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盡顯復調手法之精妙!

2021-01-07 騰訊網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720年,是巴赫寫給他自己的。當時巴赫正經歷喪妻之痛,這部作品可以認為是巴赫對他自己的鼓舞之作。是巴赫作品比較少有的激情之作。此外,由於當時古典派的協奏曲形式尚未確立,合奏協奏曲正極盛一時,所以保留有濃厚的義大利作曲家的協奏曲風格。

第一樂章,無速度標記,通常按快板演奏,2/4拍,a小調,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樂章。樂曲照例由一個支配整個樂章的基本主題開始,該主題具有果斷、有力的特點。

第二樂章,行板,4/4拍,C大調。樂曲充滿了深刻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低聲部循環反覆的固定音型,上方聲部同樣周期的旋律起伏,仿佛意味著宇宙間天體運行、四季更替的永恆鐘擺,營造了深沉而虔誠的宗教性氛圍。

第三樂章,很快的快板,9/8拍,a小調。在經過了充滿哲理的沉思後,最後需要放鬆一下。樂曲採用了熱鬧的三拍子吉格舞曲作為終曲,活潑而富有彈性的舞蹈節奏非常鮮明,幾乎讓人感覺不到其中還暗藏著精湛的復調技巧。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時間。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這首近乎無瑕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巴赫當時僅作為一位「很懂對位的管風琴師」,以平常人的超脫心態,在不經意間塑造了令後世難以超越的樂觀、樸素、雅致而又滲透著宗教虔誠的音樂形象。

兩端的快樂章反映出巴洛克協奏曲的高度成熟,其中巴赫通過嫻熟的復調手法對主題動機進行充分展開營造出了同時代作品中罕有的戲劇張力與表現力。而中間的慢樂章折射出巴羅克時代節奏體系和旋律風格中「控制」與「自由」的辯證關係。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樂曲以妥帖的音響語言近乎完美地象徵著人世天地間方正與曲折、陽剛與陰柔、執著與隨意,乃至男性與女性、群體與個體、理性與感性之間的複雜糾葛。我們當然不知道,巴赫在創作此曲時是否明確意識到如此深遂的象徵意味。但純音樂的優越之處恰恰在這裡——它什麼都沒有說,但它說得比任何語言都更加透徹。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譜》

值得一提的是,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西方音樂史中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相關焦點

  • 令人難以忘懷的西貝柳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現今將西貝柳斯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跟四大小提琴協奏曲比較,恐怕其受歡迎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初被首演者批評「不宜演奏」的唯一一首協奏曲,竟然逐漸成為小提琴音樂的經典曲目。起初西貝柳斯在年輕時遵從父親讀法律的遺願,可是他後來知道自己最喜愛的是音樂。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4、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的作品體裁。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5、他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者,並為鋼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貢獻。
  • 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德國作曲家布魯赫《G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號,是演出曲目單中最受歡迎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賈妮·楊森丨布魯赫《g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荷蘭小提琴家賈妮·楊森(Janine Jansen)1978年1月7日生於荷蘭蘇斯特。她專門為Decca Classics錄製唱片,自2003年錄製維瓦爾第的《四季》以來,她在數位音樂排行榜上一直非常成功。
  • 亨德爾音樂作品——組曲、賦格與管風琴協奏曲
    (一)組曲亨德爾組曲的成功之作完成要早於巴赫的《英國組曲》和《法國組曲》,主要被收集在了第一冊古鋼琴曲集中。因為在創作中亨德爾以義大利小提琴科雷利的古奏鳴曲的套曲原則為典範,所以與巴赫相比,亨德爾在組曲創作中有著極為自由的形式。
  • 肺炎期間人民日報中的巴赫你是否了解?J.s·巴赫鋼琴音樂創作特徵
    (一)音樂風格巴赫在繼承本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還富於創造性地汲取外民族的音樂。巴赫所處的年代,正是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以對位、復調為主的手法正在與和聲、旋律佔優勢的音樂風格合併。巴赫創作的每一首作品無不展示了新穎的節奏、天才的旋律、精巧的對位、大膽豐富的和聲、有創意的主題及難以應付的技巧。
  • 黃金時代的別樣風景——亨德爾的管風琴協奏曲
    ,亨德爾以世俗音樂創作為主;巴赫將復調音樂發展到極致,亨德爾則在器樂創作中融入了聲樂元素;巴赫建立了一個鍵盤音樂的寶庫,亨德爾則開創了清唱劇的世界……巴赫的管風琴創作極為豐富,包括眾讚歌、前奏曲與賦格、室內樂型和改編曲,在這件樂器的文獻中佔據了很大的比重;而對於亨德爾來說,管風琴音樂雖不是他創作中最重要的領域,但卻可以成為他創作中一個特殊的領域,在巴洛克這個管風琴音樂的黃金時代中,成為一道別樣的風景
  • 維瓦爾第寫了500多首協奏曲,你難道只聽過《四季》?
    1 小提琴琴童都拉過的考級曲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RV.356) 維瓦爾第寫了 對於中國小提琴琴童來說,這首《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一定不陌生,因為這首曲子是業餘音樂考級小提琴三~四級曲目,學過小提琴的幾乎都拉過。
  • 德國的巴赫?世界的巴赫?
    巴赫雖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樂創作,但是通過耳濡目染和勤奮地自行聆聽、閱讀、抄寫、複製、加工、模仿別人的音樂,在青年時代巴赫就已成了一位了不起的賦格作曲家。巴赫15歲時,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入神學校學習。
  • 漫談巴赫《布蘭登堡協奏曲》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一)
    (七);8、作為亨德爾一生才華最完美展現的《彌賽亞》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八);9、被遺忘的巴洛克作曲家之阿爾比諾尼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九);10、他是巴赫早期音樂創作的楷模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九);11、被遺忘的巴洛克作曲家之科雷利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九);12、巴赫其人其事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十)要說J.S.巴赫最耳熟能詳的普及作品應該是《六首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ische
  •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g小調長笛協奏曲「夜」》
    作曲家:安東尼奧·維瓦爾第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1741),義大利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神父。他從父親那邊遺傳得來的頭髮顏色,使得他被稱為「紅髮神父」。
  • 曹氏提琴|小提琴 紀念小提琴魔鬼大師——帕格尼尼
    尼科洛·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義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早期浪漫樂派音樂家,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屬於歐洲晚期古典樂派,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了很多創新。他去世10年後,人們才將他的作品編輯出版,總共包括:50首小提琴曲傑出,其中《二十四首隨想曲》的某些部分曾被李斯特、舒曼、勃拉姆斯、拉赫瑪尼諾夫等人改編成鋼琴曲;12首小提琴與吉他奏鳴曲,其中6首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吉他的四重奏;6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鐘聲》)是他的代表作,主要特點是演奏技巧精湛,尤其是首尾兩個樂章遙相呼應,精彩迷人,無愧於它的標題《
  • 柴可夫斯基「無法演奏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附樂譜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它對小提琴技巧的要求,毫無疑問是成為一位小提琴家前的一大挑戰。在這首協奏曲的誕生前後, 柴可夫斯基遇上不少難關。那時, 柴可夫斯基才恢復正常的作曲工作,相繼完成 《f小調第四交響曲》及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他的好友,小提琴家高特克因擔心柴可夫斯基能否渡過艱難的時刻而去拜訪他,他們一起演奏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時,樂曲中的構想正啟發他開始創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高特克則提供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意見 。
  • 傑出的復調音樂大師(經典流芳)
    在巴赫成長的過程中,科技的發展和濃厚的音樂氛圍對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當時的學校中,歌唱被認為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因而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在巴赫9歲那年,雙親在短短數月內相繼離世。他和13歲的哥哥被送到堂叔家。如此不幸的人生境遇無疑給少年巴赫的心靈帶來沉重的打擊和終生揮之不去的情感陰影,但卻沒有影響他音樂天資的繼續成長。嚴厲的兄長履行起監護之責。
  • 巴赫的音樂是復調嗎?與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有何不同?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是復調的,這是他與其他作曲家的不同之處。巴赫-巴洛克巴洛克音樂的特點是極盡奢華,加入大量裝飾性的音符。節奏強烈、短促而律動,旋律精緻。復調音樂仍然佔據主導地位,大小調取代了教會調式,同時主調音樂也在蓬勃發展。於是復調的和聲性越來越明顯。復調在巴赫時代發展到極致。
  •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文格洛夫 1857
    馬克西姆·文格洛夫, 1974年出生於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受俄羅斯傳統小提琴教育。他四歲半開始學琴,五歲在故鄉新西伯利亞的諾沃西比爾斯克舉行了首演獨奏會,後師從加琳娜·託恰尼諾娃和扎克哈爾·布羅恩教授。文格洛夫10歲時贏得波蘭維尼亞夫斯基少年小提琴比賽一等獎。
  • 奉獻丨關於巴赫、韋伯恩、古拜杜麗娜之音樂的斷想
    4、巴赫依然是天堂丨那種能使你內心安寧的音樂,亦是你的靈魂之樂!5、張卜天丨格倫·古爾德隨想丨他在瞬間使你完全沉浸於他的世界中!6、你說過巴赫小時候難過,也會像我一樣爬上屋頂看月光;7、每晚音樂選讀丨《在音樂與社會中探尋——巴倫博伊姆、薩義德談話錄》摘錄;8、音樂是逃避人類生存困境最好手段丨讀巴倫博伊姆《生活在音樂中》關於偉大的復調音樂作品《音樂的奉獻》,在今天已經被看作一個傳奇,看作是復調音樂的至高境界,它的創作緣起於1747年波茨坦剛剛竣工不久的無憂宮中。
  • 鄭京和攜全套巴赫「小無」登臺「五月音樂節」
    而就在不到一周之後的5月4日,小提琴家鄭京和也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在韓國指揮家崔朱烈的執棒下,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作演繹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部協奏曲是德奧作曲大師勃拉姆斯一生中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作品,規模龐大、技巧複雜,需要極強的演奏力量,常被視為年輕演奏家的「專利」。年近七旬的鄭京和大師則在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合作中,以累積多年的深厚「內功」來展現這部作品的宏大與優美。
  • 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創作歷程
    如果進一步把他的554首器樂曲分類,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其中454首是各種獨奏樂器的協奏曲。這數量使他被尊為「協奏曲之王」而當之無愧。這些協奏曲當中,330首是為弦樂器寫的,佔73%,這恰恰表明了他是一位小提琴名手。  由於長著紅頭髮而被稱為「紅毛僧侶」的維瓦爾第,生平有許多不明之處。首先,關於他出生在哪一年,就有多種猜測。
  • 巴赫《g小調賦格曲》無伴奏合唱,令人驚嘆!
    賦格曲從16~17世紀的經文歌演變而成,作為一種獨立的曲式,直到18世紀上半葉巴赫時代才得以充分發展。 視頻為俄羅斯「Mlada」青年合唱團演繹巴赫的《Fugue in g minor(g小調賦格曲)》。 這支不太知名的合唱團無伴奏合唱水準之高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