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組曲》中的舞曲簡析丨巴赫音樂會必備(一)

2021-02-08 巴赫在人間

席夫演奏《法國組曲》(BWV812-817)



 巴赫《法國組曲》( French Suites)音樂會指南1、聆聽佩拉西亞新唱片《法國組曲》丨「乾燥的聲音不是巴洛克音樂的特徵!」 2、席夫與古爾德對巴赫《法國組曲》(BWV812)的不同理解;3、每天一首巴赫丨佩萊西亞演奏巴赫《第五號法國組曲》 BWV 816, 「Courante」;



《法國組曲》(BWV812-817)是巴赫獻給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的,其中前五首包含在《為安娜·瑪格達蓮娜的鍵盤曲集》,第六首是後來追加的。至於為什麼追加一首,只要看看《英國組曲》、《帕提塔》、《布蘭登堡協奏曲》、《獨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統統都是六首就不難理解了,而且可以認為這是巴赫刻意將其湊成六首。作品大約寫於1722-1725年,主要創作時間仍屬於科藤時期(1717-1723),這段時期確實是巴赫創作器樂作品的一個高峰期。

席夫演奏《法國組曲》(BWV813)



一個文化作品,在被它的作者早就出來之後,通過多年的各種方式、許多不同的人的傳播,它漸漸地會發生變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感受到了不少的文化。

在巴赫為鍵盤樂器所寫的作品中,有三個名由六首樂曲構成的組曲。這就是厚實的「Partita」,堂皇的《英國組曲》,以及優雅、細膩的《法國組曲》。所謂組曲,指的是法語中「Suite」是一種集合一些舞曲形成的一組樂曲。和義大利語的「Partita」是同意,是器樂音樂作品的一種曲式,在十七、八世紀興盛一時,在《奏鳴曲》曲式出現以前是最普遍的鍵盤音樂曲式,在巴赫時代達到極高的境界。鍵盤組曲的起源地是法國,是在家庭音樂會等私人集會上最受人歡迎與喜愛的音樂,於是廣為流行。

在巴赫為鍵盤樂器而寫的組曲中,原先由宮廷舞曲或嘉雅舞曲等構成的方式,卻變成了阿勒芒德舞曲和庫朗特舞曲,再加上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舞曲以及英國的吉格舞曲,然後由這四種舞曲構成組曲的核心。在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之間再任意追加另一種舞曲。這些舞曲都是以同調連接起來,在中間轉到屬調(小調時是平行大調)的兩段式樂曲。由於形成這樣的兩段式,使得原來的舞曲特性被消弱,常被當做獨立的音樂作品去演奏,於是表現形式變得格外豐富起來。

席夫演奏《法國組曲》(BWV814)




在巴赫組曲中的舞曲其中大部分今天已不再有人拿來跳舞,即使是巴赫的時代也不是說在所有人之間全部都拿來當舞曲用。儘管不是實際跳舞時能使用的實用音樂,可是,我們不能不弄明白其舞蹈特性,也就是特有的「舞蹈」節奏。下面就根據組曲中出現的舞曲,以《法國組曲》為中心做一些說明。

《阿勒芒德舞曲》:不論是在法國組曲或別的組曲中,全部是4/4拍子,具有短小的弱拍。其原意是「德國風」或「德國舞曲」,大都用厚重的音樂風格寫作,速度不太快,是中庸的。這種舞曲沒有獨特的節奏,而更強調旋律性,由於舞曲的性格一般化、樣式化了,所以在整個組曲中擔任前奏曲般的任務。

 《庫朗特舞曲》:這是從奔跑一字演變出來的舞曲,在《法國組曲》中出現3/2、3/4和6/4拍子的三種庫朗特舞曲。其被很清楚的分為法國式與義大利式。用3/2或6/4拍子寫成的,精緻沉重的是法國式庫朗特舞曲,例如第一號和第三號。另一種義大利式庫朗特舞曲是不採用獨特節奏型的,有輕巧快速的裝飾音型的3/4和3/8拍子舞曲,例如第二、四、五、六號庫朗特舞曲即屬此類。阿勒芒德舞曲到十八世紀時,幾乎都程式化了,可是庫郎特舞曲在巴赫時代依然繼續被拿來跳舞。但兩者在主題上卻有著很緊密的關係,在組曲中就像一組樂曲那樣彼此保持著密切聯繫。

《薩拉班德舞曲》:一種西班牙舞曲。《法國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全部都是3/4拍。同《英國組曲》中的薩拉班德舞曲相比形式較為嬌小、玲瓏,曲中沒有弱拍起的音。在當時,薩拉班德舞曲雖然不像阿勒芒德舞曲那麼程式化,但大多數情況下在組曲中都以微略誇張的、比較莊重的形象來出現充當溫和的慢板樂章以強調抒情式的性格。

《吉格舞曲》:是組曲末尾的樂曲,終曲的性格很強烈,速度很快,氣氛明朗,具有一貫的頗具特色的節奏,是節奏風的舞曲,大都是有附點的三拍子。巴赫利用二聲或三聲的模仿對位手法,寫出賦格曲風的吉格舞曲,在樂曲的後半主題時常以逆行方式出現。吉格舞曲相當於奏鳴曲中的迴旋終曲,在組曲中是最具有技巧性的。它已經遠離「舞蹈」,變成是感情式的,多姿多彩的。在《法國組曲》中出現3/8、6/8或12/16等各種拍子,極富變化。吉格舞曲也分法國式和義大利式的兩種,前者為賦格作法,後者以和聲襯託為主。



以上四種舞曲比起本來的舞蹈更加程式化,已經具備獨立的器樂曲性格,可是有些加在薩拉班德與吉格之間,規模較小的舞曲,比起上述的四種舞曲,則更強烈地具有「舞蹈」的性格:

《小步舞曲》:是一種洋溢著路易十四時代那優雅的宮廷氣氛的舞曲,是小巧可愛的3/4拍子。性格單純、沉著而高雅,中庸速度。

《加伏特舞曲》:跟小步舞曲一樣,也是小曲子,原是法國的民俗舞曲,容易親近,非常淳樸,中板。

《布雷舞曲》:是法國的農民舞曲,爽朗活潑,不論感情或規模都比加伏特舞曲大,2/2拍子的快板。

《英國舞》:出現在第三組中,雖和加伏特舞曲相似,但沒有弱拍起的音,因而更有性格,具有歌唱般的特色。

《波洛奈茲舞曲》:出現在第六組中,是一種堂皇的波蘭宮廷舞曲,具有進行曲風格,音樂情緒沉靜、高貴、單純。

《盧爾舞曲》:也是法國的舞曲,源自「滑走」一詞,是優美溫和的古風舞曲,速度應緩慢一些。

《旋律》:是指歌曲,而不是舞曲。是用母音唱的優美義大利曲調,雖然是如歌的樂曲,可是在《法國組曲》中出現的「旋律」卻很接近舞曲性格,為中板的4/4拍子。




關於《法國組曲》的作曲年代大約是在一七二零年左右。與同時期完成的《英國組曲》相比,前者更容易接近,也較容易演奏,一般在學習了巴赫的《創意曲集》之後採用,接下來是《英國組曲》,或與三部創意曲並用。《法國組曲》和《英國組曲》通常用作「創意曲」通向「平均律鋼琴曲」的橋梁,在教學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多年時間的衝洗,即使如今不再是作者最初創作它的那個情緒。但是不能忘記:這個作品卻是對我們產生了影響。

和英國組曲每首都有一個Prelude不同,六首法國組曲均沒有前奏曲,而是直接由Allemande開始,因而相對篇幅較小,所以也有人將英國組曲稱為「大組曲」,而將法國組曲稱為「小組曲」。



其實雖然名為法國組曲,但不論是英國組曲還是德國組曲包括這六首法國組曲,從德國的阿勒曼德、法國的庫朗特、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英國的吉格,都顯示出了豐富的國際色彩。實際上這也是巴赫在音樂創作上的一大特點。雖然巴赫一生從未離開德國,在一地定居下來就過著幾乎足不出戶的生活,但在創作上絕不像他在生活上那麼單調和保守。巴赫總是孜孜不倦地從當時以及過去的歐洲各地出色的作曲家的優秀作品中汲取養分和靈感,並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音樂要素融合進自己的音樂當中。他虛心地學習維瓦爾蒂和科萊裡在協奏曲方面的創作手法和風格,A.斯卡拉蒂在宗教聲樂作品方面的特點,諸如此類,在此不再贅述。這幾首法國組曲,規模較為小巧玲瓏,感情較為纖細,具有法國風的洗鍊感,這也被認為是曲題得名的原因之一。

1、人生就如「哥德堡變奏曲」丨巴赫,真的是上帝通過他的手來作曲的嗎?2、她說:「我從不把《哥德堡變奏曲》當炫人耳目的技巧表演,它是生命的體驗!」;3、巴赫《哥德堡變奏曲》「三十個變奏表現了人類心靈的各種幽微之處」;4、如何用芭蕾舞思維解讀巴赫《哥德堡變奏曲》?5、每天一首巴赫丨盛原老師演奏《哥德堡第29、30主題變奏曲」;6、每天一首巴赫丨貝多芬《迪亞貝利變奏曲》與巴赫《哥德堡變奏曲》;7、影響古爾德巴赫詮釋的重要人物丨圖雷克《哥德堡變奏曲》視頻;8、周海宏丨我為什麼不喜歡朱曉玫彈的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9、陸倍文丨周海宏沒有聽到朱曉玫,只聽到了不符合自己想像的「哥德堡」;10、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丨這部作品如同一匹戰馬,人人都想駕馭!11、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丨聖誕清唱劇丨哥德堡變奏;12、沉睡即永恆,在音樂中沉睡是永恆的永恆丨王笑晗演奏巴赫《哥德堡變奏曲》;13、古爾德訪談錄丨從《哥德堡變奏曲》開始回顧25年錄音藝術家生涯 (上);14、橫跨古典、浪漫的詩情畫意丨肯普夫演繹最浪漫巴赫《哥德堡變奏曲》(BWV988);15、音樂短札丨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丨30種變奏是巴赫那個時代的各種生活場景,以及面對自然的沉默思想;16、電影中的巴赫丨沉默羔羊丨辛德勒名單丨哥德堡變奏丨英國組曲;17、【演繹視頻】1955和1981年的《哥德堡變奏》;18、閱讀巴赫,從這一頁開始丨如何上一堂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賞析課?19、每晚古典音樂會丨上海愛樂豎琴演奏家陳妤穎丨「理智與情感」:《哥德堡變奏曲》裡的鋼琴與豎琴;20、巴赫視頻課丨楊燕迪解讀《哥德堡變奏曲》(一);21、楊燕迪丨什麼是《哥德堡變奏曲》的最佳欣賞方式?22、一份入門級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賞析丨經典音樂作品入門指南(一);23、巴赫視頻課丨楊燕迪解讀《哥德堡變奏曲》(二);24、巴赫曲譜教學(一)丨《哥德堡變奏曲》Aria;25、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變奏曲之《哥德堡變奏曲》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五);26、《哥德堡》三十變極簡解讀丨巴赫音樂會必備(一);27、巴赫曲譜教學(二)丨《哥德堡變奏曲》14



相關焦點

  • 巴赫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用樂器去表現不可思議的情景丨聆聽恰空舞曲(BWV1004)
    其結構與帕薩卡裡亞舞曲較相近,但又不同於「帕薩卡裡亞」,是在保留其和聲功能框架的基礎上,對和聲的織體進行變奏的。其中,巴赫的d小調恰空和維塔利的G小調恰空最有名.《恰空舞曲》是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2首的末樂章,被人們視為巴赫傑作中的傑作。本曲由31個變奏組成,發展成為相當宏偉的樂章,而作為複音樂器的吉他,在演奏此曲方面似乎比小提琴更有優勢。
  •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音樂會4日演奏金城
    2日報導,記者獲悉,黎明揚曼巴赫大提琴組曲音樂會將於4日晚在甘肅大劇院上演。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一直被視為大提琴家的試金石,中國大提琴家和教育家孟洋將在80分鐘的中場表演中向觀眾獻上這首經典歌曲。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是幾乎所有大提琴演奏者都必須演奏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稱為大提琴領域的「聖經」。
  • 佩拉西亞《法國組曲》公開課全集(上)
    《法國組曲》和《英國組曲》一樣,得名於作曲家以外的人的定義,被認為使用了法國或英國的禮節音樂風格,事實上主要是義大利傳統,僅有少部分是法國或英國風格。另外一個命名的證據是,按慣例,組曲的第二首是Courante(法國風格)或 Corrente(義大利風格),但巴赫的《法國組曲》第二首都是Courante(法國風格)。
  • 如果我說《法國組曲》讓我心碎,你會不會說我矯情.
    因為巴赫有著名的「平均律」,「哥德堡變奏曲」,「帕蒂塔」等等無數鍵盤大作在前,《法國組曲》竟如匯入大海的小溪,了無身形。  席夫演奏巴赫《第二號法國組曲》    它也當真象小溪一般清澈見底,猶如凝視中不經意間流下的眼淚。只有我學會慢慢安靜下來聽它的時候,才有這樣一種感動象樹林裡的乾果一樣熟透,在悠閒風吹中輕輕滾落。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亨德爾的主要作品大都收集在了四冊《亨德爾古鋼琴作品集》內,在體裁上主要有組曲、賦格曲及變奏性樂曲等。其中1720年在倫敦出版的第一冊收集了唯一經亨德爾本人審閱並同意出版的8套組曲。(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
  • 他是法國國民樂派奠基人丨福雷《西西里舞曲》賞析
    巴洛克時期,西西里舞曲常出現在器樂和聲樂作品中,以巴赫和科雷利為代表。在古典主義時期,更為盛行。海頓的神劇《創世紀》,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都曾使用西西里舞曲風格寫作女高音詠嘆調。不過最為大眾熟悉的是法國作曲家福雷在戲劇配樂《佩利亞斯與梅利桑德》中所用的一段西西里舞曲。這首西西里舞曲是福雷到義大利的時候,在船上聽到西西里民歌后的有感之作。
  •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御用壓軸曲丨《拉德茨基進行曲》賞析
    9、喜歡古典音樂的,有幾個不是性情中人呢;10、為什麼我這麼討厭古典音樂?11、「曲中聞詩書,樂中觀丹青」丨中國古典音樂的「詩情畫意」 ;12、古典音樂入門的常見問題(1-4)丨欣賞作品必須了解創作背景麼?
  • 巴赫音樂的學習方法
    從圖中看,你還可以左右手只彈紅黃部分,或只彈藍色部分。這樣練會讓你對音符和節奏組合感覺更加清晰,兩手和彈時音樂會更加層次分明。這樣練似乎也更加有趣! 巴赫——他本身不就是個奇蹟嗎?不應該聆聽巴赫,而是用心感受巴赫。巴赫研究丨蘭多夫斯卡談《十二平均律》樂迷必讀丨巴赫為什麼生前不受人喜歡?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由於組曲中每個樂章的舞曲名稱巴赫都用了法文標記,同時這些組曲的音樂風格具有法國式的高雅精緻,其優雅的旋律,精緻而有創意的節奏,使後人因此而為之命名。《法國組曲》共6套,最為著名的是第6套。其感情自由,織體講究,描繪了歡歌笑語、歌舞昇平的場面。以演奏樂器來看,《法國組曲》適用於擊弦古鋼琴。在巴赫的組曲中,這部《法國組曲》最為優秀,它的音樂絕不做作,優美輕巧,不輕浮淺薄。
  • 原創歌手必須要了解的舞曲、組曲作品的分析
    他極其重視照譜面所寫來演奏的裝飾音,認為在慢板舞曲——阿拉曼德舞曲和薩拉班德舞曲中,應分為兩類:阿拉曼德舞曲中,有肅穆和莊嚴(grave)之分;薩拉班德舞曲中,為溫柔(tendre)和莊嚴(grave),與輕盈並嚴肅的特點相對應。庫朗特舞曲和吉格舞曲為法國式的版本。其他舞曲還有裡戈東舞曲、帕薩皮耶舞曲和加沃特舞曲。雖然法國序曲以《降E大調組曲》(作品第25號)開始,庫普蘭通常還是省略了前奏曲。
  • 非神即獸丨永遠的古爾德·巴赫
    2、「我並不需要他們的靈魂」丨魯賓斯坦和古爾德論音樂會;3、格倫·古爾德丨這麼彈「可以讓音色更精緻,讓聲音中鋼琴的成分最小化」;4、「天才」一詞在古爾德家是被禁止的丨拒絕古爾德成為莫扎特!5、重溫「古爾德神話」丨他了解這是個八卦世界;他從不聽從金錢召喚,總感到另一種使命的存在;6、因為不懂才上了古爾德的當嗎?
  • 蘭多夫斯卡談巴赫《平均律》丨對位手法就是巴赫的語言丨這種「一個音符對應一個音符」的語言,是巴赫唱著對上帝之愛,唱著其純真之愛.
    如《第一集》當中「升C小調前奏曲」是一種「法國舞曲速度(courante a la francaise )」,《第一集》中「F大調賦格」和《第二集》中「b小調賦格」相近於法國「巴斯比埃」(passepied)舞曲。《第一集》中「G大調賦格」和「a小調前奏曲」也酷似圓舞曲。這些舞曲都有一個特點,它們所需要的裝飾音及和弦都留給演奏者一些充分表現的空間。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的目的除了「讚頌上帝、純潔的靈魂以外沒有別的!」
    巴赫的作品浩如煙海,有康塔塔、樂隊組曲、協奏曲、受難曲、彌撒曲、獨奏奏鳴曲、前奏曲、幻想曲、變奏曲、經文歌、古組曲和舞曲……其中構成他作品的四塊基石是:管風琴曲、鋼琴曲、受難曲和彌撒曲、康塔塔。  ……唯一的,全世界的慰藉-耶穌……」崇高的信念支持著他作了一部又一部管風琴眾讚歌前奏曲,只有巴赫真正把虔誠和崇高注入到了這種具有巨大活力的音樂形式中。巴赫的管風琴眾讚歌前奏曲可稱得上是神聖的宗教詩篇。
  • 德國的巴赫?世界的巴赫?
    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範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準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慮過拿來出版,甚至也從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
  • 對巴赫而言,天與心的溝通經驗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轉自田藝苗的田;往期巴赫:1、史懷哲眼中的巴赫丨巴赫的音樂被人演奏的太快;2、史懷哲《巴赫論》丨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丨 德文版序言;3、富特文格勒論巴赫與貝多芬丨巴赫的理智與柔情丨BWV846丨BWV847;4、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丨拿我和馬友友比是鼓勵我丨王健父親最鍾愛的曲子丨在現代社會中
  • 奉獻丨關於巴赫、韋伯恩、古拜杜麗娜之音樂的斷想
    4、巴赫依然是天堂丨那種能使你內心安寧的音樂,亦是你的靈魂之樂!5、張卜天丨格倫·古爾德隨想丨他在瞬間使你完全沉浸於他的世界中!6、你說過巴赫小時候難過,也會像我一樣爬上屋頂看月光;7、每晚音樂選讀丨《在音樂與社會中探尋——巴倫博伊姆、薩義德談話錄》摘錄;8、音樂是逃避人類生存困境最好手段丨讀巴倫博伊姆《生活在音樂中》關於偉大的復調音樂作品《音樂的奉獻》,在今天已經被看作一個傳奇,看作是復調音樂的至高境界,它的創作緣起於1747年波茨坦剛剛竣工不久的無憂宮中。
  • 【古典視聽】亞莎·海菲茲-巴赫《恰空舞曲》
    1972年舉辦告別音樂會,1987年去世。海菲茨的運弓。他是個完美主義者,容不得在演奏中出現一絲一毫的錯誤和閃失。每次演奏前,他都一絲不苟的設計好整部作品的布局和所需的弓法、指法。 巴赫的恰空(chaconne)選自《巴赫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作品BWV1001-1006》其中的
  • 唯有音樂能讓人逆流而上丨聆聽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
    流水動機在標題性主題中直接參與造型,以固定音型的音階式的上下行反覆,加以圓號主題,藉此來描繪河水和茂密的森林。通過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快速直線上行,表現出沃爾塔瓦河的波瀾起伏,具有強大的衝擊力和鮮明獨特的造型性。此起彼伏的沃爾塔瓦河,波濤洶湧,一浪拍打著一浪,奔騰而下,衝擊著巖石,衝撞著峭壁。
  • 漫談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一)
    11、學理工的我,恨不得一切都用公式說清楚;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12、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13、巴赫詮釋與演奏指南丨淺析巴赫復調作品的旋律形態及觸鍵方式;14、卡薩爾斯丨巴赫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15、盛原談朱曉玫丨「誰彈巴赫,誰就是我的哥們兒。」
  • 世界提琴大師演奏巴赫《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
    巴赫《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Bach Cello Suite No.1 in G),編號BWV1007-1012,大約創作於1717年至1723年巴赫時任克滕宮廷樂長期間。 巴赫的這一套組曲採取標準的古典組曲形式,即集數種古典舞曲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