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皇太極安葬問題,史學界無人言及,《清實錄》對此也避諱而不書。問題關係到滿族葬俗的研究,因而很有必要揭開這個謎底。
皇太極是清朝入關前的第二代皇帝,史稱清太宗,在位十七年。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刻,於瀋陽故宮清寧宮突然崩逝,終年五十有二。皇太極屍體於次目「日沒之後入棺」,梓宮停放瀋陽故宮崇政殿內。同年九月二十日,將大行皇帝梓宮遷於瀋陽城之北昭陵,《瀋陽狀啟》記載當時
「而別無造墓襄葬之事,新構殿宇,姑為奉安其中」。
可見這次只是將梓宮「姑為奉安」在新建殿內,既未入土安葬,也未以火焚化。清世祖實錄》卷六八記載,按清初滿族喪葬制度,
「停喪於家俟造墳完,方出殯,期年而化」,
所以這只是一次臨時停放。
直到期年,即順治元年(1644)八月九日,為皇太極舉行第二次安葬祭禮。據《清世祖實錄》卷七記載:
「甲子小樣,致祭大行皇帝」。
這裡的「小祥」一詞,是指父母死後一周年的祭禮;「甲子」是過去用幹支記載年月日的方法,故順治元年八月九日為甲子日,正是皇太極去世一周年之日。這次「致祭」就是為皇太極舉行安葬儀式。但是,《清實錄》、《大清會典事例》等書對此均無明確記載。據《清世祖實錄》卷七載:
「昂幫章京、尚書、內大臣等恭奉輿由中道出,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奉上率眾官跪,獻三爵,舉哀;皇太后及眾妃俱舉哀。酉刻恭捧寶宮安奉。」
最後一句中的「寶宮」詞很值得注意,它是有別於前段所說的「梓宮」一詞的。下面就從「梓宮」與「寶宮」二詞的意義剖析、比較,解續皇太極喪葬之謎。
《清世祖實錄》卷二崇德八年九月二十一日記載:
「奉安梓宮於殿內」;
同書卷七順治元年八月十一日卻載:
「丙寅,恭奉大行皇帝寶宮安葬昭陵。」
由此看出,前者尚為「梓宮」,後者則為「寶宮」,兩者的意義截然不同。「梓宮」是裝殮帝後屍體的梓木棺槨。宮者,帝王生前居之宮中,死後正寢之棺亦稱「宮」也,故稱「梓言」。「寶宮」者,梓寶骨之宮。寶骨系佛家語,謂舍利之類。佛家火化後的骨殖,謂之「舍利子。故盛殮帝王骨灰的葬具,也叫「寶宮」。所謂「寶宮」,其實就是一個骨灰罐,在帝王家則稱之為「寶宮」。由此可見,前段「恭奉寶宮安奉」句中的「寶宮」,指的就是皇太極焚化火葬的「骨灰盒」。凡此清代皇帝實行火化,均以「寶宮」安葬,這是一種隱喻手法。
皇太后死後焚化一事,康熙時期文獻史籍《順治實錄》、《古今圖書集成》、《清三朝實錄釆要》、《大清三朝事略》多有記載。如《大清三朝事略》記載:
「以國禮焚化大行皇帝梓宮。葬畢,薦名昭陵。」
據上述史料記載確知皇太極死後在昭陵焚化,而《清實錄》、《大清會典事例》等書對此諱莫如深;由此也得知皇太極火化的具體時刻及裝殮骨灰的時間,即康熙年間初修的《順治實錄》所載:
「順治元年八月初九日下,本有甲子小祥,以國禮焚化大行皇帝梓宮。」
此與《清世祖實錄》順治元年八月九日所載:「酉刻恭捧寶宮安奉」一語,說明皇太極確係火化。「酉刻」,即現在時間下午五點至七點,正是日落之時。皇太極火化的時間是在9日日下,更確切地說是在「酉刻」。應當注意的是火化在8月9日,正式安葬入昭陵地宮當是8月11日,這個《清三朝實錄採要》順治元年8月11日條有明確記載。
皇太極死後以國禮舉行火化已確鑿無疑,由此可知火葬是清初滿族的喪葬習俗。
為什麼會有這種習俗呢?
大概是因為滿清入關以前,以師兵力為營衛,遷徙無常,遇父母之喪,棄之不忍,攜之不能,故用火化。從文獻記載以及墓葬發掘來看,清初至康熙朝滿族葬俗均為火葬。康熙朝以後,清帝國疆域擴大,各民族友好往來,人民生活安定,安居樂業,同時受漢民族習俗影響,滿族喪葬習俗也隨之漸變,從康熙帝開始以後各代皇帝均不火化,而用土葬,雍正朝開始將此列入國法,嚴禁火葬,犯者按律治罪。
正因為如此,對先朝皇帝火葬之詞,也多加隱諱,致使官書對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等火葬問題曲筆隱喻,這也正是皇太極火葬之謎久未揭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