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講述臺灣黑道 現實比電影更精彩(圖)

2021-01-19 搜狐網

  《艋舺》這一出江湖悲歌,演來不只是打打殺殺那麼簡單,更多喚起臺灣人的集體記憶。

  《艋舺》這一出江湖悲歌,演來不只是打打殺殺那麼簡單,更多喚起臺灣人的集體記憶。導演鈕承澤站在經濟一蹶不振、再起艱辛、民主更多雜音的時局,回望二十多年前經濟騰躍之初反而有欣欣向榮之觸感。當下的寂寞,化作電影中的熱血衝動。臺灣電影中的黑社會,向來並不發達,反而不如香港電影描述的更多。臺灣黑社會的精彩,在於銀幕內外。踏入江湖、生死未知、突破上位、幕後交易,然後金盆洗手、漂白從政還是死於非命,都各安天命吧。

  校園與少年黑幫

  黑社會絕大多數是平民,在校的高年級學生、城市的遊蕩青年和主動或被動失去土地的農民、退役軍人、小商販、逃亡者、智力超群的野心家構成其社會學來源。成為黑社會的第一要則是講義氣,《艋舺》中的蚊子便這樣被太子招徠。但義氣是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幾千年來,成功的義氣很少,義氣便如同風中的草一樣搖擺不定。義氣是一種傳說,特別對新入行的新人來說。古龍說過:越是你親近的朋友,越可能是你最大的敵人,《艋舺》中和尚因為某種斷背情和父輩恩怨殺死大佬,最終導致義氣的徹底破裂。

  黑社會用虛擬的血親關係來加強道德上的管理,以四海之內皆兄弟來求得未證自明的模糊友誼,是飄忽的、是流動的、是難以保全的。也就是說,口頭上的契約,缺乏違背道義的有效追究機制,於是關二爺成為時代膜拜的神仙,有著許多的相關儀式。具體到某個社團、某個老大、某次行動,就真是一筆糊塗帳。楊德昌導演的《麻將》中,更是給初出茅廬的私人詐騙小組以絕對的幻滅感,紅魚和香港等把世界上的人分為騙子和被騙的人,在各種犯罪當中楊德昌給時代的斷面下一個隱喻式結論,惡的崩盤說明地獄之近距離。《少年吔,安啦!》更是混亂、粗糙和無助的社會,背叛和逃離都是少年的主旋律,掙扎不過是讓死亡的繩索勒得更結實。行走江湖,是要講規矩的。做小弟的,首先要處處顧全大局,否則要麼是不稱職,要麼是反骨仔。在江湖這場中,他們都是過了河的卒子,和即將過河的卒子。他們現在只是阿貓阿狗,他們的生活無賴而充實,他們早就適應了無所作為的人生,野百合也會有春天,小人物當然也應該有他的憧憬。雖然電影中無數次證明莫明其妙的殘酷,作為一個偶然的個體,黑幫小弟就像是一個游離的電子一樣,無法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傳統角頭勢力

  《艋舺》裡的角頭組織並不嚴密,還保持著相對傳統的地盤劃分方法,幾乎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由鄰居、家族、同學和朋友等關係雜糅而成,強烈的身份認同和集體無意識的盲目排外都是本省人的主流心態在電影上的表現。

  《終極西門》具有卡通化傾向,三個女子的西門町生涯多是矯情的表現。角頭勢力之間,多數時候武鬥不如文鬥有用。講傳統的馬如龍可以單刀赴會,終究是要死去。混江湖的遲早要還,要麼橫死街頭,或者亡命天涯,香港電影多安排小弟出走臺灣,臺灣人跑路則要到日本,東京新宿是主流歸途,《不夜城》、《新宿事件》都有提及。張作驥導演的《蝴蝶》,主人公一哲的自我意識更是糾結不堪,作為原住民和日本人的混血,只有不斷在瘋狂的殺戮中尋找無解的現實之鎖。 《黑狗來了》以蓋·裡奇風格講一個關於黑社會和小人物的喜劇故事,卻也帶出諸多辛酸。

  外省人突破

  鈕承澤親自出演的灰狼,就是外省人混黑社會的代表,初期遭遇本省人角頭大佬們的杯葛,外省人對於早到幾百年的移民而言,是一種入侵。更殘酷的當屬《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青春物語本應美好,小四開始不過是個好孩子,這部華語電影中的草根史詩電影上百個角色之間,張震成為核心,電影中的悲劇故事並非是一個孤立的暴力事件,顯然導演要表現出在1960年代,整個社會是如何的封閉和保守,對青春的壓抑和操縱,才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原因。小四本有超凡的夢想和追求,但是一再被社會的冷漠、乖張、世故所摧毀,在彷徨中失掉青春的好理想,心靈最終在現實的打壓之下品嘗到苦澀和無能為力,在荷爾蒙衝動、嫉妒和失落感的合圍之下,最終成為少年殺人事件的主角,然而即使入獄之後,也不能得到成人世界的幫助。如今再看,更加強調小四的外省人身份。

  黑金政治強勢

  《火燒島》裡關押的要犯,出獄之後多數都有份參與「黑金」。臺灣政治與黑社會之間的關係,已經無法分割。《黑金》、《重案組》、《英雄本色》、《龍騰四海》、《古惑仔之猛龍過江》、《瘋狂的賽車》、《一個字頭的誕生》等電影中的黑社會的公開性、暴力性、斂財性、腐蝕性、嚴密性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麥當雄監製的《黑金》。簡單重述故事,就可以見識到其積重難返的程度。調查局機動組組長方國輝拿到其經營地下賭場的證據,將其告上法庭,豈料法官被收買,周朝先被判無罪。與黑金掛鈎的侯部長施壓勒令方國輝停止對周朝先的調查。周朝先為進一步控制臺灣,在記者會上聲明要退黨參選立法委員,欲與代表黨競選的黑幫老大丁宗樹對著幹。臺灣的黑金政治籠罩著整個島,幾乎關係到所有族群衝突、歷史傷痕、過往成見、政策大局、經濟細節,一團亂麻無法解開,又不能斬斷。

  觀察:臺灣振興電影業需要黑幫片

  兩蔣時代不可能在電影上充分表現黑社會的存在,等到解嚴之後臺灣電影又畫地為牢步入小圈子文化。本來黑幫江湖是臺灣最富有本土特性的文化資源。臺灣電影要復甦振興,黑幫片是一劑很好的猛藥。就1949年之前的歷史來說,黑幫話題也是不可迴避的。孫中山就是洪門弟子,蔣介石也是公開的青幫門徒,而他們也都大量結拜義兄弟。 江湖本是中國文化中極端複雜的概念,它的涵義無法確定,然而又有基本的認識。江湖是一個流動的、流行的文化符號,從中寄託了很多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意念,它已經跨越各種領域成為自主存活的符碼,密切連結著各色人物。

  事實上,臺灣的現狀從來都是江湖和廟堂的聯合操作,蔣經國時代的刺殺江南案、各種選舉的拉票黑幕、眷村少年與當地人之間的纏鬥、黑金入侵權力當局等等,一直都是臺灣人生活和生存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觀眾早就不再用單純的道德來衡量它的存在。構成江湖的是具體的人,從語義構成上看,江湖至少要有大佬、女人和小弟。缺少了任何一類,江湖便黯然失色。江湖是廟堂的翻版,其實江湖遠比廟堂殘酷,它更加不講究規則,暴起暴落,倏忽率意,註定最終的勝利者只有一個,當然也可以沒有。既然不能掩耳盜鈴,《艋舺》的受歡迎,說明臺灣電影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出路。比如說竹聯幫和他的精神領袖陳啟禮,絕對值得重建其梟雄史。

相關焦點

  • 趙曉輝:淺談臺灣電影的黑道情結與青春記憶
    我們不妨套用下片中的一句臺詞:你以為你看的是黑道,你看的其實是友情,是義氣。在其生猛喋血的黑幫外衣之下,講述的是一個華麗絢爛又令人唏噓感傷的青春故事。在《艋舺》之前,鈕承澤的電影似乎與血腥的暴力趣味相去甚遠。2007年他執導了第一部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講述的是主角豆子某天與友人聚會,談論起目前的臺灣政局亂象,於是計劃去拔立委的假髮,開車衝撞總統府,並打算將此過程拍成紀錄片。
  • 中國臺灣10大最經典的黑幫電影,推薦看艋舺與角頭,你看過嗎?
    嗨,小編在此恭候已久,我是你的快樂天使小編,當你在閒暇時點擊我的文章內容會讓你看到很多娛樂八卦,每天會給你們帶來不一樣的精彩內容,大家可以通過小編的這篇文章了解到娛樂新聞還有八卦哦。1、《艋舺》:《艋舺》講述了太子幫的五兄弟闖黑道,隨後由於勢力原因導致優異面臨危機,在殺機四伏的情況之下,他們將在黑道、友情和親情之間做出抉擇。2、《角頭》:《角頭》主要是講述了兩個幫派之間所產生的鬥爭,他們為了維護之間的利益和心中的理念,由此開始了多年的角頭制度,並展開了改革。
  • 黑社會專題連載(46)臺灣黑道風雲艋舺(10)
    艋舺角頭,是臺灣社會對於現今臺北市萬華區一代的本省掛黑社會份子的泛稱。艋舺為現今臺北市萬華區的舊地名,在清治時期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臺灣諺語所著名,意指除臺南府城、彰化鹿港以外,艋舺則為當時臺灣的第三大市街。  艋舺角頭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清治時期,發生的分類械鬥,所形成艋舺角頭勢力,歷經清日治時期延續至今。
  • 《艋舺》裡的萬華往事
    平埔族獨木舟聚集的地方稱為艋舺,是凱達喀蘭族語Moungar的音譯,當時他們除了射魚維生外,並以獨木舟載運所產的蕃藷、苦茗順澹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澹水河濱停泊的獨木舟特別的多,成為地方的特色,慢慢的大家便稱此地地名為艋舺了,也叫番薯市街。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更名為歡慈市街,與鄰近的凹月鬥仔街同被劃入「遊廓」,居民多為日本人。
  • 40部電影帶你走遍臺灣(圖)
    大到《艋舺》中的大 夜市,小到《一頁臺北》中的小書店,還有101大廈、捷運,走到哪裡都熟悉。因此,丟開什麼旅遊攻略吧!現在,就讓40部臺灣電影做我們的指南書,從臺北開始沿著順時針的方向環島一周,走訪臺灣22個城市或地區,透過電影看臺灣的風景,跟隨風景走進臺灣電影裡: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電影,曾經是我們了解臺灣最主要的一種方式。那些後來熟悉的建築、耳熟能詳的地名很多都是從臺灣電影中認識的。一部華麗生猛的青春片《艋舺》,讓很多人對臺灣這個有點怪怪的地名產生了興趣,「艋舺」又到底是哪裡呢?
  • 《艋舺》成臺灣最火影片 三周連冠勢不可擋(圖)
    )   時光網訊 當許多觀眾還未從《阿凡達》為人們所營造的那個如夢一般美麗的「潘多拉世界」中完全走出來的時候,一部名叫《艋舺》的臺灣本土電影卻在近期悄然席捲了整個臺北影市——首日票房2521萬(新臺幣,下同),
  • 【寶島臺灣自由行18】剝皮寮與艋舺 再見 臺北
    清代的臺灣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臺南府、鹿港、艋舺,分別是清代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
  • 《艋舺》:我們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一去不復返
    說這部電影之前,想先提一下讀音:艋舺(meng xia),好像很多人都只讀一邊,念mengjia,是一個平埔族用語,指的是小船。臺灣本地人多念monga。今天寫下艋舺時,鈕承澤還卷在性侵的案件裡,實在讓我生氣和失望,我不太了解他的為人和生活,但我看過他太多作品,每一部都讓我印象深刻。《風櫃來的人》和《艋舺》尤其難以割捨,總想拿出來回味一番,是常看常新的作品。他就像賈樟柯電影裡的王宏偉,都是不像演員的好演員,身上帶著最原始的真實和普通,天然可以弱化「演」的痕跡,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 【24樓影院】《艋舺》:風中秋葉,水上春冰
  • 《艋舺》到底說什麼 臺語入門小字典
    艋舺:原指小船,後引申為小船聚集的地方。平埔族語「Moungar」,當年來臺的福建泉州人聽到,就以艋舺漢字的閩南語發音Monga為諧音,也是電影《艋舺》二個漢字的由來。  三小:白猴的這句「意義是三小,我沒聽過意義,只聽過義氣啦!」
  • 盤點4部經典電影,《老男孩》歲月已老,心如男孩
    從男孩到老男孩、從夢想到現實,《老男孩》就像一把尖刀,徹底撕裂了80後的內心。《老男孩》敘述了一對中學的好朋友在他們中年時,組合成樂隊參加「歡樂男生」選秀節目,因為一首歌讓他們回到青春,回到過去,這首感人的「老男孩」主題曲同時也感動了所有的觀眾。
  • 隱藏在臺北的百年古寺,設計精美,因一部電影《艋舺》而世人皆知
    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
  • 書童|從參與一場社區營造的故事說起:艋舺
    說起艋舺,一定會想到阮經天等人演的《艋舺》那部電影。艋舺也是個古老的城區,位於臺北市西區,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
  • 書童|參與小區營造的故事:艋舺(2)-繁華城市的歷史與情色文化的結
    之前好像有講過艋舺哦!Bingo!沒錯啦,還是那位迷途小書僮,上次給我們講了艋舺的歷史,這次接著講講艋舺的哪些故事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小弟讀過兩年書,塵世中一個迷途小書童。臺灣宜蘭縣人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能進廚房搞炸雞,能開怪手,堆高機。
  • 聽說愛來過 漫步在臺灣偶像劇裡的浪漫秘境|臺灣電影取景|臺灣偶像...
    臺灣電影有著明顯的特點,在於強調導演風格、注重臺灣歷史。風格恬淡、清新,因為此類型藝術電影娛樂性較差,不過卻給人帶來舒適愜意的心靈享受。臺北市西區——《艋舺》艋舺原指小船,後引申為小船聚集的地方。艋舺也是個古老的城區,位於臺北市西區,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
  • 跟著11部電影去旅行,走進一個文藝的臺灣
    電影裡的臺灣給了我們太多的嚮往,時代、家庭、青春、歷史、懵懂、成長。跟著TripAdvisor貓途鷹在11部經典臺灣電影中旅行,臺灣這 100 年的縮影都藏在這些我們將要踏足的光影畫面中。親臨這些場景,臺灣的人情、歷史、社會意識在風光和體驗中融為一體。
  • 臺灣艋舺大拜拜!萬華大鬧熱嘉年華
    一年一度的「艋舺青山祭」已於日前敲鑼揭開序幕,今年文化總會首度結合此盛會,策劃一場「萬華大鬧熱 ROAR NOW! BANGKAH」宗教嘉年華會。艋舺歷史悠久,此刻大家坐在擁有三百年歷史的街道上,而靈安尊王一百多年來默默守護艋舺的百姓,有治瘟疫之神之稱,適逢現在武漢疫情肆虐,今年艋舺青山王誕辰繞境祈福活動,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 厚切爆汁,火遍臺灣夜市的艋舺雞排殺來常州了!好吃到哭!
    艋舺雞排創始人劉明道16歲出道做雞排,31歲創立艋舺雞排,在臺灣被譽為「南部雞排大王」,目前是臺灣雞排界首屈一指的風雲人物劉明道(左一)據說在臺灣,因為選材好、用料足、成本高,艋舺雞排一直是各大雞排中艋舺雞排常州店的負責人說:因為切工特殊,而內地的調味粉也和臺灣不一樣,店裡所有原材料都是從臺灣運輸過來,保證和臺灣的味道一模一樣!
  • 解密臺灣電影 網友:有機車的電影才叫臺灣電影
    因為報導第四十九屆金馬獎,所以有機會來到臺灣。走在臺北的街上,綠燈一亮,成群的「機車」震天響地衝出去,比汽車更迅猛(摩託車在臺灣被稱為「機車」)。還有一些人把機車當做運輸工具,野蠻搭人載貨,更有一些人在一些路段瘋狂「飆車」。臺北市政部門也曾經想限制機車,但最終,它並沒有被取締。當地人給出的解釋是:臺灣地小人多,難以容納很多的汽車,而機車佔地面積小,在市區的速度絕不低於汽車,很適合當地的現實條件。  不僅有專用車道還有專用停車位  針對大規模的機車族,臺北劃出機車專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