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影片表現了空虛惶惑的生存狀態,隱含了青春為黑道所裹挾的憂思。
2010年春節賀歲檔期間,由鈕承澤執導的電影《艋舺》在臺灣大熱。除了創下頗為可觀的票房業績,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導演鈕承澤對此片的定位是「以黑道為背景的青春動作片」,該片的成功之處在於,主創人員在青春與黑幫題材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契合點,這也是其獲得票房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黑幫外衣下的青春故事
《艋舺》是一部融入了群毆、暴力、血腥等黑幫元素的青春電影,影片甚至具備任何商業化的偶像劇元素,清俊養眼的各色型男,血脈賁張的兄弟義氣,身不由己的黑道生涯,曖昧青澀的情感戲碼。該片像一個漫長而悽涼的青春夢魘,曾經歃血為盟的兄弟之情,轉瞬之間風流雲散,從夢中醒來,我們只看到冰冷街道上如櫻花般悽涼謝幕的斑斑血跡。我們不妨套用下片中的一句臺詞:你以為你看的是黑道,你看的其實是友情,是義氣。在其生猛喋血的黑幫外衣之下,講述的是一個華麗絢爛又令人唏噓感傷的青春故事。
在《艋舺》之前,鈕承澤的電影似乎與血腥的暴力趣味相去甚遠。2007年他執導了第一部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講述的是主角豆子某天與友人聚會,談論起目前的臺灣政局亂象,於是計劃去拔立委的假髮,開車衝撞總統府,並打算將此過程拍成紀錄片。他雄心壯志地開始籌拍,孰料惡夢紛至沓來而來,面臨愛情與事業的雙重危機。本片以偽紀錄片的方式,真實呈現了生命中諸多情非得以的掙扎,加之對臺灣當代社會諸多社會政治怪現狀的幽默嘲諷,給人坦誠真實之感,頗值得一看。
當然,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在這部文藝氣質濃鬱的電影中有一個竹聯幫老大赫然出場,豆導本人也聲稱混過黑道,在其演藝生涯中更是數度出演黑道中人,這淵源已久的黑道情結與文藝氣質算是在《艋舺》中得到了雙重釋放。
青春年代的江湖夢
也許在血氣方剛,極易衝動的青春年代,人人心中都有一個江湖夢。這也是血腥殘酷的黑幫元素能夠和細膩唯美的青春文藝片產生交集的重要原因。導演楊德昌曾經說過:臺灣只有兩類電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近年來,青春片在臺灣大受歡迎,代表了臺灣影壇主流發展趨勢,成為臺灣影壇近年來頗值得關注的現象。《艋舺》的監製李烈雲:「一直以來,年輕人題材的影片在當地都很受歡迎。」她還說,觀眾喜歡這類電影,因為能較容易地感知這些角色以及他們的故事。
可以說,在《艋舺》這種融入了黑幫元素的青春片上映之前,已經有很多口碑不俗的青春片為此打下了良好的觀眾基礎。08年由魏德聖導演的青春文藝片《海角七號》,以超4.5億新臺幣的票房業績躋身於臺灣電影票房史上最賣座電影的前三名,許多影評人認為此片奏響了臺灣電影的回暖之聲。影片充滿了詩意的細節之美,盛夏的海灘,優美的音樂,纏綿的情書,清麗俊朗的男女主角。《艋舺》雖然以黑幫紛爭為敘述框架,但其細節之唯美感人,完全不亞於這類純粹的青春文藝片。
同樣在08年,《九降風》也贏得了不俗的口碑。林書宇的《九降風》講述的是九個高中生的青春故事。新竹臺地,九月狂風大作,數月不息,俗稱九降風。我們看到,一縷清風在影片中吹拂始終,它掠過繾綣的窗簾、校服,拂動相遇的眼神,少年的短髮……似乎暗示了青春時代無端的迷惘與躁動。影片雖未直接涉及黑幫,但我們看到,校園也可以是一個圍牆之內的小「江湖」,裡面有各色人等的矛盾與紛爭,其中不乏旺盛的荷爾蒙所催發的暴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糾結與隱痛。
某種意義上看,《艋舺》很像是一部黑道版的《九降風》,其內核仍是一曲青春的輓歌。往前追溯,從《藍色大門》《盛夏光年》《不能說的秘密》《練習曲》,這些青春的影像,摹寫了成長中那些重要的關捩點,或如新生般美麗,或如彗星般隕落,這類電影帶給我們的感動與痛惜,與黑道青春片乃是一致。這一切都如普希金所云「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必將成為親切的懷戀」。也許人類真正的傷感來源於時間的不可逆轉性,而有關青春的影像不失為一種克服時光流逝帶來的孤獨恐懼的紀念方式。
臺灣電影的黑幫情結
《艋舺》的成功,再次喚起了觀眾的黑幫電影情結。回顧影壇,黑幫題材一直炙手可熱,如吳宇森的英雄系列、杜琪峯的黑社會系列、劉偉強的古惑仔系列,都擁有廣大擁躉。曾志偉說《艋舺》令他聯想到了吳宇森的《英雄本色》。這部名震江湖的香港黑幫電影,片中凌空飛舞的子彈、刀光、哭泣與喊叫,彌散的香菸,如罌粟般的紋身,春夢秋雲般的聚散、怨懟與殺戮,連同小馬哥的雙槍、墨鏡、風衣與牙籤,都成了我們縈繞不去的青春記憶。
《艋舺》也引發了我們追溯臺灣黑幫影史的興趣。1979年,歐陽俊執導《錯誤的第一步》,該片取材於真實案例,以臺客馬沙的自述展開劇情,影片著力渲染了馬沙好勇鬥狠的亡命生涯,但礙於新聞局尺度,最後以浪子回頭的劇情作為結尾,上映後引起轟動。1987年後,黑道題材解禁。1988年,導演蔡揚名根據黑幫老大吳進成的真實經歷拍成電影《大頭仔》,萬梓良因主演此片獲金馬影帝殊榮。片中幾個江湖味十足的演員,如陳松勇、陳震雷、蔡嶽勳、吳俊霖很長時間裡都活躍於演藝圈。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深具史詩風格的著名電影《悲情城市》,該片以臺灣「二·二八事件」為背景,講述了兄弟四人的遭際,成功地將身世之感、家族興衰與歷史隱痛交融在一起,其中不乏黑道廝混,流血仇殺的情節,頗能震撼人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還出現了很多「涉黑」題材的青春片,如陳國富《國中女生》、《只要為你活一天》,徐小明《少年吔,安啦》、陳以文《果醬》等。最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楊德昌執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該片根據其校友茅武的真實事件改編,圍繞「小公園幫」與「眷村幫」的矛盾紛爭,將臺灣上世紀60年代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疏離,少年的懵懂情愫,時代的灰暗絕望,統攝在一種沉緩而富有張力的敘述格局中展開,最後隨著小四刺死小明,我們突然意識到這是一次殘酷青春的祭禮,而小四不過是被時代暴力推向極端的犧牲品。
世紀之交以來,臺灣「涉黑」題材的電影有增無減。如張作驥執導的《黑暗之光》《美麗時光》《蝴蝶》,尹祺《黑狗來了》、潘志遠《指尖的重量》等,這類影片都表現了一種空虛惶惑的生存狀態,隱含了青春為黑道所裹挾的憂思。這些影片,質有高下,或宣傳欠佳,或票房黯淡,都沒有引起太大反響,直到《艋舺》的出現讓我們眼前一亮,此片應當是近年來臺灣電影復甦的呼聲中的又一記響亮音符。
電影內外的黑幫世界
電影《艋舺》以不無懷舊的鏡頭語言摹寫出一幅臺灣上世紀80年代的「浮世繪」。故事集中展現了艋舺的兩個角頭——廟口與後壁厝之間的幫派紛爭,一群年輕人最終成為利益之爭的犧牲品。現實中的臺灣黑道比電影裡的表現有過之而無不及。據相關資料,現實中的臺灣黑道人數難以計數,大小幫派林林總總,其中較有名的有竹聯幫、四海幫與天道盟等。這些幫派主要分為大陸移民而來的外省幫和土生土長的本省幫,他們之間時常發生利益與地盤紛爭。這種社會現象,在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和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都有深入而藝術化的揭示。
隨著時代發展,臺灣黑幫活動更為隱秘,很多組織都開始向其他社會階層如政界、影壇滲透。近日即有報導宣稱,歌星周杰倫2007年曾露臉竹聯幫龍頭老大陳啟禮的葬禮,更與「黑道公子」陳楚河是好友關係。據傳諧星許不了成名後曾被黑道逼迫拍戲,林青霞也曾在專欄中寫到當年被臺灣黑幫脅迫拍片的情形。至於臺灣的黑金政治,更是人盡皆知。1997年麥當雄執導的電影《黑金》曾對臺灣的黑幫政治有所反映。現實世界永遠比影像世界更殘酷也更真實,這類黑幫電影也是真實社會狀況的反映。當然,一個創作者如果能從他所熟悉的,哪怕是具有暗黑色彩的現實中汲取創作靈感,真誠而藝術地表現豐富多元的人世百態,這樣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與價值。
張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