等關卡,在加工工藝、編程等方面有著它獨特的優勢。還有寧江工具機的柔性生產線、秦川工具機的車銑複合工具機、大連光洋的五軸數控工具機等。我自己的感受是,近些年,凡是能夠靜下心來好好做技術轉型升級的工具機企業,能匠心製造好工具機的企業,最後都有很好的收穫。」陳吉紅表示。


屈賢明則預警到,工具機企業也不能一窩蜂都擠向高端。


屈賢明說:「補短板不能是一窩蜂都讓企業去攻高端技術。對於差距大、進入比較難的產業,其實可以先把大量的中端需求解決了,這樣卡脖子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就像晶片產業,我國每年進口晶片花費3000億美元左右。如果我們能集中精力解決大規模、高質量生產28nm晶片的問題,這樣便能解決中國90%的晶片需求。」


政策期待


秣馬厲兵下,屈賢明有著自己的政策期待。


屈賢明表示:「未來五年對於中國製造業很關鍵,現在也有一些很不錯的政策,但是我總感覺,如何精準的發力、快速反應、研究有效的戰略等方面,我們的行動還應該更迅速一些。現在新理念、新名詞到處泛濫,多地一股腦的投入做智能園區、大數據等,但製造業存在的老問題依舊很多。未來5年,希望國家能在製造業方面制定一些有利的、可操作的政策。」


陳吉紅有更多的期盼。


陳吉紅希望,將在2020年結束的04專項,能夠儘快得到接續,並且力度還應該增大。


04專項即《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第四項,2003年此文件起草時,屈賢明便是製造業專家組22位專家之一。


屈賢明介紹,當時最開始報了70多項專項,經過逐級的篩選後剩下24項,最後又經過論證答辯挑選出了16項。2008年,04專項開始實行,到現在已有12年光景,取得了很好成績。但是,04專項和其他重大專項比起來,投資最少,100多億國家經費投入,分布到幾百個承擔科研項目的企業、高校、研究所,也就沒多少了。


陳吉紅表示,04專項之前,工具機行業還未曾得到如此大力度的支持。在04專項的支持下,企業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04專項應該給予接續,接續以後,力度還應該增大。


陳吉紅表示,希望國產產品能有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他介紹,當前,很多採購招標依舊指定要國外的工具機、國外的數控系統、國外的功能部件,甚至連工具機裡的開關、接觸器都要國外的。「我們想去『堵槍眼』都沒機會。當然,現在情形已經在好轉。」


現在,他們仍需繼續等待。


相關焦點

  • 中國工具機產業尋求新的突圍之路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被譽為「工業母機」的中國工具機產業也不斷壯大,已連續多年成為世界第一工具機製造和消費大國,但工具機產業「大而不強」短板明顯。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全國工具機工具行業持續下行,虧損加大。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工具機工具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降低18.4%,其中金屬切削工具機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同比降低67.5%。一些企業破產退出,產業風險增大。
  • 揭露日本工具機幻象:日本工具機世界第一?只是中國限定傳言
    中國工具機工具工業協會、智研諮詢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工具機行業市場運營態勢及未來發展潛力報告》顯示:2019年德國工具機以91.9億美元出口額超越競爭對手日本,再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工具機出口國。 日本工具機出口額以79.4億美元位居第二。
  • 中國工具機行業:是強弩之末還是否極泰來?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全面進入了數控工具機的時代,而當時我國的數控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到90年代工具機市場開放的時候,我國的工具機行業就面臨著更為強勁的競爭壓力。  國務院於2015年5月,印發了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的戰略文件《中國製造2025》,這也是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 依賴美日德進口,中國自給率不足10%!日本工具機對華出口飆漲
    這主要得益於中國市場的回暖,疫情率先得到控制的中國為了拉動經濟,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建築鐵路需求堅挺、汽車工廠滿負荷生產等等。數據統計,6月日本對華工具機訂單同比增長34.2%,達到154億5千萬日元,這是時隔27個月"由負轉正"的數字。
  • 新基建下工具機行業的突圍之策
    對於「新基建」的出爐,很多人已經聯想到了2008年的「四萬億」計劃——當時,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推出了十大產業振興計劃,來擴大內需,這部分資金在四萬億左右。雖然影響當年的經濟活動,但也引發通貨膨脹、產能過剩、樓市暴漲等負面效果。對於很多工具機企業,當時的一哄而上造成如今積疾成痾,教訓慘痛。
  • 中國工具機需要整體布局,走向高端智能製造,看中德工具機大國對陣的...
    工具機大國,會不會造工具機?工具機是機器之母,精度之王。離開了高精度工具機,發動機、飛彈、飛機機翼這些根本就加工不出來。上個世紀60年代的手動工具機時代,中國工具機跟日本的水平差距也不算太大。但隨著數控工具機普及之後,中國則遠遠落在後面。儘管中國是全球工具機大國,佔據全球的1/3左右,但大多是低端產品。
  • 中國工具機浮沉錄:造航母不用日本工具機,機械人有種情懷叫工匠精神
    上期視頻很多朋友留言讓講一下國內工具機的情況,所以這期視頻打算分3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闢謠,網絡上關於中國造航母離不開日本工具機,或者說中國軍工離不開日本工具機的謠言,第二部分內容,國產工具機的進步與不足,這個要深入系統全面的說一下,這個視頻同時也做給那些對機械行業戾氣沖天的人。 第三部分內容,我隨機調研統計了50家高端製造企業,用以輔助說明我闢謠的內容。
  • 國之重器蒙塵日久,中國工具機產業的希望在哪裡?
    中國也不例外,新中國成立沒多久,就對工具機工業戰略部署。但是,中國卻沒有出現工具機標杆企業,甚至連千禧年之初,被稱為中國工具機四大支柱的瀋陽工具機、昆明工具機、大連工具機、秦川工具機,現今,沒有一家企業正常經營,不是巨虧,就是破產重組,或者在重組的路上。
  • 廣東「工業母機」突圍記|產業集群深調研
    工具機被譽為「工業母機」,是製造機器的機器。沒有強大的工具機產業,就沒有強大的製造業。新中國成立後,曾布局國有工具機企業「十八羅漢」,創造出無數國產工具機行業第一,但這些企業卻無一落戶廣東。相對薄弱的家底,並未阻礙廣東工具機工業的崛起。以製造業立省的工業大省廣東,如何在工具機領域成功突圍?
  • 工具機行業深度報告:國產中高端數控工具機揚帆起航
    分地區來看,亞洲市場主要貢獻了 2003-2008 年和 2010-2011 年的兩輪行業增長,這其中又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亞洲發展中國家發展最為迅速。中國工具機行業消費量和總產值早在 2009 年就成為世界首位,直到現在中國依舊保持著世界第一工具機生產和消費大國的地位,每年貢獻四分之一的消費和產值。
  • 鬥山工具機中國產車削中心首發俄羅斯!
    鬥山工具機(中國)有限公司自2月10日復工以來,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實施嚴密防控的科學復工復產。為了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尋求新的突破和發展,鬥山工具機從2020年起正式對外出口中國產設備。首臺出口設備——緊湊型高生產率臥式車削中心Lynx225II,於3月9日出廠發往俄羅斯。
  • 只有在中國取得成功 鬥山工具機才能全球前三
    差異化戰略  「從2~3年起,鬥山工具機在中國已經加速動作。」  金泰亨說,如果說過去鬥山在中國是摸索的狀態,現在已然是融入到中國市場中來。比如煙臺工廠現在已經具備自主的研發中心,此次展銷會上20臺煙臺工廠製造的機型全是技術中心自主研發的。
  • 格力入局的數控工具機,掌握「核心科技」有多難?
    2016年,在格力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製造高峰論壇」上,董明珠曾放出這樣的豪言壯語:兩年後,做出最頂級的數控工具機,為所有中國企業服務。其實不到兩年時間,也就是2017年,格力就造出了代表行業高端技術的五軸聯動工具機。2018年,格力又推出柔性製造工具機。
  • >蘇州鬥山工具機
    蘇州鬥山工具機,無錫市葉開鑫機電設備有限公司公司成立於2008年,座落在美麗的梁溪河畔,面臨風景獨特的蠡湖。 專業致力於「韓國鬥山大宇工具機及零配件、維修、技術服務」全方位服務於客戶;我們擁有專業工具機及刀具展廳及工裝夾具生產配套系統,培訓等機構。專業銷售 服務鬥山大宇工具機,是我們一貫的追求。
  • 我國工具機產值多年世界第一,精密工具機卻依賴進口,到底難在哪?
    日本和德國是傳統的工業強國,長期佔據著工具機產值前兩位。然而兩國工具機業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受到的衝擊較大,在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工具機業於是在2009年一躍成為世界產值第一,並在隨後一直保持著工具機生產大國的地位。
  • 鬥山工具機欲進全球前三 只有在中國取得成功
    產品類型可以迎合中國市場需求,品質卻不能有絲毫的妥協。2014年5月16日,鬥山工具機 (煙臺)有限公司,700餘名來參加第四屆鬥山工具機展覽會的觀眾使得平日裡略顯清淨的廠區一下子熱鬧非凡,各地的口音攙和間或韓語,讓這個以製造企業為主體的展會別有一番味道。
  • 中國工業故事之——瀋陽工具機4:「i5」革命的意義
    數控系統是中國工具機工業的長期短板,制約著該工業的發展以及中國製造業的升級。長期落後的原因是中國在幾十年的時間裡都把希望寄托在引進技術上,沒有下決心從底層技術開始去開發自己的系統。在一系列條件的驅使下,瀋陽工具機集團走上了自主開發數控系統的道路。當這個項目從2007年開始執行時,開發者的原定目標是開發出能夠替代進口的常規數控系統。
  • 數位化製造賦能中國數控工具機,黃金時代已到來!
    過去幾年,中國數控工具機行業處於需求量下滑,行業競爭激烈的艱難時期。市場上的一些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有大概600-700家數控工具機廠在市場上消失,而每年又有500-600家工具機企業湧入這個市場。中國本土工具機製造商致力於產業升級轉型,同時,中國工具機出口的主要市場已經由發展中國家開始向的歐洲市場轉移。快速創新,積極升級轉型成為企業的訴求。
  • 中國製造2025: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概念股
    一次說清楚:2025中國製造計劃是什麼?都有哪些領域和股票?(4) 年年有好股,天天抓漲停 2025中國製造計劃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部分概念股 高檔數控工具機。
  • 中國一重向國家博物館捐贈老工具機
    12月2日,中國一重集團公司舉行了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建廠時期老工具機啟運儀式。中國國家博物館、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中國一重有關領導出席啟運儀式。中國一重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明忠在致辭中說,中國一重作為「一五」期間156項重點工程項目之一,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紮根祖國北疆,挺起民族工業脊梁。歷經近70年發展,中國一重始終堅守初心使命,有力支撐國家戰略發展和產業布局,獲評了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和10個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