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樂神學

2021-01-10 大眾網

  引 言

  歌德有段對巴哈音樂的評論十分精闢∶「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動,我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內在自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聖經也談論到創造世紀之前,永恆的和諧自身對話,在《箴言》第八章我們可以讀到∶「當建立高天時,我已在場;當在深淵之上畫出蒼穹時,當上使穹蒼穩立,下使淵源固定時,當為滄海畫定界限,令水不要越境,給大地奠定基礎時,我已在身旁,充作技師。那時,我天天是的喜悅,不斷在面前歡躍,歡躍於塵寰之間,樂與世人共處。」

  透過裝飾樂句、多重形象、節奏與流動的空間,巴哈的音樂揭露了創造性智慧無上自由的遊戲。進一步而言,聆聽巴哈的音樂會在內心深處開拓一條寂靜的道路,這條道路讓我們通向上帝心中的體驗,結合了音樂與心靈的體驗。巴哈的音樂開啟了一條弔詭之路:最外與最內的結合,最寬廣與最隱密的相合,天與心的交融。

  本文旨在探索這樣的體驗。然而,在評論巴哈的音樂創作,了解作品中天與心的交往的觀念之前,我們必須問道:巴哈的音樂世界如何啟發個人的心靈體驗?因此,我們將先探討巴洛克音樂以音的感受性為特色(la vocalite)的路德傳統中,巴哈音樂創作如何透過多重比喻法(le figuralisme)展現天與心的面貌。

  一、從圖象到體驗

  詮釋的角度

  對於巴哈的音樂,有一個很普遍的看法,認為巴哈音樂中詩的文本與音樂語言的關係具有圖象的特性。音樂學家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曾為文將此一看法推而廣之,在該出名的作品中,他寫道:「巴哈音樂創作中最重要的觀念,是圖象的詩意。作曲家追尋圖的意象┅」圖的意象被視為詩文與音樂的中介。此後,史懷哲將巴哈定位為無人能超越的描述性音樂的大師,從而運用許多主要動機(leitmotive)的資料庫,一字一句轉文為音,作為巴哈音樂語言的真正詞彙。與史懷哲同一詮釋派別的畢洛安(Andre Pirro)從事《巴哈音樂語言詞典》的編纂,他寫道∶「藉由該詞典的貢獻,巴哈音樂語言裡文本與音樂圖象的固定的對照性,將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以上「圖象派」的詮釋並非全無道理。事實上,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為了表現,精心創造了精確的音樂修辭,組合了富節奏性而和諧的形象、上升樂句或下降樂句的剖析圖面以及休止符的停頓,而每一個單元都附予一個象徵的意義。巴哈十分熟稔巴洛克音樂的修辭法,並加以充分運用。耶穌受難曲、清唱劇(cantata)、管風琴合唱曲等氣勢磅薄的創作都充分流露巴洛克音樂的修辭特性。依照此一修辭的精神,圖象派認為與天有關或是圖畫意象中的天,可能會運用層層上升達到最高音的手法再現。反之,常在聖誕節聖歌中聽到的,從最高音降到最低音的旋律,則意味著天上之子由天而降。至於居於心中豐繁情感的再現,根據史懷哲的見解,巴哈運用步態的主題傳達心中的堅定或是猶疑,切分的主題表示疲憊,平穩的旋律再現寧靜的主題,兩個拉長的連音的主題表現耶穌所受的煎熬,連續的五、六個半音表達劇烈的苦痛,至於喜樂的主題也有很多類別加以表達。

  然而,這樣的詮釋方式會遭到許多反駁的批評。當然,我們不否認巴哈音樂中表現的意願。但是圖象派所建立的詮釋觀令人質疑,因為過於著重音樂詞彙的解釋,無法詮釋巴哈作品中全面結構的象徵意義,同時,圖象派也忽略了巴哈音樂所依據的路德傳統中,聆聽上帝的話語所代表意義。路德對於探討上帝簡單再現的神學論點,給予毫不留情的抨擊∶「神不是由天而降,就像人下山一般。神在天上,留在天上,但同時也在人間,留在人間。不需要多言,因為天國就在人間。有人以幼稚又愚蠢的方式談論天國,替耶穌打造一個高高在上的住所,就像鸛鳥築在樹上的巢,這些人真不知自己所言何物。」巴哈音樂創作源於正統的路德傳統,並沒有陷進「幼稚愚蠢」的再現手法。如果我們希望以圖象的觀念尋找巴哈音樂中天與心的體驗,我們將會誤入歧途。那麼,究竟採取何種路徑才會達致正確的詮釋觀呢?

  音的感受性

  若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須運用太抽象的理論切入。我們只要在教堂作禮拜的時候推門而入,參加祭禮的進行,體會牧師與唱詩班的領唱者之間奧秘的關連,我們不可能沒有絲毫的感受。牧師與領唱者各佔一方,但兩人事實上共同完成一件工作∶在信徒參與的團體中宣告上帝的話語。前者站在講臺上,後者領著樂手與歌者,坐於管風琴前。兩個人物,兩個地方,卻完成同樣的一件儀式。

  宣告上帝的話語事實上是信徒生活的重心,正如聖保羅的名言∶「信仰出於報導。」路德重新發現聖保羅的中心思想,乃是創造新式禮儀的神學之鑰,同時推崇耳的感受性,而非其他感官,更遑論眼所見的圖象。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倡導回歸上帝的話語,徹底改變了基督宗教的面貌。儀式成為上帝的話語的宣告之所,根據路德的說法,聆聽上帝的話語就是聆聽福音「活的」聲音。

  接續而來的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讓福音「活著的聲音」在信仰團體中具體的回應出來?路德認為經由口語的報導,福音「活著的聲音」可以傳達到人的內心深處。路德全心將母語運用在禮儀上的用意,是因為他堅信,若沒有母語的感受性,無法表達靈魂與上帝之間活生生的關係。路德依據這樣的精神,首先將聖經譯為德語。他曾說道∶「語言應該在融煉的狀態,燃燒噴湧,其精神從中升華,宛如蒸發的泡沫,而字詞應是活著的,應該不斷行動。同時,語言的整體是活潑的,語言的各個要素應該要參與上帝的聖神與真理的生命。如此一來,語句就會得到火、光與生命的純煉。」語言在此被視為源於真氣的律動,源於音的感受性,也被視為活著的肉體。巴哈的音樂創作源於巴洛克音樂路德傳統的音的感受性,我們應該由此尋找巴哈的音樂風格。音的感受是上帝的話語的回音,上帝的話語會讓肉體產生感受,並觸及心中的欲求。

  路德有句名言∶「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最密切的結合。」事實上,經由聖神之器絳A福音進入人的內心深處,透過人心不論或善或惡同樣奔放、熱情的情感,從而引發心中回應上帝的答案,讓上帝聽見,有如聖經《雅歌》篇章中新郎與新娘的一問一答。音樂超越其文化功能,精妙地將心靈的泉源轉為上帝的話語,傳遞到每個人的心中。在巴哈創作的清唱劇中,巴哈以《雅歌》愛情神秘結合的寓意,構思靈魂與上帝的對話,是表現此一音樂感受性的典型代表。由此可知,巴哈音樂世界的多重比喻所重視的是聽覺,而非視覺。

  巴哈開啟了象徵的多重意義,我們應該將他的音樂置於聆聽上帝話語的前提,因為藉由聆聽,上帝的話語會進入內心最底層,並進而轉化人心。巴哈的音樂絕非「描述性的音樂」,也非配合歌劇演出而作的音樂。巴哈的音樂誠如巴哈所言,他的音樂是為上帝的榮耀而寫,是為靈魂的「再創造」而作,由此他訂定個人音樂風格的終極目標,就是將居於人類內心的欲求導向超越一切的上帝。上帝無法被看見,然而,卻可以被聽見。

  我們將由此觀點來檢視天與心所涵蓋的層面。談論巴哈的音樂,我們不能拘泥於再現手法或是圖象主題。只有透過巴哈音樂中的多重比喻法,天與心的面貌才會完整地呈現出來。

  天與心的面貌與巴哈的多重比喻法

  「天」具有一種普遍性的、象徵性的特質,諸如無法抵達的高度、巨大的、開放性的、幸福的、神的居所或是「空」等意涵,巴哈的音樂也不脫離這些象徵,特別是在「上」與「下」的觀念。當巴哈思索「教義」與「生命」的關係時,天的意涵對他而言與路德所賦予的意涵是相同的。路德曾說∶「教義與神同在,生活與人類同在。生活屬於我們,教義不屬於我們。┅教義有如從天而降的陽光,照亮我們、振奮我們、引導我們。教義應該是完全的純潔,這是絕對必然的。因為教義是我們唯一的光明∶教義照亮我們、引導我們,為我們指出通往天上的道路┅教義應該仔細地與生活區分開來,教義是天,生活是地。」在此教義被賦予天的象徵,是絕對在人之外的,除非透過信仰,否則是絕對無法觸及的。事實上,上帝的話語會經由耳在我們內創造欲求的妙出。分歧的心只有走出自我,回歸上帝的話語,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內在。因此,天應被視為信仰經驗中最外在的一端∶上帝的話語。最外在的上帝的話語會呼喚內心去尋找、去發現個人的終極之所,就是心中真實的內在泉源。對人而言,心與天應被解讀成兩極,最內在的一端是心,最外在的一端是天。

  有個問題隨之浮現腦際∶「最具外在性的上帝的話語如何喚醒我們內在深處的欲求?」更精確的來說,信仰的論述並不是信仰的行動,講道理並不是過生活。上帝的話語降臨到人心深處後,如何轉變成內心與耶穌救世主的相遇,但不會流於簡單抽象的話語,或只是心靈體驗的幾縷輕煙?

  這裡我們必須指出,從上帝的話的內涵到信仰主體的誕生,其中我們應可看出一個秩序的轉換。我們從「文本」,到「文意之外」,就是從信仰說理的教義層次,轉到接受信仰而行事的人生層面。然而,依路德的神學角度來看,這樣的過渡中,音樂與人的肉體、心靈的距離,比起音樂和信仰話語內容的距離,應是更為接近,因為音樂會在聆聽的人的肉體與心靈中落實「說」的內容。此時,話語不再是語詞,而且會在音的感受性中得到血肉。音的感受性在此不局限於歌聲中說出的話語,而該以更廣的角度來看,指的是具有象徵肉體意義的音樂作品。

相關焦點

  • 巴赫音樂的學習方法
    巴赫音樂欣賞指南論巴赫音樂的精髓巴赫的理智與柔情巴赫《馬太受難曲》大提琴家王健談巴赫如何體現巴赫演奏的「中庸」風格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單簧管要聽莫扎特,雙簧管要聽巴赫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有感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從巴赫本身出發,表達作品內在情感;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
  • 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聆聽巴赫丨 吳勇立譯作簡介
    為此,他沉潛到音樂結構的深處,同時也挺進到廣闊的文化史和演出實踐背景中――從巴赫《創意曲》的課堂教育伊始,到聖詠及其在禮拜儀式中被確定下來,到他廣博的神學知識的應用,以及他在萊比錫齊默爾曼咖啡廳裡演出的協奏曲,再到他最後的那些達到一生事業巔峰的作品――《哥德堡變奏曲》、《b小調彌撒》和《賦格的藝術》。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這些音樂原是為上帝創造,與神對話,在教堂中演奏,追求的是肅穆莊嚴、理性的嚴謹,而儘量避免世間情感的過度表達。
  • 【周末樂談】巴赫與靈魂的虔誠
    巴赫畢生成長於路德新教的信仰環境中,新教的精神主張深植於巴赫心中,成為其音樂的靈魂,也具體呈現在他的清唱劇作品中。那麼巴赫如何將單純的聖詠,譜寫成壯麗多彩的亙古經典呢?我們帶您深入巴赫音樂與信仰的核心。
  • 巴赫與宗教(中)丨音樂的目的除了「讚頌上帝、純潔的靈魂以外沒有別的!」
    不論是賦格曲還是眾讚歌前奏曲,還是託卡塔……巴赫通過他的管見琴音樂旨在表現人的衰老和死亡的種種假想和對主宰生與死的主的基督信仰,正如巴赫在其《管風琴手冊》(《Dragelbüchlein》)一書的扉頁上所寫的:「僅為崇奉至高上帝——使至親從中受到教益。巴赫的鋼琴音樂,其動機無論是為了教學目的還是為了奉獻與君王,實質上還是對上帝的讚頌。
  • 巴赫與他豐盈雄渾的音樂世界
    書名中的「天堂城堡」一詞,來自巴赫在魏瑪公爵府進行演奏的小聖堂的名字「Himmelsburg」。加德納試圖假借這個意象,隱喻「巴赫畢生創作天堂性的音樂,他的視野處在音樂演繹的天堂城堡上」。「我們都是一種天堂視角的受益者」,這是加德納渴望傳達的意涵。
  • 巴赫如何用音樂展現宗教美德?
    從他一生的創作來看,他偏愛宗教音樂創作,他的音樂大多在表達對主的崇拜和敬仰,表現主所創造世界的和諧,讚美主的全能和慈愛。從巴赫的音樂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宗教美德對他產生了深刻影響。作為教會音樂家,巴赫所信仰的德國新教是他藝術創作的基礎,他的教會音樂洋溢著虔誠而深厚的宗教感情,表達了一個信徒對上帝的信賴。從這一點來說,巴赫是一位深刻而富有宗教精神的布道者。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今天是 巴赫逝世270周年的日子 我們來說說 巴赫音樂中的神秘一面! 巴赫被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期音樂最高成就的代表 後世的人們用他的逝世 來定義一個音樂時代的結束 他讓音樂首次從宗教附屬品 的地位中解放出來
  • 世界古典音樂史上3大音樂家,巴赫和莫扎特、貝多芬
    1750年,著名的音樂家巴赫去世。巴赫在今天的世界古典音樂史上是和莫扎特、貝多芬齊名的,如果說三大古典音樂家,那應該就是這三位。巴赫的兒子也非常有名,為了和他的兒子區分,有的時候大家會把他稱作老巴赫。
  • 對巴赫而言,天與心的溝通經驗具有戲劇性的效果!
    :最外與最內的結合,最寬廣與最隱密的相合,天與心的交融;2、當上帝會通過巴赫的音樂來裝飾靈魂,使它更加美麗!在巴洛克的路德傳統中,十字架的神學對所有表象的說法均採取批判的立場。此派的神學觀點認為,上帝是藏在十字架後面的,十字架是上帝的啟示。藉由十字架,我們可以看到從救恩表象到救恩體驗的過渡。巴哈樂曲的抽象意義正是對圖象表達的根本棄絕。
  • 」走進巴赫的神奇,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音樂旅行!「--盛原、楊越二位教授聯手編劇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紀實
    難怪偉大的作曲家柏遼茲說:「巴赫就是巴赫,就像上帝就是上帝一樣。」接下來,讓我們懷著朝聖的心,一同走進音樂宮廷芭蕾《解密巴赫》的臺前幕後!,音樂偉人巴赫在這裡出生和成長。巴赫自幼隨父學習音樂,10歲喪父後寄居長兄家,跟隨長兄繼續學習。長兄曾師從音樂家帕赫貝爾。巴赫曾經步行百裡到呂貝克去聽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風琴演奏。青年時期的巴赫汲取到德國管風琴音樂的精華,並受到法國音樂的影響。
  • 另一個巴赫——法國DieForm組合的"非跨界音樂"
    在我看來,那些貌似活潑甚至"俏皮"的花樣繁多的形式,不過是將巴赫通俗化罷了,它是"跨界音樂"之風中的一件產品,並不能給我帶來經常想看想聽的願望。那麼,是否有一種可能性,讓改編後的巴赫不通俗化呢?法國DieForm組合讓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他們創作的一張叫做"BachProject"--直譯是《巴赫計劃》的唱片,通過對巴赫音樂的與眾不同的改編,完成了對這位巴洛克作曲家的重塑。
  • 奉獻丨關於巴赫、韋伯恩、古拜杜麗娜之音樂的斷想
    6、你說過巴赫小時候難過,也會像我一樣爬上屋頂看月光;7、每晚音樂選讀丨《在音樂與社會中探尋——巴倫博伊姆、薩義德談話錄》摘錄;8、音樂是逃避人類生存困境最好手段丨讀巴倫博伊姆《生活在音樂中》關於偉大的復調音樂作品《音樂的奉獻》,在今天已經被看作一個傳奇,看作是復調音樂的至高境界,它的創作緣起於1747年波茨坦剛剛竣工不久的無憂宮中。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
  • 央視新聞中的巴赫你真的了解嗎?J·S·巴赫的生平簡介平簡介
    一、J·S·巴赫的生平簡介今天正步音樂為大家帶來歐洲音樂史上,德國音樂家J·S·巴赫出生在家族中曾經出現過52位音樂家的家族中,是德國非常有名的音樂世家,在德國巴赫這個姓氏幾乎可以成為音樂家的代名詞,巴赫被尊為「音樂之父」。
  • 德國的巴赫?世界的巴赫?
    巴赫家族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音樂世家。他的73位親戚包括他的父親和叔叔們都是音樂家,而且其中有50位名叫「Johann/約翰」。巴赫雖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樂創作,但是通過耳濡目染和勤奮地自行聆聽、閱讀、抄寫、複製、加工、模仿別人的音樂,在青年時代巴赫就已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賦格作曲家。
  • 巴赫的音樂是復調嗎?與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有何不同?
    巴赫-巴洛克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
  • 亨德爾器樂作品不像巴赫那樣出名,但很耐聽,尤其這些大協奏曲
    亨德爾的器樂作品儘管不像巴赫的那樣出名,其品質與耐聽性仍可被置於音樂寶庫的前列。特別是亨德爾12首大協奏曲,自誕生之日起從未在樂團保留曲目中消失。巴赫從維瓦爾第那裡借鑑最多,尤其關注維瓦爾第的三樂章(快-慢-快)協奏曲形式。
  • 鄭京和攜全套巴赫「小無」登臺「五月音樂節」
    5月8日,鄭京和大師將在國家大劇院2016五月音樂節登臺,為觀眾完整演繹巴赫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和組曲。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挑戰全套巴赫「小無」作品的演奏家,通常選擇用兩場甚至幾場音樂會逐漸完成「全套」,但鄭京和大師將在一個晚上,集中演繹這套大體量的小提琴無伴奏作品,展現巴赫音樂的光輝技巧和偉大哲理性。
  • 如何在52位巴赫中pick到「音樂之父」巴赫?
    C、柴可夫斯基 D、卡巴列夫斯基 2、以下三位音樂家中 B、威爾第 5、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的巴赫,是以下哪位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