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何後世卻稱其為明成祖?

2020-12-18 妖火歷史觀

朱棣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很出色的皇帝之一。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在1402年成功上位,登基做了皇帝,在位22年時間,年號「永樂」。

朱棣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朱棣在位期間,朱棣就立誓要振奮精神,儘自己最大能力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他在位這些年也的確為明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延續了洪武政策,在政治上實行削藩政策,並加強中央集團;改革官制機構,設置內閣和東廠。

在軍事上,五次親徵蒙古,佔領安南,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朱棣自軍事上是一個很有遠見,很成熟的軍事家,所以後世們叫他明成祖他也是擔當的起的。

但廟號這東西,不是說改就改的。因為雖說朱棣這個人是個人才,但是他當上皇帝畢竟不是很光彩的。而且朱棣並非開國皇帝,所以說當時在他死後的很多年裡,明朝沒有給他成祖的廟號,只是稱他明太宗。

關於這個廟號制度起源於商朝,不過真正發展開始的是在漢朝,《孔子家語》記載「祖有功,宗有德」。意思就是開創為功,守成為德。所以一般歷史上開國皇帝的廟號都是祖,在漢代之後宋代之前比較亂,有太祖又有高祖,在宋遼以後就開始統一使用太祖,所以朱元璋的廟號是明太祖。

然後一般開國皇帝後面的就稱呼為宗了,關於朱棣廟號太宗改成成祖這個事情還要從嘉靖帝說起,朱棣這個廟號是嘉靖帝給改的,嘉靖帝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掌權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

在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為當時朱厚照膝下無子,所以當時按照「皇明祖訓」內閣首輔楊廷和尋找皇位繼承人。

當時朱厚照唯一的弟弟朱厚煒,在年幼的時候就夭折了。所以沒辦法,只有在明孝宗一輩尋找。孝宗的兩名兄長都英年早逝,沒有孩子,他四弟朱祐杬雖然死了,但是他有兩個兒子興王的長子朱厚熙也死掉了,所以順理成章次子朱厚熜就立為嗣,就成了當時的明世宗了。朱厚熜生於1507年,死於1566年,享年60歲。朱厚熜在1521年的四月順利繼位,後改國號為嘉靖,他是明朝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

這個嘉靖皇帝說他是昏君吧,他還不全是,說他是明君吧他還做了一堆荒唐事。他後期崇信道教,並痴於煉丹,致使後來發生「壬寅宮變」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明始亡於嘉靖」。朱厚熜在小的時候就十分聰明,天資聰穎,所以楊廷和當時就極力推薦朱厚熜為當時的新皇帝,但是當時楊廷和萬萬沒想到這個朱厚熜一上位之後,第一個解決的就是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

當時朱厚熜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把楊廷和給幹掉了,讓他告老還鄉貶為庶民。後來對於朝廷上的大臣一頓「洗牌」推舉了一大批賢臣,大大的打擊的當時的貴族和官宦勢力。

他在軍事上重用戚繼光,俞大猷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而且在文學上也大肆改革,清除文學弊端,使得當時的文化空前繁榮,而且在當時大批的優秀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當時那個時期史學界稱之為「嘉靖中興」。

接下來就到了歷史上很有名的「大禮儀之爭」了,朱厚熜擋路皇帝,按照當時的禮儀他要過繼給前任的換地父親朱佑樘當兒子,意思就是他以後就是朱厚照的弟弟,然後他爹就是他叔叔了,正常這個也算好事。一下子就改認個「爹」就能當上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皇上,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也是親戚,但是朱厚熜不這麼想,他不想認朱厚照當爹,但是還想當皇帝,所以這個就出現了矛盾。

所以當時他就想把他親爹追封為皇帝,他當皇帝也就順理成章了,但是大臣們不幹了,所以當時因為這個事情朱厚熜和大臣們鬥爭了十幾年,當時這場鬥爭很激烈。

據說當時有兩百多人跪在宮門抗議,但是抗議無效,當時朱厚熜讓錦衣衛抓了很多人,鬧得不可開交,最後當然是朱厚熜勝利了。所以朱厚熜的父親也就順利的進入了太廟,他這個皇帝也就名正言順了。

當時朱厚熜把他父親排到了前任皇帝朱厚照前面,當時朱厚熜想到不僅僅是把他自己的父親放進太廟裡面,他當時是想把他自己和他後代也能順理成章的進入太廟,因為當時太廟的情況是,天子七廟,祖廟不遷,三昭三穆,合稱七廟。

這個規矩的意思就是:當時太廟裡面只能放九個皇帝,其中稱祖的朱元璋不能動,剩下的要按照血緣關係,遠近的順序依次往外挪,古代稱之為「祧」。意思就是從正殿挪到偏殿,朱厚熜這個人是對禮儀非常執著的人所以他是絕對不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他考慮的比較長遠。

上面不是說過正殿裡只能放進九位皇帝,所以等他死後也是要進入太廟的,但是現在情況下正殿已有九位皇帝。

如果等他死後,按照血親的遠近排列的話,他進入正殿的可能機率很小,因為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這裡面也就只有朱棣和他爹是比較遠的,但是朱棣的話他對大明朝貢獻很多。

進入偏殿的機率很小,那麼也就只能是他爹了,所以當時他就想了一個招,不能讓他之前這些辛苦白費,既然對於死人沒辦法,那就給他改廟號不就完啦,所以他把朱棣的「宗」字改成了「祖」字,這樣既讓朱棣升了一級,他爹也能好好的一直在太廟裡,也為他子孫後代做了鋪墊。說白了朱厚熜吧朱棣太宗的廟號改成成祖都是他早就計劃之中的事。

相關焦點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什麼後世都喜歡叫他明成祖?
    很顯然,提問者對明史是典型的一知半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朱棣的廟號是太宗不假,但成祖同樣是朱棣的廟號!而且,在被上了廟號成祖之後,朱棣的太宗這個廟號就已經不常用了。就算偶爾被用到,一般也會跟成祖連用,如「成祖太宗皇帝」等等。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這樣使用。
  • 朱棣分明是明太宗,為何後世稱呼為明成祖?嘉靖表示對朱棣很崇拜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朱棣就是明太宗,他的皇位是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手裡搶來的,所以也是得國不正。清太宗皇太極,四大貝勒之一,努爾哈赤沒有指明誰是繼承人,但是看好阿巴亥大妃生的多爾袞三兄弟,皇太極聯合其他三大貝勒,弄死了阿巴亥,奪取了後金大汗之位。所以說廟號太宗的皇帝,都有這一類的問題。
  • 皇太極廟號是太宗,可皇太極的兒子和孫子廟號都是祖,這是為何?
    到了秦朝,始皇帝認為廟號和諡號都有子議父,臣議君之嫌,因此統統廢止。自劉邦建立漢朝以來,重新恢復廟號制度,不過只有那些有大作為的皇帝才配獲得廟號。既然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可以稱祖,那為何明朝有二祖,清朝有三祖呢?
  • 同樣都是皇帝,爺爺的廟號是太宗,兒子稱世祖,就連孫子都稱聖祖
    、中興者曰「中」(中宗且乙),最初是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對那些有重大歷史貢獻的帝王給予祖或者宗的稱號,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改變了這種說法,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自稱為「始皇帝」,他廢除了廟號這一稱謂,原因是「諡號」的定奪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諡法與廟法,後世則以二世、三世直至千秋萬世來計,卻萬萬沒想到秦朝國祚僅短短二世而亡,漢朝以後又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但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
  • 史上廟號為太宗的皇帝,為什麼都不是合法繼位者?
    眾所周知,中國的封建帝王有廟號之說,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太宗是以宗為廟號裡的第一位,常常授予大有作為的守成之君,多是開國的第二位皇帝,一般的皇帝很難獲得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然而,為什麼不同的君主有稱「王」、稱「帝」、稱「宗」、稱「祖」的呢?這有什麼特別的講究嗎?以下就帶您一起來看看。(西漢皇帝廟號及諡號一覽表)到了唐代之後,廟號制度從原本僅有少數皇帝能獲得的稱號轉變為除了部分亡國之君外,都能夠受後世追封,因此史學家稱呼皇帝便從原本的諡號開始改稱廟號,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也有褒貶之意,如現代點評的好評、中評、差評。
  • 朱棣為什麼被稱為「明成祖」,而不是「明太宗」呢?
    一般來說,帶有「祖」的廟號,比如太祖和高祖,只能屬於開國皇帝,或者開國皇帝的祖先。與此相對應的是,一個朝代的第二位皇帝,其廟號一般是「太宗」,最著名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那麼,問題來了,朱棣的廟號為什麼是「成祖」,而不是「太宗」呢?一首先,根據史料記載,朱棣生於應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後被朱元璋封為燕王。
  • 「太宗」皇帝多「篡位」
    中國的封建帝王有「廟號」之說,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則,開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或「高祖」;而「太宗」是以「宗」為廟號裡的第一位,多是開國的第二位皇帝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
  • 廟號
    位次的安排依祖先的世序而定(所謂左昭右穆),另外還需要追尊以特立的名號,這就是廟號,如某祖、某宗之類。宋高承《事物紀原》認為,廟號的設立「備於商人」,如太甲稱太宗,太戊稱中親,漢以後歷代相沿。廟號由兩個字構成,在一個字的後面再加上「祖」字或「宗」字,如漢高祖、唐玄宗。廟號用字和諡號比較起來,有兩點不同:一、用的字少。二、所用均為褒揚之詞,既沒有「平」,更沒有「惡」。
  • 朱厚照的廟號武宗,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是什麼水平?
    朱厚照很崇拜洪武皇帝朱元璋,還有成祖朱棣,因為二人都是領兵打仗的能手。朱厚照對軍事的痴迷在明朝皇帝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了,他是真心喜歡,曾在京城親自訓練士兵。朱厚照體格強壯,力大無比,曾在豹房中與老虎搏鬥,這樣的身體素質,也讓他有底氣親自前往戰場廝殺。後世對朱厚照短暫的一生評價褒貶不一,他一生功績如何,我們可以參考文官們為他起的諡號和廟號。
  • 皇太孫朱允炆或燕王朱棣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否定朱允炆的正統性,廢除建文年號,改稱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年號永樂,對其大加詆毀。建文帝的姑父,寧國公主之夫,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為其發喪,諡號"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未被朱棣採納。之後明朝歷代皇帝都拒絕恢復朱允炆的帝號。直到明神宗才恢復建文年號。
  • 歷史上這5位「太宗」,文治武功都不錯,其中3位有一個共同汙點
    太宗,乃古代帝王之廟號,能獲得此廟號的皇帝,一般都有很強的治國才能,絕非浪得虛名。
  • 《大明風華》叫朱棣明太宗?是編劇弄錯了,還是另有隱情?
    比如朱允炆手下的將領平安、盛庸,在電視劇裡竟然成為了朱棣「靖難之役」的功臣。再比如紅夷大炮出現在了永樂時期。同樣有人提出疑問,在《大明風華》裡面朱棣死後,大家沒有叫他我們熟知的明成祖,而是叫他明太宗。在我們的歷史常識中,明成祖朱棣咋成了太宗了?是不是這部槽點多多的電視劇又給演錯了?關於這個稱呼問題上,《大明風華》還真的挺考究的。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中國古代皇帝的廟號有何區別?你知道嗎?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 【小譜說堂號】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高祖、武帝、太宗這些稱號,都是他們去世後,後人對他們一生功過是非的評價。可以區分為諡號、廟號。那麼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區別?使用時候要注意什麼呢?後來的宋寧宗追奪其王爵,把諡號改為「謬醜」,算是給這位被千古唾罵的大奸臣蓋棺定論。到了明清,皇帝和重臣的諡號由禮部負責擬定。明朝時,文壇領袖、內閣首輔李東陽臨死前遲遲不肯閉眼。身邊人都很詫異。他的老同事、另一位重臣楊一清握著他的手告訴他朝廷已經給他定了「文正」的諡號。
  • 古代皇帝為什麼有些稱「祖」,有些稱「宗」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世祖、聖祖、太宗發揚光大,如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唐太宗李世民;世宗、高宗等都有守成令主的美號,如漢世宗劉徹、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如宋仁宗趙禎、明孝宗朱祐樘;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如唐憲宗李純。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廟號,是專給皇帝的,是去世的皇帝在太廟裡的稱號,一般都稱xx祖、xx宗,比如李世民的廟號「太宗」。 年號,是用來紀年的,皇帝生前也可以叫,說的是年份,後人以此代指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