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覺得我們太陽太小了,老問:宇宙中有沒有直徑超過1光年的恆星?我可以肯定乾脆回答,沒有。為什麼呢?我們一起來討論。
恆星穩定的前提是內外壓差的平衡。
天體由於自身巨大質量形成的引力向心壓力,內部的高壓和高溫點燃了熱核聚變,持續進行的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以電磁輻射的方式向外傳播,由此而發光發熱,這就是恆星。恆星中心核聚變巨大輻射壓,抵禦住了本身質量的引力向心收縮壓,使其內外壓保持一個平衡穩定狀態。
這種平衡能夠維持多久,決定了這顆恆星的壽命有多久。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這顆恆星就會變得極不穩定,無法維持恆星的穩定狀態,很快就會解體。研究證明,恆星壽命長短完全取決於質量,質量越大,壽命越短;反之壽命越長。
恆星有一個質量最小下限,這是因為天體沒有達到一定質量,核心部分的壓力和溫度達不到點燃核聚變的條件,就不會成為恆星。這個質量下限是太陽質量的0.8%左右,相當木星質量的80倍;恆星的質量上限就是「愛丁頓極限」,現在認為約300倍太陽質量。
因此,恆星上限受「愛丁頓極限」限制。
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數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爵士,是最早接受並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科學家,為了驗證愛因斯坦認為光線經過太陽時,會受到太陽引力而彎曲的預言,他於1919年5月率領一支科學考察隊遠涉非洲觀測日全食,驗證了這個預言的正確,引起了世界科學界轟動,廣義相對論從此聲名鵲起,成為物理學界頂級基礎理論。
「愛丁頓極限」理論就是愛丁頓爵士創建的。這個理論認為,在球對稱前提下的天體,輻射壓力不能超過引力承受的光度上限。所謂光度上限,就是輻射壓上限。恆星質量越大,核心受到的壓力就會越大,在這種壓力下,核聚變就會越劇烈,這樣形成的輻射壓就會越大,超過了上限值,輻射壓就會將外層物質衝散,恆星就難以將外圍物質聚攏,恆星就會解體。
人們開始認為,恆星質量一般不會超過太陽質量的150倍。隨著對宇宙恆星觀測的深入,發現宇宙中存在不少大於太陽質量150倍的恆星。不過這些恆星都處於不穩定狀態,外圍物質不斷逃逸,驗證了恆星質量的確存在一個「愛丁頓極限」。
迄今發現最大質量的恆星是r136a1,其質量達到太陽的265倍~315倍,這說明宇宙中最大質量恆星可以達到300個太陽質量。
觀測發現,r136a1外圍物質極不穩定,幾十萬年間已經逃逸流失了相當50個太陽質量的物質,而這顆恆星的年齡才有170萬歲,由此說明這種大質量恆星幾乎是一誕生,就處於極不穩定狀態。
r136a1的直徑約太陽的28.8~35.4倍,即便按照太陽35倍計算,直徑也只有4900萬千米。1光年尺度為9.46萬億千米,r136a1的直徑只有1光年的約2萬分之一。
一般來說,恆星演化後期中小質量恆星膨脹得更大。
一些質量遠低於r136a1的恆星,但由於其密度小,因此體積很大。迄今發現最大體積恆星史蒂文森2-18,直徑達到太陽2158倍,也就是約30億千米,即便如此,也只有約3153分之一光年。這顆恆星相當100億個太陽的體積,可以裝下1.3億億個地球;盾牌座uy的直徑達到太陽的1708倍。
但這些最大體積恆星質量反而不大,如史蒂文森2-18隻有太陽質量的17.9倍,而盾牌座uy只有太陽質量的10倍。這些質量在太陽8~30倍之間的恆星,演化後期會有一個紅超巨星階段,外圍質量逐漸流失,很不穩定,超新星爆發是它們最後結局,中心會留下一個緻密的中子星。
海山二的質量是太陽的120~200倍,已經處於極不穩定的演化後期,隨時都有可能爆發。但其直徑也就是太陽的240倍左右,比前面說的史蒂文森2-18和盾牌座uy小多了。中等質量恆星在早期主序星階段體積並不大,只是演化後期才會膨脹。而更大質量恆星反而等不到膨脹到很大,就因為中心劇烈的熱核反應失控而爆炸了,中心會留下一個黑洞。
那麼,恆星質量雖然有限制,體積可以無限放大嗎?
這是肯定不行的。實際上史蒂文森2-18和盾牌座uy等恆星的體積已經大到極限了,它們表面引力已經很小很小了。這一點,通過恆星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就可以看出。
重力加速度計算公式為g=GM/r^2,其中g為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單位為m/s^2;G為引力常量,取值約6.67x11^-11N·m^2/kg^2;r為天體半徑,單位m。
根據公式計算,太陽表面重力加速度為275m/s^2,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為9.8m/s^2,而盾牌座uy表面重力加速度只有約0.0009m/s^2,比地球小10000倍。而這顆恆星密度只有太陽密度的4.5億分之一,地球密度的約18億分之一,比地球地表空氣密度還小數十萬倍,這樣的恆星依靠引力已經很難拉住表面活躍氣體流失了。
事實上這種恆星本來就是演化晚期,質量正在流失的恆星。根據恆星演化規律,大於太陽質量8倍的恆星,最終等不到外圍氣體消散掉,就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把自己炸得粉碎,中心留下一個緻密的核,這就是中子星,大於太陽30~40倍的恆星,爆發後中心會留下一個黑洞。
宇宙最大的單個天體是黑洞。
像r136a1這種極大質量恆星,由於其核心核聚變劇烈程度與引力壓不平衡,導致恆星處於不穩定狀態,壽命極短,一般只有幾百萬年壽命,不會超過1000萬年。而太陽壽命可達100億年,現在已經50億歲了,r136a1壽命只有300萬年左右,現在170萬歲了,質量就已經大量流失了,因此這種恆星不可能發展到像盾牌座uy這樣體積超大的紅超巨星階段。
大量觀測驗證了愛丁頓極限理論的正確,現在天文學家們認為,恆星最大極限在300個太陽質量左右,大於這個質量的恆星無法在宇宙中存續下去。因此,宇宙中不可能存在1光年直徑的恆星。
目前宇宙最大的單個天體是黑洞。黑洞是恆星的頂級屍骸,而且通吃宇宙中的一切天體,越吃越胖,越長越大,上不封頂。現在已知最大黑洞叫SDSS J140821.67+025733.2,質量是太陽的1960億倍,其史瓦西半徑可達5880億千米,是1光年尺度的1/16。理論上黑洞質量沒有上限,今後會不會發現超過1光年直徑的黑洞呢?難以預料。
如果真有超過1光年直徑的黑洞存在,那這個黑洞的質量將超過3萬億個太陽,相當15個銀河系總質量,恐怖吧?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