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迪奧拉的針對性布置限制住了阿森納的體系源頭,雖然由此帶來的進攻效率,尤其是把握機會效率不高,但阿爾特塔始終未能改善自身,也就使得曼城拿下了一場懸念不大的小勝。
先說開場站位
曼城442
阿森納343轉433。
繼雙後腰之後,瓜迪奧拉本場比賽又出新花樣了。
瓜迪奧拉應該是研究了一下阿爾特塔的布陣習慣,雖說阿森納在紙面上給出三後衛,但實際上在有球時,翼衛前推,蒂爾尼拉邊成左後衛,還是一個四後衛陣型。
這個轉換過程,在講阿森納的比賽裡說過很多次了,而瓜迪奧拉正是抓住這一點,排出了他自己的442,就是為了排出四人逼搶線。
開場之後,曼城迅速進入高位逼搶狀態。
福登、阿圭羅、斯特林和馬赫雷斯一對一剛好對上阿森納的後場,而塞瓦略斯和扎卡也被羅德裡和貝爾納多-席爾瓦盯住,這就使得阿森納不得不頻頻用長傳聯繫前場,從而導致球權丟失,喪失主動:
有了拿回球權的方式,曼城就可以進入自己的進攻方式了。
本場比賽,曼城這邊少了德布勞內,菲爾-福登更多地出現在邊路,而貝爾納多-席爾瓦身處後腰,經常被後場事務分散精力。
這就意味著如果要打傳統的肋部進攻環節,曼城這邊是缺少小組的。
但從某種角度來說,瓜迪奧拉可能也沒想打肋部,至少沒想打傳統的肋部進攻。
曼城的442陣型,在有球時,坎塞洛會來到羅德裡身側。
這就讓曼城在中場中路形成了人數優勢,而當斯特林或阿圭羅回接拿球時,這個優勢會更加明顯,所以曼城可以輕鬆地擊穿中路防守,然後斜向聯繫弱側。
本場比賽,曼城的威脅進攻幾乎全部來自中場位置的優勢。
不管是由邊路吸引阿森納後腰,然後轉至中路形成威脅:
還是由強側吸引阿森納後腰,然後轉至弱側形成威脅:
都是建立在中場優勢的基礎上,他們甚至可以直接擊穿阿森納的中路防守,就足見曼城中場優勢的明顯了:
然而擋在他們面前最大的阻礙,就是自己把握機會的能力:
從硬實力的角度來說,阿森納落入下風不奇怪,但其實有抗衡的方法。
在出球環節,既然後場出險,那麼就需要中前場隊友來幫忙,如果說打在中鋒位置的威廉不能放棄壓迫對手中後衛,那麼薩卡的職責其實可以更為明確一點。
另外在上半場臨近結束前,阿森納打出了一波不錯的攻勢:
在這幾次攻勢中,有一個相似的環節就是奧巴梅揚來到中鋒位置上,其實這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奧巴梅揚頂在中鋒位置上,讓威廉來到邊路接應蒂爾尼和薩卡這一側的出球,要比奧巴梅揚徒勞地接應後場質量不高的長傳,浪費自己的衝刺和體能要好得多。
然而,阿爾特塔並沒有做出類似的修正。
如果說阿森納下半場有什麼變化,那就是後場接應的強度提高了一些,從而在這個被針對的後場體系下有了一點點好轉,但再怎麼樣還是低效。
而且,相較於更應該做出調整的阿爾特塔,瓜迪奧拉率先出牌,換上了京多安。
京多安的上場就意味著曼城要繼續加強控制。
曼城變陣433,在中路對阿森納的人數優勢無需通過人員換位來實現了,直接擺到了檯面上,而這樣也就使得阿森納換上拉卡澤特的作用被抵消了很多。
等到拉卡澤特登場時,阿森納中後場幾乎已經沒有了多少體能,本場比賽也就此進入了垃圾時間,雖然比分只有1-0。
縱觀全場比賽,表現更好的當然是曼城。
在核心球員不在的情況下,瓜迪奧拉捨棄了原本的肋部進攻,將重心全部放在限制對手和轉化進攻上,比賽進程基本印證了他的設想。
而在阿爾特塔這邊,當後場被限制時,如何突破限制,如何盡力最大化奧巴梅揚的作用,類似的問題在打利物浦時就已經出現了,但依然沒有想出辦法,目前看起來,這就是他的天花板了。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