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臨時營地,兩頂塑料帳篷,幾把油鋸和斧頭,幾臺老舊的履帶式拖拉機,一套裝車用的架杆,還有那片原始林。這幾乎就是一個傳統採伐工隊的全部。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一線的林業工人爬冰臥雪、披星戴月,在興安林海中默默堅守。
2015年4月1日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這裡的伐木工即將離開歷史舞臺。對於這項保護森林的舉措,我們當然感到欣慰;不過,林業工人幾十年如一日的艱辛勞動以及他們對國家建設的貢獻,我們不該忘記。
↑星辰未落,內蒙古根河林業局的採伐工人們開著拖拉機上山。大興安嶺的冬季白晝很短,工人們早上要冒著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氣溫摸黑上山。
↑三月已近中旬,內蒙古根河林業局伐區依然白雪覆蓋。由於林區夏季溼地遍山、蚊蟲奇多,採伐作業只能在冬季進行,半米深積雪下的倒木、溝渠難以探別,走起路來深一腳淺一腳,既費體力又易受傷。
↑採伐作業時刻伴隨危險,如果不能準確判斷樹的倒向,稍有偏差就可能出現「掃堂腿」、「吊死鬼」、「劈柈子」、「搭掛樹」等危情。
↑樹木採伐後,大多用拖拉機拉到楞場(伐區匯集和轉運木材的場所)集中裝車運出,這道工序行話叫做「集材」。
↑馬匹曾是「集材」的主要工具,這種集材方式叫馬拉套子。在林區,養馬師傅都很愛惜馬匹,只牽不騎。
↑在內蒙古根河林業局902工隊楞場,一名運材車司機站在車頂上指揮裝車。運材車司機每天凌晨三四點發車趕往工隊,空駛而來,滿載而歸。
↑804工隊的廚師喊工人們吃午飯。804工隊是根河林業局保障條件最好的一個,配有宿行車、餐車,能吃到正經的饅頭;而條件差的工隊吃的饅頭更像是麵疙瘩。
↑804工隊隊長劉寶柱接聽家人的電話。孩子又發燒了,可他還要在山上呆上幾天才能回家。
↑在902工隊營地,伐木工人胡德新(右)協助隊長計算採伐量。
↑一名履帶式拖拉機司機在回到營地後修車。拖拉機操作手每天早出晚歸,他們長期在高噪音環境下工作,逐漸養成了大聲說話的習慣。
↑804工隊的一名工人晚上躺在床上玩手電筒。大興安嶺的寒冬裡,陪伴林業工人的除了冰雪還有難以打消的寂寞。
↑902工隊的工人在帳篷裡借著頭頂的燈光縫補鞋襪。一線的林業工人很多都會針線活。
↑伐木工隊一個冬天要轉場三四次,因此只能搭建臨時性的帳篷,甚至為了節省時間把地板當成床板用。
(這段視頻簡單記錄了採伐工隊的生產生活,建議Wi-Fi環境下觀看)
在大興安嶺,像這樣的伐木工還有很多。今冬是最後一個這樣的冬天。待到林間新綠後,興安林海的伐木工在這片大森林中的汗水、足跡和奉獻,都將成為每個人記憶深處密密匝匝的年輪。
攝影/攝像:張領、李任滋
編輯:張傳奇、劉金海、呂帥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新華社發布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