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法國組曲》( French Suites)音樂會指南1、聆聽佩拉西亞新唱片《法國組曲》丨「乾燥的聲音不是巴洛克音樂的特徵!」 2、席夫與古爾德對巴赫《法國組曲》(BWV812)的不同理解;3、每天一首巴赫丨佩萊西亞演奏巴赫《第五號法國組曲》 BWV 816, 「Courante」;
《法國組曲》(BWV812-817)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至於為什麼追加一首,只要看看《英國組曲》、《帕提塔》、《布蘭登堡協奏曲》、《獨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統統都是六首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可以認為這是巴赫刻意將其湊成六首。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
席夫演奏《法國組曲》(BWV813)
一個文化作品,在被它的作者早就出來之後,通過多年的各種方式、許多不同的人的傳播,它漸漸地會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感受到了不少的文化。
在巴赫為鍵盤樂器所寫的作品中,有三個名由六首樂曲構成的組曲。這就是厚實的「Partita」,堂皇的《英國組曲》,以及優雅、細膩的《法國組曲》。所謂組曲,指的是法語中「Suite」是一種集合一些舞曲形成的一組樂曲。和義大利語的「Partita」是同意,是器樂音樂作品的一種曲式,在十七、八世紀興盛一時,在《奏鳴曲》曲式出現以前是最普遍的鍵盤音樂曲式,在巴赫時代達到極高的境界。鍵盤組曲的起源地是法國,是在家庭音樂會等私人集會上最受人歡迎與喜愛的音樂,於是廣為流行。
在巴赫為鍵盤樂器而寫的組曲中,原先由宮廷舞曲或嘉雅舞曲等構成的方式,卻變成了阿勒芒德舞曲和庫朗特舞曲,再加上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舞曲以及英國的吉格舞曲,然後由這四種舞曲構成組曲的核心。在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之間再任意追加另一種舞曲。這些舞曲都是以同調連接起來,在中間轉到屬調(小調時是平行大調)的兩段式樂曲。由於形成這樣的兩段式,使得原來的舞曲特性被消弱,常被當做獨立的音樂作品去演奏,於是表現形式變得格外豐富起來。
席夫演奏《法國組曲》(BWV814)
在巴赫組曲中的舞曲其中大部分今天已不再有人拿來跳舞,即使是巴赫的時代也不是說在所有人之間全部都拿來當舞曲用。儘管不是實際跳舞時能使用的實用音樂,可是,我們不能不弄明白其舞蹈特性,也就是特有的「舞蹈」節奏。下面就根據組曲中出現的舞曲,以《法國組曲》為中心做一些說明。
《阿勒芒德舞曲》:不論是在法國組曲或別的組曲中,全部是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其原意是「德國風」或「德國舞曲」,大都用厚重的音樂風格寫作,速度不太快,是中庸的。這種舞曲沒有獨特的節奏,而更強調旋律性,由於舞曲的性格一般化、樣式化了,所以在整個組曲中擔任前奏曲般的任務。
《庫朗特舞曲》:這是從奔跑一字演變出來的舞曲,在《法國組曲》中出現3/2、3/4和6/4拍子的三種庫朗特舞曲。其被很清楚的分為法國式與義大利式。用3/2或6/4拍子寫成的,精緻沉重的是法國式庫朗特舞曲,例如第一號和第三號。另一種義大利式庫朗特舞曲是不採用獨特節奏型的,有輕巧快速的裝飾音型的3/4和3/8拍子舞曲,例如第二、四、五、六號庫朗特舞曲即屬此類。阿勒芒德舞曲到十八世紀時,幾乎都程式化了,可是庫郎特舞曲在巴赫時代依然繼續被拿來跳舞。但兩者在主題上卻有著很緊密的關係,在組曲中就像一組樂曲那樣彼此保持著密切聯繫。
《薩拉班德舞曲》:一種西班牙舞曲。《法國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全部都是3/4拍。同《英國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相比形式較為嬌小、玲瓏,曲中沒有弱拍起的音。在當時,薩拉班德舞曲雖然不像阿勒芒德舞曲那麼程式化,但大多數情況下在組曲中都以微略誇張的、比較莊重的形象來出現充當溫和的慢板樂章以強調抒情式的性格。
《吉格舞曲》:是組曲末尾的樂曲,終曲的性格很強烈,速度很快,氣氛明朗,具有一貫的頗具特色的節奏,是節奏風的舞曲,大都是有附點的三拍子。巴赫利用二聲或三聲的模仿對位手法,寫出賦格曲風的吉格舞曲,在樂曲的後半主題時常以逆行方式出現。吉格舞曲相當於奏鳴曲中的迴旋終曲,在組曲中是最具有技巧性的。它已經遠離「舞蹈」,變成是感情式的,多姿多彩的。在《法國組曲》中出現3/8、6/8或12/16等各種拍子,極富變化。吉格舞曲也分法國式和義大利式的兩種,前者為賦格作法,後者以和聲襯託為主。
以上四種舞曲比起本來的舞蹈更加程式化,已經具備獨立的器樂曲性格,可是有些加在薩拉班德與吉格之間,規模較小的舞曲,比起上述的四種舞曲,則更強烈地具有「舞蹈」的性格:
《小步舞曲》:是一種洋溢著路易十四時代那優雅的宮廷氣氛的舞曲,是小巧可愛的3/4拍子。性格單純、沉著而高雅,中庸速度。
《加伏特舞曲》:跟小步舞曲一樣,也是小曲子,原是法國的民俗舞曲,容易親近,非常淳樸,中板。
《布雷舞曲》:是法國的農民舞曲,爽朗活潑,不論感情或規模都比加伏特舞曲大,2/2拍子的快板。
《英國舞》:出現在第三組中,雖和加伏特舞曲相似,但沒有弱拍起的音,因而更有性格,具有歌唱般的特色。
《波洛奈茲舞曲》:出現在第六組中,是一種堂皇的波蘭宮廷舞曲,具有進行曲風格,音樂情緒沉靜、高貴、單純。
《盧爾舞曲》:也是法國的舞曲,源自「滑走」一詞,是優美溫和的古風舞曲,速度應緩慢一些。
《旋律》:是指歌曲,而不是舞曲。是用母音唱的優美義大利曲調,雖然是如歌的樂曲,可是在《法國組曲》中出現的「旋律」卻很接近舞曲性格,為中板的4/4拍子。
關於《法國組曲》的作曲年代大約是在一七二零年左右。與同時期完成的《英國組曲》相比,前者更容易接近,也較容易演奏,一般在學習了巴赫的《創意曲集》之後採用,接下來是《英國組曲》,或與三部創意曲並用。《法國組曲》和《英國組曲》通常用作「創意曲」通向「平均律鋼琴曲」的橋梁,在教學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多年時間的衝洗,即使如今不再是作者最初創作它的那個情緒。但是不能忘記:這個作品卻是對我們產生了影響。
和英國組曲每首都有一個Prelude不同,六首法國組曲均沒有前奏曲,而是直接由Allemande開始,因而相對篇幅較小,所以也有人將英國組曲稱為「大組曲」,而將法國組曲稱為「小組曲」。
其實雖然名為法國組曲,但不論是英國組曲還是德國組曲包括這六首法國組曲,從德國的阿勒曼德、法國的庫朗特、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英國的吉格,都顯示出了豐富的國際色彩。實際上這也是巴赫在音樂創作上的一大特點。雖然巴赫一生從未離開德國,在一地定居下來就過著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但在創作上絕不像他在生活上那麼單調和保守。巴赫總是孜孜不倦地從當時以及過去的歐洲各地出色的作曲家的優秀作品中汲取養分和靈感,並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音樂要素融合進自己的音樂當中。他虛心地學習維瓦爾蒂和科萊裡在協奏曲方面的創作手法和風格,A.斯卡拉蒂在宗教聲樂作品方面的特點,諸如此類,在此不再贅述。這幾首法國組曲,規模較為小巧玲瓏,感情較為纖細,具有法國風的洗鍊感,這也被認為是曲題得名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