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音樂是復調嗎?與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有何不同?

2020-12-14 江小軻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是復調的,這是他與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處。

復調是從希臘語中得到的一個詞:

poly,意思是「很多」phonic,意思是「聲音」比如洗澡時唱歌-那是單音的音樂,一次只能唱一個音符。可能你更熟悉「 monophonic(單音)」,這個單詞來自法語。

單音
複音

如果四個人同時唱同一首歌,那就是單調。

但是,如果。這四個人唱著不同的音符,那就是和聲。一個人可能唱C,另一個人唱G ……另一個人唱E,而另一個人唱不同的C。

巴赫-巴洛克

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

巴赫獨奏大提琴1號BWV 1007組曲的初始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樂主題清晰,其旋律精緻、複雜,模進(同一旋律型在不同音高的重複)和重複音型的使用較節制,轉調及和聲則更為自由,著重情節的鋪陳與銜接,而非短促的表現。巴赫也以其自由而精確的對位法見長,常揣度樂句在復調上的可能性,從鍵盤樂器到更多聲部的協奏曲與大型合唱,都能發現對位的頻繁運用,從而營造出厚實而多層次的織體。巴赫作曲技法的內涵就如同他最擅長的形式——賦格,也就是以有限的素材(主題)加以模仿、變化、堆疊,形成結構嚴密的作品。巴赫的音樂不僅是靈感的創造物,也是排列組合與理性推導的再造物,充分展現了音樂的純粹性。

莫扎特-古典

跟海頓一樣,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的音樂常被看作是古典風格的成熟與典範之作。在他開始作曲時,歐洲的音樂風尚被講求簡約、精巧的嘉蘭特風格,和其德國化的變體多感風格所支配,這兩種風格的形成是對巴洛克豪華、繁複風格的反動;而古典風格仍未發展完全。漸漸地,古典風格在莫扎特的帶領下,開始出現類似巴洛克晚期複雜對位的特徵,但被新的形式技法緩解及包裝,以適應當代的美學觀點與社會氛圍。

復古音樂音符

莫扎特比巴赫晚了70年。

古典音樂的特徵之一為詳盡的記譜方式,除了基本的節奏和聲高之外,還包含不同聲部間的協調,和力度變化的標示。然而力度的變化細節其實很難用樂譜標明,且會隨著詮釋風格而不同,所以在很多數情況下是沒有標示的,因此古典音樂的記譜法主要是為了具有複雜旋律組成的作品而存在。以巴赫的賦格為例,作曲者驚為天人地將大膽鮮明的多條旋律線條以對位法編制在一起,同時又不失密切關聯的和聲邏輯。

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音樂家和作曲

貝多芬-浪漫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雖然只落後莫扎特約20年,但它處於風口浪尖上,貝多芬被視為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的過渡人物。

從貝多芬的音樂越來越狂野

巴赫的音樂是和弦的,和弦只是意味著有多個「聲音」(歌手或樂器)同時演奏不同的音符。西方音樂本質上是複音的。複音的反義是同音:僅一個人唱歌,或一次演奏一種樂器的音符,或者可能有幾位歌手和樂器同時演奏完全相同的音符。

巴赫的音樂更能體現其特徵,而他最擅長的是對位法(對位法是在音樂創作中使兩條或者更多條相互獨立的旋律同時發聲並且彼此融洽的技術。 對位法是音樂史上最古老的創作技巧之一,是復調音樂的主要寫作技術,其名稱來源於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音符對音符,但是,對位法並不是指單獨的音符之間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間的相互作用。)巴赫(Bach)是對位法的終極大師,對位法是西方自中世紀以來的一種流行的音樂形式。

空中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四個音符開

對位法是也一種風格,可以同時聽到幾種聲音,每種聲音都唱著不同的旋律。每個聲音都同樣重要,沒有主要聲音和伴隨的部分,整個聲音聽起來就像是幾個人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地談論一個共同的話題,或者可能同時談論幾個話題。在這樣的片段中,有兩種邏輯並存的形式,「水平」邏輯是旋律,即同時聽到的幾種旋律,「垂直」邏輯是和音。

貝多芬的作品《op26》

那問題來了,如果非得把三位大師排個名,誰最牛逼?

打擾了,我不配.

相關焦點

  • 世界古典音樂史上3大音樂家,巴赫和莫扎特、貝多芬
    1750年,著名的音樂家巴赫去世。巴赫在今天的世界古典音樂史上是和莫扎特、貝多芬齊名的,如果說三大古典音樂家,那應該就是這三位。巴赫的兒子也非常有名,為了和他的兒子區分,有的時候大家會把他稱作老巴赫。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長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利普·巴赫(C. P. E. Bach)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個兒子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J. C. 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 巴赫音樂中的「數學之美」!給你看看他的音樂宇宙
    音樂不只能歌頌上帝 還能歌唱所有平凡的生命 他奠定了除聲樂作品外 所有現代西洋音樂作品樣式的體例 巴赫將復調音樂推到了 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
  • 為什麼巴赫的音樂「不接地氣」
    &nbsp&nbsp&nbsp&nbsp其實巴赫的音樂中亦有抒情性很強的作品,如《小步舞曲》《G弦上的詠嘆調》《前奏曲與賦格》等,如泣如訴,委婉動聽,然而多數都十分理性,其賦格、復調技巧如數學邏輯一般嚴密,加之多聲部交織融會在一起向前推進,像解一道數學公式似地邏輯精準,給人以複雜而深邃的感覺,所以不易理解。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欣賞指南
    >你為何要申請巴赫音樂微信群?>上帝派來的莫扎特傅雷與傅聰談莫扎特莫扎特真的很窮嗎?電影中的莫扎特歌劇傅雷丨莫扎特的藝術人生莫扎特一生真正愛過的女人「你愛我嗎?」莫扎特問父親。如何體現巴赫演奏的「中庸」風格朱曉梅談巴赫與中國思想以及古爾德單簧管要聽莫扎特,雙簧管要聽巴赫演奏巴赫無伴奏小提琴組曲中有感321巴赫生日快樂丨著名音樂家聊巴赫走近巴赫時,這種信念突然坍塌了…… 史懷哲與巴赫丨音樂中的詩人和畫家從巴赫本身出發,表達作品內在情感;席夫談巴赫丨我很少選擇偏激的速度
  • 除了貝多芬,你還知道哪些音樂巨匠?
    首先要說的就是和貝多芬同處古典主義時期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為什麼說莫扎特是天才作曲家呢?莫扎特三歲時便表現出超乎常人的音樂天賦;大家熟知的世界名曲小星星,便是莫扎特於五歲時創作出來的,莫扎特還擁有者對聲音的感知能力,即絕對音高,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並不了解絕對音高是什麼,絕對音高即可以把外界聽到的聲音轉化成一種音高數據給記錄下來,即把抽象性的聲音僅通過耳朵便可以轉化為一種概念性的東西,所以說莫扎特是天才一點都不為過。那麼他有什麼熟知的作品呢?
  • 紀念音樂家巴赫逝世270周年:他讓神聖人性,讓人性神聖
    在西方音樂史中,對所有後來者而言,巴赫始終佔據絕對優先和偉大的位置,人們習慣稱他為「音樂之父」。他是此前音樂的集成,也是此後音樂的奠基,儘管他的重要性在其逝世後並未及時獲得普遍認可,在孟德爾頌於19世紀「重新發現」巴赫前,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依然全都喝著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奶水長大。
  • 蘭多夫斯卡談巴赫《平均律》丨對位手法就是巴赫的語言丨這種「一個音符對應一個音符」的語言,是巴赫唱著對上帝之愛,唱著其純真之愛.
    假如這個主題曾經出現,那麼它還能夠以對題或者對位旋律繼續存在嗎?這些主題難道不會改變嗎?而且更主要的是巴赫的主題並不是僅僅存在於作品中,而可以說是自作品誕生之時「與生俱來」。 實際上,和弦的衝突是由於它與其它的聲音相融合、撞擊。我們不能只想到主題,我們應該跟隨全部的音響,聽它們如何歌唱、聽它們如何感傷、聽它們如何歡樂。
  • 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有太多理由向貝多芬致敬
    ▲貝多芬(圖/圖蟲創意)作為一位音樂愛好者,想要說的話很多,這裡只能簡單總結幾句。古往今來最偉大的音樂家有三位: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不僅是專家的公認,也得到了演出市場的確認。統計顯示,過去20多年來,全球所有主要音樂廳每年演出數量排前三位的總是這「三大師」的作品,有所變化的只是他們之間的順序,但沒有第四位音樂家能夠躋身前三。就我個人的偏好來說,巴赫是我的最愛,我平時聽巴赫的音樂多於聽貝多芬。然而,恐怕沒有人能夠否認,貝多芬是「音樂史上第一人」,他的聲譽和影響力超過了巴赫和莫扎特。
  • 傑出的復調音樂大師(經典流芳)
    這裡距離同樣在1685年出生、但生日比巴赫早36天的另一位音樂巨匠亨德爾的誕生地哈雷僅有60多公裡。巴赫的祖輩和父兄均為職業樂師,他是龐大的巴赫家族音樂傳統的自然承繼者和集大成者。這個家族的特徵之一,正如巴赫逝世後由他的兒子卡爾?菲利普?埃瑪紐埃爾和學生執筆的悼詞開頭所寫的:「約翰?塞巴斯蒂安?
  • 貝多芬、巴赫,這些音樂家,居然也是打工人?
    原創 疏風 印客美學各位inker,你是打工人嗎?前不久小印的微博被各種「打工人」給刷屏了,「打工熱,打工魂」,「鋼鐵般的意志」,「下輩子還做打工人」…「打工人」是當代社畜的一場口嗨狂歡,不過你知道嗎,那些看似站在職業頂端的音樂家們也是打工人?
  • 古典主義音樂代表人物——貝多芬
    值得一提的是,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創作,在情感表達上,從不畏懼權勢,提高了音樂家的尊嚴。貝多芬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第一個自由音樂家,雖然也依附於貴族,享受貴族提供的薪水,但卻蔑視他們的權威,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欲望創作。對個人情感的表達超過了莫扎特、海頓,對趣味的理解也變成了激情。
  • 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發展與思考
    《賦格曲寫作》的開創性則主要體現於在各個章節中均闢有與民族調式相關內容,包括五聲調式賦格的主答題寫作、賦格不同部分同宮與不同宮系統各類調式調性布局結構安排等,還附有許多中國作曲家創作的賦格作品實例供參閱,論述精當,講授清晰,易於掌握,深受學生歡迎。段平泰教授:《復調音樂》(19)同樣為一部頗具創新性和民族特色的復調音樂理論著作。
  • 巴赫《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盡顯復調手法之精妙!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720年,是巴赫寫給他自己的。當時巴赫正經歷喪妻之痛,這部作品可以認為是巴赫對他自己的鼓舞之作。是巴赫作品比較少有的激情之作。
  • 貝多芬、巴赫…這些音樂家,居然也是打工人?
    前不久小印的微博被各種「打工人」給刷屏了,「打工熱,打工魂」,「鋼鐵般的意志」,「下輩子還做打工人」… 「打工人」是當代社畜的一場口嗨狂歡,不過你知道嗎,那些看似站在職業頂端的音樂家們也是打工人? 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想都不用想,隨口就能報出一長串名字。
  • 莫扎特:賈寶玉加孫悟空的合體
    我們經常說到浮躁、煩躁、急躁等等,很多,不是光中國,整個世界都是這種情況,所以西方人有時候說,貝多芬的音樂我們暫且不聽,我們聽聽莫扎特的音樂,因為貝多芬的音樂戰鬥性還是比較強,而莫扎特的音樂真的讓我們心靈得到寧靜,而這種哪怕是片刻的寧靜,對於我們的生命,對於我們的生活那又是何其的珍貴啊!
  • 鋼琴十級屬於什麼段位,音樂學院附小的孩子都在彈什麼?
    中國音樂家協會曾透露,中國目前有3000多萬兒童在學習鋼琴,而每年進入音樂學院學習的學生卻只有20萬人。目前我國共有三所音樂學院招收附小,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每年招生名額僅150人左右,這個數字對於龐大的學琴兒童基數而言,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 貝多芬原來還為曼陀林寫過作品?
    在他之前,有幾位作曲家曾為鍵盤、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合奏寫過作品,如C.P.E巴赫、海頓等,但與莫扎特有幾點不同,首先,早先的鍵盤並非特指鋼琴,其次,弦樂部分往往處於次要地位。隨著莫扎特的出現,這三件樂器終於慢慢趨於平衡,這個新生的組合也很快成為室內樂文獻的核心。
  • 巴赫音樂的學習方法
    正因為巴赫的曲子多聲線,所以音符多,各聲線之間變化多,比較複雜。單手練可以仔細地聽清楚每個獨立聲線的音符組合和節奏,加深音樂體會,很有風格地彈出每個聲線。如果一開始就是兩手,不僅非常容易出錯,而且抓不住聲線特徵,音樂聽起來結構鬆散,雜亂。 這裡附上巴赫兩聲部發明第一首的樂譜分析,有助於讓孩子明白為什麼左右手開始要分開練。
  • 西方各個時期的音樂
    創作騎士歌曲的人被稱為」遊吟詩人」,遊吟詩人被人稱為」戀詩歌手」,代表人物有瓦爾特等。總之,中世紀音樂發展具有兩大特點:1.中世紀音樂從單聲部音樂向復調音樂發展。亨德爾的創作主要集中在歌劇,清唱劇以及器樂音樂上,亨德爾共創作了40多部義大利歌劇.。亨德爾的清唱劇主要取材於《聖經》。亨德爾和巴赫是巴洛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巴赫於亨德爾很不一樣,亨德爾是歐洲性的人物並在創作上不斷的調整自己,而巴赫始終生活在德國,許多作品不被人重視,遠不如亨德爾有影響,但巴赫的創作區反映了他是宗教改革後音樂方向的一位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