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城市》:城市於我們有何意義?卡爾維諾的文字令我淪陷

2020-12-26 一位書生

卡爾維諾的文字帶著迷幻的色彩,一旦介入,徹底淪陷。《看不見的城市》談及了五十五個虛虛實實的城市,散落在不同的國度裡,現實與心中的那個城市,交相輝映,輪迴交替,更像是一場靈魂的旅行,帶著思索穿梭於各個城市之間。

好的作品大概就是這樣,看似鬆散而斷斷續續寫的東西,卻又絲絲相扣,環環相關。不僅能理性地回望過去,客觀地描述出當下,又能主觀地預見到未來。看不見和看見,天空、人間和墓地,看似悖謬,卻就那樣共生著。

看到最後,一度讓人心生絕望,感到窒息,然而,作者畢竟是善良的,開放性的結尾在絕望與希望之間,城市的命運似乎還可以有選擇的機會。讀的過程中,那座忽必烈汗的花園始終令我魂牽夢繞,那並不能看見具體城市的地圖,也是一個幻想中的樂園。

星羅棋布,過去,現在和未來,空間上的建構與時間的綿延雖然分不出誰先誰後,但存在這種東西,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統一的說法,在與不在不知道到底誰說了算,看見不看見也是相對來看。

每個城市,沒有好與不好,因為每個城市都有它獨特的味道,獨特的人群,獨特的生活方式,是城市選擇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了城市,這無關緊要。賦予我們溫暖,給予我們安慰就夠了。

每個人心中的城市都不一樣,我們踏進去了,舊的變成了虛幻。我們走出去了,它又消失了。承載著的東西,因為有人所以不同。城市是欲望的產物嗎?並不是,城市是人的產物。

卡爾維諾在序言裡說:「我認為我寫了一種東西,它就像是在越來越難把城市當作城市來生活的時刻,獻給城市的最後一首愛情詩。」據此提示,我們大概能感受這本書的基調,作者整個的複雜情緒,隱隱嗅到他對城市熱烈而傷心的愛情、絕望和希望起伏的山巒,背叛和逃離在琴音上的變奏。

這本書裡,卡爾維諾用一個個象徵和隱喻,將他的情感、理想織入各個看不見的城市迷宮。有趣的是,《看不見的城市》裡,有很多城市以女性名字來命名,以此來表示卡爾維諾對那些城市的尊重、愛或不滿,畢竟,用一個異性的文學形象,更方便傳達和傾訴我們的情感。

城市用了女性的「她」指代,可以說「她」是欲望與情感本身,與我們不可分割。這些城市裡,某些是作者想像的投射,是想像的傑作,是對現實城市的微辭與逃離,是人類情感被迫的轉移,類似陶淵明向桃花源的隱逸。

一旦從空中跌入現實中的城市,就像一潑水,澆滅了一團火,與想像再無瓜葛,但彼此映照,非得有另一方,方可顯現。對地上的事物,我們同卡爾維諾一樣,有怨,有恨,有依戀的愛與複雜的淚。從整個文學來說,想像與現實,也共同構成了這樣一種必要的張力關係。

與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相遇,迷醉於他優美的文字,以及他的哲思塑造的意象和場景。在卡爾維諾的王國裡,城堡,街道,管線,動物,人類,神靈都是他的積木,而空間的三維,時間的四季和人生的五感則是背景和粘合劑。

一座座不同的城市在他的筆下生生滅滅,起起落落。卡爾維諾虛構的每一個城市都是不同的煙火,有變幻璀璨的色彩,適合仰視,也有盛放後的煙燼和塵埃,需要忍受和打掃。

記憶的城市不是單純的風景,而是有關心靈的,是離別,回望,抵達,是城市的收紋和結交,護欄,扶手,旗杆上抓撓,鋸銼,猛擊留下的痕跡。這種場景構成了一個城市獨特的品格,刻在人的腦海深處。

城市是一個個元素空間的散落和聚合,時間上的打碎分離重組,是那潮溼或溫暖的氣候,是窗、橋和石板路,是老鼠、發怒的犀牛、牧羊人……

對於每個人來說,元素是公平的,也是獨特的。只是當我們隨著追尋的腳步,認為了解了這個城市中的所有元素的時候,或許不知不覺就已經是它的奴隸了。除了元素,還有語言,城市和城市的語言,人和人溝通的語言。正是語言廣泛的內涵讓不是同一語種的兩個人也能夠互相交流。

每個人都會一門語言,如果我們要親近一個人,我們更願意用互相之間共同的語言:建築、貓、音樂、繪畫等等。去不同的城市,我們看到一個人在廣場的一瞬間,或許也是我們人生中的一瞬間。當我們為了接近一座城市而旅行的時候,是回到過去還是找到未來?

腦海中浮現出這樣一個場景,未來的某一天,三兩好友,喝著美酒,在幾分醉意之中把自己周圍閃閃發光的東西一起釀入心田。

相關焦點

  • 卡爾維諾的城與人,種在城市化危機中的夢想,看見城市的另一面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以其後現代主義小說家的身份為讀者尊崇,尤其為城市文藝青年熱愛。提到他,人們往往會想到「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之離奇荒誕中蘊含的深意,或是《看不見的城市》中關於城市精緻瑰麗的想像。作者:趙雅嬌
  • 看不見的城市/ The invisible City
    這期要介紹的內容還是和卡爾維諾的書《看不見的城市》有關係。一位來自英國的藝術家把卡爾維諾的著作中的55座城市做了一一的詮釋。儘管有很多插畫家和藝術家做過類似的事情,但是這位藝術家是目前筆者認為詮釋最全面,最有整體性的一位。Colleen Corradi Brannigan (科輪科拉迪布蘭妮根) 曾在倫敦、東京和紐約接受教育。
  • 劉韡:看不見的城市,以及一條不在場的大狗
    「劉韡:看不見的城市」(Liu Wei: Invisible Cities)在克利夫蘭當代美術館的展覽現場,2019。圖片:Field Studio根據單曉陽的觀察,劉韡的個展在克利夫蘭舉辦也有著其獨特意義。
  • 卡爾維諾作品中的「輕逸」具有怎樣的文學價值?
    再如《命運交叉的城堡》則被一群失去語言能力的人用塔羅牌來敘述自己的經歷,旁觀者疑竇叢生,只能通過猜測來了解他人的過去;還有,在《看不見的城市》所寫的孔明燈一樣輕盈漂浮的城市、記憶的城市、死者的城市、欲望的城市等等,他們輕盈得成為了一種符號,一種現代都市的標籤。
  • 維也納:看不見的城市規劃
    相對於那種通過大規模的拆除和新建、急劇改變城市面貌的規劃而言,維也納的這類規劃往往是「看不見」的。它更關注城市與市民生活的聯繫;關注城市活力的激發與可持續,關注城市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銜接與共生。
  • 未來五年,我們嚮往什麼樣的城市?
    說到底,可能是力氣沒用對地方,導致了這一個案——群眾沒有獲得感,也看不見相關部門的努力。早在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去年考察上海時進一步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賦予上海建設「人民城市」使命,其風向標的意義在哪裡?
  • 城市漫遊者·六人談
    在時代巨浪的不確定性中,作為城市詩歌的寫作者,要如何找到可以使用的文化根基,站定我們寫作的立足點?我們筆下的詩歌,對應著我們所觀察到的那些變與不變中的城市面貌與城市人的心理。我希望將個人經驗融入城市的寫作中,成為獨一無二的紀錄。我們漫遊城市,不僅僅是漫遊於都市物質的摩天大樓之間,更是浸淫在城市的精神空氣裡,帶著一種自由隨性卻敏感多思的態度。詩人漫遊在城市,漫遊在傳統與現代,漫遊在過去與未來,也漫遊在自己的情緒、感覺當中。我們感受城市所給予我們的土壤與養分,帶著一種新鮮而獨特的個人體驗,去講述新一代女性眼中的自由、平等與愛,去思考生活的意義。
  • 卡爾維諾寓言作品選
    卡爾維諾(1923—1985)出生於古巴,在義大利長大,十幾歲就拿起筆開始寫寓言、詩歌和戲劇。舞臺和電影院是他最初的家園。有一天,他給朋友斯卡法裡的信中說:「我轉而寫小說了。有一天,官員們覺得再沒有任何理由禁止臣民做這些事了,他們就派了傳令官四處通知人們一切都開禁了。  傳令官來到老百姓喜歡聚集的那些地方。  「聽好了,聽好了,」他們宣布,「所有的都開禁了。」但人們還是玩尖腳貓遊戲。  「明白嗎?」傳令官重申,「你們現在可以任意做想做的事了。」  「好的,」臣民們回答。「我們玩尖腳貓。」
  • 北方城市房價正在淪陷,相比於南方城市差在哪裡?內行人給出答案
    其實還有杭州、南京、成都、蘇州等城市,今年以來都出現了排隊搖號搶房,甚至萬人搖號搶房的現象。如果僅僅看這些城市的樓市表現,會感覺今年的樓市行情會非常好。然而恰恰相反,今年的樓市低迷,絕大部分房企的日子都非常難過,因為除去珠三角和長三角區域城市和個別城市之外,全國其他大部分城市的樓市行情都不好。特別是北方城市,今年北方城市的房價可謂是徹底淪陷。
  • 在嘉定,一座看不見的數字城市正在崛起
    嘉定的一天,有數百輛渣土車在穿梭,有約兩千噸生活垃圾在產生,甚至可能還有幾位老人因迷失方向而手足無措……城市治理這個宏大課題中,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細節中:渣土車是否按照規定路線行駛,生活垃圾是否分類得當,走失老人能否儘快回家…… 作為上海市委和嘉定區委的「一號課題」,「一網統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卡爾維諾的反異化追求,由《我們的祖先》中三個故事通向自由
    其代表作有1952年的《分成兩半的子爵》、1957年的《樹上的男爵》、1959年的《不存在的騎士》。他將這三部作品合集為《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代表著個人通向自由的三個階段。寓言體是卡爾維諾作品的主要特點,在《我們的祖先》中,三個故事都不是真實的,且發生在久遠的時代和想像的國度。那是中世紀的歐洲,戰爭、騎士、貴族、莊園等等,無不充滿古老而神秘的色彩。
  • 《好久不見,武漢》:城市的煙霧又回來了
    第一次對的印象在文科的教科書中,到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夢想,總有一些不同的期待,隨著的到來,卻註定是不尋常的一年。在這個神奇的一年裡,一個相對低調的城市進入了全世界人們的視線武漢。那麼,從到城市因為關閉變成了一個島,發生了什麼事?上映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可能會給我們一個了解武漢發生的真實故事的窗口,正如紀錄片的海報所說: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個城市。也許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莊園。
  • 我和我的城市徵集令,只剩兩天時間!
    每一座城,都有屬於自己的靈魂;每一個生活在城市裡的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城市故事。這些故事裡,有喧譁,有寂靜,有暢快,也有苦悶。在你的眼中,你生活的城和你嚮往的城,都是什麼樣子?在你的生活中,你和城市的故事,有多少歡笑和悲傷,有多少喜悅和淚水?
  • 用文字詮釋城市經典
    在遼寧美術出版社工作的9年時間裡,徐光榮圍繞著城市變革與發展,先後撰寫出版了《人世滄桑》等6本報告文學集,多次獲得全國文學傳記獎項。而他系統梳理的近200位在城市發展中湧現出的成績斐然人物,為瀋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城市人文底蘊描繪出了濃墨重彩:師昌緒、尉鳳英、趙希友、周桂英、劉敬賢……一個個人物既鮮活又飽滿,不僅代表了時代的變遷,更彰顯了城市風採。
  • 被90後重新定義的城市,藏著中國未來的方向
    從教科書與傳統媒體鋪展而出的中國城市,曾經也都有它們所被人爛熟於心的地標與形象,比如上海的外灘、武漢黃鶴樓、長沙橘子洲、重慶朝天門、西安兵馬俑等。但文學大師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裡,記錄了非常個人的、私密的、情緒化的、不可言傳的城市想像。
  • 城市壁畫要有文化內涵(城市更新,藝術何為?)
    伴隨中國城市建設進程,城市壁畫逐漸發展起來。大批壁畫家以重振中國壁畫雄風的熱情,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從理論建設、創作實踐、教學研究等多個方面,深入探索中國當代壁畫可持續發展之路,使城市壁畫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作為壁畫家,每到一座城市,我常常會帶著職業習慣尋找獨屬於這座城市的形象載體。
  • 「物」也是城市中的行動者嗎?
    在1972年出版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Le città invisibili)中,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創造了一種獨特的「晶體」(crystal)寫作模式。他虛構了一場旅行家馬可·波羅與忽必烈汗的對話。馬可·波羅致力於描繪旅行中千變萬化的各種城市,但是它們看似空中樓閣,虛無縹緲。
  • 女設計師流浪記,喜歡的每一座城市都是一句晚安
    從青島到蘇州,江南水城和海濱城市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推開窗看不見海但是走幾步就可見小橋流水都是人家的。或許不夠澎湃豪放大氣現代但是足夠幽靜細膩婉約古典,質樸中透露著時尚,古典卻不失風範。於是我們在陰雨連綿的江南水鄉,看朋友圈江北水城的大雪紛飛。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個九百年的周莊。如果你愛老房子,你愛粉牆黛瓦,你還愛半日悠閒的清淨。
  • 「文學評論」母土意義下生命來處的指證
    讀寶貴敏《沉默的詞》(民族出版社,2019年9月),讓我想起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卡爾維諾通過馬可波羅週遊世界帶回來的「見聞」,來向成吉思汗的後裔忽必烈講述他對各地的「記憶」,證實各種天下之城的存在。忽必烈則是以馬可波羅的講述來想像未知世界的樣子。從幻想性背景中獲得某種空間啟示。
  • 跟著我,去看遠方的風景----東歐自由行
    雖然時間聽上去挺長,但去的城市並不多:布拉格、克魯姆洛夫、薩爾茨堡、維也納、布達佩斯。兩年前的一次歐洲跟團遊,雖然很便利,不需要操心,也不需要擔心語言問題,但是如蜻蜓點水一般的看一看就走,太急匆匆,很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