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巴赫而言,天與心的溝通經驗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2021-01-19 巴赫在人間

Albrecht Mayer演奏BWV 971



前文延伸閱讀:1、巴赫的音樂開啟了一條弔詭之路:最外與最內的結合,最寬廣與最隱密的相合,天與心的交融;2、當上帝會通過巴赫的音樂來裝飾靈魂,使它更加美麗!


三、奇妙的交往


前面所討論的兩首聖詠合唱曲,讓我們感受到心在面對來自天的上帝時,心被打開後所體驗的味道與喜悅。這樣的開啟讓靈魂來到光明,靈魂於是開始閃耀著光亮。然而,心的開啟會經歷許多懷疑與抗拒的階段,心靈遂進入可怕的交戰∶死與生的對峙。前面兩首合唱曲已突顯出心在罪的洞穴的黑暗期,但同時似乎讓我們隱約望見遠方的邊緣,馬槽中的聖嬰有日將找回被遺棄的罪人。透過 「Jesus Christus unser Heiland」(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世主)這首聖詠合唱曲,我們將全程歷經這場交戰的過程。對巴哈而言,天與心的溝通的經驗可說是具有戲劇性的效果∶天與心的溝通只有在耶穌復活體驗的交往中實現,換言之,來自上天的耶穌,體驗死亡,進入最深的地獄後,重回上帝。以下是這首

聖詠合唱曲的第一段∶


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世主,

將神之怒帶離我們,

經由他的受難,

透過他的救贖,帶離我們離開地獄的苦痛。


該首合唱曲一開始在歡聲中唱出,稱呼耶穌基督為救世主:「JesusChristus unser Heiland」(耶穌基督我們的救世主),這樣的稱謂同時也指出他為我們所完成的使命,就是他拯救了我們。接下來,詩句依雙重的律動讓這個稱謂與作品的意義更加明顯∶轉移的律動與替代的律動。第二句「將神之怒帶離我們」與第四句「帶離我們離開地獄的苦痛」都是轉移的律動,但前者以上帝的角度觀之,後者以地獄的角度剖析。替代的律動或是反向的律動繼之而起:「經由他的受難,透過他的救贖,帶離我們離開地獄的苦痛。」傳統的基督宗教為此一替代的律動命名為「奇妙的交往」,並給予無數的音樂家編寫經文歌的靈感。在這樣雙重的律動中,我們可以看出典型巴洛克式的「舞臺表演」。上帝(上)、地獄(下)定義一個垂直空間的開啟,而基督則與我們同在一個時間向位的平行空間。


巴哈在考慮編寫聖歌時,他選擇以無插入賦格(ricercar)來編寫聖詠合唱曲,換言之,聖詠合唱曲會讓我們想起對位法,同時編寫很多段完全獨立的音樂段落,每一個句子有一個音樂主題,每一個獨立的音樂段落與每一個音樂主題相合。音樂形式的編寫是從文本而來,這裡的第一句「我們的」包含了團體中不同嗓音的歌聲,不斷相互呼喚,重複、摹仿一開始的形式,繼而作變化,來宣示耶穌基督乃是我們的「救世主」。這樣編寫的形式與其他形式相較之下,更能讓每個小我的聲音在大我的複音音樂中浮現出來。巴哈似乎運用團體的「信仰的宣示」的歌聲表達出個人自我的根源。





團體由此宣示耶穌基督為我們的救世主,他的使命就是參與救恩的大事∶信仰的宣示是一種共融。巴哈合唱曲的節奏顯示出他詮釋路德傳統的敏銳特質。在這首聖詠合唱曲中,巴哈運用節奏的特色,希望讓人更能靈敏感受到雙重轉移的合而為一∶天怒的轉移與地獄死亡苦難的轉移。巴哈的合唱曲經由節奏的強度,感動人的肉體,揭露耶穌基督的啟示,讓人們宣示他的正名,以求參與他的死亡、復活的經歷。


我們可以自第一段感受到聖詠合唱曲的節奏特色。接著在第二段中,隨著切分音節奏的出現,音樂張力愈發突顯。但是這般強烈的節奏下,接著多了一個和諧的厚度,同時在第三段達到頂點。巴哈組合了不穩定的、緊繃的、憂戚的半音動機與明亮的、明確的全音動機。巴氏創造強烈的節奏性與和諧性的對比,事實上,這是來自聖歌的文本所提供的氛圍∶一方面來自地獄的苦難,一方面來自耶穌救恩的力量。


第三段傑出的寫作方式是全曲象徵意義最濃厚之處。巴哈藉由樂譜的書寫,全面回顧整個交戰的衝突∶巴氏以半音雙聲下降的音,象徵耶穌與我們同入地獄;以全音雙聲上升的音,象徵上帝與我們共同離開地獄,回歸上帝。最後,藉由對位法反向的律動,開啟一個音樂空間,象徵基督帶領我們永遠離開死亡之手。在聖歌中,耶穌透過他的恐懼、受難與回歸,完成救贖。這就是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恩大事的意義,巴哈經由這層意義的啟發,創造了交叉形象的音樂元素,換言之,也就是十字架上象徵十字的要素。在巴哈的音樂世界中,交叉的象徵絕倫地表現出耶穌為「救世主」的名號。巴氏把交叉象徵放在本合唱曲的中心位置,由此他讓信徒了解,唯有十字架才能引導信仰經驗。十字架的記號非常清楚地說明,救恩來自上帝。在巴洛克的路德傳統中,十字架的神學對所有表象的說法均採取批判的立場。此派的神學觀點認為,上帝是藏在十字架後面的,十字架是上帝的啟示。藉由十字架,我們可以看到從救恩表象到救恩體驗的過渡。巴哈樂曲的抽象意義正是對圖象表達的根本棄絕。





巴哈就如聖約翰一般,在十字架弔詭的意義中靜思救恩的力量∶基督降世轉到歌頌上帝的榮耀。聖詠合唱曲所表現的,就是半音的激動的音樂空間轉到全音的明確的空間。聖詠合唱曲第三段最後一句的歌聲是由男高音唱出,表達出這股救贖的力量,然後引入合唱曲的第四段。第四段將會超越這兩股對立的力量,進而以四個高八度音的尾奏,在E大調明亮的音色下,由八個人唱出的節奏性的強度,超越任何旋律的主題。半音所產生激動的音樂空間在最後一段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合唱不斷進入合唱,有如整個團體被引導向「耶穌我們的救世主」。


在文章一開始,我們曾經提及,巴哈音樂中天與心的交往只有在耶穌救恩的行動中才得以實現,耶穌的苦難與復活的相通也只有在節奏性如此強的音樂中才能完全展現出來。音樂的節奏性真實存在於肉體的感受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們可以明了為何巴哈將奇妙的交往視為肉體感受性的範疇。因此,天與心的相遇並非逃避歷史,也不是對肉體的輕蔑,而是開啟一條體現的道路,巴哈從中體現了心靈真實的分辨過程。


四、氣一


在聖詠合唱曲中 「上帝、上主、聖神,求您降臨」一曲中,聖神降臨禮儀的歌頌也採用舞蹈的強烈節奏來表現,因為在聖神降臨節後的第一個禮拜和第二個禮拜,依據該年代歐洲國家的傳統,正是籌辦舞會的時節,舞會甚至在教堂內舉行。以下是聖歌文本的第一段:


上帝、上主、聖神,

求您降臨信者的靈魂,

將上天的恩典,

充滿您所創造的心靈。





管風琴合唱曲的第一個部分是以三節拍的吉格舞曲(gigue)的節奏所寫成。這個部分以舞曲的節奏為主導,合唱曲中表達的是聖神在心中創造的使命,其中聖歌所強調的,就是行動。巴哈在此直指路德神學的中心思想,告訴我們上帝的本性是不斷的誕生。


在第二部分,舞蹈的節奏漸漸轉弱。複音音樂的歌聲自由地發揮裝飾音的風格,自由地穿梭整個音域,連結最上與最下。換言之,舞蹈節奏之後,接是歌聲的表現。我們在第二部分會感受到合唱曲旋律的轉移∶此時的旋律不再是第一部分的高音,而轉到音樂結構最底層的低音。合唱曲旋律所表現的強而有力的低音,開創寬廣的音樂空間,迴響著為各國語言的讚美歌聲。


音樂空間的建立一方面在於最上與最下的連結,另一方面在於舞與歌的相遇。上與下的象徵意義藉由聖歌的詞語而突顯,「上」,也就是外,代表聖神降臨、造訪、充滿信者的心。對聖神降臨的回應,「下」,也就是宇宙創造的底層,興起讚美的歌聲。





聖神不斷由外而來,同時聖神已居住在人心,但是心對於上帝的降臨會出現一股反抗的力量,反映出罪人的心境,正如聖歌所說∶「我們的肉體充滿了軟弱。」巴哈在此以合唱曲的以低音部突然的停頓、和弦的延留與突如而來的分句等手法,讓人感受出心的遲疑與抗拒。


然而,這樣的反抗的心境無法讓音樂的旋律停止,舞曲的空間與歌聲的空間流動著一股同樣的真氣,比任何對立的力量還要大。這不是談論音樂與聖神的最佳方式嗎?有如我們的真氣不斷的豐厚多元、音樂的節奏不斷在肉體內跳躍,萬物不斷在我們的心靈流動一般,語言與萬物會在聖神的氣息內相互溝通。


因此,我們可以說合唱曲帶領我們走向音樂的根源:舞蹈與話語。合唱曲中濃縮了巴哈的音樂見解,以創造者聖神為其終極目標,從而清晰地出現天心與人心獨特的地位。事實上,聖神所居的人心,創造了歌曲,此一創造性正源於居於聖神內心的力量。因此,心的終極使命在於說出聖神的恩典,說明聖神是從上而來,心會表達全宇宙的歌頌。依據此一精神,「天」、「心」以及「創造性」共同參與了一股相同的真氣。(未完待續)


*轉自田藝苗的田;往期巴赫:1、史懷哲眼中的巴赫丨巴赫的音樂被人演奏的太快;2、史懷哲《巴赫論》丨研究巴赫越多就理解越少丨 德文版序言;3、富特文格勒論巴赫與貝多芬丨巴赫的理智與柔情丨BWV846丨BWV847;4、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丨拿我和馬友友比是鼓勵我丨王健父親最鍾愛的曲子丨在現代社會中,除非你有敏感的天性,否則聽不到巴赫的內心世界;5、管風琴大師史懷哲《巴赫論》丨巴赫藝術的根基丨第一章;6、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7、史懷哲的《巴赫論》丨不讀這本書,無法成功演繹巴赫;7、論巴赫音樂的精髓丨作曲家葉小綱說:「巴赫的音樂激發了人們的無數想像與叛逆精神,讓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體會到了心靈宏大的無邊無際;8、為何單簧管要聽莫扎特,雙簧管要聽巴赫?9、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丨聖誕清唱劇丨哥德堡變奏;10、去了抑或沒去上海聽巴赫《馬太受難曲》的我們,看看別人怎麼說《馬太》及其信仰吧!11、學理工的我,恨不得一切都用公式說清楚;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12、聖樂與靈性丨聆聽巴赫音樂所不可缺少的宗教知識背景;13、巴赫詮釋與演奏指南丨淺析巴赫復調作品的旋律形態及觸鍵方式;14、卡薩爾斯丨巴赫組曲中的每一段舞曲,都有生動而鮮明的特點;15、盛原談朱曉玫丨「誰彈巴赫,誰就是我的哥們兒。」 16、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丨演繹巴赫的恰當人數;17、彈好巴赫的七個步驟丨如何才能高質量完成一首巴赫作品?18、如何演奏巴赫平均律第21首BWV866丨要學會從巴赫本身出發,準確表達作品內在情感;19、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丨斯坦威鋼琴很危險丨喜歡背譜是因為譜子和譜架在演奏者與樂器之間立起一堵牆,把譜架放倒我才能呼吸;20、朱曉玫首次回國巡演訪談丨什麼是演奏最好的境界?為何練巴赫很容易取暖?21、演奏巴赫復調鋼琴作品的八點要求丨彈好巴赫關鍵是掌握好其作品風格;22、你也是從這兩首小步舞曲開始聽巴赫嗎?不過它們的作者並非巴赫!23、如何演奏巴赫《英國組曲》?24、聆聽「小提琴聖經」丨巴赫的《g小調無伴奏小提琴第一奏鳴曲》(BWV1001)詮釋;25、如何體現巴赫演奏的「中庸」風格丨聆聽《義大利協奏曲》(BWV971);26、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BWV1004)中的《吉格舞曲》與《恰空舞曲》有感;27、巴赫《哥德堡變奏曲》淺談丨這部作品如同一匹戰馬,人人都想駕馭!28、周海宏丨我為什麼不喜歡朱曉玫彈的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29、陸倍文丨周海宏沒有聽到朱曉玫,只聽到了不符合自己想像的「哥德堡」;30、喻宇丨聽周海宏、陸倍文談朱曉玫之後談朱曉玫;31、如何彈好巴赫《創意曲集》丨「每首都有不同的情緒風格和技術要求。」 32、巴赫平均律最後一首(BWV983)前奏曲的音樂美;33、「巴赫的音樂就像永恆的和諧正與自己對話」丨淺談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演奏方法

相關焦點

  • 巴赫的音樂神學
    進一步而言,聆聽巴哈的音樂會在內心深處開拓一條寂靜的道路,這條道路讓我們通向上帝心中的體驗,結合了音樂與心靈的體驗。巴哈的音樂開啟了一條弔詭之路:最外與最內的結合,最寬廣與最隱密的相合,天與心的交融。  本文旨在探索這樣的體驗。然而,在評論巴哈的音樂創作,了解作品中天與心的交往的觀念之前,我們必須問道:巴哈的音樂世界如何啟發個人的心靈體驗?
  • 巴赫與運動員溝通:現在決定為時尚早 正評估辦奧條件
    原標題:巴赫與運動員溝通:現在決定為時尚早 正評估辦奧條件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18日與運動員代表召開電話會,據參會的中國冬奧首金得主楊揚向新華社記者透露,巴赫在會上再次強調當前對東京奧運會做最終決定還為時尚早。國際奧委會正與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等各方在內的專家組密切合作,評估舉辦奧運會的條件。
  • 共情式溝通:如何讓溝通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有人反對你的意見,並不是在否定你這個人,只不過是就某事而言與你意見相左而已。 越是對周圍的一切心存感激,你想感謝的就越多。而且,你越是這樣生活,在周圍的人看來,你越讓人放鬆。
  • 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聆聽巴赫丨 吳勇立譯作簡介
    《視讀本雅明》作者霍華德·凱吉爾現為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文化史教授,曾於1997年出版過一本頗具影響的《瓦爾特·本雅明:色彩經驗》。這其實也就是《視讀本雅明》的主要理論來源。《視讀本雅明》具有以下三點鮮明特色。
  • 巴赫的面紗:一場致敬的逆行
    對於一本音樂家傳記而言,如此之「迂迴」怕是絕大多數人不敢嘗試的,畢竟音樂與人這兩大元素本就玄幻。憑藉音樂家的視角與經驗,連同自己早年的史學背景,加德納打造了一架結構精巧的螺旋下沉雲梯。每一則回歸巴赫音樂創作的論述是擺放在層與層之間的鏡子,用來捕捉巴赫的某個片段面向,直徑越來越小、密度越來越濃的同心圓彼此映射、回望、交織,愈沉愈深,直到沉入「身為創作者的巴赫」的精神深海——人性。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從中看出,音樂其實是作為一門科學在傳授的,與我們現代意義上的藝術類,如繪畫、文學等完全不同,因為音樂中有和聲、調性等具有數學或幾何學屬性的元素。巴赫是在用科學的方法把握作曲,正如中世紀歐洲的繪畫,也不太強調其藝術技巧的一面,其內容亦是宗教題材為主,所繪的聖母、聖子、上帝和聖經的故事大都是教堂委託而作,作為教堂建築裝飾一部分。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哥哥約翰 克裡斯多夫 巴赫是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這使得巴赫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巴赫師從當時德國的音樂大師帕赫貝爾,這位大師同時也是巴赫祖父及父親的老師。
  • 巴赫音樂的學習方法
    莫斯科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要求琴童學習巴赫必須分手練習,據說是傳統。🎂巴赫334年生日快樂「不要勸說別人聆聽巴赫。」巴赫鋼琴組曲的藝術風格研究發現巴赫,在一個寂靜的夜晚布索尼讓巴赫從天上降到了地上道理們都讓一下,我只想要巴赫!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大體而言,拋開第一章半自傳式的引論和最後一章結語性質的陳詞,全書可以分為三個板塊:時代和樂史的縱覽(二至四章),巴赫的生命歷程(五至七章),以作品為中心的文論(八至十三章)。這樣做,固然是因為眼下已有太多「生平與作品」式的優秀論著(譬如本書的重要參考文獻——沃爾夫和高克的兩本巴赫傳),更因為加德納想要提供的是一份基於自身生命聯結的獨特文本。
  • 德國的巴赫?世界的巴赫?
    巴赫雖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樂創作,但是通過耳濡目染和勤奮地自行聆聽、閱讀、抄寫、複製、加工、模仿別人的音樂,在青年時代巴赫就已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賦格作曲家。巴赫15歲時,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
  • 巴赫將開啟訪日行程
    本報訊(記者謝晨)國際奧委會執委會近日召開視頻會議,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會後談到了他即將於11月15日開始的東京之行,他希望通過這次訪問進一步增強世界對「舉辦一屆安全的奧運會」的信心。為了安全起見,巴赫與代表團成員目前已經在洛桑進行了一個星期的隔離,臨出發前還將接受幾輪核酸檢測。據國際奧委會官方消息,巴赫將於11月15日至18日訪問日本,他說:「目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間點,我們能去到比賽場館,與東京奧組委方面現場溝通,與運動員交流,討論到時候採取哪些措施,保護所有參與人員的安全健康。」來源: 今晚報
  • 奧運防疫涵蓋7大領域 巴赫赴日展示安全辦賽決心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表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在討論東京奧運會能不能正常舉辦,如今我們應該討論如何辦好這屆奧運會了。」國際奧委會執委會和運動員委員會一直在不斷溝通,希望在確保運動員參賽體驗的同時,安全地舉辦一屆奧運會。據國際奧委會介紹,東京奧運會的防疫對策旨在保證所有參與者的健康,主要涵蓋7大領域,分別是國際旅行、社交距離、個人防護和衛生、飲食、測試跟蹤和隔離、信息提供、疫苗。
  • 巴赫:沒疫苗也能辦奧運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白志標) 最近,全球體育賽事在不斷恢復,國際奧委會(IOC)主席巴赫在與東京奧組委舉行視頻溝通會時表示,最近一系列國際比賽的成功舉行,表明體育比賽可以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舉行在IOC協調委員會與東京奧組委的視頻溝通會議上,雙方討論明年奧運會的簡化問題,強調取消原來的各代表團入村升旗儀式。
  • 巴赫如何用音樂展現宗教美德?
    巴赫的宗教美德對其音樂創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美德指的是教徒能遵行所信奉宗教教義的一種品行。基督徒的宗教美德指的是聖靈在信徒身上結出的九種果子,這九個果子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從巴赫的宗教信仰生涯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具有一個虔誠基督徒的宗教美德。 巴赫的藏書主要由聖經、讚美詩集、路德全集以及約50本上帝學典籍組成。
  • 【考拉長笛】巴赫《我的救世主為愛而死》哀悼英雄
    「巴赫的音樂激發了人們的無數想像與叛逆精神,讓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體會到了心靈宏大的無邊無際。事實上我們所期顰的巴赫也是這樣,我們渴望從巴赫那裡得到更為人性的音樂靈魂與真諦。
  • 國際奧委會主席競選,中國選票或全歸德國人巴赫
    在媒體看來,對於巴赫衝擊最大的被看做是黃思綿和卡裡翁,這三人早在競選之初就被視為是三大熱門。   德國媒體分析,黃思綿對巴赫的衝擊最大。「目前國際奧委會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對於青少年的吸引力降低,而羅格倡導舉辦青奧會就是希望讓年輕人更多參與和關注奧林匹克運動。
  • 蘭多夫斯卡談巴赫《平均律》丨對位手法就是巴赫的語言丨這種「一個音符對應一個音符」的語言,是巴赫唱著對上帝之愛,唱著其純真之愛.
    她在七十歲的時候錄製了巴赫的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即《平均律鋼琴曲集》),成為至今為止最權威的演繹版本之一。    蘭多夫斯卡最突出的貢獻是使羽管鍵琴的演奏藝術得以發展。她曾就巴赫的四十八首前奏曲與賦格的錄音寫了詳細的評述,也可以叫作《平均律鋼琴曲》「一首首談」。蘭多夫斯卡的敘述專業性很強,又夾雜了多種語言和演奏分析,對一般讀者而言艱澀晦解。
  • 新華社獨家專訪巴赫!
    巴赫說。北京冬奧會倒計時一周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巴赫表示,儘管受疫情影響,冬奧籌辦工作進展十分順利,這幾乎就是奇蹟。「還有一年時間,所有競賽場館準備就緒,這本身說明了一切。國際奧委會要再說一次,這些場館是中國建築工藝的精美藝術品,為世界頂尖運動員提供了最好的條件。」巴赫說。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在西方音樂史中,對所有後來者而言,巴赫始終佔據絕對優先和偉大的位置,人們習慣稱他為「音樂之父」。他是此前音樂的集成,也是此後音樂的奠基,儘管他的重要性在其逝世後並未及時獲得普遍認可,在孟德爾頌於19世紀「重新發現」巴赫前,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依然全都喝著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奶水長大。
  • 「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J.S.巴赫逝世270周年
    據說海頓並沒有發表異議,他認可巴赫是太陽的中心,是「一切真正音樂智慧的源頭」。後世的作曲家勃拉姆斯也說:「研究巴赫,你將在那裡找到一切!」奧古斯都·科曼的Sun of Composers,巴赫位於中心位置J.S.巴赫出生於新教宗教氛圍極為濃重的艾森納赫,他的一生除了在魏瑪宮廷、克滕宮廷、萊比錫等地輾轉謀生,養活二十個孩子,就是寫作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