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維諾的文字帶著迷幻的色彩,一旦介入,徹底淪陷。《看不見的城市》談及了五十五個虛虛實實的城市,散落在不同的國度裡,現實與心中的那個城市,交相輝映,輪迴交替,更像是一場靈魂的旅行,帶著思索穿梭於各個城市之間。
好的作品大概就是這樣,看似鬆散而斷斷續續寫的東西,卻又絲絲相扣,環環相關。不僅能理性地回望過去,客觀地描述出當下,又能主觀地預見到未來。看不見和看見,天空、人間和墓地,看似悖謬,卻就那樣共生著。
看到最後,一度讓人心生絕望,感到窒息,然而,作者畢竟是善良的,開放性的結尾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城市的命運似乎還可以有選擇的機會。讀的過程中,那座忽必烈汗的花園始終令我魂牽夢繞,那並不能看見具體城市的地圖,也是一個幻想中的樂園。
星羅棋布,過去,現在和未來,空間上的建構與時間的綿延雖然分不出誰先誰後,但存在這種東西,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統一的說法,在與不在不知道到底誰說了算,看見不看見也是相對來看。
每個城市,沒有好與不好,因為每個城市都有它獨特的味道,獨特的人群,獨特的生活方式,是城市選擇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了城市,這無關緊要。賦予我們溫暖,給予我們安慰就夠了。
每個人心中的城市都不一樣,我們踏進去了,舊的變成了虛幻。我們走出去了,它又消失了。承載著的東西,因為有人所以不同。城市是欲望的產物嗎?並不是,城市是人的產物。
卡爾維諾在序言裡說:「我認為我寫了一種東西,它就像是在越來越難把城市當作城市來生活的時刻,獻給城市的最後一首愛情詩。」據此提示,我們大概能感受這本書的基調,作者整個的複雜情緒,隱隱嗅到他對城市熱烈而傷心的愛情、絕望和希望起伏的山巒,背叛和逃離在琴音上的變奏。
這本書裡,卡爾維諾用一個個象徵和隱喻,將他的情感、理想織入各個看不見的城市迷宮。有趣的是,《看不見的城市》裡,有很多城市以女性名字來命名,以此來表示卡爾維諾對那些城市的尊重、愛或不滿,畢竟,用一個異性的文學形象,更方便傳達和傾訴我們的情感。
城市用了女性的「她」指代,可以說「她」是欲望與情感本身,與我們不可分割。這些城市裡,某些是作者想像的投射,是想像的傑作,是對現實城市的微辭與逃離,是人類情感被迫的轉移,類似陶淵明向桃花源的隱逸。
一旦從空中跌入現實中的城市,就像一潑水,澆滅了一團火,與想像再無瓜葛,但彼此映照,非得有另一方,方可顯現。對地上的事物,我們同卡爾維諾一樣,有怨,有恨,有依戀的愛與複雜的淚。從整個文學來說,想像與現實,也共同構成了這樣一種必要的張力關係。
與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相遇,迷醉於他優美的文字,以及他的哲思塑造的意象和場景。在卡爾維諾的王國裡,城堡,街道,管線,動物,人類,神靈都是他的積木,而空間的三維,時間的四季和人生的五感則是背景和粘合劑。
一座座不同的城市在他的筆下生生滅滅,起起落落。卡爾維諾虛構的每一個城市都是不同的煙火,有變幻璀璨的色彩,適合仰視,也有盛放後的煙燼和塵埃,需要忍受和打掃。
記憶的城市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有關心靈的,是離別,回望,抵達,是城市的收紋和結交,護欄,扶手,旗杆上抓撓,鋸銼,猛擊留下的痕跡。這種場景構成了一個城市獨特的品格,刻在人的腦海深處。
城市是一個個元素空間的散落和聚合,時間上的打碎分離重組,是那潮溼或溫暖的氣候,是窗、橋和石板路,是老鼠、發怒的犀牛、牧羊人……
對於每個人來說,元素是公平的,也是獨特的。只是當我們隨著追尋的腳步,認為了解了這個城市中的所有元素的時候,或許不知不覺就已經是它的奴隸了。除了元素,還有語言,城市和城市的語言,人和人溝通的語言。正是語言廣泛的內涵讓不是同一語種的兩個人也能夠互相交流。
每個人都會一門語言,如果我們要親近一個人,我們更願意用互相之間共同的語言:建築、貓、音樂、繪畫等等。去不同的城市,我們看到一個人在廣場的一瞬間,或許也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瞬間。當我們為了接近一座城市而旅行的時候,是回到過去還是找到未來?
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場景,未來的某一天,三兩好友,喝著美酒,在幾分醉意之中把自己周圍閃閃發光的東西一起釀入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