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視聽】亞莎·海菲茲-巴赫《恰空舞曲》

2021-03-03 中新國際音樂比賽


從19'15''開始

亞莎·海菲茲Jascha·Heifetz19011987),二十世紀傑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1901年出生於當時屬於俄羅斯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3歲隨父學琴,次年進入維爾紐斯音樂學院,6歲演奏孟德爾頌作品,8歲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師從Leopold·Auer1912年,年僅11歲的海菲茲在柏林登臺演出(尼基什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自此開始輝煌的歐洲巡迴演出;後在美國演出並定居,1925年加入美國國籍;30年代中期後,其演奏水平登峰造極;海菲茲與世界知名指揮家、交響樂團合作錄製了大量音樂唱片,1987年在美國洛杉磯去世。

人物簡介

亞莎·海菲茲Jascha·Heifetz190122日-19871210日),猶太血統的美籍俄國(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

幼年時期跟父親學小提琴,四歲進維也納音樂學校,五歲即公開演奏,八歲在音樂學校畢業後進聖彼得堡音樂學校深造。9歲轉入彼得堡音樂學院,成為奧爾的學生。1911年在彼得堡首次登臺。並開始旅行演出。191210月與尼基什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轟動一時,1925年入美國籍。

二戰以後,他先後在洛杉磯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講學,1969年起正式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小提琴教授。1972年舉辦告別音樂會,1987年去世。

海菲茨的運弓。充滿彈性和力度;他對弓子的壓力很大,發出極宏亮的聲音;與此對應的是左手有力揉弦帶來的輝煌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強弱對比出神入化,速度相應都比較快。海菲茨的演奏曲目極廣,1925-1948年,在他的藝術巔峰期,對各種類型的作曲家他幾乎都留有錄音,其中最為出色者還是民族樂派的作品,這類作品最能適合於他表現其激情的需要。

海菲茨在音樂會上喜歡使用一把1742年的"瓜納裡",這把琴薩拉薩蒂生前用過,有極美的音色。

人物生平

亞莎·海菲茲,傑出的美籍俄裔(一般這麼認為,事實上海菲茲出生在沙皇統治下的立陶宛)小提琴家二十世紀最為優秀的小提琴家之一,其實省略之一兩字也決不為過

191210月,柏林。來自俄羅斯的11歲小男孩海菲茲在著名的指揮家尼基什領導的柏林愛樂樂團的協奏下,以出乎在場所有人意料的成熟演技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一代風氣之先的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也在聽眾席上,聽了海菲茲的演奏,他按耐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讚嘆到:你我也許該懷著多麼滿意的心情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啊。克萊斯勒與海菲茲,兩位20世紀小提琴的巨人,雖然分屬兩代人,但都是各自一代中最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他們倆不僅地位相當,連生日也是同一天,莫非冥冥之中上蒼果真屬意於這一天來造就人間的琴聖嗎?

海菲茲1901年出生於沙皇統治下的立陶宛,父親是首都維爾紐斯交響樂團的小提琴手。當海菲茲3歲時,父親往他手裡塞了一把小提琴,這就算是舉行了最簡潔的授徒儀式。

父親教了兩年後便對琴技進展神速的兒子感到束手無策了。於是海菲茲被送入了維爾紐斯音樂學院師從馬爾金教授學琴。在正規的學校教育環境中海菲茲的進步更為驚人。一年後,海菲茲便在音樂會上成功的演奏了孟德爾頌的協奏曲,一時間,天才神童的桂冠紛紛落到了這位年僅6歲的孩子頭上。為了進一步提高和深造。奧爾慧眼識才,自然願意親自培養這個孩子。怎奈沙皇的法律嚴禁猶太人入住聖彼德堡,況且學校也從未招收過如此年少的琴童,這可難煞另外海菲茲父子。所幸奧爾惜才如命,為此事積極與身為學院院長的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諾夫斡旋,方才解決了這道入學難題,那就是將父子倆雙雙招收入校,做奧爾大師的學生,其時海菲茲的父親已年逾四十。

奧爾此舉堪稱用心良苦,有了父親在身邊照顧生活上的一切,海菲茲便毫無後顧之憂,他全身心的隨奧爾學習了整整六年,完美的掌握了作為一名優秀小提琴家所應具備的一切技能,成長成為奧爾班上湧現的最傑出的俄羅斯小提琴學派的代言人。

學成後 的海菲茲信心十足,1911年在烏克蘭的三場音樂會只算小試牛刀,便贏得了小提琴天使的美譽。1912年在柏林的一舉成名更使他人氣直升,勢頭直指那批前輩大師們。1917年,作為猶太人的海菲茲與父親一同遷居美國。就在同年的1127日,16歲的海菲茲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他在美國的首演。他一口氣演奏了維尼亞夫斯基的《第二協奏曲》、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隨想曲》和維塔利的《恰空》等10餘首技巧艱深的樂曲,博得聽眾們雷鳴般的掌聲。這場劃時代的音樂會向世人宣告:20世紀的小提琴的新王者誕生了!

此後海菲茲開始了他在世界範圍之內的閃電革命之旅1920年他在倫敦的皇后大廳以無可挑剔的技藝演奏了埃爾加的《B小調協奏曲》,最後便一路向東,先後在印度、以色列、蒙古、朝鮮、日本以及中國的天津、上海和香港等地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當地人們的熱烈歡迎。

1925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成為美國猶太籍小提琴家龐大家族中的一員。這時,他的那些前輩或者同輩們又有誰能與之爭風呢?惟有偉大的克萊斯勒的地位兀自巋然不動。他們作為不同藝術風範的傑出代表,為對方樹立的一個參照的藝術對立面,從而雙峰並列的屹立在整個小提琴壇的最前沿。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小提琴的音準取決於演奏者手指按弦的位置是否準確,半毫米之差音已經大不相同,因此小提琴演奏中出現雜音、錯音是再所難免的。然而,這條定律在海菲茲身上卻失去了作用。海菲茲的演奏就是以高度的精確和完美作為其最鮮明的藝術特徵的。他是個完美主義者,容不得在演奏中出現一絲一毫的錯誤和閃失。每次演奏前,他都一絲不苟的設計好整部作品的布局和所需的弓法、指法。指揮泰鬥託斯卡尼尼對海菲茲的這種卓絕超凡的才能讚不絕口,稱他是自己見過的小提琴家唯一能演奏得完美無缺的藝術家。向來文筆犀利,出語辛辣的英國大文豪蕭伯納先生對此耿耿於懷,終於有一次忍不住給海菲茲寫了一封公開信,信中說:海菲茲先生,請問你能否拉錯一個音以表明你是一個人而不是一位神呢?

曾傳言海菲茲的師兄艾爾曼在現場聆聽他在美國的第一場音樂會後緊張得渾身冒汗,並對身邊的鋼琴家說:"你不覺得今天的天氣太熱了嗎?"鋼琴家笑著回答:"也許對於鋼琴家來說還不算熱。"

斯特恩曾感嘆:"拉小提琴的只有達到我這個水平才能真正理解海菲茲是多麼偉大!"

帕爾曼曾說:"海飛茲大大地改革了小提琴的技巧,並把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推向了光芒萬丈的巔峰。"

梅紐因說:"他是小提琴家眼中的小提琴家。"

當年紅極一時的克萊斯勒聽完海菲茲的演奏後,感慨地說:"我們不如在膝蓋上將小提琴打碎,回家耕田去吧。"

可見,在當年高手如林的情況下,海菲茲的琴技用武俠小說中的話來形容已是"獨孤求敗"。海菲茲的演奏極具說服力,不談那凌厲無匹的技巧,單單是那份君臨天下的王者氣質就不是其他小提琴家所能比擬的,但仍有不少人質疑海菲茲的詮釋風格是否過於冷酷無情?一般樂迷也因他的這種演奏風格而認為其錄音的音色冷硬。其實,這個觀點很難站住腳。現實中,海菲茲是一位很有幽默感,體貼他人的音樂家,至於他在拉奏時目無表情,、面部冷漠,只不過是他也像大多數音樂家一樣,將心神全然貫注於音樂,服務於音樂,面部當然無餘暇"做表情"

19871210日,一代琴聖病逝於洛杉磯;這位生前曾在樂壇掀起驚濤駭浪的偉大小提琴家就這樣平靜的歸於永道;正如《時代》在紀念他的文章中所說:如果海菲茲從來沒有存在過的話,小提琴演奏藝術將永遠不會達到今日的高度和如此完美的水準···作為個人,他給世界留下了撲朔迷離的問號;所謂小提琴演奏家,他將在今後的幾個世紀中引起無可估量的反響。」[1]

個人生活


童年

海菲茲童年生活在嚴酷的訓練中度過。他的父親陸文(Reuven Heifetz)是優秀的小提琴家,像許多優秀音樂家的父親一樣,陸文對天賦出眾的兒子仍然非常嚴苛。甚至到亞莎自己成為家中唯一養家餬口的人時,他的父親還是會挑剔他的每場演出。[2]

婚姻

1928年,海菲茲與離異三年的默片演員佛羅倫斯·維多(Florence Vidor)結婚,並收養了她與前夫的女兒。他們後來有了兩個孩子:約瑟法(Josefa,生於1930年)和羅伯特(Robert1932—2001)。這段婚姻於1945年結束。

1947年,海菲茲與弗朗西絲·施皮爾伯格(Frances Spiegelberg)結婚,並於兩年後有了小兒子約瑟夫(Joseph,又名傑伊Jay)。1962年二人離婚。


晚年

1972年海菲茲做過一次右肩手術,儘管手術成功,但他的右臂不能再抬到像以前一樣高了。因此他終止了演出生涯。晚年致力於小提琴教育事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南加州大學做大師課。80年代則在他的私人工作室為學生授課,至1987年去世。


後代

海菲茲的後代人沒有成為小提琴家。他的女兒約瑟法是一位詞典編纂者。小兒子傑伊是一位專業攝影師。孫子丹尼爾(Daniel Mark Heifetz)則是出色的鼓手。

人物成就

演奏技巧準確而輝煌,音色純淨而優美、圓潤而飽滿,富有激情,具有動人心弦的特殊魅力。他的力度和色彩變化非常豐富,那絕妙的韻味常常使人陶醉其中。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在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越來越大。

直到晚年,他還精力充沛地從事演奏與教學等藝術活動。對這位演出行程150萬海裡的偉大小提琴家的普遍評論是:海菲茲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熾熱的情感與深邃的智慧熔於一爐,火候控制得恰到好處;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做到的,他都能做到,並且做得出類拔萃、不同一般。他的名字和小提琴藝術幾乎化成一體,人們一提起小提琴藝術就必然首先想到他。他對弓子壓力很大,發出宏亮的聲音;左手有力的揉弦帶來輝煌的音色。他的演奏表情深刻,強弱對比出神入化;風格樸實優美,忠於原作,從不炫耀技巧。

16歲起,他先後錄製唱片160多種,銷量已超過300萬張。他改編過150首小提琴作品。還曾與鋼琴家魯賓斯坦大提琴家弗伊爾曼(後為皮亞蒂戈爾斯基)組成了享譽世界的三重奏組。除小提琴外,他對攝影、園藝以及體育活動都有強興趣。他是一位熱情而不知疲倦的偉大藝術家,一生演奏過無數的小提琴作品。他的成就受到了世界各國人民的高度讚揚。

巴赫的恰空(chaconne)選自《巴赫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作品BWV1001-1006》其中的d小調第二組曲BWV 1004 No.5 恰空舞曲(Chaconne)。巴赫的這6首無伴奏作品是近、現代專業小提琴演奏者的必修課,也經常作為國際小提琴比賽的必備曲目,幾乎所有著名小提琴大師都錄製過該作品的全集。


相關焦點

  • 巴赫的精神激勵著我們用樂器去表現不可思議的情景丨聆聽恰空舞曲(BWV1004)
    其結構與帕薩卡裡亞舞曲較相近,但又不同於「帕薩卡裡亞」,是在保留其和聲功能框架的基礎上,對和聲的織體進行變奏的。其中,巴赫的d小調恰空和維塔利的G小調恰空最有名.《恰空舞曲》是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第2首的末樂章,被人們視為巴赫傑作中的傑作。本曲由31個變奏組成,發展成為相當宏偉的樂章,而作為複音樂器的吉他,在演奏此曲方面似乎比小提琴更有優勢。
  • 《法國組曲》中的舞曲簡析丨巴赫音樂會必備(一)
    在巴赫為鍵盤樂器而寫的組曲中,原先由宮廷舞曲或嘉雅舞曲等構成的方式,卻變成了阿勒芒德舞曲和庫朗特舞曲,再加上西班牙的薩拉班德舞曲以及英國的吉格舞曲,然後由這四種舞曲構成組曲的核心。在薩拉班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之間再任意追加另一種舞曲。這些舞曲都是以同調連接起來,在中間轉到屬調(小調時是平行大調)的兩段式樂曲。
  • 漫談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一)
    (四);5、深入巴洛克,讓我們從維瓦爾第開始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五);6、「德國人」亨德爾是如何成為「英國」作曲家的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六);7、亨德爾的協奏曲與管弦樂作品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七);8、作為亨德爾一生才華最完美展現的《彌賽亞》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八);9、被遺忘的巴洛克作曲家之阿爾比諾尼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九);10、他是巴赫早期音樂創作的楷模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
  • 內含一百首古典音樂的尋寶圖!看看你能從中收穫多少寶藏古典樂?
    有人說聽古典音樂就像談戀愛一樣。從一開始的初見、磨合、了解、習慣、喜愛直到不能自拔,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 大多數入門樂迷都會覺得高冷的古典音樂聽起來奇怪,不怎麼好聽,甚至連記住曲目名字都頗費一番功夫。可在龐雜紛繁的形式之下,古典音樂又有那麼一些瞬間和片段,打動你、吸引你、讓你欲罷不能。
  • 風情各異的古典舞曲,跟隨不同節奏一起舞動!
    由於時代民族特點和功能用途不一,舞曲衍生了多種類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都有地方特色民間舞曲,作曲家們把這些元素加以創作,誕生出首首精彩絕倫,帶有強烈民族風情的舞曲。於是在古典音樂的世界,我們經常聽到各種的XX(國家地區)舞曲。
  • 音樂是讚美上帝的語言丨古爾德指揮巴赫康塔塔珍貴視頻丨女大師阿尼多彈巴赫丨巴赫去世後,人們在他的圖書館裡找到83本基督教書籍……
    巴赫手稿,恰空的開頭部分古爾德指揮巴赫康塔塔
  • 古典樂中的古典三傑你知道是誰嗎,看完此文就知道了!
    Bach巴赫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我們課堂中是以舞蹈的環節來接觸到他的曲目的——小步舞曲。基本的步法是一種樸實無華的小步,經宮廷舞師加工改造,舞蹈風格變得端莊、文雅、優美。屈膝禮和鞠躬。
  • 【資源放送】西方古典音樂:《黃金古典珍藏館》- 兒童音樂啟蒙, CD音質MP3
    《黃金古典珍藏館》世界永恆古典聖殿,黃金古典名曲豪華版!收錄西方音像排名前五十位的古典作曲家經典作品,值得珍藏的古典音樂絕.對精選集!黃金古典是一套具有超凡藝術魅力的古典音樂集,它幾乎囊括了西方音樂史上的排名前五十位的古典作曲家的所有經典作品中優美的片段,也是一套經典而「唯美」的古典音樂唱片,全部曲目由國際著名藝術家演繹,可以使聽者充分領略到古典音樂的永恆之美。
  • 《春江花月夜》《瑤族舞曲》《彩雲追月》……她用古典吉他讓世界...
    除了帶來原汁原味的古典音樂作品,她還將用古典吉他呈現由她改編的中國經典曲目,在吉他聲中描繪中國。 「單打獨鬥」的古典吉他獨奏家 楊雪霏身上有許多「第一」。從巴赫到巴西,重煥經典魅力 古典吉他與鋼琴、小提琴並列「世界三大樂器」。它是獨奏樂器,以演奏古典音樂作品為主,採用手指觸弦發聲,因此與民謠吉他、電吉他有明顯的不同。古典吉他的音色細膩柔美,具有豐富的多聲部和聲演奏能力,這使得它對不同時期、風格、民族的音樂都能詮釋自如。楊雪霏獨獨偏愛古典吉他。
  • 世界提琴大師演奏巴赫《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
    巴赫《G大調第一無伴奏大提琴》(Bach Cello Suite No.1 in G),編號BWV1007-1012,大約創作於1717年至1723年巴赫時任克滕宮廷樂長期間。 巴赫的這一套組曲採取標準的古典組曲形式,即集數種古典舞曲組成。
  • 巴赫音樂的學習方法
    巴赫——他本身不就是個奇蹟嗎?不應該聆聽巴赫,而是用心感受巴赫。巴赫研究丨蘭多夫斯卡談《十二平均律》樂迷必讀丨巴赫為什麼生前不受人喜歡?演奏巴赫復調鋼琴作品的八點要求;《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鳴曲》詮釋我為什麼不喜歡朱曉玫的《哥德堡》聽周海宏、陸倍文談朱曉玫之後談朱曉玫巴赫平均律最後一首(前奏曲的音樂美)「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巴赫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
  • 真正好音色的25首古典音樂
    經典的古典音樂,就像陪伴你成長的大山大海,振奮人心的力量和靜默綿長的撫慰將會流進你的靈魂深處,陪伴你一生。巴赫:c小調第二號管風琴奏鳴曲巴赫管風琴作品的代表作。5. 巴赫: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世界上最出名的管風琴作品。6. 胡梅爾: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第二樂章胡梅爾主要寫鋼琴曲,但是最出名的卻是這部小號作品。7.
  • 最適合孩子聽的54首世界頂級古典音樂
    最適合孩子聽的54首世界頂級古典音樂 2020-05-18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愛樂小天使 x PianoLab黃翔化身古典DJ 邀你石榴花下蹦個古典迪
    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來,一起玩點不一樣的,咱們石榴花下蹦個古典迪怎麼樣?早在17世紀中葉,歐洲各國的宮廷就會舉行各式各樣隆重的舞會,名貴的鮮花、精心製作的服飾、還有華麗的水晶吊燈……都能讓人度過一個美妙的晚上。據說,在當時的宮廷中,盛行著名一種優雅且活潑的「小步舞」,巴赫、莫扎特等都專門為這種舞譜寫過舞曲。
  • 用這份「古典音樂地圖」,讓耳朵暢遊世界吧!
    有些舞曲是組曲中必選的,有些則是可選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傳統模式固定下來便形成了巴洛克時期組曲特有的結構。 巴赫生活的時代,組曲已經在歐洲非常盛行並完善。巴赫寫過兩套組曲,《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這些組曲中,就包含許多舞曲,比如阿拉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等。
  • 暑假進入倒計時,聽著古典音樂,讓耳朵暢遊歐美!
    有些舞曲是組曲中必選的,有些則是可選的,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傳統模式固定下來便形成了巴洛克時期組曲特有的結構。 巴赫生活的時代,組曲已經在歐洲非常盛行並完善。巴赫寫過兩套組曲,《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這些組曲中,就包含許多舞曲,比如阿拉芒德、庫朗特、薩拉班德等。
  • 對巴赫而言,天與心的溝通經驗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管風琴合唱曲的第一個部分是以三節拍的吉格舞曲(gigue)的節奏所寫成。11、學理工的我,恨不得一切都用公式說清楚;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12、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13、巴赫詮釋與演奏指南丨淺析巴赫復調作品的旋律形態及觸鍵方式;14、卡薩爾斯丨巴赫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15、盛原談朱曉玫丨「誰彈巴赫,誰就是我的哥們兒。」
  • 他是法國國民樂派奠基人丨福雷《西西里舞曲》賞析
    西西里舞曲(Siciliano)是17,18世紀起源於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一種古老舞曲。巴洛克時期,西西里舞曲常出現在器樂和聲樂作品中,以巴赫和科雷利為代表。在古典主義時期,更為盛行。海頓的神劇《創世紀》,莫扎特的歌劇《魔笛》中都曾使用西西里舞曲風格寫作女高音詠嘆調。不過最為大眾熟悉的是法國作曲家福雷在戲劇配樂《佩利亞斯與梅利桑德》中所用的一段西西里舞曲。這首西西里舞曲是福雷到義大利的時候,在船上聽到西西里民歌后的有感之作。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nbsp&nbsp&nbsp&nbsp其實巴赫的音樂中亦有抒情性很強的作品,如《小步舞曲》《G弦上的詠嘆調》《前奏曲與賦格》等,如泣如訴,委婉動聽,然而多數都十分理性,其賦格、復調技巧如數學邏輯一般嚴密,加之多聲部交織融會在一起向前推進,像解一道數學公式似地邏輯精準,給人以複雜而深邃的感覺,所以不易理解。
  • 德國的巴赫?世界的巴赫?
    這裡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18世紀上半葉的德國處於一種封建貴族割據的分裂狀態,一個城堡便有一國諸侯,領土不大的德國居然被瓜分在352個各自獨立的小國。大大小小的領主們為了炫耀自己的權勢與豪華,一般都設有歌劇團宮廷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