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這玩意真是讓人說不清楚,喜歡一個人,是無法用量化來衡量的,不一定能夠說出為什麼喜歡,因為,可能就是莫名其妙的喜歡,就像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對外表並不般配的夫妻,生活的卻非常幸福,而一對大家都非常看好的「金童玉女」,也許並不一定恩愛。可能皇太極對海蘭珠的愛就是這樣,並不一定有什麼原因,就是投緣吧!海蘭珠雖然不如姑姑哲哲賢惠、不如妹妹莊妃智慧,但是她也有兩人沒有的優點,她溫順可人,能得皇太極歡心就夠了。
姑姑和侄女三人同嫁皇太極
蒙古科爾沁部落為了與後金搞好關係,也的確捨得下本錢,先後將姑侄三人都嫁給了皇太極,也許科爾沁部落首領是他們希望通過聯姻,為自己的部落求得安定,而更深一步的目標,也許是希望讓後金以後的王權注入科爾沁的血脈吧!
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科爾沁部落大領主莽古思將他16歲的女兒哲哲,嫁給了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當皇太極在見到哲哲的第一眼時,就對哲哲一見傾心,兩人婚後非常恩愛。但是可惜的是哲哲一直沒有為皇太極生下一男半女,這就無法完成科爾沁部落將其嫁給皇太極的任務。
雖然皇太極並沒有因為哲哲沒有生育而嫌棄他,但是,哲哲為了實現部落將科爾沁血脈注入後金王族的目標,就決定讓自己的娘家再送一個女子給皇太極。
這一次科爾沁送來的是哲哲的侄女布木布泰(後來的孝莊太后),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初二,13歲的布木布泰嫁給34歲的皇太極,成為皇太極的側福晉,也出現了姑姑和侄女共侍一夫情況。說來也是奇怪,哲哲開始不能生育,這時候姑侄兩個比著生,從天命十年(1625年)到天聰八年(1634年)的這九年間,哲哲為皇太極生了3個女兒,布木布泰也生了2個女兒,但是兩人都沒有生下王子。
在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就做了後金的大汗,對於科爾沁部落來說,此時生下帶有蒙古血統的王子非常關鍵,這關係到科爾沁部落與後金的關係,以及科爾沁部落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的發展。經過哲哲與侄女布木布泰商量,決定讓科爾沁再派一個女人過來。還真是前赴後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這一次科爾沁送來的是布木布泰的親姐姐海蘭珠,這個時候的海蘭珠已經26歲了。至於海蘭珠是不是二婚女,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但依據她的年齡,是二婚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她妹妹布木布泰在13歲就嫁給皇太極了,她不可能26歲了還待字閨中。
二婚女對於後金早期的婚配習慣來說,並不算什麼事,也不會影響皇太極對她的喜歡,因為當時後金王族娶親並不要求一定是初婚,可以說他們的觀念比現在的一些人更開放。我們看皇太極的後宮還有兩個寡婦,這兩個女人就是懿靖大貴妃和康惠淑妃,他們都是皇太極的仇人林丹汗的福晉,皇太極也沒有因為她們是寡婦而嫌棄她們,反而對她們也比較寵愛。
天聰八年(1634年)十月,26歲海蘭珠在哥哥吳克善的護送下,嫁給了皇太極,這樣一來,哲哲、布木布泰、海蘭珠姑侄三人都嫁給了皇太極,這種亂了輩分的婚配製度也真是奇葩,為了部落利益的政治聯姻,也管不了那麼多了。
極受皇太極寵愛的海蘭珠
海蘭珠自嫁給皇太極後,就受到皇太極非同一般的寵愛,這可能與她溫順可人、文靜賢淑的性格以及秀麗嫵媚的容顏有著非常大的關係。皇太極與其他女人的婚姻也許是政治聯姻的需要,但他對於海蘭珠的感情卻完全拋棄了政治成分,他投入的已經是純粹的愛情了。
自海蘭珠入宮以後,皇太極與她情投意合、形影不離,已經對其他后妃失去了興趣。在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建立五宮制度,對原來的「大福晉」、「東宮側福晉」、「西宮側福晉」進行了冊封。
皇太極創立的后妃五宮制度,即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冊封時,其原配哲哲居中宮清寧宮,稱國君福晉,相當於後來的「皇后」;東、西宮為大福晉,相當於「貴妃」;次東宮和次西宮為側福晉,相當於後來的「妃」位。
皇太極對海蘭珠的冊封是宸妃,住東宮關雎宮,地位僅次於她的姑姑哲哲,而比她早9年入宮的妹妹布木布泰,則被封為莊妃,住次西宮永福宮,地位為五宮的最後一位。
皇太極對海蘭珠非同一般的愛,從海蘭珠居住的「關雎宮」和她的封號「宸妃」就可以看出來,這是皇太極花費了一定的心思向海蘭珠表達的愛意。「關雎」二字,來自《詩經》的愛情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滿文的「關雎」則是指和順、溫柔懂禮儀之人,這是皇太極對海蘭珠品德的讚美。而「宸妃」的「宸」則有北極星所在,後來則指帝王所居,也有王位和帝王的意思。皇太極的用意非常明顯,他希望將來他的皇位繼承人應該由自己心愛的「宸妃」所生。
海蘭珠也沒有讓皇太極失望,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下了皇八子,這個孩子的誕生,令皇太極欣喜若狂,皇太極的表現就可以說明一切,他立即擇吉日在大殿舉行隆重的慶典儀式,而且下詔大赦天下,為自己的這個兒子祈福,皇太極在赦令中說「今蒙天眷,關雎宮宸妃誕育皇嗣」,從中可以看出他有將這個剛出生的孩子立為皇儲的意思。
但是,天不遂人願,崇德三年(1638年)正月,被皇太極寄予厚望的皇八子因為患天花而夭折,失子之痛對海蘭珠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她終日以淚洗面,不久也身染重病,這一切對皇太極也帶來了同樣的痛苦,他還要不斷的安慰海蘭珠。但是由於當時後金和明朝的戰爭正處於關鍵時期,皇太極不得不親自到前線去指揮作戰。
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正在御駕親徵率部攻打錦州的皇太極,接到了海蘭珠在盛京病重的消息,當時正處於戰爭的緊要關頭,但皇太極還是將戰事交給屬下,自己不顧一切的趕回了盛京,當他馬不停蹄的快到盛京時,九月十七日夜,接到了宸妃海蘭珠在關雎宮病逝的消息。這對於皇太極無異於五雷轟頂,當即昏倒過去,在經過搶救才甦醒過來。
皇太極回宮以後,由於無法接受海蘭珠去世的現實,伏在海蘭珠的身上痛哭,幾度昏迷,在大臣的一再勸說下,才逐漸振作起來。皇太極為海蘭珠舉行了隆重的喪禮,並親自為她撰寫祭文,賜諡號為「敏惠恭和元妃」,在皇太極的堅持下,宸妃的喪儀被視為國喪,在喪期內禁止一切娛樂活動。郡王阿達禮和輔國公扎哈納因為違反在喪期作樂的規定,被皇太極下令剝奪了爵位。
海蘭珠在死後三天,按照後金的習俗火化,其骨灰罈在蘆殿安放了兩年之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在皇太極安葬於昭陵的同時,宸妃海蘭珠也安葬於昭陵的妃園寢地宮。皇太極給海蘭珠的諡號是「敏惠恭和元妃」,其中「元」的意思就是「肇始、第一」的意思,言下之意,皇太極是將海蘭珠視作原配正室看的,但是礙於還有中宮皇后哲哲的存在,無法給她皇后的名分罷了!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後金軍隊取得錦州大捷,明朝將領洪承疇、祖大壽被俘後降清,皇太極在盛京為二位降將賜宴慶賀,但皇太極本人卻並沒有出席,皇太極對此的解釋是:「朕今日未服視朝衣冠,又不躬親賜宴,非有所慢於爾等也。蓋因關雎宮敏惠恭和元妃之喪未過期,故爾。」這時候,距海蘭珠去世已經過去半年之久了,皇太極還沒有從中緩過勁來,可見海蘭珠在他心中佔有多重的分量了,也可以看出海蘭珠的去世對他打擊有多大了。
皇太極13歲就隨同其父汗努爾哈赤一起徵戰疆場,見多了戰場上的打打殺殺,也經歷了兄弟手足之間殘酷的權力爭奪戰,他雖然有不少的後宮妃嬪,但大多是政治聯姻的產物,難以獲得真正的感情。雖然海蘭珠也是科爾沁部落聯絡後金王族的棋子,但也許是海蘭珠在嫁給皇太極時已是「大齡青年」,也就不抱有在後宮爭寵的念頭了,她在對待皇太極也就沒有了那麼多的功利了,這樣一來,反而讓幼年缺愛的皇太極從海蘭珠真誠而又溫柔的感情流露中,發現了他最需要的東西,也就是真正的愛情,這也觸動了皇太極內心中豐富的情感,可能這就是海蘭珠成為皇太極最愛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