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世玲 丁山 深網騰訊新聞 收錄於話題#PP停車1#李劍1
作者 | 世玲 丁山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APP,閱讀更多優質資訊
網際網路停車行業發端於2012年,彼時幾百家企業你爭我搶,競爭頗為激烈。多年過去,市場已進入「剩者為王」的時代。深耕深圳並放眼全國的PP停車,獲得了全國超過6萬家停車場的實時車位數據,並與多家停車設備廠商和物業企業達成合作。
最新的消息是,PP停車於10月獲得騰訊2億元人民幣戰略投資。
這家網際網路停車企業有著怎樣的商業模式?網際網路停車行業未來要如何發展?產業網際網路與消費網際網路有哪些不同的打法?
本期《智慧Talk》與PP停車創始人李劍對談,深度解讀PP停車如何以P雲(ParkingCloud)為支點,「借船出海」,賦能停車設備廠商與物業管理企業等行業合作夥伴,進一步撬動網際網路停車產業生態的變革。
與大廠分享停車數據
問:PP停車產業的矩陣,裡面有公眾號、小程序,還有自己獨立的APP,這三個產品在PP停車的業務模式中各自扮演怎樣的角色?
李劍:對車主來說,停車有三大難題,第一是找車位,第二是找到停車場裡的車,第三是行動支付停車費。公眾號、小程序和獨立APP用於三個不同的應用場景。
對停車繳費來說,最方便的是打開微信,掃碼支付,然後離場——用公眾號和微信支付實現繳費。對小程序來說,車主在小程序綁定了車牌號碼,實現無感支付,出場時不用再輸密碼,直接走就好。
而獨立APP主要解決找車位的問題。對車主來說,只有找到停車位,才算真正解決了停車難題。
第一,獨立APP可以告訴車主,周圍哪裡有停車場、哪裡有車位;第二,如果車主選定了有空位的停車場,APP還可以導航到停車場入口;第三,APP上有充電樁的信息,現在有很多電車,找到充電樁也是痛點。
從這個角度來說,APP更側重於找車位的導航服務,與公眾號、小程序是一個互補關係。
問:找車位也涉及到導航, PP停車跟哪些導航軟體合作?是什麼形式和層次的合作?
李劍:實際上,騰訊地圖、百度地圖、高德地圖三大地圖廠商基本佔據了99%的用戶。從這個角度講,PP停車不需要再做導航服務。如果用戶需要在PP停車APP裡面實現導航到停車場,我們會喚起用戶預裝的導航應用,以用戶習慣的導航方式來導航。
但PP停車在地圖上做了優化,把停車場入口的位置標註出來,這樣就把用戶導到了停車場入口,這是PP停車APP的核心功能。
問:跟第三方導航應用合作,將來會把停車場的數據與他們共享嗎?
李劍:過去三年,我們跟這些地圖導航軟體已經展開合作,地圖上很多停車場的數據是PP停車提供的,比如停車場的位置、收費標準、車位數量,以及最重要的實時車位數據。我們是三家地圖在這一數據方面最大的合作夥伴。
智慧停車的終極體驗還要等10年
問:作為車主,即使到了停車場入口,我也很關心能不能在停車場內部繼續導航,APP上可以實現嗎?
李劍:要找車位,找到停車場入口很重要,但具體停車場裡哪裡有車位、如何分布,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您提到了一個未來發展的問題——車主不僅希望導航到停車場入口,更希望導航到空位上去,這個才真正解決了停車的問題。
但目前室內導航是個巨大挑戰,因為停車場裡沒有GPS,如果要實現從入口到車位的終極導航體驗,需要在停車場布設很多傳感器,無論是基於WiFi或基於雷達的方案,都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要形成室內導航算法,也是巨大挑戰。與戶外道路幹線、支線非常清晰不同,停車場道路非常複雜,人車還都是混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還有很長路要走。
要實現這個終極體驗,需要有很多玩家參與進來,比如導航應用的廠商、停車場地圖的繪製廠商、傳感器廠商。當然像我們這樣的網際網路停車平臺也不可或缺。這樣才有可能構建一個從停車場入口一鍵導航到車位的終極體驗。
這個可能還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借船出海」拓展長尾市場
問:我們觀察到,網際網路停車平臺現在主要覆蓋大型公共設施以及大型商業停車場。但是目前也有很多分散的小型停車場,接下來小型停車場是不是必爭之地?您打算怎麼去撬動它?
李劍:早期,毫無疑問大型公共停車場和大型商業停車場是必爭之地,因為這是人們最常去、客流量最大、最有價值的地方。PP停車2013年誕生,2014年定下的第一個策略,就是要佔領深圳的標杆停車場,拿下這座城市皇冠上的明珠。到今天,我們拿下了深圳90%的公共停車場,拿下了超過50%的商業停車場。
但中國一線城市畢竟還是少的,很多二線到五線城市,停車也已經是大問題,因為現在中國已經是汽車社會。
在四五線城市,要不要解決停車問題?PP停車從2017年開始,在全國進行業務拓張。針對長尾市場,我們制定新的策略,叫「借船出海」。PP停車把能力放在P雲(Parking Cloud)平臺上,利用它為所有中小停車設備廠商賦能。
這些設備廠商多在深圳龍華,他們佔領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停車場,包括四線、五線城市。我們把平臺開放給中小設備廠商,當他們把設備賣到中國各地時,就把PP停車的服務帶過去了。
拉薩布達拉宮在用我們的服務,新疆烏魯木齊大巴扎也在用我們的服務。要佔領這些長尾市場,我們選擇利用設備廠商的網絡,鋪到中國各地。
產業網際網路的「護城河」是時間與信任
問:網際網路停車涉及的核心資源是停車場,涉及到眾多利益相關方,比如說閘道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停車場管理公司,要達到各利益方的平衡和共贏。我看PP停車主要採取和閘道廠商合作的模式。這是你最開始就想到的?還是說走了些彎路,最後回到這個模式上?
李劍:2013年公司創立,2014年就定下這個策略:不去碰停車場硬體設備。硬體設備是傳統行業的優勢,這些設備廠商20年前就佔領了幾乎每一個停車場。如果我們要去做硬體,就不可避免產生了競爭關係。
作為網際網路公司,我們要做連接器,要為硬體廠商賦能,解決停車場的行動支付問題,並通過跟他們的連接來獲取數據。
問:開始就沒有猶豫過?
李劍:從來沒有猶豫過,但一開始這是最難的。人家為什麼要與你連接?為什麼要把數據開放給你?需要花很長時間與之建立聯繫,建立合作,建立信任,這個周期非常長。
問:業內做網際網路停車還有其他多種模式,例如,三免費模式——免費更換設備廠商的設備、免費運營、免費維修。也有人認為這種三免費模式更具有技術優勢和資源的壁壘,您怎麼看?
李劍:三免模式,我們可以稱之為重資產模式。
就跟單車一樣,廠商生產單車,投放市場。廠商認為這輛單車可以使用兩年,但實際上可能7-8個月以後就迅速老化了,必須要重新更換一批,生命周期非常短。
同樣的,廠商送設備給物業,早期進展會更快一點,因為硬體、軟體都是你的,能夠控制整個流程,毫無疑問廠商感到很踏實,不用受外界控制。但隨著拓展不斷深入,維護成本也上來了,這個成本還得長期消耗。但收益如何?很長時間看不到收益。
這時投資人或你自己的錢會很快消耗掉,投資者可能失去耐心,誰又會給你那麼大筆錢,把全中國停車場的設備都換掉?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傳統設備廠商跟很多物業公司,已經達成緊密的合作關係。廠商去送硬體時,事實上挑戰了這個利益結構。無論是大網際網路公司,還是設備廠商,或者網際網路平臺,挑戰這種利益結構都不現實。規模上不來,廠商又沒有錢了,這個事情只能停下來,然後設備壽命到期就會被拆掉。
PP停車的模式看起來輕,實際上也重。重在哪裡?重在資源。我們花了五六年,跟設備廠商建立合作關係。
我們還是賦能的模式,幫助設備廠商成為真正的智能化系統公司,他們做硬體,我們提供網際網路服務。雙方結合起來,設備廠商更好去搞定自己的客戶。客戶、硬體還是他的,他依然掙維保的錢,我們沒有改變這個利益結構。
但是智能化的部分,特別是線上部分,比如行動支付、電子發票、積分兌換的平臺,包括很多物業公司的集中管控平臺,PP停車把這些平臺能力都開放了。
我們雙方是依存的關係,更長遠。
連接模式易複製超越?
問:如果有競品出現,它可以很快複製和超越你這種模式嗎?
李劍:合作需要建立信任。設備廠商要把數據接口向一家平臺開放,絕對不容易。這基於幾十上百次的拜訪、洽談、交流,還有最後產品的磨合,才會信任你,把數據開放給你。我花了六七年的時間,競爭對手並不容易建立信任,這是第一點。
停車場服務不能中斷。現在很多停車場實現了無人化,如果平臺突然癱瘓了,物業的服務不就也癱瘓了嗎?他們非常介意這一點。所以平臺是不是有足夠實力,是物業選擇的重要理由。
另外在商業模式上,PP停車是toB+toB+toC。第一個B是設備廠商,PP停車是設備廠商的合作夥伴。第二個B是物業公司,我們通過與設備廠商的合作,為物業公司提供服務,最終獲取到終端用戶。如果設備廠商和物業企業不能用PP停車平臺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業務,他們為什麼會用我的服務?
停車場先得用了PP停車的系統,繼而車主用了PP停車的服務,才能開車離場。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要建立兩個B的信任,才能夠獲得終端用戶或者流量,這需要時間,對新競爭者,我覺得有點難。
問:10月26號的消息顯示,騰訊投資了PP停車大概2億元人民幣,當時您跟騰訊有怎樣的談判過程?您如何描述PP停車的行業競爭力?
李劍:從2014年開始,我們與微信支付合作。成長到今天,PP停車是微信支付在這個領域最重要的夥伴之一。2016年,騰訊投資部門就跟我們有接觸,覺得PP停車在深圳做得不錯,拿下了很多標杆停車場。但騰訊投資反饋,PP停車當時規模還太小,希望再做得大一些。去年又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騰訊投資又跟我們聊起這個事情,差不多大半年時間,直到9月份騰訊正式投資進來。
騰訊認可並投資PP停車,我相信可能有兩方面原因。第一點,在停車場場景,PP停車跟微信支付合作,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態夥伴,行動支付訂單名列前茅。第二點,PP停車跟騰訊出行合作,能提供超過6萬個停車場的數據服務,幫助騰訊出行的用戶找到車位。
另外,從這個角度來說,騰訊看中3-5年以後誰最大,PP停車有機會成為中國停車行業裡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這也是騰訊投資PP停車的一個重要原因。
網際網路停車超級應用何時出現?
問:2020年,中國停車位需求是3.7億,但供給只有1.2億,缺口非常大,這意味著市場足夠大。同時,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整個市場玩家有很多,但沒有出現全國範圍內的超級應用或者超級公司,您覺得這個問題出現在哪裡?難點在哪裡?
李劍:停車難,在中國顯而易見。現在有2億車位的缺口,因為車位資源也需要建設。從資源供給和匹配的角度來說,資源緊缺會長期存在。再加上中國現在每年有將近2000萬輛車的新增車主。我相信中國的汽車擁有率,會跟東亞的日本和韓國接近,大約每100人有55輛車。如此一來,中國車輛至少還會增長兩倍到三倍。停車難的問題會長期存在,因此PP停車才有價值。
為什麼沒有出現一個覆蓋全國的超級應用或者超級公司?
每家公司可能在某個城市有優勢,比如說PP停車在深圳有一定的優勢,但在北京優勢就沒那麼大。當一家公司向外拓展時,會遇到挑戰——資源的挑戰、資金的挑戰。
回到PP停車定位為「連接器」的初衷,我們早就想清楚了:光靠自己的力量去佔領整個市場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融入生態,藉助設備廠商的力量去拓展市場。
但這個拓展面臨巨大挑戰,需要很長時間。如果要期待某一天有個超級APP能夠解決全中國3億車主的停車問題,我覺得可能還得要5年,甚至8年的時間,需要耐心等待。
但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隨著停車場智能化的發展,隨著行動支付的發展,隨著5G和物聯網的發展,這個速度會加快。
問:大型停車場基本用網際網路停車企業的平臺,來解決無人值守的支付問題。但一些小型停車場,收費的人拿著收款碼收費,他可能覺得沒有必要把移動收費的職能交給第三方平臺公司,您怎麼看?如何激勵他們加入平臺?
李劍:這個現象大量存在,你到了出口,大爺拿著二維碼說,請掃碼支付停車費5塊。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很多停車場是個人的停車場,收費員可能就是老闆自己,錢自己收到自己帳上。
第二點,很多城市可能人工相對便宜,養一個人,可能比實現整個智慧系統的投入還要低一些。但中國不斷推動城鎮化,三-五線城市的人工成本都在慢慢漲起來。
當不足以承受人工成本時,投一套硬體設備,接入行動支付可以解決無人值守的問題,他一定會這麼做。可能還有2到3年,這種人工收費停車場就大面積會消亡。
另外,大爺出示機構二維碼,而我們就是藏在這些機構後面的服務商。二維碼由機構提供,但掃碼後,後臺服務由我們提供。停車管理方要開發系統,需要投入人力和精力,很多地方沒有研發團隊,所以就會接入PP停車的平臺。有時車主認為服務是停車場提供的,實際上背後是P雲在提供支撐。
對大型商業機構來說,當然希望前臺展示自家品牌。那是人家的地盤,人家想吸納會員,用自家公眾號實現支付,都無可厚非,這時P雲就走到後面。實際上就像公仔一樣的,你看的是一隻熊貓,其實我們才是裡面的人。
問:但如果藏在後面,獲得的流量要怎麼轉化?比如在北京一些大型商場的停車場,無感支付後,小程序會提供商場商品的導購功能。PP停車完全隱藏在後面,交易和增值服務怎麼體現?
李劍:毫無疑問,商場當然希望流量由自己掌控,會員在自家商城裡購物、兌換積分,這個理所當然。我們知道,在那個場景裡,商場想要自己轉化流量,並不想把流量給我們,那沒有關係,我們不去爭奪。
重要的是後面的服務由P雲提供,商場對P雲產生依賴。PP停車更看重數據的價值,流量變現是當期的價值,數據是遠期的價值,這才是我們想要的。從這個角度來說,PP停車躲到後面,心甘情願,商場、物業滿意我們的服務,只要不離開我們就好了。
產業網際網路打法迥異
問:從2014年到現在,四五年過去了,您怎麼看網際網路停車行業的市場格局?它是藍海,還是紅海?
李劍:從玩家角度來說,一定是紅海市場。從2014年到今天,在中國至少有幾百家網際網路停車公司誕生,但馬上就2021年了,大家能記住名字的,今天還剩下來的,其實也就8-10家。紅海競爭慢慢開始,現在是「剩者為王」的時代。
要把全中國的停車場連接起來,毫無疑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中間總有人會掉隊,有人堅持不下去,很慶幸PP停車今天還活著。
我們解決停車難題,從出家門一直導航到目的地車位,要實現這樣終極停車理想,還有很長路要走,還要10到15年。所以10年以後大家看看還有誰剩下來,那才是真正的贏家和王者。
問:消費網際網路公司,基本靠兩種打法,一是大量廣告投入,二是高成本推廣,利用用戶補貼或者社交裂變,比如說共享單車、網約車都用類似方式,迅速在三四年中崛起。為什麼在網際網路停車這個領域沒有大規模出現這兩種打法?
李劍:消費網際網路完全構建在網際網路之上,與線下的聯繫比較弱。簡單說,一個手機應用就可以把全中國大部分用戶攏進來。但到產業網際網路,到toB,到線下,相對傳統一些,需要長期努力才會改變。
在停車領域,創業者需要花費的時間,特別是教育市場的時間,遠比消費網際網路更大。但如果能真正形成壁壘,競爭者就很難突破。如果B端你服務做得好,客戶就不會輕易拋棄你。但C端用戶缺乏忠誠度,誰家有補貼就用誰家,一直在平臺之間搖擺。B端難進但壁壘深,C端易進但壁壘實際上很脆弱。
至於對C端的補貼,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停車場是排他的,到一個地方,用戶就得停在這裡,很難有第二家可選。所以這個行業不需要補貼C端,用戶也會在這裡。但前提是要把兩個B端客戶服務好。
毫無疑問,消費網際網路是空軍,產業網際網路是陸軍,陸軍更接地氣更傳統,空軍當然飛得快,但陸軍扎得深。
網際網路停車已到兌現期?
問:網際網路停車這個領域,上百家公司走出了不同的路徑,但都是從用戶需求出發,去拓展具有壟斷性質的停車場核心資源。掌握了B端資源之後,自然掌握了用戶流量。這樣就能黏住用戶了嗎?
李劍:很長一段時間裡,網際網路停車公司切入停車領域,都從解決行動支付停車費問題開始——停車場可以不再收現金,從而實現無人值守,減少人工成本;出場也不用排隊繳費,提升出場效率;周轉率提升是停車場的剛需,這個剛需伴隨行動支付的興起而興起,這是階段性成果。
但我們核心解決的不是繳費問題,最難的痛點是什麼?我到了一個商業街區,不知道哪裡有車位。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跟停車場系統直線連接。
這是個漫長的過程,PP停車從2014年開始跟設備廠商連接,獲取停車場數據,今天有超過6萬個停車場的數據,但是這6萬個對比中國100多萬個的停車場來說,也只有6%的份額,還有90%多的停車場,我們不知道有沒有實時車位。
我們還需要不斷連接停車場系統,把數據呈現出來,把所有停車場數據共享到一個平臺上來。車主打開平臺就知道哪裡有車位,這才真正解決了停車的問題,流量就粘在平臺上了。
問:很多業內人士說,現在到了網際網路停車的一個兌現期,已經可以轉化為營收和增值服務。您覺得有哪些可以兌現的空間?
李劍:這個觀點我不太認同。
雖然做了7、8年時間,但網際網路停車還在初級階段——把更多停車場連到平臺上來,實現聯網。此時此刻面臨的是規模化問題,公司規模還不夠,所以大家要追求規模化。
如果有一天,PP停車能夠把中國50%的停車場,超過50萬個停車場連到平臺上時,基本覆蓋中國80-90%的車主,那時才適合討論流量如何變現。
行動支付停車費外,還能提供加油、洗車、維修保養等車後市場服務。但規模都還不夠,今天就想著變現,還為時尚早。雖然已有8年的時間,但這個業務需要花15年時間去做。
問:之前您提到數據最重要,將來要如何使用?停車大數據產生後,對整個智慧停車領域乃至周邊車後領域有多大的意義?
李劍:第一個意義,告訴車主哪裡有車位,解決停車難題,這一點最重要。數據來自於車主和停車場,最後解決車主的停車難題,解決了資源匹配的問題。
有些地方肯定有車位,但車主並不知道;對物業來說,車位空著,也掙不到錢。如果某地車位緊張,平臺知道鄰近地方有車位,就可以引導客戶去停車,從而增加物業的收入。
這對車主好,對物業管理方也好。
第二個意義,是提升社會的效率。開車就是從一個停車場,到另外一個停車場的過程。如果能解決車位問題,車主也不需要在馬路上兜兜轉轉找車位。尾氣更少,空氣變好。
人們都在交通工具上面,藉助交通工具在奔忙,如果能夠解決停車的問題,事實上也提升了整個社會的效率。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在文後留言並點擊「在看」,留言點讚第一名且60以上,獲得一個月騰訊視頻會員哦~ (截止時間:下周一下午18:00)
小滿工作室 | 騰訊新聞出品
本文版權歸「騰訊新聞」所有,如需轉載請在文後留言,經允許後方可轉載,並在文首註明來源、作者及編輯,文末附上深網二維碼。
第691期
排版:王羚磬
原標題:《智慧TALK | PP停車李劍:網際網路停車超級應用何時出現?》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