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720年,是巴赫寫給他自己的。當時巴赫正經歷喪妻之痛,這部作品可以認為是巴赫對他自己的鼓舞之作。是巴赫作品比較少有的激情之作。此外,由於當時古典派的協奏曲形式尚未確立,合奏協奏曲正極盛一時,所以保留有濃厚的義大利作曲家的協奏曲風格。
第一樂章,無速度標記,通常按快板演奏,2/4拍,a小調,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樂章。樂曲照例由一個支配整個樂章的基本主題開始,該主題具有果斷、有力的特點。
第二樂章,行板,4/4拍,C大調。樂曲充滿了深刻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低聲部循環反覆的固定音型,上方聲部同樣周期的旋律起伏,仿佛意味著宇宙間天體運行、四季更替的永恆鐘擺,營造了深沉而虔誠的宗教性氛圍。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9/8拍,a小調。在經過了充滿哲理的沉思後,最後需要放鬆一下。樂曲採用了熱鬧的三拍子吉格舞曲作為終曲,活潑而富有彈性的舞蹈節奏非常鮮明,幾乎讓人感覺不到其中還暗藏著精湛的復調技巧。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時間。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這首近乎無瑕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巴赫當時僅作為一位「很懂對位的管風琴師」,以平常人的超脫心態,在不經意間塑造了令後世難以超越的樂觀、樸素、雅致而又滲透著宗教虔誠的音樂形象。
兩端的快樂章反映出巴洛克協奏曲的高度成熟,其中巴赫通過嫻熟的復調手法對主題動機進行充分展開營造出了同時代作品中罕有的戲劇張力與表現力。而中間的慢樂章折射出巴羅克時代節奏體系和旋律風格中「控制」與「自由」的辯證關係。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樂曲以妥帖的音響語言近乎完美地象徵著人世天地間方正與曲折、陽剛與陰柔、執著與隨意,乃至男性與女性、群體與個體、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複雜糾葛。我們當然不知道,巴赫在創作此曲時是否明確意識到如此深遂的象徵意味。但純音樂的優越之處恰恰在這裡——它什麼都沒有說,但它說得比任何語言都更加透徹。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譜》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