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裡的萬華往事

2021-02-17 下午茶品讀


艋舺本是獨木舟,小的可以搭乘兩三個人,較大的艋舺則可以搭乘二十餘人,是舊時臺北最常見的交通工具。

平埔族獨木舟聚集的地方稱為艋舺,是凱達喀蘭族語Moungar的音譯,當時他們除了射魚維生外,並以獨木舟載運所產的蕃藷、苦茗順澹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物物交易,澹水河濱停泊的獨木舟特別的多,成為地方的特色,慢慢的大家便稱此地地名為艋舺了,也叫番薯市街。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更名為歡慈市街,與鄰近的凹月鬥仔街同被劃入「遊廓」,居民多為日本人。至今,街道上仍遺留著仿洋樓式的日據建築,和傳統雜貨小販,糕粿店,香鋪。

臺灣光復後為了美化地名,將艋舺改為近似音的漢字萬華,這是臺北萬華區地名的由來。

艋舺雖然在臺北,又不僅僅屬於臺北。在很多城市都可以看見熟悉的影子,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艋舺」。這些「艋舺」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而城市的歷史記取了它的哭泣和笑容。

有城市的地方就有黑道。黑道是一種文化,是城市的一條血脈,無法忽視。 每個時代都有黑道,不同時代呈現不同的面貌。黑道是時代變遷的縮影,從中,我們可以窺見時代的的經絡。

電影《艋舺》講述的就是一樁關於黑道的臺北萬華角頭往事。一個外省少年蚊子,在以本地人為主的艋舺地頭受欺負。在一次與人爭鬥的過程中,認識了和尚、志龍、白猴等人,他們組成太子幫,開始混黑道。

幾個少年滿懷興奮與夢想努力走進大人的世界。一段暴烈殘酷的青春由此開場。

「意義是三小,拎北只知道義氣。」這句話開頭就出現了,後面出現了多次。它告訴我們,兄弟是手足,不能拋不能丟,同患難共幸福,同呼吸共命運,不去想什麼意義,也不去想能帶來什麼利益。

五兄弟一起戰鬥的時候,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光,他們打的不是架,而是友情,而是義氣,共同戰鬥是因為連著血肉,共著疼痛。

兄弟情義,就是那句古語,士為知己者死。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樣的話僅僅說出來就是一種溫暖和感動。誰說黑道裡就沒有正義?誰說黑道裡就沒有光明?兄弟之間互相擔當的友誼 是別的東西無法企及的珍貴。

可是幾個少年決定走進大人世界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悲劇收場。走進大人的世界,才發現與他們的世界格格不入,他們看重的情義只會帶來嘲諷。大人的世界,鮮血不能帶來疼痛,熱淚不能洗去塵埃,能讓大人疼痛的只有錢權和利益。可是面對著爾虞我詐和偽善傾軋,卻再也無法回頭。

蚊子臨死的時候說,以前我不明白為什麼要打打殺殺,現在我還是不明白為什麼要打打殺殺。

呼吸漸弱的和尚說,因為這裡是黑道,我們混的是黑道。

蚊子又說,如果這是黑道,那我混的不是黑道,我混的是友情,我混的是義氣。

這就是黑暗中的光明,在嘈雜喧鬧的弄堂裡閃爍。

有人說,踏入黑道,就像抽到了一支壞籤,最後不是亡命天涯,就是慘死街頭,可是,那一年,我跟我的兄弟們,都認為踏入黑道,以暴制暴,才是王道,才是唯一的生存知道。

從黑暗裡來,向黑暗裡去,靈魂飛舞在在漩渦裡。

隱約的斷背情是個敗筆,或許為了商業目的不得不這麼安排,不過這妨礙不了它成為打動人心的電影。

《艋舺》讓我看見了吳宇森和北野武之外的另一種暴力美學,沒有吳宇森的瀟灑飄逸,也沒有北野武的壓抑沉悶,有的只是無盡的傷感,無盡的憂鬱。這是一部披著黑道外衣的文藝片,它獻給有過轟轟烈烈的青春的人,裡面是那些成天埋在書堆裡的學生無法感受和理解的世界。

那樣的青春屬於八十年代,一個風雲迭起的年代,充滿熱血與夢想。那是最好的時代。我們不曾經歷過,八十年代屬於我們的父輩。他們的青春從那個年代走來。

那個年代的愛與憎是那麼分明,那個年代的那份單純那份濃烈讓今天的我們只有汗顏和羨慕。

鈕承澤導演用《艋舺》詮釋了心中的情義,祭奠了他們那一代人逝去的青春,鮮花擺滿了墓碑,輓歌飄滿了墓地。

他們年少的時候,和電影裡一樣,有過兄弟,有過故事。今天回想起來也許覺得幼稚覺得後悔,也許心裡是得意的,更多的可能是一句往事何堪傷。

可是長大是無法迴避的,長大並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情。為什麼不能自己選擇時間,為什麼要長大?為什麼原本純潔的心靈,要去承受那麼多的齷齪?

萬華角頭。物非,人非,事非。二十年前的艋舺早已沉沒在商業和經濟的浪潮裡,二十年後再也難覓。

二十多年的時光,煙花一般消逝。

發白髮黃的舊時光,是抽屜裡散著黴味的照片,捧出來就眼角溼潤。

那些難再的繁華,那些濃烈的愛恨,那些純真的夢想,那些無盡的黑暗,那些微弱的光亮,那些遠去的少年,那汩汩的鮮血,那譁譁的淚水。

「你知道嗎,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

看完了電影,仿佛一場大夢醒來悲欣交集。

我驀地想起了羅大佑《鹿港小鎮》。

……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臺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

相關焦點

  • 2020 臺北萬華「艋舺拼場」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
    2020年臺北萬華「艋舺拼場」於11月27日至12月13日在龍山文創基地開展,今年一樣有5項經典主題,但與去年走傳統路線:燈籠、制香、佛像、糕點與青草,改為『印刷、理髮、金工、刺繡、青草』,巧妙地把萬華的傳統與新創品牌融合,將會看到經典產業東鑫印刷、臺北紅玫瑰理髮廳、金和貴銀樓、南新繡莊
  • 一飲一啄 艋舺: 夜市裡的古早味
    臺北夜市繁多,最古老的就算龍山寺周圍就有好幾個,艋舺夜市、華西街觀光夜市、萬華區萬華夜市(廣州街夜市)等。
  • 臺北市艋舺青山王祭典遶境範圍與城市空間分析
    而臺灣的艋舺遶境最早自公元1899年5 月4 日則有所記錄。臺北市的艋舺青山王遶境地理面向以現今萬華區的萬華火車站為界,分為北萬華(艋舺)及南萬華(加蚋仔)。本研究繪製了臺北市行政區劃分圖以及萬華區青山王遶境於臺北市的分布圖(圖1,圖2)。在清領時期艋舺為臺北最早開發的區域,艋舺為現今臺北市行政分區的萬華區北部,現今耆老或居住在北萬華區的長期居民才時常稱呼艋舺。
  • 書童|參與小區營造的故事:艋舺(2)-繁華城市的歷史與情色文化的結
    這是1930年代,艋舺鼎盛時期,當時遊廓外淡水河邊的遊船上的雅士,曾經詩詠艋舺繁華的景象。電影艋舺上映後除了帶動一陣對於萬華的觀光熱潮外,也引發若干大學生、研究生對此地的興趣,而以艋舺這個老舊小區、老事物為論文主題。相關的報導和論文多聚焦在「寺廟」、「廟會」、「夜市」等較靜態、單純的題材。
  • 臺灣艋舺大拜拜!萬華大鬧熱嘉年華
    一年一度的「艋舺青山祭」已於日前敲鑼揭開序幕,今年文化總會首度結合此盛會,策劃一場「萬華大鬧熱 ROAR NOW! BANGKAH」宗教嘉年華會。艋舺歷史悠久,此刻大家坐在擁有三百年歷史的街道上,而靈安尊王一百多年來默默守護艋舺的百姓,有治瘟疫之神之稱,適逢現在武漢疫情肆虐,今年艋舺青山王誕辰繞境祈福活動,有著更重要的意義。
  • 書童|從參與一場社區營造的故事說起:艋舺
    說起艋舺,一定會想到阮經天等人演的《艋舺》那部電影。艋舺也是個古老的城區,位於臺北市西區,是臺北市發展的起點。
  • 再訪臺北艋舺龍山寺,「單身狗」必拜的臺灣最靈驗的「月老」
    但為時尚早,先去艋舺龍山寺看看去吧。其實前日晚上已經參拜過艋舺龍山寺,今天想再瞻仰下著名古寺白天裡的神採。龍山寺也因為電影《艋舺》而出名,這裡是電影中趙又廷和兄弟們拜把子的地方。華麗的山門龍山寺位於臺北市萬華,此區舊稱艋舺,故也稱萬華龍山寺或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與艋舺清水巖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這也是臺北香火最旺的寺廟。
  • 黑社會專題連載(46)臺灣黑道風雲艋舺(10)
    艋舺角頭,是臺灣社會對於現今臺北市萬華區一代的本省掛黑社會份子的泛稱。艋舺為現今臺北市萬華區的舊地名,在清治時期以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臺灣諺語所著名,意指除臺南府城、彰化鹿港以外,艋舺則為當時臺灣的第三大市街。  艋舺角頭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18世紀中到19世紀末清治時期,發生的分類械鬥,所形成艋舺角頭勢力,歷經清日治時期延續至今。
  • 【24樓影院】《艋舺》:風中秋葉,水上春冰
    「艋舺,Monga,原為平埔族語,意指小船。」這一行出現在電影《艋舺》結尾處的字幕,其含義或許已超出了艋舺本身的歷史與地理意義。何為艋舺?舊時臺灣,流傳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說,即指臺南府城、臺中鹿港與臺北艋舺,三大繁華城鎮鼎足而立之勢。艋舺位於臺北市的西南角,因航運之便曾盛極一時,民物繁庶,舟車輻輳。
  • 爐煙嫋嫋十裡香:臺北萬華龍山寺
    華西街觀光夜市(遼寧省臺辦供圖) 文‧攝影/蔡乙憐    龍山寺位在艋舺(今萬華),是臺北市早期發源地,興建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與艋舺清水巖、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臺北市定二級古蹟。
  • 艋舺,不只是一部電影名字,更是臺灣繁華的起點與另一面
    一部華麗生猛的青春片《艋舺》,讓很多人對臺灣這個有點怪怪的地名產生了興趣,「艋舺」又到底是哪裡呢?因為平埔族以捕魚為生,還將特產番薯順著淡水河而上,和漢人進行交易,後來漢人便將他們獨木舟聚集的地方也稱作了「艋舺」。電影裡的「艋舺」是個宗教信仰、各式建築極為多樣又魚龍混雜的江湖之地。
  • 延參有請第6期:臺北艋舺龍山寺書畫結緣
    這一次,延參法師來到臺北香火最旺寺廟——艋舺龍山寺,和寺院信眾遊客書畫結緣。臺北龍山寺是什麼?龍山寺在臺北市西南,臨淡水河。清乾隆三年(1738年)創建,至五年建成。其地原名「艋舺」(今萬華),為臺北市區的發軔點。所供神像甚多,主神觀音佛祖,亦稱安海觀音。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神誕,有盛大祭典。重點來了:全年免費開放!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此外,由鹿港到大陸本土的交通航程,是臺灣城鎮裡最短的。當時濁水溪由鹿港出海,亦可使船隻上溯航行。不過,鹿港後來也因港口被泥沙淤積而漸漸衰落,嘉慶中葉後,來往商船已漸改由南方的王功港,道光年間,王功港步上淤塞後塵,再改從番仔挖(今芳苑鄉)出入。同治年間,番仔挖復告淤塞,只得在光緒年間,在鹿港以西4公裡處新開衝西港。後來到了鐵路時代後,這裡的地位被臺中取代,持續至今。
  • 龍山寺分燈——臺灣臺北艋舺龍山寺
    臺北龍山寺山門萬華古稱艋甲,是臺北市的發源地,清雍正初年(1723),以晉江、南安、惠安人為主的泉州人(稱「三邑人」)最先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
  • 從大稻埕到艋舺,屬於老臺北的漫步
    花上一天從大稻埕走到艋舺,絕對不虛此行。艋舺說完大稻埕,就要說一下艋舺了,這是早在大稻埕之前的臺北商業中心和市街。而在之後的移民械鬥中,泉州同安人搬遷到大稻埕,艋舺因為通港經商,盛極一時,在清代,與臺南府城和彰化鹿港並列為三大都市,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日據時期,因為發音原因,被日本人稱做萬華,如今舊時的艋舺在行政區域上也隸屬於臺北萬華區。
  • 泉州安海龍山寺→臺北艋舺龍山寺:香火隨著安平商賈的足跡傳播
    圖/臺賽攝影師 林添福臺北市西側的萬華地區(舊稱艋舺)雖然市容較為老舊,但作為臺北最早開發的商業聚落,擁有許多古老建築與蓬勃的民間信仰活動,其中規模最大,香火最鼎盛的當屬艋舺龍山寺。艋舺龍山寺內雕有一副楹聯:「分南海支流派接安平普渡慈航超萬劫,佔東瀛勝地靈鍾文甲重修寶剎闢三摩」,晉江安海古名「灣海」,明朝改稱「安平鎮」,清朝復稱「安海」,可見該寺分靈於晉江,是安海龍山寺的支流。
  • 【艋舺剝皮寮】臺北老街區的樣子
    先說艋舺這兩個字我總覺得莫名熟悉或許是因為《艋舺》這部電影which在寫這篇推之前我也沒看過
  • 龍山寺隔壁街就是著名的艋舺夜市了
    臺北,或許是《河濱公園》裡一口一口吃著冰,又一口一口咽著眼淚;是《七裡香》的窗外,麻雀在不停多嘴;是《忠孝東路走九遍》也走不盡的曾經的點點滴滴;是在《艋舺》的暗夜裡狂奔;是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去放天燈;更多的,卻是《你不知道的事》……這些是我看過的臺北,這些又不全是我走過的臺北。
  • 《艋舺》:我們一起走進大人的世界,一去不復返
    今天寫下艋舺時,鈕承澤還卷在性侵的案件裡,實在讓我生氣和失望,我不太了解他的為人和生活,但我看過他太多作品,每一部都讓我印象深刻。《風櫃來的人》和《艋舺》尤其難以割捨,總想拿出來回味一番,是常看常新的作品。他就像賈樟柯電影裡的王宏偉,都是不像演員的好演員,身上帶著最原始的真實和普通,天然可以弱化「演」的痕跡,增加故事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