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元朝
明朝
清朝
民國
當代
作者|我方團隊覃仕勇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清太宗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子。《清史稿》對努爾哈赤的贊語是:天賜智勇,神武絕倫。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徵服建州,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席捲遼東,威勢赫赫,稱得上一代雄主。據載,瀋陽實勝寺曾收藏有一副努爾哈赤生前所穿用的甲冑,幾個人都舉不起來。另有一張皇太極用過的弓,矢長四尺餘,大塊頭壯漢尚難以開弓,而皇太極當年卻運用自如。憑著這張弓,皇太極曾在遠徵蒙古間隙的圍獵中,連續發矢,多有矢箭洞貫兩隻黃羊,足見臂力驚人。
皇太極與其父努爾哈赤相較,不遑多讓。《清史稿》對皇太極的贊語是:儀表奇偉,聰明絕倫,顏如朱丹,不懼嚴寒。神勇蓋世,騎射精湛。
▲《美人無淚》劇照:皇太極
皇太極繼位後,屢敗朝鮮,四面結盟,統一漠南,並在與明朝的松錦爭奪戰中取得大捷,為清廷入關定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武勇彪悍的雄主,竟然於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毫無徵兆端地驟然而逝,年僅五十有二。
那天,皇太極還象往常一樣處理各種政事,夜晚,端坐在清寧宮東暖閣內的南炕上批閱文件時,無疾而逝。
《清太宗本紀》是這樣記載皇太極的逝世的:「庚午,上御崇政殿。是夕,亥時,無疾崩,年五十二,在位十七年。」
體格健碩、精力過人,卻在五十二歲的年紀「無疾崩」,著實讓人難以置信。
於是,圍繞皇太極的死,世間就流傳有種種猜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說法,是多爾袞與莊妃合謀害死了皇太極。
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就沿襲了此說,在《碧血劍》中生動地描寫了多爾袞刺死皇太極的過程。
▲《孝莊秘史》劇照:多爾袞與莊妃
不過,在金庸先生筆下的情節,基本就是西門慶踢倒武大郎故事的翻版,虛構氛圍濃重,可信度很低。
那麼,皇太極突然死亡的背後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說起來,很多人不會相信,皇太極這樣一位粗豪雄邁之主,竟然是個賈寶玉式的情種,為情所傷,黯然銷魂,最終鬱鬱而終。
憑什麼這樣說呢?根據史籍記載,皇太極有名號的后妃共有十五人,這十五位后妃,其實都是政治婚姻的產物。
皇太極的第一位后妃,是萬曆四十三年(1616年)父汗努爾哈赤替他作主,從漠南蒙古科爾沁部娶回的莽古思貝勒女哲哲。
努爾哈赤讓皇太極娶科爾沁莽古思貝勒女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滿蒙聯姻。
據《清皇室四譜》第二卷記載,清太宗皇太極有蒙古妻七人,佔其后妃總數的一半左右。其中地位最為尊貴的「崇德五宮后妃」,全部是蒙古族女子,有三位都是出自科爾沁部——莽古思一門。
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廢除「四大貝勒並座」舊制,「南面獨坐」,便開始冊封后宮福晉。他把莽古思貝勒女哲哲冊封為后金國君福晉,稱中宮大福晉。崇德元年 (1636年),皇太極立國號「大清」,稱帝,冊封五宮后妃。又將中宮大福晉哲哲冊封為清寧宮皇后,居中宮,史稱孝端文皇后,也稱為哲哲皇后。
即使這樣,皇太極對哲哲皇后的感情,還不能稱為真正的愛情,更多是政治上的利用。
比如說,天聰三年(1629年),皇太極起兵徵明,就得到了科爾沁部二十三位貝勒的率部追隨。個中其中主原因,不言而喻。
而由於哲哲皇后沒有產下皇子,為了鞏固滿蒙姻親關係,天命十年(1625年),哲哲皇后的侄女布木布泰也嫁給了皇太極為妃(即後來在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莊妃)。
▲莊妃畫像
遺憾的是,莊妃嫁過來過了九年時間,只產下兩女,沒完成鞏固滿蒙姻親任務;於是,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又娶了莊妃的胞姐海蘭珠。
一般人看來,皇太極娶海蘭珠的初衷,還是政治上的需要。而且,這時候的海蘭珠已經二十六歲了。可是,海蘭珠卻別有風情,皇太極與之見面成了親後,便一頭扎進愛河,如膠似漆,難捨難分。
皇太極稱帝冊封五宮后妃時,海蘭珠後來居上,被冊封為宸妃、「東宮大福晉」,地位僅次於哲哲皇后。
皇太極還借《詩經》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的名句來給海蘭珠的居所命名為「關雎宮」,把海蘭珠喻為自己心中的「女神」!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女神」海蘭珠誕下皇太極的第八子,皇太極激動得流下了眼淚,破例行盛大的慶典活動,並頒發大赦令。
寵妃生子,大赦天下,是不合禮制的。但皇太極不管不顧,對於海蘭珠的愛,他已不能自拔,願意傾盡所能,來博取「女神」展顏一笑。
▲《美人無淚》劇照:海蘭珠
在慶典活動中,皇太極無視時年已經三十歲的長子豪格的存在,當眾宣布這個八阿哥就是自己的皇位繼承人。
皇太極還封海蘭珠的母親為和碩賢妃,賞賜儀仗。對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一門大加封賞。
可惜,這位八阿哥福薄,半年之後就夭折了。海蘭珠傷心欲絕,身體每況愈下。
失子之痛,皇太極也不能自已。但他更難過的是海蘭珠的消瘦和衰弱。他對海蘭珠悉心呵護,殷殷眷顧。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農曆八月十四日,松山戰事危急,皇太極帶著嚴重的鼻衄病,流著鼻血,馳奔前線。經過一個月的反覆較量,戰局已經扭轉,全面的勝利即將到來。
然而,九月十二日,朝中大臣滿篤裡、穆成格等從盛京(瀋陽)來到軍營,報告了宸妃病危的消息。
一向沉著冷靜的皇太極霎時方寸大亂,於十三日早上匆匆上路,日夜兼程向盛京方向疾馳。六百裡路,皇太極累死了六匹駿馬,花了六個日夜走完。
可是,海蘭珠還是沒能撐到皇太極回來,已香消玉殞了。
皇太極目睹愛妃遺容,如遭雷擊,連續六天六夜不吃不喝,並一度在慟哭中昏迷不醒。
▲《美人無淚》劇照
諸王大臣、後宮嬪妃把皇太極救醒後,全部跪請皇上節哀。但皇太極還是堅持要親自為愛妃操辦喪事,下令按國葬規格優厚置辦喪殮之禮。
葬禮過後,皇太極沒有回清寧宮居住,仍然住在宮裡臨時搭起的帳幄之中,朝夕悲痛,飲食頓減,萎靡不振。
看著皇上變成這副模樣,大臣們紛紛勸解。皇太極原為一代雄主,神志猶清,自知過於悲悼,也表示要振作,說:「天之生朕,原為撫世安民,今乃過於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過,以此示警。朕從今當善自派遣也。」
大臣們因此建議他到蒲河射獵,藉以消愁解悶。但打獵途中,經過宸妃墓,皇太極仍是不能自制,痛哭不已。
可以說,海蘭珠的去世,皇太極的魂魄已經消散得差不多了。
皇太極似乎也知道自己去日無多,在諸王及妻子兒女們奏請祭祀宸妃時,黯然神傷地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以憂也。」
▲皇太極與海蘭珠畫像
終於,為情所困的皇太極在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這天夜裡停止了呼吸,追隨他深愛的宸妃去了。
投稿郵箱:historyt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