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受全球疫情的影響,教育行業裡最晚開學的就是幼兒園了,目前湖北等一些省市,幼兒園老師都還在家等待開學。本來幼師的工資就是最低的,現在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隨著社會進步,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幼兒的學前教育,英語啟蒙、數學思維、興趣愛好、少兒編程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在社會培訓機構投入大量金錢和時間來學習的,錢要麼流進培訓班,要麼進了所謂「私立、貴族、雙語」幼兒園,而沒有流進國家的幼兒園,國家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也是比較低的。
從圖中可以看出,國家對幼兒的學前階段的教育經費投入僅佔8%,各領域教育經費總投入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間的分配為3255億元、19359億元、6638億元、11107億元、2200億元,義務教育由於體量最大,成為教育經費總投入最高領域,其次就是高校。
史丹福大學教授羅斯高團隊在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跟蹤後,將重心放在了學齡前,他認為孩子在3歲左右,大腦發展是最迅速的,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和窗口期,將有益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學齡前的教育投入是最划算的。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孩子在幼兒時期性格形成、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很多孩子到了小學以後就開始上補習班,初中高中的課外培訓費用更是高到離譜,一節大班課200元左右,一節一對一課500-800元左右,補習班的費用成了大多數中國家庭最大的支出。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就能接受更優質的教育,培養更專注的學習力,更活躍思維的大腦,得到更多實質性的啟蒙教育,相信孩子入學後也會更加順利地融入學校環境。那家長在補課上的投入也會減少很多。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的小孩,上的公立幼兒園,小學入學前暑假學了10多節拼音課,9月份開學進了市裡排名靠前的公立小學,結果上學幾天後發現,班上基本只有2-3個孩子沒有學過拼音和英語,緊接著11月份的期中測試就成了班上倒數第二,一個學期下來一直是班上倒數幾名,家長隔三差五地接到老師關於孩子成績的投訴、還有全班同學的另類眼光,一個剛剛入學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就產生了厭學情緒。
那麼幼兒園的老師到底教了什麼?
我們來看看現狀就了解了,雙語幼兒園的英語課很多都是和課外的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合作,一周3節課,都由機構出老師過來授課。一是教學,二是為自己的機構引流。
體育課,外包給外面的體育培訓學校,學習兒童體能、平衡車俱樂部來授課。
美術手工自己老師教一部分,外包合作一部分。
這樣一來,老師們的主要工作就成了照看孩子的日常,料理生活起居,維護和家長的關係,自己的專業特長就慢慢被埋沒了。
再加上幼兒園老師工資待遇普遍很低,也導致幼師的離職率比較高,很多幼兒園老師經常換來換去,孩子們剛適應了一位老師,沒多久又要去適應另一位,對孩子的情感發展也非常不利。
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很多家長對幼兒教育不重視,覺得學習真正開始的時間就是小學以後,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只是託管,並不期望孩子學到什麼,對幼兒園老師的敬重之情也遠遠低於小初高的老師。
日前,全國人大代表、遼寧省常務副省長陳向群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懇請率先在東北地區全面就開放人口生育政策,加大普惠性託育服務機構和學前教育機構建設投入力度,懇請對幼師隊伍建設進行總體規劃。
希望在未來,幼師這個職業能得到很多的社會重視,通過更多的調整和改善來增加學齡前教學的投入比重,穩定教師隊伍,提高對幼師的素質能力培養,緩解現在幼小銜接的壓力,也緩解跟多家長的壓力。期待這一天早點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