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君王,去世以後,都會進入廟中,以享受後世香火供奉。而廟號,顧名思義,就是他們進入太廟以後的稱號。這是自重視祭祀的商朝,流傳下來的。不過到了周朝,廟號就不太常見了。
到了秦朝,始皇帝認為廟號和諡號都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因此統統廢止。自劉邦建立漢朝以來,重新恢復廟號制度,不過只有那些有大作為的皇帝才配獲得廟號。既然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可以稱祖,那為何明朝有二祖,清朝有三祖呢?
(一)、太廟之號,以表永遠祭祀
後世對於前朝皇帝們的稱呼,因為避諱的原因,很少直呼其名。一般會稱呼其廟號,諡號或者是年號。
比如漢高祖,唐太祖還有明太祖這就是他們的廟號;再者諸如漢武帝,隋文帝還有隋煬帝那就是他們的諡號;再者諸如建文帝、康熙帝以及乾隆帝,這就是他們的年號。
1. 祖有功勳,而宗有德行
在商朝的時候,也不是每一位君王都會獲得廟號的。只要有了廟號,就代表著他們功勳卓著,值得後世永遠奉祀。不過到了三國時期,廟號就開始泛濫,南北朝時,許多隻傳了兩代的小國君王,也敢稱祖,稱宗。
它和諡號一樣,都是君王死後,由後人評定的。不過,到後來諡號變得不再客觀公正,很多人為了美化祖先,給他們動不動的封上十幾,二十幾個字。
廟號,反而成為了諡號的替代品。人們可以通過廟號,來大體斷定這位君王生前的所作所為。
廟號的定奪一般遵循"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中興者曰"中",當然也會參照《諡法解》。
不過按照常理而言,一個朝代只有一個君王可以稱祖,也就是建邦立業的開國皇帝。就像唐朝的建立者,李淵為唐太祖;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為宋太祖;而元朝的創立者忽必烈,是元世祖。
2. 明清二朝,於廟號表現的與眾不同
縱觀整個中國史,一個朝代出現兩個或多個廟號為"祖"的情況少之又少。而像明,清這樣接連出現的更是難覓其他。
明朝有白手起家,趕跑蒙古人,又大敗陳友諒的太祖皇帝朱元璋以及他的四兒子,也就是主持了靖難之役,犯上作亂,趕跑了自己侄子,當上了大明的第三位皇帝的朱棣。
而清朝則有三個祖,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他以十三副遺甲起兵,頒布"七大恨",統一女真各部,建立了與大明分庭抗禮的後金。
他孫子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在叔父多爾袞的幫襯下,和母親跨過山海關,入主北京,是為清世祖;而順治的兒子玄燁,在位時平三藩,收臺灣,又拒噶爾丹,還籤訂了《尼布楚條約》,是為清聖祖。
明清兩朝,沒有像其他朝代那樣,只有開國皇帝為祖。這肯定不只是後世子孫想給自己祖先臉上貼金那麼簡單,若當真如此,廟號就像諡號一樣,沒有多大的存在意義了。那麼,這其中究竟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
(二)、陰差陽錯,莫名其妙的成了"祖"
朱棣可謂是"上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如神"。他出生在戰亂之中,年紀輕輕就文武兼備。
後來不滿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以清君側之名,悍然發動兵變,一路南下,直撲南京。朱棣可能不是一位稱職的兒子,合格的叔父,但他的確是一位好皇帝。
1."改朝換代",且政績斐然
皇位的傳遞主要就是指定儲君,而朱棣並非太子,而且皇帝早已走馬上任。他如此行為,其實屬於叛變奪權。皇位並不是通過合理合法的手段,得到的。
就像有再造玄黃之功的趙構,儘管他也沒有由上任皇帝指定,但他上位也是無奈之舉。他沒評上祖,而朱棣評上了,就是因為朱棣親手推翻了上一任統治者的政權。
所以,他的後代認為朱棣的功績,只比老祖朱元璋矮了一頭,所以不該稱宗。還有朱棣在任時,兢兢業業,幾次三番的徵服北元,還令鄭和下西洋,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舉,人們將其稱之為"永樂盛世"。
當然,朱棣本人並無稱祖之意,因為自己本來就地位不正,再來個祖的廟號,那就失去了正統性。因此,他剛去世的時候,廟號為明太宗。而關於朱棣的史書,也叫做《太宗實錄》。朱棣稱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朱厚熜的功勞。
2.大禮議,從天而降的"祖"
明武宗在位時,還沒有子嗣,就駕鶴西去,而他的父親也沒有其他兒子在世。既然沒有親兄弟,那就只能選擇堂兄弟。
"大學士梁儲,定國公徐光祚,駙馬都尉崔元,禮部尚書毛澄,以遺詔迎王於興邸"。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興獻王之子朱厚熜,成了大家共同議定的新君。
這位不過十五的少年,心眼多的如同篩子一樣。他"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後,為了給自己立威,就商議群臣擬定 "稱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名"。
大臣們對此是萬不能接受的,首先,尊朱厚熜父母如此之高,不符合禮制;其次,他們不能被一個剛上位的小孩子牽著鼻子走。所以,六十餘人紛紛上奏,請求明世宗收回成命。雙方僵持了很長時間,最終妥協。
不過朱厚熜有些執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嘉靖三年,再次提及此事,並且愈發堅決。那些大臣們在文華殿門口哭鬧,皇帝直接調來了錦衣衛,捉拿了為首的八人。隨後,又來了一場大清洗,一百多位文官受到牽連。
大禮議的結果就是他的父親成了獻皇帝,母親也成了皇太后,就連庶母也跟著成了妃子。
不過太廟中的位置已經不夠了,就將朱棣奉為祖,單獨挪了出來。畢竟他在位時,創下過無數的豐功偉績,而且也有換代之實,所以大臣們不會多說一些。所以,朱棣的廟號為祖,主要原因就是朱厚熜的大禮議。
(三)、父子皆祖,其中各有緣由
朱棣的廟號為祖,好歹他的父親也是太祖。而順治皇帝的父親皇太極,改金國為清,收服朝鮮,又擒獲洪承疇,為後來入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廟號才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太宗。可皇太極的兒子和孫子,廟號都是祖,這又是為何?
1. 入主中原,奠定百年基業
清世祖福臨"入主中華,奄有萬方,統一天下",對於清朝而言猶如玄黃再造。他雖然是站在父輩的肩膀上,但統治的轄區擴大了數倍。他是滿清入關以來的第一任君王,雖然早年仰仗多爾袞,但是攝政王去世以後,局勢十分危急。
排斥清朝的漢人們如雨後春筍般,蜂擁而起。而仰慕漢制的順治皇帝,以溫和手段,化解了危機,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所以,雖然順治皇帝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但是他作為第一個入主中原的皇帝,有開創之功,可以稱得上是祖。
2. 四海懾服,開疆拓土
康熙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的一生充滿著曲折的傳奇色彩。年幼時,四位顧命大臣輔政,不料鰲拜獨攬大權,禍國殃民。年幼的玄燁,制服了鰲拜,剷除了親政路上的最大阻礙。在內政方面,他積極的推行儒家文化,也非常注重河道的疏浚。
為了鞏固統治,他親自拜謁朱元璋陵墓,又拜訪孔家的衍聖公。對外,他更是政績斐然。清朝與沙俄規定了雙方國界,並籤訂了東西方國家的第一份條約。
對於當時無奈封的三個藩王,一直是清廷的心腹大患,而康熙以雷霆手段打敗吳三桂,平定了三藩。此後,遠在新疆的噶爾丹又勾結串通原本臣服清朝的草原部落。
而作為蒙古的大汗,康熙皇帝不能無動於衷。噶爾丹還聯合沙俄,不斷的插手漠北事務。於是康熙帝組織了一場多倫會盟,用和談的方式化解了這場危機。從那以後,蒙古的部落都對清廷愈發佩服。後來康熙皇帝御駕親徵,與準噶爾部落展開多次對戰,為後來乾隆皇帝收復西域奠定了基礎。
此外,與清軍對戰失利的鄭家在臺灣島打敗了荷蘭人,並與清朝分庭抗禮。在康熙皇帝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把孤懸海外的臺灣島,重新擁入了祖國的懷抱。
所以,雍正皇帝就將自己父親的廟號定為了聖祖。當然,這可能有一些過分,畢竟皇太極才是個太宗。不過,對於雍正而言,往康熙臉上貼金,自己也跟著沾光,等同於往自己臉上貼金。而且,清朝皇帝們的諡號,動輒就是二三十字,更何況廟號了。聖祖,肯定有些誇大的成分,摻雜其中。
結語:
總而言之,朱棣稱祖的原因,是因為朱厚熜的大禮議;而順治稱祖,是因為的確有開創之大功;康熙則是讓風雨飄搖的清朝趨於穩定,開創了康雍乾盛世。不過,此三人能稱祖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後輩希望美化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