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不是一個新名詞,但垃圾分類處理,一定常說常新。垃圾該怎麼處理?如何將它們變廢為寶?每個地方都在做新嘗試。
在金華市婺城區,爛菜葉、水果皮……這些農村生活垃圾,都可以變成受農戶歡迎的有機肥。但針對不同集鎮和區域,處理方式並不一樣:有的地方是陽光房堆肥,有的地方是機械化處置,而且技術在不斷更新。
農村生活垃圾該怎麼處理?婺城區探索出了一套接地氣的模式。
升級後的陽光房將成為「全省首座」,到底新在哪兒
在婺城區長山鄉,佔地250多平米的七村聯建陽光堆肥房,同時處理周邊7個村莊,5千多人口產生的生活垃圾。
陽光堆肥房並不少見,這也是農村最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就是將垃圾堆放在一起,在好氧環境下進行發酵。雖然垃圾最後也能成為有機肥,但處理時間長達半年左右,尤其在冬天,發酵時間還會延長,過程中也會產生較大異味。
傳統陽光堆肥房垃圾發酵後雖然也能產生有機肥,但含水量較高,品質難以保證。果農、菜農接受度並不高。
最近,長山鄉的這處陽光堆肥房正在進行高標準技改提升,完成之後,將成為全省首座基於陽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全自動化快速好氧堆肥處理中心。
全省首座,到底新在哪裡?
第一個新,就是自動化程度高。
負責改建的技術人員介紹,收集來的農村生活垃圾,進行人工分揀後倒入機器,會自動進行撕碎、壓榨等預處理,同時實現溫、溼度自動探測,配合自動增氧、自動輔助加熱、自動抽溼以及自動保溼,對工藝段實現了自動化全控制覆蓋。
簡單說,就是可以加快成肥速度,時間從6個月縮短到20天,夏天甚至只要十六七天。
第二個新,是二次汙染控制。
改造後的陽光堆肥房,將垃圾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體,進行技術化除臭處理後排放;而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液體,收集後綜合處置,部分將循環利用,噴灑在垃圾堆表面進行保溼,促進發酵。
「7個村莊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在2噸左右,處理中心目前預估處理量在3噸。」技術人員介紹,因為全程對溫度、溼度等進行控制,生產出來的有機肥粒徑均勻、有機質較高、總養分含量豐富,「試驗階段有農戶使用了這種有機肥,原來乾巴巴的土壤變得蓬鬆了,連蚯蚓都出現了,說明確實增加了土壤肥力,真正實現了垃圾資源化。」
針對不同人口密度和垃圾產量,處理模式個性化
長山鄉七村聯建的陽光堆肥房,輻射周邊一萬多人口每日產生的2噸垃圾;而在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這裡每天要面對的,卻是白龍橋鎮和部分街道近5萬人口每日產生的近20噸生活廚餘垃圾。
2噸和20噸,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處理方式也不同。
位於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東路的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中心,一車車生活廚餘垃圾運入後,經過人工分揀,進入預處理系統進行破碎和脫水處理,短短幾分鐘後就被送入微生物發酵主機,經過24小時生物高溫好氧發酵處理後,轉化成有機肥原料,再經過7~10天的二次熟化處理後,就可以達到有機肥的標準。
相比傳統的陽光堆肥房,機械化處理模式顯然更為快速,將變廢為寶的時間縮短到10天以內。
「這些肥料很受周邊花農、果農的喜歡,有時候還要排隊領。」站點的工作人員拿出了幾本有機肥領取登記本,上面詳細記錄了領取肥料的人員、時間和數量,「每一袋肥料去了哪裡,都能做到有據可查。」
當然,快速處理垃圾帶來的問題,就是成本高,能耗大。在婺城區的不少農村,垃圾量不大,陽光堆肥房顯然是更符合現實的一種模式。目前婺城區15個鄉鎮,正常使用的傳統陽光堆肥房有179座,其中8座已經進行了提檔改造。
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陽光堆肥房的技改思路,主要是基於將堆肥倉作為一個可控的、動態的、完整的系統,對溫度、溼度進行簡單控制,有效減少臭氣、汙水對周邊的影響,這種改造成本低,更符合農村實際。
每天3萬多步,60多個細項監測村莊人居環境
在婺城區採訪,不少從事垃圾分類相關行業的人都說,婺城有一套自己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總結起來,就是源頭減量、過程控制、終端可用。
源頭減量不難理解,鼓勵大家少產生垃圾。這其中也包括做好源頭垃圾分類。
「不管是堆肥處理還是機械化發酵機處理,都要求對垃圾進行分類,只有易腐爛的生活垃圾才能變成有機肥,要是混進塑料、金屬等,甚至會把機器搞壞。」王一達是陽光堆肥處理方面的專家,出於職業敏感,走在不同城市的街頭,他常常翻看街邊的垃圾桶,「婺城區在垃圾分類上做得真不錯,基本能達到95%以上,這也是後期進行垃圾處理的前提。」
而過程可控,婺城區也採用第三方農村人居環境數據化系統,依託智能化手段,構建長效管理體系。
在區農村人居環境數位化監管中心,轄區215個行政村人居環境情況如何,後臺一目了然。
「每個月1~15號,我們會派出工作人員,對215個行政村進行巡查,發現問題後,拍下照片上傳到後臺。」監管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工作人員要檢查的內容共有60多個小項,從垃圾分類上升到了全域環境巡查,「垃圾桶有沒有破損、有沒有亂停車都是其中檢查的項目。」
工作人員上傳的照片,各村相關負責人能及時通過手機查看,然後在每月25日之前完成整改,並將整改後的照片上傳到平臺。「後臺工作人員進行審核,整改率也從最初的41%提升到了90%以上。」該負責人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