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梅州11月8日電 (楊草原 蔡欣欣)「這次參展主要是文化交流和產品推廣,我比較看中目前大陸文創產業的投資市場」。正在廣東梅州參加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的臺灣展商陳宙凡說出了他此次大陸之行的目的。
第二屆客家文化創意產品博覽會11月7日至10日在僑鄉梅州舉行,吸引海峽兩岸客屬地區的169家客家文創企業參展,其中臺灣參展企業40家,展品涉及高端陶瓷、紫砂、特色乾果食品、手工香皂、客家花布、服飾、工藝品等近20個系列。
陳宙凡在臺灣苗慄縣經營一家陶藝公司,他獲邀觀摩了去年舉辦的首屆客家文博會後,今年特地帶著融匯客家文化的陶藝品和花布製品參會。
陳宙凡告訴記者說,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萌芽於2000年左右,當時受外部金融環境影響,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問題,目前臺灣的文創產業已有一定規模。陳宙凡說和臺灣一樣,目前大陸也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企業需要從文化中尋求創意,來增加產品價值和競爭力。
在承辦了兩次客家文博會的企業負責人鍾曼紅看來,本次40家參展商有一半來自臺灣的客家人,除了尋求商機,他們更多的是一份文化的認同感。
鍾曼紅是臺灣籍商人,出生於梅州,後來去臺灣從事文化產業。臺灣的經營讓她看到了故鄉梅州的文化資源優勢和巨大的市場潛力,2003年她回到梅州創辦文化公司,開始致力於臺灣與梅州的客家文化交流。
廣東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同時梅州也是重要的「臺胞之鄉」,據不完全統計,臺灣500萬客家人中,有180萬人祖籍梅州。2011年6月,梅州成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並被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範圍。
「除了參會,也想來400年前的祖籍地看看」,臺灣「玄機壺達人」麥傳亮是位祖籍梅州的客家人,祖上在明末清初時由梅州遷往臺灣,這次他帶來了在國際上的獲獎作品「太極禪納杯」等參展。
麥傳亮自小喜愛藝術,目前已是臺灣文創領域的佼佼者。他說,近年來每年都要10多次往返大陸和臺灣之間,已先後去過北京、武漢、深圳、廈門等地參加文創產品的交流。
鍾曼紅表示,目前梅州發展文創產業的優勢是資源,欠缺的是人才。而臺灣的文創產業在理念、產品開發和運營方面優勢明顯,且臺灣和梅州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加強與臺灣的文化交流將助力梅州文創產業的發展。
以客文化為紐帶的文化交流,已讓梅州和臺灣的聯繫日趨緊密,在2012年12月梅州舉辦首屆客家文化藝術節期間,為方便臺胞參會,兩地實現了首次包機直航,並在2013年12月正式通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