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未在,2003年開業的茶懷石名店,位於八坂神社左近的円山公園一角。
店鋪已保持多年米其林三星,年近7旬的主廚石原仁司,曾跟隨吉兆創業者湯木貞一工作,27歲便出任嵐山吉兆總料理長,後歷經長崎旅館半水廬總廚,回到京都,擔任未在料理長,以及現在的店長。
京都有著很多著名神社寺院,是神佛聚集之地,在這片土地上,頗受媒體和食客追捧的石原仁司,也有了些被「造神」的味道。
因為店裡禁止拍攝料理,接下來將沒有關於料理的圖片。
周六下午,八坂神社被各種穿著日本浴衣的遊客填滿,從這裡繼續向東步行5分鐘,走進未在所在的小徑時,猶如到了人跡罕至的桃源鄉。
PART I 一獻
離開餐還有半小時,透過庭園看到餐廳內點著油燈,幽玄的氣氛將期待逐漸提升。幾位年輕弟子開門迎客:「おいでやす」,姿勢和語氣都非常端正。在庭園內坐下後,冷梅酒如期而至,這增進食慾的酸味涼徹心扉,與幾乎造成燙傷的熱毛巾形成鮮明對比。雖然弟子已經聲明「毛巾很燙請小心」,但這就像山林裡那些「熊出沒注意」的牌子一樣,無法阻止該來的厄運發生。
稍等片刻後,客人被請進屋內,數寄屋造的建築由杉原明打造,他還擔當過草喰中東、韻松亭等餐廳設計。門口掛著由主廚老家出雲大社求來的神札,處處可見香魚、小螃蟹等飾物,燭火在微風中搖曳,樸素的掛軸搭配繽紛的撫子,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高質感空間。
桌上布置著白色方形餐巾,14個座位呈L型,4個吧檯較短側的座位可以看到裡面操作的情況。威嚴但不失隨和感的主人雙手持折敷,遞給對面的客人,盤子裡擺放著兩隻椀,一盤冷菜。茶懷石的儀式感,由此貫穿在場內空氣中。
「左邊的椀是剛煮好的飯,右邊是赤出汁,請把椀蓋同時揭開,把兩隻椀的蓋子疊放,這是茶懷石的禮儀。然後從飯開始吃,再用出汁,以此裹腹,冷菜請先不要動。」
飯的口感很稀,像粥一樣,出汁的味道略濃。接下來主廚為每人斟酒,以伏見山本本家釀造的地酒「未在」一獻之後,才能開始用另一隻盤中的先付。
「這隻銀勺子是為這道料理定製的。」
石原仁司驕傲地指著客人面前的餐具。
這一日是6月初始,角型皿中擺放著做成冰形狀的豆腐,6月稱為水無月,炎熱的夏季開始,因此要用清涼的東西來降溫。一般水無月豆腐是用胡麻豆腐加小豆製作,這裡則用了多種豆子,搭配酸味啫喱。胡麻豆腐味道濃鬱,啫喱平衡感極佳,毫無瑕疵的先付,「不愧是日本料理名店」的信任感也湧上心頭。
刺身分兩回提供,首先是對馬的劍先烏賊,烏賊肉厚彈牙,甜度出色,搭配芝麻拌過的烏賊裙邊,蘸鹽水。這一搭配對於提升整道菜的風味似乎沒有太大作用。
經過近10分鐘擺盤後,第二道刺身以山水盛的姿態上桌,這是日本料理中刺身擺放方式的一種,先做出三座山,然後以七五三的比例進行擺盤。魯山人的器皿中擺放著各色魚,下面覆著保持溫度的冰塊。
愛媛的鯛、淡路的竹莢、高知190公斤的金槍魚大脂、鰹魚、鱧,搭配大葉、山葵葉、拍子長芋、茗荷等蔬菜和藥味,自助餐廳都很難給得如此豪爽。
鯛魚是日本料理中重要的刺身素材,未在挑的品質不錯,肉厚彈牙,只是搭配生薑味道有些重;鱧的食材普通,搭配的梅肉過酸,旨味完全被壓住;金槍魚油脂豐厚,風味卻差了一點,搭配的醬油煮凝被做成正方形固體,石原仁司建議大家根據口味自行添加,但是,用筷子很難分割出合適的量。
「量很大,不要吃太多了,別勉強。」
石原仁司微笑著說,回應他還能吃下很多後,他依然帶著微妙的笑容:
「現在才剛開始呢。」
看到我的鯛魚肝醬沒動,他提醒說:「這個下酒很不錯」。
石原先生誠不我欺,如此鹹的醬,不來上一口酒是悶不下去的。
也是從這時發現,在開始的飯、汁和先付之後,未在後面的菜色大多是味道較重,下酒顯然是其中的考量之一。
PART II 進酒
煮物椀按照座位間隔發放,器皿是兩種紫陽花蒔絵,一款花在椀蓋外側,一款在內側,與水無月開放的紫陽花相映成趣。
打開椀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顆香魚丸子真丈,背開後製成,加入湯葉和香魚卵。配菜是西葫蘆、赤萬願寺、茗荷做成的裝飾,模仿八坂神社內懸掛的神社札模樣,以及艾草素麵。
出汁滋味淡泊,香魚丸子做得過硬(可能是害怕散開),吸收出汁後不太能出現其他真丈的柔軟口感。後期溫度下降後,魚的旨味更加突出,散落在湯內的香魚卵,讓人忍不住還想喝上兩口酒。
「面前有酒的人,一邊喝酒一邊用煮物椀,兩邊都會更美味。」
石原仁司再次提醒客人們,他的菜配酒會更好吃。
後廚拿出牛肉,石原仁司開始在板前烹飪,每人三小塊。搭配印加帝國的覺醒、青番茄、九條蔥等,肉下面鋪著生菜。徒弟端來一隻小皿,裡面是日本蜂蜜和山椒果實做成的醬汁。
「這是我老家的牛肉,有人要點一杯紅酒來配嗎?」
在茶懷石中出牛肉比較意外,石原選用的是島根奧出雲黑毛和牛,肉質肥膩,做法也像是鐵板燒,甚至連配菜都是生菜和土豆,感覺放在西餐中也毫不違和。
清口菜如期而至,豌豆做成的摺流,上面是迷你番茄,清涼爽口。吃上兩口後發現,下面還放著蝦和平貝,以及蝦出汁做成的第二層摺流。海味所帶來的複雜風味,讓人想要再次舉起酒杯。旁邊的客人已經續了日本酒、梅酒、嗨棒,小徒弟用殷切的眼神望著我,有一種「您也不要落於人後」的期待。(玩笑)
八寸終於登場,杉木皿呈八角狀,兩道青竹做成的茅之輪形成拱門,紙垂從天而降,下面是十幾種食物的大雜燴。
水無月期間,神社參道上都會設茅之輪,以此來驅趕疾病和災厄。
旁邊的Y老師上來就發現了邊角的毛豆,加上柿種裹起來炸的小香魚,他攥緊了手中的酒杯:「從沒見過這麼下酒的八寸」。其他內容無法全部記住,依稀記得還有鴨肉、玉子、小蝦、山藥、蓮藕、香魚內臟醃製的醬,全部做成一口的量。
炊合是賀茂茄子,輕炸過之後澆上利休味噌,與兩種椒一起端上,湯汁味濃。
石原仁司過來提醒客人,「最後還有一道下酒菜,還需要加酒嗎?」
強餚,女性的食器上裝飾著紫陽花,由伊勢鮑魚、鮑魚肝醬、舞鶴養殖鳥貝、針生薑等組成,配醋啫喱。調味非常之酸,尤其是下面漬過的針生薑,最終沒能完食。
PART III 研茶
店員拎來湯桶,每人盛好一小碗飯,飯粒上點綴著幾片水菜。湯桶裡面是做好的鍋巴,把焦湯澆在飯上食用,是茶懷石進行到尾聲時的程序。
米選用石原仁司老家奧出雲的無農藥天日乾燥米,煮得很硬,香氣十足,湯汁調味只有水和鹽,鍋巴淡淡的香氣在湯汁中與米混合後,溫和且素雅。很多人不喜歡這個,但以我個人飲食習慣而言,在經歷了過重的八寸和強餚後,這碗茶泡飯非常寶貴,這也提醒自己主廚原來是做得好淡味的。
三溫糖的水羊羹放在竹筒裡呈上,香甜可口,此後石原仁司開始走到每盞油燈面前,將燈線挑長,天井的射燈變暗,燈光全部集中在吧檯後面的水屋。石原仁司獨自立於此,使用八坂神社的御神水,給客人打抹茶。
徒弟們端著茶碗到客人面前,連轉三次至正面,欠身致意:「感謝今日相伴」。
客人接過後還禮,同樣轉動茶碗,保持不以正面入口,吃完羊羹後用茶,然後將茶碗轉回正面,讓徒弟們收回。
手中的抹茶濃且苦,很難下咽。也許茶懷石中的抹茶就是這樣,但,既然本場食材早超出了傳統範圍,我想不出一定要提供這種茶的理由何在。
接下來是兩道水果,第二道的透明小碗中,包含了58種水果,雖然量很少,但未能完食。過於複雜的味道組合在飽腹感很強時,會形成進餐的阻力。
料理尾聲如同修行,在濃厚的幾道菜之後,以清淡的茶泡飯收尾,然後送上至苦的抹茶,造成欠佳的食後感,或許是為了告訴客人:修行永無止境,即使看到了光明,後面還有更艱苦的挑戰在等待。
PART IV 未在
離店時已過了3小時,天色全黑,一襲白衣的徒弟挑著寫有「未在」兩字的燈籠,在外面送客。石原仁司等在門口,向每位客人低頭致謝,溫和親切。沿著石階步入公園,數分鐘後,祇園桑(八坂神社)的燈光照亮黑夜,中間的燈籠赫然寫著「菊乃井」,京料理的名店。
未在是京料理?
如果你以此詢問京都的餐廳主廚們,立刻會得到否定的回答。未在主廚出身于吉兆,吉兆在來京都開分店前,是大阪高麗橋賣茶泡飯的店,大阪的浪花料理才是吉兆的原點,京都的師傅們都把吉兆和未在稱作「日本料理」。
京都人喜愛料理的淡味,也就是本味,鍾愛減法美學,未在則出現了大量適合配酒的濃味,並且以「凡事過度」的豪氣,表現自己的加法美學。京都商人大多在意價格,未在的性價比是相當嚴峻的。可以想像,石原仁司的主要目標客戶已非本地人,而是慕名而來的世界各國和日本各地食客。給他們極為豐富的,象徵日本料理的食材,並滿足對日本風情的幻想,大概就會滿意而歸。
茶懷石的最高峰?
不知道還有多少店會走模仿茶懷石的路線,以未在來說,其所表現的形式感要大於實際內容。
例如,茶懷石中是沒有牛肉的,未在所提供的牛肉料理,無論是從烹飪方式還是配菜來說,都很有西餐的感覺,放在這裡其實是違和的。這種違和並不是說非要遵循傳統,以我個人而言,當違反傳統的東西出現在套餐中時,如果能豐富並融入其結構,提供恰到好處的味覺體驗,是完全ok的。但未在所提供的牛肉,以品質來說並沒有打破傳統菜單邏輯出現在這裡的價值,且過早帶來了飽腹感,影響了後面的用餐體驗。
稍微發散一點想,日本最愛吃牛肉的兩個城市:一是大阪,一是京都,這兩個城市都與石原仁司的經歷關係緊密。並且,在很多外國人眼裡,和牛=日本料理。
最後的想法
在其他餐廳裡,與主廚們聊到過未在,大部分人看法是一致的。
摘取一位京都廚師的話:「以中國料理來說,未在便是滿漢全席,你什麼時候會想吃滿漢全席?」
在日本料理依舊不斷進化的情況下,近年來出現很多美味的店鋪,有些能把食材本味引出到極致,有些能通過具有層次感的調味,實現複雜中的纖細,也有人能夠對食材重新建構,讓客人認識到原來熟悉的東西還有這種不曾體驗過的味道。
相比之下,未在並不屬於這一類,無論是食材品質,調味的深度,還是單純評價料理的性價比,在京都,或者日本,都會有其他更好的選擇。
但是,板前割烹是經營「人」的生意,而用餐是一次完整的體驗。
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餐廳,建築的陰影和光效,具有季節感的擺盤、花、軸,主廚叮嚀的講解,茶懷石的禮儀,眾人舉杯的一獻,超過百種食材的衝擊力,舞臺中手打抹茶的職人,挑著燈籠送客的「白無常」。
3個多小時的用餐時間裡,未在不斷在五感上刺激著客人,傳遞著各種看上去很符合日本文化的信息。石原仁司想要傳達給客人自己的世界觀,以他畢生積累的審美與技藝,打造出獨一無二的「一座建立」,這是令人憧憬的「未在」世界。
已經快要70歲的石原仁司,是目前還活躍在料理場的,唯一兩位曾跟隨吉兆創業者湯木貞一修業的人之一。他是日本廚師的代表性人物,讓日本料理以一種更容易被世界所接受的方式來發揚光大,也許是他目前想做的事情。
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卓越的,大量抱著朝聖心態的客人從世界各地到訪京都,為水陸並陳的宴席支付高額餐費,這無疑是日本文化通過料理又一次向世界發信的成功案例。
「只是未在」
簡單來說便是:前路還長,修行永不止步。
-fin-
店名:未在
分類:日本料理
地址:京都府京都市東山區八坂鳥居前円山町613
時間:18:00~22:30
定休:周三
預訂:需要
預算:40000~
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