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璽園社區環保驛站,記者見到一臺不足6立方米大小的新型生物降解廚餘垃圾處理機器,它「吃」進去的是殘羹冷炙,「吐」出來的卻是有機肥料。該環保驛站負責人黃燕表示,有了這臺「神器」,以前令大家十分頭疼的廚餘垃圾,現在變成了寶貝。
家庭生活垃圾中,廚餘垃圾是「大戶」。以往,對待廚餘垃圾,一般都採取填埋或焚燒方式處理,不僅給環境帶來了危害,也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近日,南昌縣城管局投入300餘萬元,採購了11臺小型生物降解廚餘垃圾處理設備,開始在部分居民小區試點家庭廚餘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璽園社區便是試點小區之一。黃燕介紹,社區環保驛站的工作人員每天會在早、中、晚三餐過後,採取上門回收和定點回收兩種方式,收集居民家中的廚餘垃圾。
10月26日10時,記者在現場看到,經過前期人工分揀大塊骨頭、塑膠袋以及瀝水等程序後,工作人員把一桶桶廚餘垃圾「餵」入機器「口」中。「前期進行人工處理,是為了提高機器的使用壽命。」黃燕說,「經過兩個小時的粉碎及生物降解處理後,這些垃圾就變成有機肥料了,整個過程不排放任何廢氣廢水,乾淨又環保。」
化身為有機肥料的廚餘垃圾緊接著開啟一段新的旅程。黃燕說,為了激發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積極性,社區環保驛站免費向居民提供處理完成的有機肥料,有的居民拿回家養綠植,有的帶回鄉下種菜。社區居民黃阿姨在農村老家有塊菜地,她開心地說:「無公害、無異味,自從用了環保驛站提供的有機肥後,我地裡的菜長得比以前好多了。」
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廚餘垃圾,是環保大勢所趨。南昌縣城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局下一步將在全縣居民小區全面鋪開該項工作,最終達到居民每天產生的廚餘垃圾不出小區大門的效果。同時,逐步向周邊農業基地推廣有機肥,進一步提升廚餘垃圾處理產生的經濟效益,從而反哺垃圾分類工作,構建起一個良性循環。
長按二維碼掃描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