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都喜歡螺旋槳戰機,不僅因為螺旋槳戰機的空中「狗鬥」及其考驗飛行員的技術,也因為當時的螺旋槳戰機大多是專用戰機,不同種類的螺旋槳戰機各司其職,品種和數量都比現代多用途噴氣式戰鬥機來得多。而今天,本文就為大家介紹一款有著「坦克開罐器」綽號的攻擊機——Hs-129攻擊機。
因為德國戰機命名規則的原因,很多人對Hs-129攻擊機並不是非常了解。通俗地講,Hs-129攻擊機就是二戰德國空軍的「伊爾-2」強擊機,但是兩者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較大的不同。
Hs-129攻擊機起源於上世紀30年代的西班牙內戰,在西班牙內戰中,德國空軍發現俯衝轟炸和超低空對地打擊具備極強的效果,於是便萌生了研發一款專用對地攻擊機的想法,Hs-129攻擊機就是德國空軍經過招標後勝出的產物。
當然,Hs-129攻擊機和蘇聯的伊爾-2強擊機還是有一定淵源的。根據蘇德戰場上德國地面部隊的反饋,Hs-129攻擊機參照著伊爾-2強擊機做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進,最終形成了擁有濃厚德國風格的Hs-129攻擊機。
和伊爾-2強擊機不同,Hs-129攻擊機極度強調戰機的抗打擊能力。除了像伊爾-2強擊機一樣加強裝甲防護之外,Hs-129攻擊機採用了雙發單座設計,沒有像伊爾-2強擊機那樣設置有後座機槍手,僅憑藉自己的裝甲和速度來抵抗敵方戰鬥機的追擊。
Hs-129攻擊機的武器全部布置在機身上,而不是像伊爾-2強擊機那樣布置在機翼兩側,在實戰中,飛行員在轉瞬即逝的對地攻擊中,可以用更少的時間和更少的彈藥完成攻擊任務。
在Hs-129攻擊機的機頭位置上,德國設計師為其安裝了2挺MG-17型7.92航空機槍和2門MG-151/20型20毫米航空機炮,等到了戰爭後期,兩挺7.92毫米航空機槍則升級為兩挺13毫米航空機槍。而為了對地面裝甲目標進行更有效的打擊,Hs-129攻擊機在機腹位置還設置有額外的航空機炮吊艙,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安裝航空機炮。
早期型的Hs-129攻擊機在機腹位置吊裝的是30毫米的MK-101航空機炮,這門30毫米的航空機炮除了常規彈藥之外,還能夠使用特製的穿甲彈,能夠從空中擊毀當時蘇軍大部分重型坦克的裝甲,給當時的蘇聯裝甲部隊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隨著戰事的逐漸惡化,為了追求更好的對地攻擊效果,德國航空工程師開始為Hs-129攻擊機加掛75毫米火炮,這就是終極版的「坦克開罐器」。這門BK型75毫米炮配有一個12發的彈倉,因為較低的載彈量和極大的後坐力,通常是以單發點射的方式來使用。
比較有意思的是,隨著戰爭後期盟軍戰略轟炸行動的增多,為了對付盟軍數量眾多的4發重型轟炸機,這門BK型75毫米火炮也被搬到當時德國空軍的其他戰鬥機上,用來執行截擊任務,當然,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