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2021-01-13 樂聲漣漪

本輯曲目: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作品32

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

弗拉基米爾朱羅夫斯基/內維爾克裡德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倫敦愛樂合唱團/倫敦愛樂樂團

弗拉基米爾朱羅夫斯基/內維爾克裡德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行星組曲(Op.32)


《行星組曲(Op.32)suite" Theplanets」》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1934)作於1914-1916年間。管弦樂組曲。1920年11月15日在倫敦皇后大廳首次演出。


全曲由七首樂曲組成,分別以七顆行星的名稱為標題。依次為:火星、金星、水星、木星、士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地球和當時還不為人類所知的契王星外,太陽系的行星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了表現。初演時作者曾對記者說:「這部組曲的創作動機源自諸行星在星佔學上的意義。但它們並不是標題音樂,與古代神話中相同稱號的神也毫無聯繫。倘若一定要加以說明的話,廣義地解釋每首樂曲的副標題就足以說明問題了。比如,木星具有一般意義的歡樂,同時也表現與宗教儀式或人民節日有關的歡樂。又如土星不僅象徵著肉體的衰老,也標誌著成熟和理想的實現。至於水星,那是智慧的象徵。」

作者從歐洲星佔學中引申的這段解釋,為樂曲標題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聯想天地。

本曲音樂語言淺易,音樂形象鮮明,成為頗受歡迎的通俗名作。其中《火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各曲常單獨演出。


 

第一曲:《火星——戰爭之神》。C大調,快板,5/4拍。一開始弦樂用弓杆敲擊琴弦,和打擊樂一起奏出具有進行曲節奏特點的節奏型。這一模仿軍鼓聲的節奏音響,使人聯想到軍隊的步伐,從而表現了故爭的殘暴,樂曲由弱漸強,形成了一種由遠而近的戰爭威懾感。

緊接著,從低音區浦現出起伏不定的第一主題,低沉而壓抑,具有一種令人不安的特點。固定的軍隊行進節奏不斷地反覆並且越來越響

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戰雲密布的圖景。當管樂器奏出此起彼伏的號角聲形成一種緊張氣氛後,長號與大號在固定節奏型的襯託下吹奏出低沉渾厚充滿怒氣的第二主題。《火星》第二主題,這一主題猶如變幻莫測的戰爭風雲,音樂色彩也不斷地變化。隨著步步高漲的情緒,樂曲引出了威武的進行曲風格的第三主題。《火星》第三主題(進行曲主題)這一主題的前半段由大號吹奏,後半段轉調後由小號吹奏,同時,管風琴宏大的音響使這支軍隊顯得更為浩蕩。在高潮中突然一聲巨響音樂氣氛急轉直下,沉悶的空氣又籠罩了一切,前面呈示過的各個主題的展開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激戰場面。樂隊接連奏出強烈的和音猶如隆隆的炮聲和悲憤的吶喊,使樂曲充滿了陰沉黯淡的色彩。在西方,自古即以戰爭之神瑪爾斯的名字稱呼火星。作者於1914年8月動筆譜寫《火星》時,第一次世界大戰迫在眉睫,戰爭烏雲已布滿全歐,因此這首樂曲的創作或許不是偶然的。

第二曲:《金星—和平之神》。

降E大調,慢板,4/4拍。樂曲一開始先由圓號,後由長笛和雙簧管奏出第一主題。《金星》第一主題(天界主題)(長笛、雙簧管)圓號輕柔舒展的上行音調寧靜而溫和,充滿了和平的氣氛。接著,四支長笛和三支雙簧管在高音區奏出相呼應的七和弦與九和弦,好似平靜的水面上吹起了陣陣漣漪,更增添了樂曲安謐柔順的色彩。隨後,豎琴和其他打擊樂器奏出叮叮咚咚的聲響,如同悠揚的鐘聲。這種宛如來自天界的樂音,使人們在安寧平和的氣氛中不禁產生一種純淨、虔誠而崇高的情緒。

不久,第一主題再現,接著大提琴用琶音式的音調奏出溫和而明朗的旋律,把人們引入沉思和幻想的境界。樂曲轉為行板後,獨奏小提琴在升F大調上呈示第二主題。《金星》第二主題,這一甜美而溫馨的歌唱性主題的開頭部分採用五聲音調寫成,如同純真而抒情的民歌,具有一種優雅的格調和幽靜的氣紙。作為陪襯的鋼片琴的清亮音色,更使人感到一種情感的升華,仿佛進入天堂般和平的理想境界。最後,樂曲用五聲性音調結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回味。

第三曲:《水星——飛行信使》。活潑的急板,6/8拍。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詼諧曲,音樂輕巧、幽默。先由弦樂和木管奏出節奏鮮明而略帶舞曲性的段落,仿佛可愛的飛行信使在空中翱翔飛舞。接著,鋼片琴和木管奏出用休止符和頓音構成的輕捷而幽默的敲門旋律,好像信使正敲開扇扇門戶,傳播著幸福和歡樂的信息。《水星》第一主題(信使主題)出現,隨後,小提琴奏出了明快的民歌主題,《水星》第二主題,這一主題用民間歌舞中常見的變化和重複的手法反覆多遍,溫柔而親切,仿佛飄然而至的信息使人感到無限的寬慰。接著,樂曲再現開頭飛行信使在空中飛舞的音樂,經過展開,另外兩個主題也都簡短地再現,最後用第一主題的音調結束。

 

第四曲:《木星——歡樂使者》C大調,快板,2/4拍。這是一首規模較大的歡樂頌歌。樂曲開始的第一主題即顯示出喜悅的情結。《木星》第一主題主要由圓號吹奏的主題採用切分音節奏,充滿了活躍的氣氛,弦樂和木管形成的歡快的波浪使主題情結為高漲。當整個樂隊用響亮的全奏使樂曲情緒達到高潮後,樂曲呈示出歡欣鼓舞的動機。

這一動機連續使用四度、七度等大跳音程,好似一位蹦蹦跳跳的喜劇角色,使樂曲帶有明顯的詼諧色彩。動機作為連接段落在樂曲發展中時常出現。隨後奏出精神煥發的第二主題《木星》第二主題在長號和大號等銅管樂器奏出的兩拍子的節奏音型伴奏下,這一主題顯得格外單純而真摯。在接下來的連接段落後呈示的第三主題從容而莊重,帶有較強的民族舞曲色彩。這首三拍子民間舞曲在多次反覆中,配器和伴奏織體出現了許多生動的變化,使樂曲情緒越來越熱烈,最後以凱旋般的號聲中止。連接段落引入的第二部分,為一首頌歌,行板。旋律純樸而寬廣。

歡樂頌歌。這首頌歌像民歌那樣樸直無華而親切感人。副歌部分反覆時移高八度,使樂曲情緒更為飽滿,洋溢著莊嚴崇高的氣氛,並帶有純淨虔誠的色彩。

樂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第一主題變化再現後,連接段落依次引入第二主題、第三主題,使樂曲重新出現熱烈歡快的情緒。最後在輝煌華麗的氣氛中,用歡樂頌歌的曲調結束整個樂章。

第五曲《土星——老年使者》。C大調,慢板,4/4拍。樂曲一開始,先由三支長笛和一支低音長笛徐徐奏出如同鐘擺晃動的和弦固定音型,形成了空漠而低沉的氣氛,使人聯想到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消亡。固定音型在這一氣氛的烘託下,低音提琴奏出了沉鬱而感傷的主題。這一強調增四度的音調,帶有宣敘調的特徵,猶如風燭殘年的老人在感嘆流光易逝,帶有悲哀的情緒。

《土星》第一主題,樂曲的第二主題是前一主題的變形。旋律安詳而溫存,使人聯想到仁慈的老人可親的形象。

在這為時短暫的安詳氣氛中依然時時出現陰影。繼而,隨著樂曲的發展可以不斷地聽到時光無情的腳步聲。定音鼓敲擊的節奏如同葬禮進行曲暗示著人的歸宿。這時,猶如教堂鐘聲的音響越來越強,時而還可以聽到如同教堂管風琴的樂聲,使人們沉浸在一種神聖的氣氛中。最後,樂曲突出豎琴和鈴的音色,奏出了一段悠揚而平和的曲調,使樂曲在充滿崇高美的境界中結束。

第六曲:《天王星——魔術師》。快板。6/4拍。一開始由小號、長號吹出四個長音組成的動機。《天王星》魔術動機這一古怪而不諧和的動機宛如魔術師的咒語。與之相呼應的大號的回聲和定音鼓的敲擊具有魔術世界變幻莫測的戲劇色彩。接著大管領先,奏出了詼諾的曲調,時而像舞曲,時而像戲劇性的表演。不久,一支大管在快板速度上吹出了如同著了魔法的旋律。這支旋律此起彼伏,然後由圓號奏出雄壯的旋律,將樂曲推向充滿熱鬧氣氛的高潮。接著,魔術咒語動機再現。定音鼓不時地插進連續敲擊的音響,增強了變魔術的氣氛。最後,樂曲用廣板速度並運用從最強(fff)到最弱(ppp)的力度變化,在富於魔術奇幻的戲劇色彩中結束。

第七曲:《海王星——神秘主義者》。行板,5/4拍。海王星是當時已發現的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遠的行星。光度較弱,令人感到神秘莫測。樂曲開始用長笛等木管樂器呈示飄忽不定的第一主題。《海王星》第一主題中瀰漫著神秘,空深的抒情氣飄,之後,豎琴和鋼片琴不時奏出使人聯想到縹緲太空的樂音,樂曲轉為小快板後,單簧管奏出柔美如歌的第二主題,仿佛反襯在太空中的燦爛陽光。緊接著,《海王星》第二主題由第一小提琴繼續奏出這支抒情的旋律,並引入女聲無詞合唱,使樂曲柔美清新的情緒不斷升華。然後在朦朧的氣氛中慢慢地結束整部組曲,演奏時間約50分鐘。



霍爾斯特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Theodore Holst,1874—1934),英國作曲家。生於具有瑞典血統的音樂家庭。1893年入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管風琴、作曲和長號。後在歌劇樂隊中任第一長號手、管風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過倫敦聖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其代表作有為供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的組曲《行星》(作品32,由七個樂章組成),歌劇《賽維特麗》、《在野豬頭酒家》,舞劇《大笨蛋》、管弦樂《聖保羅組曲》等,其中《行星》組曲最為著名。(百度)



相關焦點

  •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
    1934年5月25日作曲家霍爾斯特逝世。
  • 霍爾斯特和他的《行星》組曲
    ,這就是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和他的管弦樂代表作《行星組曲》。在一眾名家當中,霍爾斯特確乎不屬於天才的範疇,但他有著那個年代十分可貴的獨特思想與性格,相當勤奮地實踐各種音樂創新,研讀各類書籍,收集不同素材,孜孜不倦地緊跟 20 世紀初音樂界的劇變。《行星》組曲即是他研究星象學後的「實驗成果」。關於如何欣賞理解這部作品,霍爾斯特在1920年公演時曾對記者說:「這些曲子的創作是受諸行星在佔星學上的意義啟發。
  • 古典音樂 |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之《木星,歡樂使者》
    今天,分享的古典音樂是霍爾斯特《行星組曲》中最著名的《木星,歡樂使者》。
  • 名家名曲丨帶你領略星辰大海——霍爾斯特《行星組曲》
    今天小編要帶來的就是專屬行星的音樂,來自英國作曲家古斯塔夫•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創作於1914年到1916年之間。這是《行星》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為開始,它象徵著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的步態,是時光消逝與體力趨向衰退的寫照。
  • 霍爾斯特-《bE大調第一組曲》,現代交響管樂的開山之作!
    1874年,出生於切爾滕納姆,霍爾斯特祖籍瑞典,他的曾祖父於1807年移居到了英國,1934年於倫敦辭世。霍爾斯特出生於一個音樂家庭,其父是一名鋼琴教師。受家庭的影響,霍爾斯特18歲時,就已擔任管風琴師與唱詩班指揮,並開始進行音樂創作。霍爾斯特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有歌劇、管弦樂曲、鋼琴曲以及獨唱、合唱。其中,最為人們廣為熟知的,當數他的《行星組曲》。
  • 霍爾斯特 | 超越行星(附「星戰迷」的交響福利)
    霍爾斯特最為著名的音樂作品是管弦樂組曲《行星》。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大量其他作品,音樂風格橫跨了一系列流派,但都沒有能取得類似於《行星》那樣的成功。霍爾斯特獨特的創作風格受諸多方面的影響,其中華格納和理查·施特勞斯在其早期發展中起到了最為關鍵的作用,後續的啟迪則來自二十世紀初英國民歌的復興。而像拉威爾這樣崛起的現代作曲家,也引領霍爾斯特發展並提煉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
  • 霍爾斯特作品:《行星組曲 Op.32》+平原綾香演唱《木星》
    《行星組曲 Op.32》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是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開始,象徵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的步態。它不僅表現「肉體的衰退」,更有著「理想的實現」的慰藉。這裡,有葬禮的節奏,晚禱的鐘聲,對人生的思考,也有美好的回顧。
  • 霍爾斯特 - 吾愛吾所愛(世界上最美的無伴奏合唱之一)
    吾愛吾所愛 (I Love My Love)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際,英國出了三位偉大的作曲家,他們分別是霍爾斯特,沃恩威廉士和戴留斯
  • 佩拉西亞《法國組曲》公開課全集(上)
    《法國組曲》和《英國組曲》一樣,得名於作曲家以外的人的定義,被認為使用了法國或英國的禮節音樂風格,事實上主要是義大利傳統,僅有少部分是法國或英國風格。另外一個命名的證據是,按慣例,組曲的第二首是Courante(法國風格)或 Corrente(義大利風格),但巴赫的《法國組曲》第二首都是Courante(法國風格)。
  • 大型交響組曲《大秦頌》緊鑼密鼓排練中
    近一個月來,位於嘉惠商場五樓的鹹陽愛樂樂團,從白天到夜晚,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原創交響組曲《大秦頌》,高水準的詞曲,龐大的樂隊和合唱團,嚴格的訓練,必將使這場即將在2021年元旦到來之前和我市廣大市民見面的大型交響組曲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充滿期待。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主要的鋼琴作品1733年分別在倫敦和阿姆斯特丹出版了第二冊和第三冊,這兩冊可能是亨德爾在1720年前創作並且未經作曲家本人審閱同意而出版的,共收有17套古鋼琴組曲及其他單首作品。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
  • 原創歌手必須要了解的舞曲、組曲作品的分析
    此曲式的另一首大型作品是《b小調組曲》(0p.13)。2.組曲除了通常的舞曲外,我們還發現另外富有特點或描述性標題的作品。早期組曲包括如下的曲例:阿拉曼德舞曲「小丑」《g小調組曲》(Op.1);薩拉班德舞曲「婦人」,《d小調組曲》,(Op.2);或者《g小調和:小調組曲》(Op.1和Op.3)中的阿拉曼德舞曲「花朵」和「黑暗」等。但是在後期,這些有特點的組曲標題代替了舞曲的名稱,或許樂曲本身實際上並不依賴舞曲的類型。例如著名的「莫尼卡妹妹」(Op.18)和「戀愛的夜鶯」(Op.14)。
  • 《法國組曲》中的舞曲簡析丨巴赫音樂會必備(一)
    下面就根據組曲中出現的舞曲,以《法國組曲》為中心做一些說明。《阿勒芒德舞曲》:不論是在法國組曲或別的組曲中,全部是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其原意是「德國風」或「德國舞曲」,大都用厚重的音樂風格寫作,速度不太快,是中庸的。這種舞曲沒有獨特的節奏,而更強調旋律性,由於舞曲的性格一般化、樣式化了,所以在整個組曲中擔任前奏曲般的任務。
  • 裡姆斯基堤-科薩科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
    今日音樂分享 裡姆斯基-科薩科夫:交響組曲《天方夜譚》 音樂背後的故事 《天方夜譚》又名《舍赫拉查德》(Scheherazade)這一組曲取材於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譚》)。
  • 魯特琴版本的巴赫大提琴組曲
    現代魯特琴演奏家的大師霍普金森·史密斯(Hopkinson Smith)發布的巴赫大提琴組曲前三首的專輯,創造了一種新的聆聽體驗。聽巴洛克樂器的演奏有助於對巴赫作品更全面的理解,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來聆聽巴赫的一些標誌性作品。大提琴演奏者必須有紮實的右手弓弦技巧,才能更輕鬆地找出如何演奏巴赫的和聲和對位的方法。演奏者經常需要向外拋出和聲的低音,將聲音懸浮在空中,就像空靈的二重奏。
  • 古典音樂 | 蕭士塔高維奇《第二號爵士組曲 第二圓舞曲》
    不過,這套《第二號爵士組曲》卻是個例外,而其中的《第二圓舞曲》非常經典,被許多電影配樂採用。中文曲名:第二號爵士組曲 第二圓舞曲英語曲名:Waltz No. 2 from Jazz Suite No. 2作曲:蕭士塔高維奇這套《爵士組曲(Jazz Suite)》和真正的爵士樂實在毫無共通之處,沒有布魯斯或狐步舞節奏,切分音也不明顯實際上,因而這個標題並不合適,正確的標題應該《為爵士樂隊所作的組曲
  • 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水月梁溪》——寫給無錫的情歌
    昨天,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水月梁溪》新聞發布會在無錫市文化藝術創作中心舉行。在無錫市音樂家協會的支持下,本土藝術家們不辭辛勞,不計報酬,歷時8個月創作、修改、制譜、電視拍攝合成,終於完成了這支謳歌無錫的組曲,時長10分42秒,電子音畫版一併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