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是復調的,這是他與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處。
復調是從希臘語中得到的一個詞:
poly,意思是「很多」phonic,意思是「聲音」比如洗澡時唱歌-那是單音的音樂,一次只能唱一個音符。可能你更熟悉「 monophonic(單音)」,這個單詞來自法語。
如果四個人同時唱同一首歌,那就是單調。
但是,如果。這四個人唱著不同的音符,那就是和聲。一個人可能唱C,另一個人唱G ……另一個人唱E,而另一個人唱不同的C。
巴赫-巴洛克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樂主題清晰,其旋律精緻、複雜,模進(同一旋律型在不同音高的重複)和重複音型的使用較節制,轉調及和聲則更為自由,著重情節的鋪陳與銜接,而非短促的表現。巴赫也以其自由而精確的對位法見長,常揣度樂句在復調上的可能性,從鍵盤樂器到更多聲部的協奏曲與大型合唱,都能發現對位的頻繁運用,從而營造出厚實而多層次的織體。巴赫作曲技法的內涵就如同他最擅長的形式——賦格,也就是以有限的素材(主題)加以模仿、變化、堆疊,形成結構嚴密的作品。巴赫的音樂不僅是靈感的創造物,也是排列組合與理性推導的再造物,充分展現了音樂的純粹性。
莫扎特-古典
跟海頓一樣,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的音樂常被看作是古典風格的成熟與典範之作。在他開始作曲時,歐洲的音樂風尚被講求簡約、精巧的嘉蘭特風格,和其德國化的變體多感風格所支配,這兩種風格的形成是對巴洛克豪華、繁複風格的反動;而古典風格仍未發展完全。漸漸地,古典風格在莫扎特的帶領下,開始出現類似巴洛克晚期複雜對位的特徵,但被新的形式技法緩解及包裝,以適應當代的美學觀點與社會氛圍。
莫扎特比巴赫晚了70年。
古典音樂的特徵之一為詳盡的記譜方式,除了基本的節奏和聲高之外,還包含不同聲部間的協調,和力度變化的標示。然而力度的變化細節其實很難用樂譜標明,且會隨著詮釋風格而不同,所以在很多數情況下是沒有標示的,因此古典音樂的記譜法主要是為了具有複雜旋律組成的作品而存在。以巴赫的賦格為例,作曲者驚為天人地將大膽鮮明的多條旋律線條以對位法編制在一起,同時又不失密切關聯的和聲邏輯。
貝多芬-浪漫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雖然只落後莫扎特約20年,但它處於風口浪尖上,貝多芬被視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的過渡人物。
從貝多芬的音樂越來越狂野
巴赫的音樂是和弦的,和弦只是意味著有多個「聲音」(歌手或樂器)同時演奏不同的音符。西方音樂本質上是複音的。複音的反義是同音:僅一個人唱歌,或一次演奏一種樂器的音符,或者可能有幾位歌手和樂器同時演奏完全相同的音符。
巴赫的音樂更能體現其特徵,而他最擅長的是對位法(對位法是在音樂創作中使兩條或者更多條相互獨立的旋律同時發聲並且彼此融洽的技術。 對位法是音樂史上最古老的創作技巧之一,是復調音樂的主要寫作技術,其名稱來源於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音符對音符,但是,對位法並不是指單獨的音符之間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間的相互作用。)巴赫(Bach)是對位法的終極大師,對位法是西方自中世紀以來的一種流行的音樂形式。
對位法是也一種風格,可以同時聽到幾種聲音,每種聲音都唱著不同的旋律。每個聲音都同樣重要,沒有主要聲音和伴隨的部分,整個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幾個人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地談論一個共同的話題,或者可能同時談論幾個話題。在這樣的片段中,有兩種邏輯並存的形式,「水平」邏輯是旋律,即同時聽到的幾種旋律,「垂直」邏輯是和音。
那問題來了,如果非得把三位大師排個名,誰最牛逼?
打擾了,我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