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啟五年(後金天命十年,1625 年),為更加便利地徵伐蒙古、大明、朝鮮等勢力,努爾哈赤決定遷都瀋陽。天命十一年(1626 年),自覺時機成熟的努爾哈赤親率六萬八千名鐵騎,號稱十三萬大軍西徵明朝。此役,努爾哈赤決計徹底消除遼西的反金勢力,並一舉攻克山海關,另作他圖。是年,努爾哈赤已經六十八歲。自感時日無多的他把數十年的理想賭於這場戰役,他有這個信心,因為自起兵始至今四十四年來,無論多麼險惡的戰鬥,他都會是最後的勝利者。
天不遂人願,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 年)八月十一,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懷著對宏圖霸業的無限留念,逝於距離瀋陽四十裡的靉雞堡,終年六十八歲。
努爾哈赤的長眠地——福陵
由於努爾哈赤晚年並沒有貫徹將後金汗國封建帝國化的改革,而是對原始社會半軍事共和制度殘餘妥協,制定了八王共治制度,所以在努爾哈赤死後,如何確定繼任者就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雖說是「八王共治」,然而由於八個和碩貝勒血統、資歷、威望和能力的不同, 再加上又有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之分,而四小貝勒的資輩遠小於四大貝勒,所以他們原本是不指望能夠繼承汗位的。不過由於四小貝勒中的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的生母烏拉那拉·阿巴亥是努爾哈赤的大福晉(類似於漢族王朝的皇后),所以有阿巴亥的支持,他們也有繼承汗位的實力。而且由於阿巴亥極受努爾哈赤寵愛,子憑母貴,阿巴亥的三個兒子都被封為了一旗之主。當時的八旗人馬中,皇太極掌握兩黃旗,代善掌握正紅旗,阿敏掌握鑲藍旗,莽古爾泰掌握正藍旗,所餘鑲紅、正白和鑲白三旗旗主,分別是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多爾袞等人年紀輕輕,且無尺寸之功,便能夠與四大貝勒相當,掌握一旗大權, 可見其受寵的程度。另據朝鮮史料稱,努爾哈赤臨死前曾託付代善扶持多爾袞繼承汗位。但這條史料是孤證,很可能是阿巴亥為讓兒子多爾袞即位發動的輿論攻勢。
四大貝勒都是心狠手辣之輩,他們又怎會允許素來都在自己之下的多爾袞等人繼承汗位呢?於是,四大貝勒決定來一招釜底抽薪。努爾哈赤死去還不到一天,四大貝勒便聯合起來,逼迫老汗最寵愛的大福晉阿巴亥殉葬,理由是努爾哈赤有遺囑在先:大福晉雖然年輕貌美,但心懷嫉妒,常常使汗王不快,如果留下,將來恐怕會成為亂國的根源,所以必須殉夫。
逼死大福晉阿巴亥之後,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失去了母親的庇護,自然無力爭奪汗位。因此汗位之爭主要在四大貝勒之間展開。四大貝勒之中,代善本來是最有資格繼位的,甚至在當年褚英被廢殺後,代善也曾一度被選立為汗位繼承人。不過代善卻因虐待自己舊妻所生的兩個兒子,表現出缺乏一個君主應有的公正心,故而被努爾哈赤廢掉了儲位。因此,代善已失去繼位資格。不過,代善身為諸貝勒之長,又手握正紅旗之大權,有足夠實力左右汗位人選。代善希望由一個能夠維持八王共治制度現狀的人來繼承汗位。和代善想法一樣的還有原本就沒有資格繼位的舒爾哈齊之子阿敏和濟爾哈朗。
代善
三大貝勒莽古爾泰生性魯莽,剛愎自用,為顯示自己對父汗的忠誠,竟將獲罪的生母富察氏殺害。由此,代善等人害怕若是推舉他繼位,日後必不會被其所容。另外還有一個極有資格繼位的人,那就是努爾哈赤的長孫杜度。不過杜度之父褚英乃是由四大貝勒共進讒言而被殺的,代善等人也怕杜度繼位後會報復他們。如此一來,最佳人選便只有皇太極了。
皇太極為人圓滑,左右逢源,又與阿敏、濟爾哈朗關係尚可,因而代善便提議由皇太極繼承汗位。為贏得諸貝勒的信任,皇太極表示在繼位後定會延續八王共治制度,尊重和保護各大實力派的特權與地位。因此在推選新汗的大會上,由代善及其子嶽託、薩哈廉提議,諸貝勒認可,皇太極被選為新任的後金大汗。
天命十一年(1626 年)九月初一日, 皇太極繼汗位,翌日與眾貝勒宣誓「敬兄長,愛子弟,行正道」,對三大貝勒「不遽以臣禮待之」。皇太極甚至還立下毒誓: 「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故為之,兄弟子侄微有過愆, 遂削奪皇考所予戶口,或貶或誅,天地鑑譴,奪其壽算。」實際上這些誓言都是皇太極在向各旗主實力派保證他定會將共治制度延續下去,不會搞過分的個人集權。
皇太極
然而,此時皇太極的心中卻已經有了算盤。作為一個高明的政治家,皇太極知道, 當年父親縱然威震天下,面對強大的傳統奴隸主勢力依然選擇了妥協;自己的長兄褚英縱然身份高貴,但由於對推行君主集權制操之過急,仍不免被廢身死。所以皇太極一直隱忍不發,表面上默認各大貝勒的高度權力,暗地裡卻在積蓄著力量等待最佳時機。
天聰四年(皇太極年號,1630 年), 羽翼已豐的皇太極決定先拿血緣關係較遠的堂兄二大貝勒阿敏開刀。正巧阿敏在關內作戰失利,棄北直四城灤州、永平、遷安、遵化撤回關外。這本不是非常嚴重的事情,畢竟以當時大明與後金之間的實力對比而言,後金根本就不可能在關內站穩腳跟。可是皇太極偏要拿這個問題重治阿敏之罪, 以將阿敏的大權收回,完成高度君主集權。是年五月二十三,皇太極宣諭:「駐永平阿敏貝勒碩託臺吉,未見敵形,即自入敵境, 未發一矢,即殺永平遷安城收養之降民, 棄天賜之四城,率眾兵而歸。此皆貝勒不以政業為念,大臣不為汗與諸貝勒盡力之故也。」三天後,皇太極下令將阿敏及其部將所獲戰利品全部沒收。六月初五,阿敏率南徵大軍返回瀋陽,皇太極下令將總兵以下、備御以上有職諸臣全部捆綁,予以斥責。之後又將阿敏統屬的駐守灤州三旗將領下獄。
六月初七日,皇太極公布阿敏十六大罪狀,其中多為莫須有之罪。阿敏被終身囚禁,濟爾哈朗繼鑲藍旗旗主。至此,阿敏及其所屬勢力徹底消亡。
天聰六年(1632 年)十二月,三大貝勒中的莽古爾泰病死(莽古爾泰恰巧死於皇太極著手打擊各大貝勒之時,恐非巧合)。而這時候死去也算是莽古爾泰的幸運。一年前,皇太極藉口莽古爾泰「御前露刃」, 革除了其三大貝勒名號,奪五牛錄人口, 罰銀一萬兩。而此時莽古爾泰一死,就免除了皇太極接下來更加殘忍的制裁。皇太極假惺惺地親為治喪,給予莽古爾泰不小的禮遇。可是三年後,皇太極還是找藉口廢黜了莽古爾泰的子嗣,並剝奪了莽古爾泰生前的封號。莽古爾泰勢力遂告根除。
兩個大貝勒的問題解決後,皇太極依舊沒有放過謹慎小心、擁立自己的二哥代善。天聰九年,代善私自設宴款待並饋贈財帛給怨恨皇太極的姐姐哈達公主,皇太極便以此為藉口,親自登門責問代善是何居心。之後,皇太極羅列了代善的一系列罪名,並當面斥責他:「既為君主,就要一統制令,怎能不分輕重?而今,正紅旗(代善所統)貝勒等輕視君主之處太多。大貝勒以前隨我伐明,違背眾貝勒意願想中途回軍。出徵察哈爾時,又固執欲回。此外,賞罰不公,偏袒本旗。我喜歡的人,他討厭;我厭惡的人,他喜歡。這不是離間嗎?」在歷數代善罪狀後,皇太極閉宮不出,讓眾貝勒另選他人為君。眾貝勒攝於皇太極之威,一起商議給代善定罪,並跪請皇太極親政。眾貝勒一致同意革去代善的大貝勒,削去和碩貝勒職,並奪其十牛錄人口。皇太極發話「從寬處理」,免革貝勒職, 免奪十牛錄人口。這次罷黜代善的事件表明,皇太極的君主集權制計劃已初步見效,八王共治制度徹底瓦解。皇太極的大權獨攬,倒是可以套用英國政治劇《是!大臣》中的一句臺詞:「歷史就是無情對無腦的勝利。」
其後,經過近十年的苦心經營,後金政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一,後金社會成員增加了許多漢人和蒙古人,他們逐漸融合,彼此認同。第二,八旗力量不斷增強。第三,皇太極設立了六部、都察院等部門,改文館為內三院,擴大和加強了政權的職能。文官隊伍擴大,文官的地位和作用提高,政權統治的控制力增強。第四,王權空前集中,諸大貝勒或廢或死,再無人可與皇太極抗衡。第五,皇太極通過連年發動戰爭,俘獲了大量的人口、牲畜和財物,同時又發展了農業、礦業和手工業,增強了經濟實力。第六,外藩蒙古十六部及朝鮮俱被降服,甘願被納入後金汗國的宗藩體系,而整個東北除了明軍所佔極少數地區外,都已成為後金汗國領土。
此時,皇太極感到,是時候完成父兄多年來的夙願,將女真政權徹底改造成一個封建大帝國了。
本文摘自《女真興衰全史》
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徵服者;完顏氏、愛新覺羅氏崛起之始末!
一部剖析大金、大清創立者女真人源流興衰的秘史!
↓↓↓點擊原文連結快速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