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為人處事時,不可透支「人情」 應把握時機,自我約束

2021-01-19 第一媽媽學派

《易經》:為人處事時,不可透支「人情」 應把握時機,自我約束

在當今時代,如果你想真正取得優異的成績,很難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實現。無論是生活還是職業規劃,都需要朋友的幫助。藉助別人的力量加上引導和推薦,你才能真正找到正確的方向,走上徵途。

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別人的幫助,即使世界很大,也很難有合適的生存方式。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別人為什麼要幫你?其實有兩個答案:第一是人情,第二是你有價值。只有你有價值,人脈廣,你的人生才會走得更穩更好。

但是,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很多事情不是一個人的,它們是連續的,或者說你的人生需要遇到很多事情。如果每次都需要用親人朋友來處理這件事,那麼如果有一天你的人情透支了,可能就很難回頭了,甚至會失去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人脈。

解決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本是一切都要適度。

當你向朋友尋求幫助時,你必須先看看你和你的朋友之間的相互感情,然後再決定是否向他尋求幫助。

如果關係一般,有一些小問題是他可以解決的。最好不要用這種關係。還不如把人情用在刀刃上萬不得已,儘量少找別人幫忙,免得提前用完人情,再找他幫忙就很難了。

而且每次找他幫忙,一定要記得幫他一個忙。比如你找別人幫忙,一定要記得請別人吃飯或者給別人準備點東西。否則你們的友誼會更深,幾次之後很容易失去這種信任。這份人情債會抵押在那裡,總會讓你受不了。

有這麼一件事:一個人經營一本雜誌,但是財力不雄厚,公司人少。他需要一些作品放入雜誌,於是開始用人情邀請一些作家的稿件,他希望無條件的邀請他們,也就是免費。

因為和一些作家關係不錯,很多作家一開始都給他面子,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那些作家真的受不了了。其中一位作家對他說:「我們曾經是朋友,所以幫你寫過幾次,但你不應該總是採取這種狀態。不是你的錯,而是你透支了你的人情,對你很不好。」

透支人的感情沒有不好的結果也是這樣的道理,但對自己絕對沒有好處,因為一旦你完全透支了人群,就意味著你們的情份破裂,你們的緣分消失。以後你再遇到問題,他只會躲著你。

如果你不了解這些問題,很容易去找同學、親戚求助,你會發現自己會逐漸成為一個被忽視的人。即使你有問題,別人也不會伸出援手。所以,只有事先適度把握「人情」,才能給自己的未來留下好的空間。

在我們中國,情分從古至今都是我們最看中的傳統禮儀,並將此著書流傳至今!而歷史上的偉人更是懂得如何利用人脈來成就大業,

在古書中《易經》有這麼一句話:六四:艮其身,無咎。

這當中「艮」的意思是止息、歇息、引申為保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引退保身,沒有災禍。引退保身,就是說人的注意力應該全部集中在自身安危上面。那這個數字「六四」指的就是腰以上的身體部位。六四又屬於陰爻陰位得正,表示停止在應當停止的場所,能夠自我控制。簡單來說,這句話就是說我們每個人要把握好時機,能夠自我約束,做到適可而止。這點放在人情上,我認為很適用。

關於人情,很多朋友會說,「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不要欠人情,因為人情太難還了。」但是,免不了有用錢解決不了的事情,人情就顯得很重要了。

其實,除了受贈者過度透支人情,還有施恩者過度透支。就比方說,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幫了別人的忙,就覺得自己有恩於別人了,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但是往往適得其反,非但沒有增長人情值,還會遭人嫉恨。

社會學家霍曼斯曾經提出一個「社會交換理論」,他指出:「任何人際交往,其本質上就是公平交換。只有交換過程達到互惠平衡時,人際關係才能和諧。」所謂和諧就是「不越界」,也就是剛開始和大家說的《易經》當中的「六四」,能夠及時約束自己,及時引退保身。不能過度透支別人給我們的饋贈,或者說自己給別人的幫助。

大多數人眼中,《易經》是一部算卦佔卜的書,不過這本書的作用可並沒有那麼簡單,對於中華文化之精華,他可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指導人生的巨作。這本書上知天文下至地理,蘊含了人情世故以及有古至今的真理。

《易經》是中國古來最具智慧的玄學經典,「六經之首,大道之源」,高深莫測,蘊含著人間的至理,是儒家、道家共同的經典。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臨終前告誡:「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

曾仕強說:「你越早讀《易經》,受用的時間就會越長。」人生困惑時,讀讀《易經》,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人這一生真的都應該好好讀一讀《易經》,感受一些其中的大智慧,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很多朋友在讀《易經》的時候抱怨文言文的晦澀難懂,所以在這推薦大家讀這本《圖解易經》。

這本書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對那些難懂的卦辭都用了白話文詳細的翻譯了。

裡面還有注釋和插圖,結合實際例子,分析問題將那些抽象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從中領略到許多古人的智慧。

這樣充滿智慧的書籍一套才99.9元,兩包煙錢就能讓我們學到受益終生的大智慧,何樂而不為呢?

寫在最後

如果你總是困惑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找不到答案,那麼你需要把這本書抱回家讀一讀了,因為它會給你想要的期待,也能給你解疑答惑!

願你:保持善良,活出鋒芒!

文|結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今日話題:那個總是善良的你,現在還在被欺負麼?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易經:少說話,自我養正,積累到一定程度,好的時機才會出現
    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合適的時機,順勢而為,則事半功倍。《易經》頤卦,告訴我們:少說話,自我養正,積累到一定程度,好的時機才會出現。1、時機未到,要自我養正。《易經》說:「頤,貞吉,養正則吉也。」當你下定決心,開始做一件事,可並不順利,總是出現一些事情牽絆你,阻礙你,讓你無法施展自己的能力。出現這些徵兆,說明時機未到,要耐心等待,自我養正。如何養正?
  • 易經:少說多練,自我養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機就會成熟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適當的時機,順勢而為,將會事半功倍。易中的頤卦,告訴我們:少說,自足,積聚到一定程度,時機就會成熟。1,時間還沒到時,要好好養正。有了這些跡象,說明時機尚未到,要耐心等待,自強不息。2,怎樣養育孩子?《易經》說:「君子慎言,節食。」少說話,沉悶地做事情,專注於你的目標。
  • 順時而動,把握時機
    《史記·老子列傳》裡記載說,孔子也曾得到過老子的勸勉,老子對孔子說「待時」是目前最好的作為。君子得其時,則駕(進):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退而等待),時機的重要性在此話上得以體現出來。易經裡的話是這樣告誡人們的:「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 易經忠告:領導者須善於把握機會,果斷抓住,不因猶豫而喪失良機
    其次,作為一個領導者除了寬容、有氣量與群眾打成一片外,還應用嚴格的紀律來約束下屬,這就象軍隊一樣,卦日「師出以律,否藏兇」。意思是說,軍隊應有紀律,沒有紀律的軍隊是烏合之眾,遇戰事必遭失敗。領導一個部門也是同樣道理,一個領導者應制定嚴格的紀律來約束下屬和自己,法令嚴明,獎勤罰懶,不徇私情,如此才能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協力,搞好本部門的工作。領導者還應掌握一條技巧就是辦事果斷,不拖泥帶水。卦曰:「田有禽,利執言,無咎。」意思是說,田中進了禽獸,應該立即拿住,不能優柔寡斷。
  • 《易經》夬卦:一個人的堅決果敢行為,應是「決而能和」
    人在看到這種現象時,要勤於幫助別人,援助他人,對於弱勢群體,要樂於布施,儘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們脫離困境。而不因自己取得了一點成績而自以為是自命清高,也不要因為自己獲得了一點成績而居功自傲,這些行為都應當予以避忌。《福布斯》中國榜上的大部分人都為人溫和謙遜,樂於做慈善,身體力行去幫助他人,服務於社會 。
  • 「適時」恢復,把握時機很重要
    在運動員疲勞達到一定程度時,應適時採取有效的恢復措施,使運動員的機體得到充分的恢復和提高。無論在訓練後,還是比賽後,適時恢復都不可少。為什麼要適時恢復?調整和恢復,把握時機很重要需要注意的是,相當一部分的訓練是在適度疲勞時進行的,如果剛出現疲勞就要調整恢復,疲勞對身體的刺激達不到一定深度,因而無法實現更高水平的適應與提高。但在疲勞下堅持訓練的「度」該如何把握,需要經驗積累。
  • 易小惠:學習易經就是在修行!
    易經不僅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做學問、看天文、看地理,而且告訴我們必須按照自然規律的法則做事,所以說,易經是一部偉大的、不朽的著作,我們有必要好好學習易經。我覺得學習易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領悟。
  • 做人做事要恰如其分,把握好一個度,就等於把握好了自己整個人生
    所謂適可而止,也叫做掌握分寸,或是把握好一個度。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態度、一種方法,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哲學。換而言之,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為自己留下幾分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要適可而止。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分寸,老老實實地承擔著「科學家」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身生命的價值。愛因斯坦的風神才思,實屬罕見。我們應該學習他的人生態度,失意時不灰心氣餒,得意時不忘形,過分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亦為之—這是完全能夠做到的。
  • 易經說:與人聊天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福氣越來越好
    易經說:與人聊天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福氣越來越好俗話說:出言有尺,戲虐有度。凡事要三思然後言,別「口無遮攔」,否則得罪了人,本人還不曉得。遇到什麼樣子的人,就說什麼樣子的話,說話要有選擇,給人留餘地,千萬不要「盛氣凌人」。
  • 易經:決定一個人財富的,不是勤勞也不是努力,早明白的人早成功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評價中國的《易經》:「知識經濟正在改變我們的時代,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帶給我們巨大衝擊的這次革命,實在受惠於中國古代的偉大經典《易經》。」《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也是人生問題的「答案之書」馬雲曾說人生的重大決策問《易經》,諸葛亮精通易學眾多分支,創作「八陣圖」,用於排兵布陣,魯迅曾說,不讀《易經》,就讀不懂中國文化、在中國社會生存的道理。
  • 夜讀丨《易經》中三條「吉兆」,悟透一條,也可福氣綿綿
    古人云:「《易經》之重,在於包羅萬象,點透世人。」《易經》被譽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綱領,蘊涵著樸素深刻的自然法則和和諧辨證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我們常說「以史為鏡」,讀懂《易經》中的這三點,就會越努力越幸運,更可讓自己活得更通透,福氣綿綿不絕。順天應人,適時而動《周易》有言:「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夏桀、商紂暴虐無度。
  • 為人處事中這樣做,你也可以受人尊重
    為人處事中與人相處要講原則,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要想別人尊重自己,先要尊重他人。人不如己尊重別人,己不如人尊重自己,無論身份地位如何,尊重別人與自我尊重一樣重要,都要尊重他人,是人感到他在你心目中是受歡迎的,從而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既然產生愉悅感他也會尊重你。
  • 「錢多不住東廂房,無錢不與娘家忙」,一語戳破人情本質!要注意
    「錢多不住東廂房,無錢不與娘家忙」,一語戳破人情本質!要注意 人類歷史最早的文明是巫術文明,而八卦文化便是巫術文明的產物。自此,中西文明便分化出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們現在重新審視自己的文明,就必須尋根究底,不僅僅需要把握文明源頭的特徵,還需要把握它產生的作用。
  • 《易經》乾卦:潛龍勿用。悟透可助您東山再起
    《易經》是我國千古奇書,位居群經之首,從古至今,都對世人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許多人還把《易經》智慧用於工作、經商或者生活當中,為自己的人生指點迷津。《易經》總共64卦,其中第一卦「乾卦」中有辭曰:潛龍勿用,悟透可助您東山再起,人處低谷時不妨一看。
  • 易經忠告:與人閒聊時,建議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真有理
    易經忠告:與人閒聊時,建議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真有理《易經》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廣大精微,包含宇宙萬象的一切道理,被稱為「大道之源」 「群經之始」。《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算命的書,但是人們發現,這本書裡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易經告誡:與人交談時,關係再好也少說自己這4件事,非常有道理俗話說:出言有尺,戲虐有度。
  • 《易經》:不斷完善自己,是人生必備的素質
    本文由【墨書國學】原創,品讀《易經》智慧,學習古人文化。《論語》之中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一句話就是孔子的學生曾參說的「三省」的名言,意思就是說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平時有沒有溫習老師傳授的知識?
  • 易經告訴你怎麼積攢福氣:與人交談時,切記少說自己這「3件事」
    《易經》曾被認為是關於一本迷信八卦的書,被痛批是「迷信的源頭」。但是經過仔細研讀,我們會發現:《易經》將人的修養修性,以及在人生不同階段怎麼處事都講到了極致,也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自古以來,很多學者都非常關注《易經》,但凡是研究《易經》而卓有成就的人,都是經邦濟世的大人物: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朱熹集北宋以來易學之大成,親自註解《易經》。
  • 易經大有卦自然原理解析
    《易經》讀象言卦第014篇《序卦傳》云:與人同者,物必歸之,故受之以大有……就是說,大有卦是有同人卦發展而來,是與人攜手合作同行之後,而開創的事業新局面,所以卦與卦之間,卦氣時刻都在發生變化,在變與不變之間,尋得一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來,才是法自然的妙趣機緣!
  • 天下第一奇書,《易經》的智慧
    自伏羲氏作八卦至易經成書約三千多年的歷史,周易「時歷三古,人更三聖」,上古時期伏羲一畫開天地,始作八卦易經;到了中古之時,周文王被囚羑裡,演繹出六十四卦;下古時期,孔子韋編三絕,用文字闡述了易經,稱之為「十翼」,意思是給易經插上十隻翅膀。
  •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把握分寸,熟不逾矩
    平兒是王熙鳳的心腹丫鬟,卻跟主子脾性、處事有著雲泥之別。 王熙鳳行事潑辣,平兒卻脾性純良、善體人意。 平兒從不弄權仗勢欺人,心懷悲憫,同情與她地位相仿或更低的奴婢。 在茯苓霜和玫瑰露事件中,她勸鳳姐「得放手時須放手」,讓柳家母女免去了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