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有脊椎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穩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給出不同答案

2020-12-2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導據法新社巴黎11月18日報導,科學家們周三說,大多數有脊椎的野生動物——哺乳動物、兩棲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魚類——的種群數量保持穩定,這一發現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每兩年發布一次的基準報告嚴重不符。

研究人員對WWF自1970年以來監測的1.4萬脊椎動物種群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如果將數量下降幅度最大的1%從等式中去掉,那麼其餘的種群總體數量保持穩定。

9月份,WWF的「地球生命力指數」說,所有被監測動物的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這一糟糕的數字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這項新研究的高級作者、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教授布賴恩·梁(音)對法新社記者說:「將所有種群的趨勢轉化為一個單一的數值可能會給人造成一切都在下降的印象。」

他說:「不過,全球『生物多樣性枯竭』的印象並沒有得到證據的支持。」

在一些地區,某些種群中的大多數物種確實存在明顯的螺旋下降趨勢,例如亞太地區的鳥類和美洲的爬行動物。

但梁說,將它們納入總體平均水平可能具有誤導性。

他在電子郵件中指出:「地球生命力指數並不是真的表明所有種群中有68%已經消失。遺憾的是,很難不留下這樣的印象。」

在被要求對該報告發表評論時,WWF讓法新社記者聯繫倫敦動物學協會,該協會是《地球生命力報告》的作者之一。

倫敦動物學會科學家、也是這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的羅賓·弗裡曼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承認,「除去這些(極度減少的)種群,剩下的種群分布看上去平均起來是穩定的」。

弗裡曼說:「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該指數中其餘99%的種群就狀況良好。」他提出了另一種計算數據的方法來證明他的觀點。

他說,把兩個極端的——一個下降幅度最大、一個增長最快——10%的脊椎動物種群放在一邊,「仍然表明,自1970年以來這一數字下降了42%」。

梁竭力申明,他的發現並非表明動物王國太平無事。

他說:「我們並不是說不存在生物多樣性問題,而是說並非全世界範圍內的生物多樣性都在下降,也不是毫無希望。」他指出,在有些領域的動物種群數量還在增加。

他的方法也不適用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科學顧問小組去年發布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報告,該報告認為地球上有100萬種物種面臨滅絕危險。

梁說,他擔心自己的研究可能助長自滿情緒,或者被故意誤讀,使迄今為止的環保努力失去可信度。

他說:「我們的主要動機是正確地對待科學。從長遠來看,我們這個領域的可信度取決於此。」

他還說,全球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比預想的要穩定,這一事實也應該被視為一個令人鼓舞的跡象。

他說:「如果我們幾十年來付出了這麼多的努力,一切還是都下降了,那麼這種持續的負面信息可能會帶來絕望情緒和不作為。」

自1998年以來,WWF已經發布了13份跟蹤脊椎動物種群數量變化的《地球生命力報告》。(編譯/劉曉燕)

相關焦點

  • WWF報告:野生動物種群46年間減少68%,22%熱帶植物有滅絕風險
    記者 | 高佳 編輯 | 翟瑞民 2020年9月10日,國際非營利性環境保護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簡稱《報告》)顯示,世界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至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
  • 廣東野生動植物種群穩步增長 陸生脊椎野生動物超770種
    央廣網廣州3月3日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林蔭)3月3日是聯合國第七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我國的主題是「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最新調查顯示,全省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770多種,高等植物7050多種,近年來發現了丹霞梧桐、鬣羚等多個新分布物種和新種,在鳥類同步調查中發現黑臉琵鷺、中華秋沙鴨、鴛鴦、青頭潛鴨、小青腳鷸、勺嘴鷸等珍稀瀕危鳥類數量大幅增多。
  • 《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發布 全球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三分之二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在1970年到2016年間平均減少了68%  ■ 本報記者 李慶  9 月10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以下簡稱其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據悉,世界自然基金會每兩年發布一次地球生命力報告,此次報告由125名專家提供,他們跟蹤了近41000種脊椎動物的近21000個種群,發現其中生活在淡水中的動物數量下降了84%。
  • WWF《地球生命力報告》:近半個世紀,野生物種群數量平均減少三分之...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10日發布的最新一期《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中指出,由於自然環境遭到破壞,造成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人畜共患病蔓延,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裡,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
  •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中國為世界提供了綠色轉型方案
    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之際,發布該報告有什麼考慮?蘭博蒂尼:《地球生命力報告》每兩年出版一次。我們今年選擇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召開之前發布,是要強調當前野生動物急劇減少令人震驚,其預示著一場更大規模的生態危機。
  • 人類正走向懸崖邊緣:1970年以來,地球上60%的野生動物被消滅了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 生命星球指數」詳細說明了人類不受控制的過度消耗的土地,食物和自然資源如何消除了地球上的大多數野生動植物,從而威脅到人類文明以及世界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科學與自然保護執行總監邁克·巴雷特(Mike Barrett)對《衛報》說:「我們正在向懸崖的邊緣夢遊。」 「如果人口減少百分之六十,那將等於把北美,南美,非洲,歐洲,中國和大洋洲排空。
  •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概念適用於動物物種嗎?
    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是指分布地域狹窄或呈間斷分布,長期受自身因素限制和外界因素幹擾,呈現種群退化和數量持續減少,種群及個體數量都極少,已經低於穩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種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簡稱:MVP),而隨時瀕臨滅絕的野生植物(Sun,2013,2016;Sun等,2019a,b)。 這一概念在我國受威脅植物保護項目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 太行山中野生金錢豹頻繁「出鏡」 野生動物種群增
    金錢豹  太行山中野生金錢豹頻繁「出鏡」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增加  記者呂高見/文 本版除署名外均由焦作市野生動植物保護救助站供圖  核心提示|「太行山修武林區,不到半年時間,在不同時段、不同地點,紅外線照相機23次拍攝到100多張金錢豹活動時的照片和多段視頻。」
  • 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
    為恢復麋鹿野性,保護區已從圍欄養殖改為放歸大自然自由生長,這個舉措使得這裡的麋鹿群成為了目前地球上唯一一批真正意義上的野生麋鹿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自然保護區,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
  • 陝西野生動物種群不斷擴大 種類增加到791種
    陝西野生動物種群不斷擴大 種類增加到791種 2020-08-04 17:17:00來源:中國新聞網
  • 我國人工圈養大熊貓種群總數量達到633隻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林蛙:請將我們放歸自然!野生林蛙種群減少會導致生態圈「多米諾...
    1994年的時候僅尚志縣一年就可以收購大概8000公斤,十幾年過後就是幾百公斤,這是十倍數量的減少。很明顯,林蛙的種群在自然界、野外,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威脅。養殖抓捕過程 野生種群遺傳結構將被改變江建平介紹說,幾乎每一條山溝都被老鄉用起來了,可以叫做「毀滅性」的利用。
  • 封面評論|做好「種群調控」,同樣是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一環
    蔣璟璟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加大,一些野生動物數量明顯增加。野豬屬於保護動物,春拱種、夏毀苗、秋啃果,野豬增多,是生態環境向好、老百姓環保意識逐漸提高的體現,但野豬過多,影響農業生產甚至村民安全。廣東、湖南、安徽、陝西、甘肅、河北等地山區莊稼都不同程度被野豬糟蹋。
  • 中華鱘野生種群面臨滅絕 未來擔憂|素食TV
    中華鱘是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從1981年起就全面禁捕2020年12月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的文章《Chinese sturgeon needs urgent rescue》稱,長江流域中華鱘繁殖種群數量逐年下降,應採取行動予以救助。
  • 大熊貓、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十三五」實現恢復性增長
    「十三五」期間,我國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䴉、藏羚羊、蘇鐵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這是記者4日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的。
  • 研究表明,近50年來動物種群已減少68%,家貓破壞力被嚴重低估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20年9月10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地球上的野生動物減少了6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情況更為嚴重,那裡的野生動物平均分別下降了達到94%和84%。而這一切都與人類有關,我們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地球75%的無冰土地,僅25%仍被認為是荒野。
  • WWF發布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開發和...
    (來源:WWF)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倫敦動物學會(ZSL)發布的兩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年版(Living Planet Report 2020),1970年至2016年間,全球哺乳動物、鳥類、魚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數量平均下降了68%。兩年前,這一數字為60%。
  • 雲南率先保護極小種群物種 亞洲象數量翻番
    亞洲象是亞洲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在中國僅分布於雲南省南部與緬甸、寮國相鄰的邊境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雲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在昆明召開新聞發布會,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王哲在會上表示,雲南省率先在全國啟動開展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經過多年連續努力,多個瀕臨滅絕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其中,亞洲象數量從150頭增長到300頭左右。
  • 全球朱䴉種群數量超4000隻—新聞—科學網
    作為自然生態系統大家庭的重要一員,鳥類在森林病蟲害防治、種質資源傳播保護、維護生物鏈條穩定和生態系統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中國為世界提供了綠色轉型方案
    2019年,安鄉縣有關部門與北京林業大學、湖南中蕾生態科技有限公司、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科學技術團隊展開深度合作,對珊珀湖進行修復。目前,珊珀湖水質和周邊環境已有明顯好轉。圖為珊珀湖溼地親水平臺。新華社發世界自然基金會和柬埔寨漁業管理局今年10月發布的普查報告稱,瀕危物種伊洛瓦底江豚種群數量在過去4年中保持穩定。圖為伊洛瓦底江豚在柬埔寨桔井省內的湄公河段嬉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