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廟號是太宗,可皇太極的兒子和孫子廟號都是祖,這是為何?

2021-01-20 騰訊網

古代的君王,去世以後,都會進入廟中,以享受後世香火供奉。而廟號,顧名思義,就是他們進入太廟以後的稱號。這是自重視祭祀的商朝,流傳下來的。不過到了周朝,廟號就不太常見了。

到了秦朝,始皇帝認為廟號和諡號都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因此統統廢止。自劉邦建立漢朝以來,重新恢復廟號制度,不過只有那些有大作為的皇帝才配獲得廟號。既然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可以稱祖,那為何明朝有二祖,清朝有三祖呢?

(一)、太廟之號,以表永遠祭祀

後世對於前朝皇帝們的稱呼,因為避諱的原因,很少直呼其名。一般會稱呼其廟號,諡號或者是年號。

比如漢高祖,唐太祖還有明太祖這就是他們的廟號;再者諸如漢武帝,隋文帝還有隋煬帝那就是他們的諡號;再者諸如建文帝、康熙帝以及乾隆帝,這就是他們的年號。

1. 祖有功勳,而宗有德行

在商朝的時候,也不是每一位君王都會獲得廟號的。只要有了廟號,就代表著他們功勳卓著,值得後世永遠奉祀。不過到了三國時期,廟號就開始泛濫,南北朝時,許多隻傳了兩代的小國君王,也敢稱祖,稱宗。

它和諡號一樣,都是君王死後,由後人評定的。不過,到後來諡號變得不再客觀公正,很多人為了美化祖先,給他們動不動的封上十幾,二十幾個字。

廟號,反而成為了諡號的替代品。人們可以通過廟號,來大體斷定這位君王生前的所作所為。

廟號的定奪一般遵循"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中興者曰"中",當然也會參照《諡法解》。

不過按照常理而言,一個朝代只有一個君王可以稱祖,也就是建邦立業的開國皇帝。就像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為唐太祖;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為宋太祖;而元朝的創立者忽必烈,是元世祖。

2. 明清二朝,於廟號表現的與眾不同

縱觀整個中國史,一個朝代出現兩個或多個廟號為"祖"的情況少之又少。而像明,清這樣接連出現的更是難覓其他。

明朝有白手起家,趕跑蒙古人,又大敗陳友諒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以及他的四兒子,也就是主持了靖難之役,犯上作亂,趕跑了自己侄子,當上了大明的第三位皇帝的朱棣。

而清朝則有三個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他以十三副遺甲起兵,頒布"七大恨",統一女真各部,建立了與大明分庭抗禮的後金。

他孫子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在叔父多爾袞的幫襯下,和母親跨過山海關,入主北京,是為清世祖;而順治的兒子玄燁,在位時平三藩,收臺灣,又拒噶爾丹,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是為清聖祖。

明清兩朝,沒有像其他朝代那樣,只有開國皇帝為祖。這肯定不只是後世子孫想給自己祖先臉上貼金那麼簡單,若當真如此,廟號就像諡號一樣,沒有多大的存在意義了。那麼,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

(二)、陰差陽錯,莫名其妙的成了"祖"

朱棣可謂是"上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如神"。他出生在戰亂之中,年紀輕輕就文武兼備。

後來不滿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以清君側之名,悍然發動兵變,一路南下,直撲南京。朱棣可能不是一位稱職的兒子,合格的叔父,但他的確是一位好皇帝。

1."改朝換代",且政績斐然

皇位的傳遞主要就是指定儲君,而朱棣並非太子,而且皇帝早已走馬上任。他如此行為,其實屬於叛變奪權。皇位並不是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得到的。

就像有再造玄黃之功的趙構,儘管他也沒有由上任皇帝指定,但他上位也是無奈之舉。他沒評上祖,而朱棣評上了,就是因為朱棣親手推翻了上一任統治者的政權。

所以,他的後代認為朱棣的功績,只比老祖朱元璋矮了一頭,所以不該稱宗。還有朱棣在任時,兢兢業業,幾次三番的徵服北元,還令鄭和下西洋,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舉,人們將其稱之為"永樂盛世"。

當然,朱棣本人並無稱祖之意,因為自己本來就地位不正,再來個祖的廟號,那就失去了正統性。因此,他剛去世的時候,廟號為明太宗。而關於朱棣的史書,也叫做《太宗實錄》。朱棣稱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朱厚熜的功勞。

2.大禮議,從天而降的"祖"

明武宗在位時,還沒有子嗣,就駕鶴西去,而他的父親也沒有其他兒子在世。既然沒有親兄弟,那就只能選擇堂兄弟。

"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以遺詔迎王於興邸"。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興獻王之子朱厚熜,成了大家共同議定的新君。

這位不過十五的少年,心眼多的如同篩子一樣。他"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後,為了給自己立威,就商議群臣擬定 "稱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名"。

大臣們對此是萬不能接受的,首先,尊朱厚熜父母如此之高,不符合禮制;其次,他們不能被一個剛上位的小孩子牽著鼻子走。所以,六十餘人紛紛上奏,請求明世宗收回成命。雙方僵持了很長時間,最終妥協。

不過朱厚熜有些執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嘉靖三年,再次提及此事,並且愈發堅決。那些大臣們在文華殿門口哭鬧,皇帝直接調來了錦衣衛,捉拿了為首的八人。隨後,又來了一場大清洗,一百多位文官受到牽連。

大禮議的結果就是他的父親成了獻皇帝,母親也成了皇太后,就連庶母也跟著成了妃子。

不過太廟中的位置已經不夠了,就將朱棣奉為祖,單獨挪了出來。畢竟他在位時,創下過無數的豐功偉績,而且也有換代之實,所以大臣們不會多說一些。所以,朱棣的廟號為祖,主要原因就是朱厚熜的大禮議。

(三)、父子皆祖,其中各有緣由

朱棣的廟號為祖,好歹他的父親也是太祖。而順治皇帝的父親皇太極,改金國為清,收服朝鮮,又擒獲洪承疇,為後來入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廟號才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太宗。可皇太極的兒子和孫子,廟號都是祖,這又是為何?

1. 入主中原,奠定百年基業

清世祖福臨"入主中華,奄有萬方,統一天下",對於清朝而言猶如玄黃再造。他雖然是站在父輩的肩膀上,但統治的轄區擴大了數倍。他是滿清入關以來的第一任君王,雖然早年仰仗多爾袞,但是攝政王去世以後,局勢十分危急。

排斥清朝的漢人們如雨後春筍般,蜂擁而起。而仰慕漢制的順治皇帝,以溫和手段,化解了危機,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所以,雖然順治皇帝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但是他作為第一個入主中原的皇帝,有開創之功,可以稱得上是祖。

2. 四海懾服,開疆拓土

康熙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著曲折的傳奇色彩。年幼時,四位顧命大臣輔政,不料鰲拜獨攬大權,禍國殃民。年幼的玄燁,制服了鰲拜,剷除了親政路上的最大阻礙。在內政方面,他積極的推行儒家文化,也非常注重河道的疏浚。

為了鞏固統治,他親自拜謁朱元璋陵墓,又拜訪孔家的衍聖公。對外,他更是政績斐然。清朝與沙俄規定了雙方國界,並籤訂了東西方國家的第一份條約。

對於當時無奈封的三個藩王,一直是清廷的心腹大患,而康熙以雷霆手段打敗吳三桂,平定了三藩。此後,遠在新疆的噶爾丹又勾結串通原本臣服清朝的草原部落。

而作為蒙古的大汗,康熙皇帝不能無動於衷。噶爾丹還聯合沙俄,不斷的插手漠北事務。於是康熙帝組織了一場多倫會盟,用和談的方式化解了這場危機。從那以後,蒙古的部落都對清廷愈發佩服。後來康熙皇帝御駕親徵,與準噶爾部落展開多次對戰,為後來乾隆皇帝收復西域奠定了基礎。

此外,與清軍對戰失利的鄭家在臺灣島打敗了荷蘭人,並與清朝分庭抗禮。在康熙皇帝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把孤懸海外的臺灣島,重新擁入了祖國的懷抱。

所以,雍正皇帝就將自己父親的廟號定為了聖祖。當然,這可能有一些過分,畢竟皇太極才是個太宗。不過,對於雍正而言,往康熙臉上貼金,自己也跟著沾光,等同於往自己臉上貼金。而且,清朝皇帝們的諡號,動輒就是二三十字,更何況廟號了。聖祖,肯定有些誇大的成分,摻雜其中。

結語:

總而言之,朱棣稱祖的原因,是因為朱厚熜的大禮議;而順治稱祖,是因為的確有開創之大功;康熙則是讓風雨飄搖的清朝趨於穩定,開創了康雍乾盛世。不過,此三人能稱祖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後輩希望美化他們。

相關焦點

  • 清太宗皇太極的父親、兒子、孫子都是「祖」,為何他不能稱祖?
    也就是說第一、三、四位皇帝都是祖,而第二位皇帝呢,則是清太宗皇太極。通俗來說,等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父親、兒子、孫子都是祖,偏偏他就不是,這是為什麼呢,他的後世子孫為什麼沒有稱他為祖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這個問題。首先按照禮制來說呢,皇太極被上太宗廟號是沒有問題的,是合理的。
  • 同樣都是皇帝,爺爺的廟號是太宗,兒子稱世祖,就連孫子都稱聖祖
    、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最初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對那些有重大歷史貢獻的帝王給予祖或者宗的稱號,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改變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自稱為「始皇帝」,他廢除了廟號這一稱謂,原因是「諡號」的定奪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與廟法,後世則以二世、三世直至千秋萬世來計,卻萬萬沒想到秦朝國祚僅短短二世而亡,漢朝以後又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但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
  • 清朝三祖一宗中,為何清太宗皇太極地位最尷尬?
    貲鴼桇醦懜只洨慴綻塈歃窘蝢脌貉凮瑖鬀眣濆抑疕圽尢劌趩鑖樲鋺秜捖櫼觱請躃必噑鋗賞諮仨憽舋罼諍艙髎棹睟鄡可以說皇太極很是尷尬,如果他活到明朝滅亡,並且率領清軍入關的話,使清朝從割據政權成為全國性政權,那麼他肯定不是「太宗」
  • 皇太極創業稱「宗」,康熙守成卻稱「祖」?給你最通俗易懂的解釋
    真正讓後世對清朝皇帝廟號產生質疑的是,乃係皇太極和康熙皇帝這對祖孫。按照廟號的傳統選擇辦法,建立清朝、登基稱帝並為清朝入關、問鼎中原打下絕對基礎的皇太極,怎麼著也能混個「祖」吧,可他的廟號只是「太宗」;而屬守成階段的康熙皇帝,卻為何被後世給予了「聖祖」的廟號呢?
  • 史上廟號為太宗的皇帝,為什麼都不是合法繼位者?
    眾所周知,中國的封建帝王有廟號之說,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太宗是以宗為廟號裡的第一位,常常授予大有作為的守成之君,多是開國的第二位皇帝,一般的皇帝很難獲得
  • 不是「祖」,就是「宗」:給皇帝定廟號有什麼講究?
    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這就在歷史上首次為漢高祖的祭祀專廟命名為「太祖之廟」,同時為漢文帝的祭祀專廟命名為「太宗之廟」。由此可見,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而非「高祖」。那麼,什麼是「廟號」呢?中國古代的帝王死後,必須在專門的祭祀之廟或在太廟裡立室奉祀,在奉祀時不能直接稱名,而必須特別追上一個稱號,這就是廟號。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什麼後世都喜歡叫他明成祖?
    在懿文太子朱標去世之後,他的兒子朱允炆被朱元璋冊立為了皇太孫並於朱元璋去世之後繼承了皇位。即位之後不久,朱允炆便將自己的父親朱標由懿文太子升格為了皇帝。按理說,朱標是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廟號理應是太宗。但他畢竟是追尊的、不是正牌皇帝,上太宗廟號名不正、言不順。或許朱允炆還有自己的小九九,太宗這個廟號大概其是他準備留給自己將來死後用的。所以,朱允炆只給父親朱標上了廟號興宗、諡孝康,是為興宗孝康皇帝。
  • 「太宗」皇帝多「篡位」
    中國的封建帝王有「廟號」之說,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開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或「高祖」;而「太宗」是以「宗」為廟號裡的第一位,多是開國的第二位皇帝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何後世卻稱其為明成祖?
    在軍事上,五次親徵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朱棣自軍事上是一個很有遠見,很成熟的軍事家,所以後世們叫他明成祖他也是擔當的起的。但廟號這東西,不是說改就改的。因為雖說朱棣這個人是個人才,但是他當上皇帝畢竟不是很光彩的。
  • 歷史上這5位「太宗」,文治武功都不錯,其中3位有一個共同汙點
    太宗,乃古代帝王之廟號,能獲得此廟號的皇帝,一般都有很強的治國才能,絕非浪得虛名。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老爺子惶恐地說:「我的僕人和我說,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皇帝是我的兒子,可我也是皇帝的臣民。皇帝向臣民下拜,豈不亂了秩序?」劉邦連連稱善,下詔尊劉太公為「太上皇。"劉太公也成了「皇」,父子之情就無礙君臣秩序了。「皇帝」的頭銜還是不能滿足天子們的虛榮心,於是種種歌功頌德的詞彙被加到了「皇帝」之前。
  • 朝鮮最窩囊的國王,帶著全家向皇太極三跪九叩,兒子兒媳淪為人質
    韓國影視作品中的朝鮮仁祖李倧朝鮮仁祖生於公元1595年,是朝鮮宣祖的孫子,父親是朝鮮宣祖的第五子定遠君李琈。朝鮮仁祖出生的時間正好是萬曆朝鮮戰爭期間,朝鮮宣祖的多個兒子力主抵抗日本入侵,包括光海君和定遠君,兩人都曾經親自上過戰場斬殺敵兵,為保家衛國立下了一定功勞。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後,朝鮮宣祖恢復了朝鮮王朝的統治,封朝鮮仁祖為綾陽君。當時,朝鮮王朝受到宗主國大明王朝「國本之爭」的影響,朝鮮宣祖考慮改立唯一一個嫡子永昌大君為世子,庶長子光海君的世子地位被動搖。
  • 為何開國皇帝劉裕的廟號是宋高祖,兒子的廟號卻是宋太祖呢?
    為何開國皇帝劉裕的廟號是宋高祖,兒子的廟號卻是宋太祖呢?各位看官大家好,這裡是露水歷史清。時間不老,歷史就不老。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廟號
    古代名位不同,禮亦異數,所以《禮記·王制》說:「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大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大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後「七祖」又成了王朝的代稱,漢賈誼《過秦論》就有「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樣的話。宗廟為祭祖之所,而帝王的宗廟中立室奉祀的祖先又非止一個,這樣就存在一個位次和稱謂問題。
  • 「祖宗」二字是何含義,什麼是「祖」什麼是「宗」,許多人沒搞懂
    今天,小編帶著大家了解一下,都拿出小本本記一記。祖宗二詞的來源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記載了:示+且=祖,祖表示父之父。大+示=宗,宗代表大示。甲骨文五世排序如下。後來當族系發展變多了,便將,一族之類的第一代,叫做「祖」,後世都稱作「宗」,而本人叫做「示」。祖宗一詞的廣泛使用,是先秦,周朝的時候首次將奴隸制邦聯管轄變成了宗法制的分封諸侯管轄。
  • 歷史人物:皇太極死因之謎
    他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汗位。公元1636年,皇太極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又稱天聰汗,同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皇太極前後在位17年。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擴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劉備的廟號稱為烈祖,其中有什麼玄機和含義?
    也同樣是西晉時期的文獻《辯亡論》中出現孫權「太祖」的廟號,而《辯亡論》正是孫權的哥哥孫策的曾外孫陸機所著。《辯亡論》也被東晉時期的史學家裴松之收錄進了《三國志注》中,如此看來孫權「太祖」的廟號在東晉是被認可的。而陸機雖然和孫權關係非常的疏遠,可多多少少的有點關係,他記載的孫權廟號應該是東吳所認可的,這樣來反推,劉備會不會也是這種情況呢?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廟號:三國以前並非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三國以後廟號開始泛濫 廟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當時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便會被特別追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最初的廟號其實只有「太、高、世、中」四種,並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