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多月來,北京出現多次重汙染過程,12月7日,北京市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首次啟動。口罩成為市民的出行必備品,不過記者發現,不少市民僅習慣於在室外行走時佩戴口罩,進入室內則馬上將口罩摘下。近日,新京報記者在霧霾天走訪地鐵站、公交、商場、5星級酒店、醫院、圖書館等多處公共場所,使用兩種品牌不同的手持式空氣品質檢測儀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室內PM2.5的數值與室外接近,而在個別地鐵站內數值甚至會高於室外。專家及醫生建議市民,霧霾天除在室外需注意防護外,在室內同樣應做好個人防護。
▲12月9日22時30分許,地鐵10號線亮馬橋地鐵站外,記者手持儀器顯示AQI(空氣品質指數)數值為377。記者隨即進入地鐵站內,站臺上的AQI數值為372。
▲12月9日22時30分許,地鐵10號線亮馬橋地鐵站外,記者手持儀器顯示AQI(空氣品質指數)數值為377。記者隨即進入地鐵站內,站臺上的AQI數值為372。
日前,網上有傳言稱地鐵裡的PM2.5數值是地面的16倍。就此,新京報記者手持空氣品質檢測儀,先後到地鐵1號線、5號線、14號線東段、10號線內的多站,測試結果未出現地鐵站內高於地面16倍的情況,但由於客流量大小等不同,數值略有差異,多數地鐵站的PM2.5數值比室外稍低,也有個別站內高於室外。
12月10日上午10時許,14號線將臺站,記者手持的儀器顯示,室外的PM2.5濃度在50到70之間,地鐵站臺上該數值為167,進入車廂內部,PM2.5濃度約為171,約為室外PM2.5數值的3倍。不過,當記者換乘6號線到達呼家樓站時,儀器顯示PM2.5濃度降為70到80之間。
昨日上午11時許,西單戶外,記者手中的空氣品質檢測儀顯示PM2.5數值約為270,同一時段,在1號線地鐵西單站站臺,儀器上的PM2.5數值為244,地鐵車廂內為210。半小時後,記者隨機乘坐一趟由東單開往王府井方向的地鐵,車廂內的PM2.5數值先是顯示233.75,隨後增至279.98。
針對網傳的地鐵內PM2.5數值是地面16倍的說法,此前,北京地鐵公司曾對媒體表示,北京地鐵各條線路都有通風設備,且排風在設計上有技術標準。
京港地鐵公司也稱,其所轄線路各車站都配備有相應的通風設備,包括風機及通風管道等,並且對通風設備每日巡查、每半年進行一次全面檢修。同時,對於通風管道系統會定期進行全面清洗。
根據北京環保監測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昨日上午10時,城六區PM2.5小時濃度為266微克/立方米,12時,該數值為277微克/立方米。
昨日上午11時30分許,西單圖書大廈,不少讀者一進入書店,便立刻把口罩摘下,「感覺屋子裡面的空氣沒什麼問題,這不還有門擋著嗎。」一位讀者說。不過,記者手中的空氣品質檢測儀顯示,此時,圖書大廈內的PM2.5數值從202到240不斷變化著。
昨日上午10時許,位於王府井的新東安商場內,PM2.5數值在230到245之間浮動,與室外相差無幾。隨後,記者又來到大悅城附近的某大型健身會所,在器械場區,PM2.5的濃度約為260,跑步區的濃度則為240,10餘位市民正在跑步機上快走或跑步,大汗淋漓,一名鍛鍊者看到記者的測量結果後表示十分吃驚。「以為室內鍛鍊的話空氣會稍好一些,沒想到汙染還是這麼嚴重。」張先生說。
該健身會所一名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會所內設有有氧區,裡面空氣較好,而其他場區未設置大型空氣淨化器,只有個別區域有小型淨化空氣設備。
12月9日晚22時許,當日北京仍處於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中。記者來到緊鄰亮馬橋地鐵站的五星級Westin酒店,在一樓大廳的咖啡廳內,不少市民戴著口罩。「覺得五星級酒店各方面標準應該高一點,至少應該安一些空氣更新系統。」一名市民表示。
在Westin酒店大廳、樓道及餐廳等開放空間,中央空調通風較好,儀器顯示AQI(空氣品質指數)數值在235-270之間,在酒店的健身房內,AQI值在175-190之間,在32層的一個房間內,AQI為140左右。酒店服務人員表示,目前大廳內尚無大型空氣淨化設備,如果客人有需要,可以為客人在房間內提前安裝空氣淨化器。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表示,一般情況下,我國室內的空氣汙染狀況比室外還要重一些。
「眾所周知,霧霾是非常小的顆粒物,只要室內封閉得不是特別嚴密,在室外霧霾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會慢慢地滲透進室內,導致內外的汙染程度差別不大。」王庚辰說。
2014年11月至今年1月,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清華大學建築環境檢測中心等單位曾聯合發起北京室內空氣品質調研,張林是這一調研項目的負責人。調研組收集了北京市407名志願者累計11萬小時的室內數據,公布了《室內空氣品質調研的數據分析報告》。
報告顯示,採樣期間,北京市室外的平均PM2.5濃度為91.5微克/立方米,居民室內空氣的平均PM2.5濃度為82.6微克/立方米,處於輕度汙染範疇。室內20小時的PM2.5暴露量約為每日總暴露量的82%,而室外4小時的PM2.5暴露量約為每日總暴露量的18%。人均室內PM2.5的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
報告還指出,居住樓層與室內汙染物濃度間存在一定關聯。採樣期間,17層以上在幾乎所有室外濃度區間中,都表現出室內濃度的最低值。室外濃度在0-200微克/立方米的範圍內,1-8層室內濃度值較高;在200-400微克/立方米的範圍內,9-16層室內濃度值較高。
「現代人有80%的時間待在室內,當室外汙染嚴重時,室內空氣若不做淨化處理,不容樂觀。」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張林表示。
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安立表示,霧霾天不僅在戶外需進行個人防護,進入公共場所室內,尤其是人很多的地方,也應儘量佩戴口罩。選擇口罩時,要選符合國家標準的,此外,市民在佩戴口罩時,累積時間超過8小時後,應更換新的口罩。
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馨 魯千國 實習生 陳光 王丹
攝影/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