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擁堵費」治交通擁堵?北京市交委稱將研究論證,專家怎麼說

2020-12-12 騰訊網

明年1月,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新政將要正式實施。與此同時,「北京徵收擁堵費」的話題再次被提上日程——北京市交通委也在近期回應,將進一步對其研究論證。

所謂交通擁堵費,是指在交通擁擠時段,對部分區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費用的價格調節手段。在新加坡、英國倫敦都有推行,在國內也有一些城市提到過「徵收擁堵費」的說法。

關於擁堵費具體界定和標準,在國內尚無定論。紅星新聞採訪專家和業內人士,了解到目前國內業界對「擁堵費要不要實施」,依然存有爭議。

時至今日,對於擁堵費,我們是否準備好了?時機真的成熟了嗎?

研究十年,至今未有定論

早在2010年底,北京市就對緩解交通擁堵向社會徵求過意見,最終匯集28條綜合措施,其中有提到「建設交通擁堵收費管理系統」。與此同時出現的,還有搖號和限行政策。

此後幾年,關於「擁堵費」的討論一直未斷,但想推進落實並非易事。

△北京

2013年,時任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溫惠敏在一次採訪時提到了推進該問題的難度,她指出,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程,不光涉及到工程技術方面的問題,還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對居民怎麼處理,包括把某個地方設了擁堵收費之後,可能會把交通流引到別的地方,該怎麼應對這些問題等等。

2016年,在北京政協的霧霾治理協商會上,北京環保局和交通委等部門表示,初步制定交通擁堵收費政策方案和技術方案,正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論證階段。對於徵收標準,在當時也有專家建議,日收費20-50元。但市交通委發言人在次年兩會時又表示,擁堵費政策的實施還沒有時間表,政策涉及面大,政府將會慎重研究。

在民間,對「擁堵費」的態度各異。2010年的那次徵求意見稿中就出現了不同聲音,有人認為「適當收擁堵費比單雙號靠譜,用經濟槓桿的方法緩解擁堵是相對公平的辦法。」但也有人不贊成,「按中國的國情,不要和其他國家做比較。」

北京並不是國內唯一一個想要推進「擁堵費」政策的城市。2013年,廣州市交通委對外發布,對「擁堵費」儲備研究項目進行公開招標,但最後該項目也擱置了。廣州市交通運輸研究所信息模型部部長蘇步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總結原因,「一些最關鍵的元素,比如實施時機、實施範圍、需要的技術手段等都沒有得到研究性的成果展現」。

十年過去,擁堵費的相關推進是否迎來了好時機?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毛壽龍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的採訪時表示,他認為現在推行擁堵費依然有難度,而「擁堵」仍是全球大都市的通病,這個問題目前「無解」。

國外已有經驗教訓,收費不足以支撐「擁堵費」政策

毛壽龍認為與過去十年相比,優勢在於「技術已不再是難題」。「大數據可以很精準的解決這些,車是幾點幾分進去的,哪些路段堵著,這些都很容易監測到。」

事實上,早在2011年,就有網友致信北京市交通委,建議「尖峰時段道路擁堵費」——哪一段道路出現擁堵,就開始收那段道路的費,直到不再擁堵時,停止收費。如今依靠技術,這類建議的實施也可以成為現實。

城市智行信息技術研究院院長沈立軍也認為,當下技術成熟確實為推行「擁堵費」政策提供了外在條件。除此以外,他認為民意和政府的研究深度較之前也有了明顯改善。「對於常年受擁堵其害的人,可能更容易接受一點。另外關於擁堵費的討論,政府也持續了很久,我相信這些研究也會更深入。」

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做好了推進這項政策的準備?沈立軍表示否定,「緩解交通擁堵應該綜合施策,如果單純說擁堵費來緩解擁堵,我認為是治標不治本的。」

關於擁堵費到底能為緩解擁堵帶來多少效果,沈立軍指出,大家對這個事褒貶不一,沒有統一意見,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結論。「出臺這個政策是為了緩解擁堵,但能不能緩解都沒有達成一個共識,它出臺的支撐肯定是大打折扣的。這也是很多城市提過但都猶豫的原因。」

靠收費來改善擁堵,局面並不明朗。毛壽龍舉例,以往實行過限行、停車費上漲等措施,但目前情況來看,擁堵情況並沒有得到有效緩解。「這些措施可能會在短期內有效,但並不是長效手段。」

比起推進「擁堵費」,毛壽龍更傾向於無為而治,靠老百姓自行選擇出行方式,「趕時間的人自然會選擇更有保障的公共運輸。」

在接受採訪時,毛壽龍和沈立軍都不約而同提到了倫敦這個例子。早在2003年,倫敦就採取了對市中心車輛徵收「交通擁堵費」,目前卻陷入「越收越堵」的尷尬境地。

原因在於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收費無法降低出行頻次,同時推行擁堵費的管理系統升級,每年市政府要為此付出高昂開銷,但這些並沒有帶來預期的路面暢通。

如果說國外可借鑑的經驗,沈立軍認為新加坡模式中區域化、階梯化的收費都值得參考。但考量擁堵費的維度是否重點關注技術、收費政策就可以?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當我們討論擁堵費時,我們應該先考慮什麼

沈立軍的團隊經常在各地與政府聯合做交通方面的調研,他發現擁堵現象早就不是一二線、省會城市的「標配」,特別是近5年來,擁堵已經成了全國各地的共性問題。更多時候,往往一個城市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但緩解效果依然甚微。

沈立軍強調一點:治理擁堵絕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同時他也在反思一個問題,「很多城市都在治理擁堵,但為什麼效果不好?」

他指出關鍵原因在於——小運量的私家車出行量大,而大運量的公共運輸在大眾出行裡還沒有佔到主導。

這幾乎是業內公認的理念:優先發展公共運輸對治堵是有益的。國外例如底特律的城市發展也被證明,過度發展小汽車交通,會給城市生活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

「治堵主要還是靠需求調控,」沈立軍解釋,「但需求調控不是抑制小汽車出行,最主要還是要改變人們的出行需求、儘可能選擇公共運輸。」

總結下來就是「一抑一揚」——抑制私家車的擁有和使用,鼓勵公共運輸。這也被沈立軍視為前置手段、考慮擁堵費的先決條件之一。

以新加坡舉例,「他們對於私家車的擁車成本是非常高的,從購買、使用、停放,到整個車輛的報廢,每一個環節幾乎都有相應的費用出來。再配合城市裡的公共運輸。整體治理擁堵的效果會好。」

沈立軍指出,這也是國內在設定「擁堵費」時需要考慮的維度:要有前置手段,並不是單純思考收費問題。

目前地方政府僅在汽車擁有後的使用環節有決策權力,這種條件下若出臺擁堵費的相關政策,效果會不會好?沈立軍認為還需要看到更多的研究或模型來支撐,而國外已經有先行先試的經驗和教訓。

但以擁車成本為例,沈立軍認為有些問題單靠地方政府之力很難解決,還需要國家層面在稅收政策、汽車產業架構體系等多方面支持。「治堵還是一個需要系統考慮的問題,若單純是地方政策,恐怕效果會打折扣。」

紅星新聞記者 王田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相關焦點

  • 徵收擁堵費,切莫把「免費擁堵」變成「花錢擁堵」
    北京市交通委日前表示,在就小客車數量調控政策優化方案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過程中,有不少群眾建議出臺徵收擁堵費和發放郊區牌照等政策
  • 如何解決擁堵?這7個城市,早就提議「擁堵費」了
    作者:公子不悔01擁堵費這個話題,最近又被北京帶熱了。北京市交通委近日表示,對於擁堵費和郊區牌照等其他政策建議,市有關部門將結合落實城市總體規划進一步研究論證。目的,當然是解救交通擁堵,緩解大城市病。北京的擁堵,即便你沒來過,也應該耳聞過。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什麼都堵,地面交通擁堵,地下交通擁擠。沒辦法,北京人多車多。汽車保有量,北京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末達到了近600萬輛。
  • 治理擁堵收費不是殺手鐧
    北京即將徵收交通擁堵費,以及將擴大限行範圍等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媒體和北京市民的關注和爭論。針對此次北京市徵收交通擁堵費的可能性,中國人民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毛壽龍表示,目前基本已經具備徵收條件,但如果老百姓反對的聲音比較普遍,那麼出臺措施的可能性就會比較謹慎。
  • 經濟日報:徵收擁堵費,不能議而不決
    來源:澎湃新聞經濟日報:徵收擁堵費,不能議而不決來源:經濟日報北京市交通委日前表示,在就小客車數量調控政策優化方案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過程中,有不少群眾建議出臺徵收擁堵費和發放郊區牌照等政策對此,北京市有關部門將結合落實城市總體規划進一步研究論證。或許是因為有「擁堵費」這樣的敏感詞,消息一經發布,蹭地衝上熱搜引發熱議。10多年前北京就提出過要徵收擁堵費,但沒有下文。事實上,這不是北京首次討論擁堵費問題。10多年前北京就提出過要徵收擁堵費,但後來沒有了下文。
  • 北京道路擁堵費有望施行?全國7地區曾提徵擁堵費,均以失敗告終
    更是因為當時的技術手段過於薄弱,徵收擁堵費很難實現,但是近些年科技發展迅速,通過科技手段徵收擁堵費輕易即可實現,再加上部分人群的大力推崇,擁堵費還是很有可能被提上日程的。之後更是在2010年12月13日徵求民意過程中,再次提到道路擁堵費,稱「研究重點擁堵路段或區域交通擁堵收費,擇機實施」,但是由於眾網友的一致反對,導致道路擁堵費再次擱淺。
  • 擁堵費再次被專家提及,真要落地實施,意味著用車成本又要上升?
    汽車作為常見的交通工具,給人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要面對它所帶來的問題。現在會開車的人逐漸上升,汽車的價格卻在逐年下降,基本上有經濟條件的家庭,都會選擇購買一輛,方便日常的出行。但是,只要你買了汽車,都會產生用車費用。
  • 經濟日報:徵收擁堵費 不能議而不決
    摘要 【經濟日報:徵收擁堵費 不能議而不決】北京市究竟要不要收取擁堵費?收取擁堵費能否真正緩解擁堵?多方圍繞這些核心問題,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很難說,反對者沒有情緒化的因素。但如果我們冷靜下來,多些理性思考,答案或許就會清晰地呈現出來。
  • 廣州市交委出臺計程車駕駛員新規: 司機議價繞道將被翻倍記分
    針對市民的疑問,廣州市交委副主任餘浩然回應稱,價格調整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司機收入和司機的營運積極性,可緩解司機不願意去一些擁堵路段,不願意去一些長距離區域的問題。但提升服務質量還需「標本兼治」,交通部門將進一步加強行業質量的監管,提升服務質量。
  • 深圳:晚高峰平均時速26公裡以上 擁堵指數低於其他一線城市
    《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健康榜》,自7月23日深圳恢復限行外地車以來,深圳的城市路網高峰擁堵延時指數穩定排在全國第20至40名之間。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始終把治堵作為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發揮「智慧」力量,秉承「繡花」精神,聯動社會各界,創建精細化和科學化的城市交通管理體系,打造城市治堵的「深圳標杆」。近年來,深圳積極推動建立交委「宏觀治堵」、交警「微觀治堵」並行的互補機制。
  • 上海如何告別擁堵 慢行交通創新理念受推崇[圖]
    比如平均10分鐘走完的路,在某城市需要花30分鐘才能走完,那麼其擁堵延時指數就是3.0。數據顯示,上海的擁堵延時指數為2.16,出行平均擁堵時長15.73分鐘,平均速度21.69公裡/小時。  對於這份報告,邵丹認為應客觀看待,「基於大數據的調查確實是我們今後研判交通問題的一個大方向,但它也說了,樣本是使用地圖導航的駕車者,所以這個排名反映的並不是整體、綜合的交通狀況。」
  • 南方黨建研究專家觀察團調研「廣州交通黨旗紅」,探尋廣州交通的...
    南方黨建研究專家觀察團調研「廣州交通黨旗紅」,探尋廣州交通的「紅色密碼」 2020-07-10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報告:去年全國主要城市交通擁堵程度下降,南通交通最健康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戴姆勒可持續交通聯合研究中心等權威機構共同發布《2020年度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首次對外發布「全國十大熱門上班路」榜單,其中北京市「龍域西一路-西二旗北路-後廠村路」駕車上班熱度最高,排名第一。
  • 擁堵延誤跳港!船公司在南非大港開普敦加收擁堵費
    搜航網獲悉,南非大港開普敦(Cape Town)貨櫃碼頭正陷入嚴重的擁堵,船舶停靠延誤長達一周,這迫使服務於南非貨櫃運輸線的船公司重新設定航行時間表,並對託運人徵收港口擁堵附加費。日前,船公司CMA CGM宣布,將對開普敦的乾貨貨櫃和冷藏貨櫃收取擁堵費,550美元/20尺櫃,1100美元/40尺櫃,7月1日生效。
  • 關於擁堵費等...
    12月7日,《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暫行規定》和《實施細則》正式公布。增加以「家庭」為單位的搖號新規,同時提出,推動個人名下第二輛及以上的小客車有序退出。針對市民關注的2021年小客車配置指標數量,北京市交通委表示,明年小客車配置指標數量計劃不作調整,仍為10萬個,其中,普通指標4萬個,新能源指標6萬個。
  • 研究活動 | 研究會組織宋華琳、鄭雅方等專家對北京市現行疫情防控相關措施文件進行評估
    根據北京市依法治市辦、北京市法學會工作要求,近日,北京政府法制研究會、北京市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組織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宋華琳教授
  • 北京市交委公布共享單車監督情況:ofo被立案調查 哈羅違投車輛
    來源:中國科技新聞網中國科技新聞網5月27日訊(元一)5月27日上午,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在官網上發布《關於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行業2020年第一季度運營管理監督情況的公示》。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交委「點名」批評兩家企業在車輛報備上的問題。其一是哈囉單車企業存在嚴重違投車輛情況。「3月21日-24日,市停車管理事務中心聯合各區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管理部門開展車輛報備情況專項抽查核查工作。核查結果顯示,哈囉單車存在嚴重違投情況,車輛報備率僅為6.5%。市交通執法總隊已就此違規行為展開後續調查。」公告顯示。其二是青桔單車企業存在嚴重車輛數據造假。
  • 上海交通大學召開應急管理學科論證會
    5月7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應急管理學科論證會在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舉行。清華大學薛瀾教授,武漢大學丁煌教授,四川大學姜曉萍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徐曉林教授,浙江大學鬱建興教授,復旦大學竺乾威教授,西安交通大學朱正威教授作為評審專家線上參會。
  • 英國港口持續擁堵,船公司跳港並收取附加費!
    英國港口近來持續擁堵,據悉英國託運人正在受到貨櫃運輸臨時運力減少的打擊,因為最近有許多船隻跳港英國港口,並且減少了停泊時間。然而,據海洋聯盟合作夥伴COSCO的一份客戶諮詢稱,在擁堵的情況下,這艘船似乎沒有卸下所有進口貨櫃就駛離了英國港口。「 CMA CGM Jacques Saade已經將剩餘的進口貨櫃運走,這些貨櫃將在第二次停靠時卸貨,目前預計到達時間為11月15日,可能會有變動。」客戶諮詢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