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貴:古代彝族文藝家的詩歌與詩學|論文

2021-02-15 民族文學學會

根據考證,阿買妮是與舉奢哲同時代的人,也就是南北朝時期的人。阿買妮是彝族古代的大畢摩和大詩人,而且是彝族古代著名的教育家。由於她大量著書立說並且有詩文傳世,對彝族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巨大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彝族人民把她尊為傳播知識和文化的女神,被尊稱為「先師」「天師」――即彝語所稱的「恆也阿買妮」。阿買妮的著作有《人間怎樣傳知識》《猿猴做齋記》《奴主起源》《獨腳野人》《橫眼人與豎眼人》等,還有其他論經書、論詩文的文章。阿買妮對彝族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至今她的著作《彝語詩律論》等仍廣為流傳,對彝語詩學理論起到過巨大作用。她提出了「詩韻四百七,用者四十三」的理論,並且舉了43個彝語詩韻示例,首次對彝語詩韻進行了理論總結。她還對詩歌理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探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彝詩學理論。在彝文詩學史上,她第一個提出了「三段詩」的概念,並進行了認真而深刻的理論分析。

彝文史籍巨著《西南彝志》

(一)阿買妮的詩歌

阿買妮不但是詩學理論家,還是一個著名詩人。她創作的詩歌富有彝族民間文學特色,同時有個人的風格特徵。目前發現的收集阿買妮詩歌最多的是其著作《彝語詩律論》,一共有35首。這些作品有一部分可能是她引用民間詩歌來作為例證,分析和闡述她的詩學理論,而多數詩歌,則是她創作的,如《大山和箐林》《可愛的大馬》《生人天之德》《女長女美麗》《山高山才俊》《青春人生節》《言情要講星》《樹高有猴在》《樹多花不開》等。阿買妮的彝文詩歌,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 事理詩歌

阿買妮的詩歌通過獨特的觀察和感悟,表達了她對人生事理的獨立思考。如《花美呀花香》,就是她以詩人獨特的眼光用詩歌洞察和指導人生的範例。不僅如此,這首詩還是彝族文學史上第一首格律規範的「三段詩」。

花美呀花香,春來百花香;花好春常在,冬來花不香。

涼水呀涼水,春來好涼水;春來你不涼,冬天變雪水。

姑娘呀姑娘,二十該當娘;二十不出嫁,年老難當娘。

阿買妮在《彝語詩律論》中提出「三段詩」應該是「前兩段寫物,後一段寫人」的結構,批評了那種「三段全敘事」的詩不是「三段詩」。上面這首詩第一段寫春花,第二段寫春水,第三段寫姑娘,以此來論證她的觀點。此詩原文系彝文,在韻、扣等方面完全符合彝詩格律,是寫彝文三段詩的範式。

這首詩還體現了阿買妮敏銳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詩的第一段寫了花的美和香作為引子,描述了春天到來百花齊放芳香四溢的醉人場景,又轉而寫春去花落不再有花的美豔和芳香,強勁的轉折和強烈的對比突出了花開有時花落有定的自然規律,突出鮮花該開該香的春天就要順應自然規律,不可錯過季節。第二段寫春天易旱而涼水是美好事物最受人們歡迎,但是如果涼水在春天不及時展示自己潤育萬物的功能而被人喜愛,到了冬天,雖然同樣是水卻已變成了冰涼的雪水不再受人們的歡迎。所以雖是同一事物,錯過了季節人們對它的態度就會改變。通過兩段詩兩件事物的充分起興鋪墊,詩人自然地引出了姑娘到了二十歲就該成婚成家,擔當起生兒育女做母親的人生責任,奉勸姑娘們在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珍惜青春,珍惜人生最寶貴的二十歲。這就是唐朝女詩人杜秋娘《金縷曲》中「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所持的觀點。兩位女詩人的人生觀是相同的。

為什麼阿買妮卻要提出20歲才成婚呢?這正是她對人生的洞察與總結得出的科學論斷,是詩人的觀點契合了科學規律。20歲的女子才能擔當起人生責任,才有應對複雜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們國家的婚姻法也是將20歲定為女子初婚的年齡。所以,一個偉大的詩人其詩歌同樣是對人生的洞察與指導,詩人用藝術的詩感染和指導讀者的人生,這不是比空洞的說教更讓人愉快地受到了教益嗎?這類詩歌在阿買妮的詩歌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同類詩還有《天上眾星星》等。

2. 時政詩歌

這是阿買妮詩歌的一個重要內容,它體現了詩人對君長統治制度下的貧民群眾的關懷,對人生命運的感嘆。如《誰的牛羊多》:

誰的牛羊多?君長牛羊多。世人誰辛苦?貧民實在苦。誰的土地多?君長土地多。誰的土地少?貧民土地少。誰的力量大?貧民力量大。鮮花開得豔,什麼花才豔?杜鵑花開豔。誰家女才美?貧民女才美。誰個穿得好?君長穿得好。誰個最勤勞?貧民最勤勞。人要什麼好?人要骨氣好。生來什麼貴?生來生命貴。

這首詩通過君長與貧民的財富、生活、人生際遇等方面的對比,體現了阿買妮對貧民的關愛,同時希望貧民要有骨氣、珍惜生命,善於運用自己的強大力量爭取好的生活。詩寫得比較含蓄,但對主題的升華卻顯示出了阿買妮對詩歌創作技巧運用的高妙。

3. 喪葬詩歌

喪葬是人生的最後歷程,阿買妮也有關注喪葬、描寫喪葬情況和鈴鐺舞起源的詩歌。如《鈴舞從此起》中,阿買妮追述了喪葬禮儀中「克洪唄」所用鈴鐺的來源,同時描述了一場喪葬的起始、鈴鐺的製造、喪禮歌的起源等。

4. 創世史詩

這也是阿買妮關注的一類題材。古代彝族作家,基本上對彝族創世問題都有關注,無論是寫作詩歌或者其他文章,都有追述創世史的習慣。對於天地、人類、萬物的起源,都有自己的看法,不過多數作家的看法都比較相近。阿買妮在《天還沒有產》這首詩歌中,就表達了她對世界、人類與萬物產生和命名的看法。

5. 愛情詩歌

這類詩歌是阿買妮詩歌中數量較多的一類,主要描寫和抒發青年男女懷春、思春、相慕、相戀、相思之苦等內容,許多詩寫得生動感人,啟迪心智。如《山頂九種花》等。

(二)阿買妮的詩學理論

阿買妮的《彝語詩律論》是從彝族古籍《把書》中譯出來的。「把書」是彝語,意為「論萬事萬物」,實際是一種內容廣泛的論文集。這部詩論原題直譯為「論詩、書之文」,但是按照其內容,從頭到尾都是以各種體裁的詩歌為例來論述彝語詩歌的音韻格律,所以被冠以《彝語詩律論》的名稱。阿買妮的《彝語詩律論》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彝族古代文藝理論著作,以闡述彝語詩歌的格律和範疇為重點,提出了一整套具有鮮明彝族美學特色的文藝理論思想,是彝族文藝理論的奠基著作之一,對後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她提出的有關詩歌的音韻格律和美學追求,被後來的詩人和學者們,奉為圭臬。

阿買妮在《彝語詩律論》中指出:「詩中各有『主』,各體有區分。長有長寫法,短有短講究;各有各體裁,各體有分別。各有各的韻,各有各的聲,各式各樣扣,各自要分明。上下韻相聯,字字有區別。各有各的『主』,各類『骨』不同。各有各的格,格在句中存。各有各的『景』,景因物而呈。豐贍在於景,景依內容定。『扣』則血肉連,句句見分明。『精』由筆底出,妙在偶間韻。『驚』賴乎文採,燦仗乎美文,筆力在能驚。體勢放眼得,風致憑揮灑;事物各有『體』,體勢各參差。故事重主腦,詩以韻律分。敘事體為主,詩歌各種型。書籍誰來寫?詩冊有人評;以下我所作,後世去議論。詩文代代傳,代各有特色。評詩重文採,寫詩義要深;詩義若淺露,情文不相生。詩文各有類,非可隨意分。詩我寫不好,來者自品評。詩文各有『體』,我來細尋根。」這一段詩論可以看作是阿買妮整部

《彝語詩律論》的總論綱,因為在這一節詩論中她提出了主、體、體裁、長、短、韻、聲、扣、字、骨、立、格、景、物、豐贍、內容、血肉、精、驚、文採、美文、筆力、體勢、風致、主腦、韻律、故事、敘事、詩義、情文、類、品評、根等十分豐富而又重要的詩學概念和範疇,這些與她在後面詩論中提出的題、旨、風、味、對、合、角等術語合在一起,構成了阿買妮彝語詩學的理論體系,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闡發了她的詩學理論思想。阿買妮的詩學理論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彝語詩歌必須講求聲韻

阿買妮指出:「在那古時候,人們不知詩。韻有韻的聲,聲有聲的韻。韻有多少呢?要談韻的聲,聲韻多少呢?聲韻如不分,詩文不成體。如要寫詩文,須得懂聲韻。寫者不知聲,作者不懂韻,詩文難寫成。」充分強調了無論是寫詩還是作文,首先都要懂得彝語的聲韻。為什麼阿買妮把作文和寫詩一樣地強調要懂得聲韻呢?這是因為古代彝族文學作品絕大多數都是以五言詩句的形式來寫作,而且許多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其他文章,都講究一定的聲韻格律,只是詩歌的格律要求要比其他作品的要求嚴格得多。這就是她所指出的「故事重主腦,詩以韻律分。敘事體為主,詩歌各種型」的具體表現。她還強調了詩歌講求聲韻能夠取得出人意料的藝術審美效果:「『精』由筆底出,妙在偶間韻。」可見不用韻就難以寫出「精品」詩歌。講求聲韻的方法,就是在熟悉彝語聲韻的前提下,寫作詩歌時要注意押韻、諧聲、扣字等格律要求。她說:「各種各樣詩,格式都不同。有的押尾韻,有的押中韻,有的押頭字,有的卻諧聲。尾韻要押準,中韻要分明。頭一種格式,中尾必須對。格式有多種。處處要搞清。」「寫詩的時候,頭尾緊相連,頭中尾相扣。有的隔行押,有的隔行扣;有的句句押,有的句句扣;有的分段押,有的分段扣;有的聲諧聲,有的韻押韻;有的字扣字,有的字對字;有的聲在頭,有的聲在中,有的聲在尾;頭韻尾韻連,頭尾相連扣。」阿買妮還特別強調了獨具彝語詩歌格律特色的「扣」的作用:「每個寫詩者,當你寫詩時,上下要權衡:上韻扣下韻,下韻扣上聲,字句要分明。一字一句扣,一句一字韻。必須抓『扣』字,抓好上下扣;處處連緊湊。文格要分明,聲韻要分清,上下緊相扣。」這些都是寫好彝語格律詩必須遵循的原則,也就是說,這些是寫好詩歌必須遵守的形式規則。阿買妮所提出的「押」「扣」「連」「對」等格律要求比舉奢哲提出的「押、扣、對」三個格律概念要豐富和完備得多,並且她對於「聲」「韻」「字」特別是「韻」的具體列舉,規範了彝語詩律,許多都是後世詩學家無法逾越的法則,因此有學者認為她提出的「押」「扣」「連」「對」是「彝詩定格化的四大法則」。尤其是「扣」,它是彝語詩歌區別於其他民族詩歌的核心特徵。

那麼彝語的聲韻又是怎樣區分的?或者說有多少個韻呢?阿買妮指出:「語言詩文中,韻有四百七,用者四十三,四十三韻音,四十三都押,四十三都扣。看來還不止,但我寫作時,只用四十三。」「若要講聲韻,聲韻四十三。」這裡出現了兩個數字,一個是四百七,這個數字究竟是四百七十還是四百零七,暫時無法考證。但它所指的內涵應該是彝語詩韻的韻目。另一個是四十三,它所指的內涵是彝語詩韻的「韻部」,雖然她聲明也許還不止四十三這個數目,但這是她從詩歌創作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應該是個比較準確的數字。對於這四十三詩韻,阿買妮列舉出了具體「韻部」(原文是彝文):「天地日月星/雲霧雨中彩/樹木花草蟲/石水海裡魚/多去豔九在/春夏秋冬分/飛舞是人間/大小長親明/見事勇」,而且還以押頭韻的方式舉出了這四十三個韻的用韻方法。

2. 彝語詩歌的體例分類

第一,對彝語詩歌的句式情況進行了分類和界定,指出五言詩句是彝語詩句的「常格」。如同漢語詩歌有五言詩、七言詩,有五絕、五律、七絕、七律等體式一樣,彝語詩歌也有多種語句形式的詩歌體式。阿買妮對彝語詩歌的體式進行了劃分,她指出:「詩有各種體,多為五言句。五言是常格,也有三言的,三言句不多,見於各種體。七言詩句少,各書中去找。各體有長處,尋繹便分曉;各有其精華,各有各的妙。吟誦各有韻,讀來各有聲。句句各相葉,上下有扣連。押韻又諧聲。句雖有長短,字句有定準,運用在於人。」她指出的「五言是常格」和舉奢哲說詩歌「多是五字句」的見解是一樣的,可見這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彝語詩歌句式的通常情況。

第二,對彝族詩歌的體例進行了分類。阿買妮指出:「彝詩有九種,九種大不同。九種九樣體,高手自能分。」但是她所說的九種體卻不是一個實數,而是一個泛指多的概數。就是後來的實乍苦木所寫的《彝詩九體論》,雖然其淵源即是出於此處,但同樣也不是實指九種詩體。在阿買妮的《彝語詩律論》中,她所列舉的各種詩體就達三十多種。一開頭就以「這是一種體」「另有一種詩」的方式一口氣列舉了7種詩體。接著一邊舉例一邊論述各種詩的特點,例如第8種是「天文詩」;第9種是「二十四句詩」;第10種是「祭祀詩,也是無韻詩」,又叫「書寫詩」;第11種是「經文」;第12種是「記事詩」;第13種是「隔行押」的詩;第14種是「四句對四句,句中都相應」的詩:第15種「又是一種體」;第16種「叫做長詩」;第17種是「喪葬歌」;第18種是「三段詩」;第19種「又是一種型,它是記事體」;第20種是「長短三段詩」;第21種是「寫妖詩」;第22種「算是一類詩」,是一種「一三五」「二四六」「三五七」都極講究格律的詩;第23種是「記敘文」;第24種是「做齋的詩文」,是一種「半押半不押,半扣半不扣」的詩體;第25種是「寫星星」的詩。之後,阿買妮又以「各種體如下」列舉了9種詩體。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多種詩體,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的分類標準不明確。但是從她所羅列論述的各種詩體情況看,如果按是否講究格律來劃分,可以分為格律詩、半格律詩、無格律詩。如果按傳統的敘事和抒情兩大部類劃分法劃分,可以分為:敘事詩、抒情詩、其他詩。這就是她所說的「故事重主腦,詩以韻律分。敘事體為主,詩歌各種型。」以及把「經文」「祭祀詩」等都納入討論範疇的旨意所在。

第三,在彝族詩歌的體例中特別列舉和論述了「三段詩」。「三段詩」作為一種獨具彝語詩歌格律特色的代表性詩體,早就廣泛地存在於彝族民間和彝族詩人的創作實踐中。彝族民間諺語中說:「塔侯眯叟左,麻賒屬麻作」(一首詩三段,沒有不知者)。大量的民間詩歌和文人創作的三段式詩歌作品引起了阿買妮的高度關注,她對之進行了理論探討和概括。阿買妮是彝族文學史上第一個提出「三段詩」理論的詩學家,她指出:「寫詩的時候,須分為三段:前兩段寫物,後一段寫人,必須這樣寫。」這就是對「三段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明確的規範和總結。單就內容方面而言,有專門的要求:「三段詩三題,三題要分清,三題要照應,才能出好詩。」單就格律方面而言,也有專門的要求:「有的三段詩,三段前後明。有的三段詩,頭段押中段,中段押尾段,頭中尾三合,頭中尾緊扣。韻押韻相扣,處處緊相望。」如果再深入全面一些,把內容、結構和格律形式統一起來,那麼其要求則是:「寫作三段詩,三段不能分,段段相扣連。詩中的三段,頭一段寫景,二一段寫物,三一段寫主(點題)。景物主相連,三段緊相依,段段聲押扣,各段扣分明。」阿買妮還特別強調,不是所有寫成三段的詩都是「三段詩」,「三段詩」無論是內容、結構和格律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既不能亂認,也不能亂寫。她說:「『三段詩』一首,有的卻說成,一首詩三段。如照他們說,一切詩當中,聲韻不須講,敘事就行了。如此三段詩,三段全敘事,那算什麼詩!」為了增強理論的說服力,阿買妮專門列舉了一首內容、結構和格律都非常嚴密的「三段詩」為證,這就是前面所引的《花美呀花香》,它是迄今為止最早的「標準三段詩」。阿買妮雖然在不同的論述中分別對「三段詩」的結構、內容和音韻格律要求分別進行闡述和理論分析,但是把她的這些論述貫穿起來,其內在的邏輯性卻是十分嚴密的。

3. 彝族特色詩學範疇的開創

阿買妮開創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而獨具彝族特色的詩學範疇。這些範疇包括主、體、題、骨、風(風採、風格)、根等,建立了彝族詩學的美學體系。

主。主是彝族詩學範疇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彝語稱呼為「哲」,本意為「根本、幹」。主是彝族詩學理論的起點,是彝族詩學理論的母題。主在彝族古代詩學理論中既有寬泛的虛指意義,也有具體的實指意義,還可以和其他的詩學範疇組合而成為「主根、主骨、主幹、主體、主腦、主旨、主題」等以表達需要說明的論題,其具體內涵需要根據它所出現的上下文具體情況而定。「詩中各有『主』,各體有區分。」「詩文各有風,題材各有主」。這裡的主就是一個泛指的意義。「故事重主腦」,「學識是主骨」,「詩要有主旨」等等就是主與腦、主與骨、主與旨等相結合而派生出的新的詩學概念。

骨。骨也是彝族古代詩學範疇的核心理論概念之一,主要是指詩歌一個方面或者總體結構中起到核心作用的部分,也指全篇詩歌或者詩歌的某一段所表達出來的藝術感染力。阿買妮說的詩歌「各類『骨』不同」,主要講的是結構;「寫詩抓主幹,主幹就是骨。」指的就是詩歌的核心;而「文章講音美,詩貴有硬骨;無骨不成詩,無音不成文。」則主要是講藝術感染力。

根。根是彝族歷史文化的核心,是彝族古代詩學範疇的核心理論概念之一。尋根是彝族歷史文化和彝族古代文藝理論的一個重要命題。在舉奢哲的《彝族詩文論》中談到了文字的根,他說:「提起文字呀,如要問來歷,根子深又長。」主要是為了尋找文字之根。而在阿買妮的《彝語詩律論》中,「根」則是一個具有理論性質的詩學概念,有根本、基礎,根源、來歷、原因,根脈、根據諸義。例如「所以寫詩者,學識是根本,根越扎得深,寫作越有成。知識是書根,書體即知識,寫者若淵博,行文必暢順。」指的是根本、基礎;「體裁很分明,事情講得清。這樣的寫法,寫來才有骨,下傳才有根。」指的是根脈、根據;「自有其根源,有骨可下傳。」「死根在哪裡?病根在哪裡?」則指的是根源、來歷、原因等。阿買妮還談到「詩文各種『體』,我來細尋根」,「尋根」是彝族古代各種詩文經常見到的寫作方法和研究方法,也是彝族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和旨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體。主要是指詩歌的體裁、格式。阿買妮指出:「詩有各種體,多為五言句,五言是常格,也有三言的,三言句不多,見於各種體。」這其中的前一個「體」是指詩歌的句式即格式,後一個「體」指的是各種結構形式或者內容不同的詩歌,比如「三段詩」體,或者「記事詩」體等。

題。彝語稱「都哲」,語義為「話根」。在《彝語詩律論》中阿買妮所舉的「題」有「題旨即主題和題材、題目」等義,有時也指詩中描寫的主體事物。如「三段詩三題,三題要分清,三題要照應,才能寫好詩。」指的就是描寫對象。「詩文各有風,題材各有主,詩文不嫌多,題旨要分明。」指的是題材和題旨(主題)。「詩的題和旨,血肉緊相連」指的就是題目。

風與風採。阿買妮在《彝語詩律論》中分別提出了「風」和「風採」。「詩文各有風,題材各有主」「有旨才有風,有風才有題」等中的風主要是指風格。而在「骨弱美也差,美差欠風採」中的「風採」則主要是指詩歌的一種美,這可以從她所舉例詩中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大山存在時,美呀大山美,翠呀大山翠;大山的各處,處處好風光;大山的四方,處處綠油油。可是如今呀,大山它死了!大山的各處,處處不見青;大山的四方,方方無風採。風光不在了,處處慘澹了。」這裡所說的風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風景,而是那種因為山上到處都是青翠碧綠而充滿勃勃生機的神採飛揚的那樣一種生動的美。

4. 對詩歌創作主體――詩人的要求

一篇詩歌作品必須由詩人來創作完成,不管他是文人還是民間的歌者。在阿買妮的《彝語詩律論》中對詩人的要求主要是指文人,包括寫詩的詩人和寫書的作家,而不是民間的歌者。她首先強調了學識對於創作主體的重要性,「寫詩寫書者,若要根柢深,學識是主骨。……所以寫詩者,學識是根本,根越扎得深,寫作越有成。」知識是創作活動的基礎,沒有一定的知識作為依託,寫作是難以成功的。當然,知識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學習得來,並且知識的積累越豐厚,對於寫作的幫助越大,「寫詩重文採,文以學為主,淵博出好詩,才高學必富。」「知廣文思湧,學富出俊才。知識明如月,明月永不衰,世代放光彩。於是我便想,學識文採富,理當出華章。」可見,知識還決定著作家題材的豐欠、靈感的靈遲、作品的質量等,所以,「知識是書根,書體即知識,寫者若淵博,行文必暢順。」因此,努力學習,增加知識和才學,是創作出好作品的必要條件。

5. 對創作態度的要求

首先,強調了題材的多樣性和選擇題材的重要性。阿買妮說:「寫詩並不難,天是這麼大,寫天任你寫。地是這麼寬,寫地寫不完;人是這麼多,英才處處有,寫誰任你寫。天有天的形,地有地的貌,人有人風度,山有山姿色,水有水容顏,任你去描寫。」但同時又指出,「詩文能者作,前事後人述。萬事可入詩,萬象詩中出。」題材的多樣性,並不是說可以隨便亂寫,這樣同樣不可能寫出好詩。面對豐富多彩的題材,詩人也要進行適當的選材工作,「題材須選擇,題旨各有別,各以類相從,不可雜然陳。」寫什麼,不寫什麼,哪些題材應該怎樣進行歸類,就象「三段詩」所要求的那樣,哪一段該寫什麼,都要進行認真的選擇和安排,不能雜亂無章。題材的選擇不僅僅是一個選擇寫什麼和不寫什麼的問題,它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審美選擇和價值觀照,因此題材雖然廣泛,也不是沒有標準的堆砌和無所不包的羅列。

其次,對作品的主題要進行提煉和開掘。阿買妮不但要求對題材進行選擇,同樣要求對詩歌的主題要進行提煉和開掘,詩歌不能沒有骨力和主旨。她指出「詩要有主旨,無旨不成詩。詩骨從旨來,有旨才有『風』,有風才有題,有題才有肉,有肉才有血。詩的題和旨,血肉緊相連。任誰寫詩時,如不這樣寫,把骨剔開了,專門來寫肉,那麼他的詩,寫來不成體;有肉沒骨配,說詩不象詩,根就扎不起。」可見,詩歌的主題是統領所有一切的主心骨,是一篇作品的首腦,對其他題材等一切起到統攝和凝聚的作用,是一篇作品的靈魂所在,沒有這個「主旨」,其他一切都沒有了歸屬,就象一棵樹連根都扎不起,只能變成沒有生機的死物。所以說「詩文各有風,題材各有主。詩文不嫌多,題旨要鮮明。讀起有風採,看來有韻味,字句才順暢。」這樣,面對可以隨便選擇的萬事萬物,面對眾多的題材,要從中提煉出需要表達的主題或主旨,對這個主題還要進行深入的開掘,發掘其中的深刻內涵加以表達,而且必須做到清楚明白,鮮明突出,不能模糊不清,不知所云。這就是阿買妮所說的「寫詩抓主幹,主幹就是骨,主骨抓準了,體和韻相稱。」可見如果不能做到對主題的深入提煉和開掘,分清主次,分清內容和形式的不同要求,要做到「體和韻相稱」也是不容易的。

再次,要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所謂的「體和韻相稱」就是作為內容的「體」要與作為形式的「韻」――當然也泛指一切格律形式的要求互相結合,才既能很好地表達作品的主題,又能得到審美的享受。就好比寫一個人,「寫詩寫人時,主體須抓準,體和題突出,情和思充盈。動作面目清,四肢共一體。上下乃分明。」[因為詩歌、文學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本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偏重其中的一個方面往往會影響到整個作品的質量,捨棄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又往往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須把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思考和寫作。故而阿買妮反覆強調「詩歌是整體,體內層次明。……寫詩要弄清:骨肉緊相連,整體不能分。」特別是像「三段詩」這樣對內容和形式要求都十分嚴格的詩歌,更是要講究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否則,「如照他們說,一切詩當中,聲韻不須講,敘事就行了。如此三段詩,三段全敘事,那算什麼詩!」可見,只有內容與形式完美的結合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最後,對寫作態度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一是寫作的態度一定要認真,不能胡亂編造。阿買妮認為,即使在寫作無韻詩的時候,「篇章隨你寫,內容隨你添,可是要有骨,敘事要明白,不能胡亂編。所寫詩與文,後世都有用;有的作根據,有的當史傳。寫者不留意,胡亂寫幾本,後人不知底,拿當真史傳,那麼寫作者,就有罪過了!」二是寫詩一定要有創新精神。在創新中積累新知識,在多變中求得常變常新。阿買妮認為:「故事古的好,詩篇新的好。做事的人們,也要分種種。寫詩知識富,能讀能更新。談古老的好,言情要講新。事物都如此,多變則常新。」

6. 人本主義的人化詩論特色

在阿買妮的詩論中,很明顯的一個特色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強調寫作詩歌要以人為主要描寫對象,特別是象三段詩這樣富有民族特色的詩篇更是這樣,要「頭兩段寫物,後一段寫人」。

第二,創作作品要為讀者、聽者著想,寫作的詩篇要易記易傳。比如按照嚴格的要求寫作的三段詩,「寫來又好記,男女老少呀,人人都會唱,個個能牢記,流傳寬又廣,根子入地深,代代相傳承,人人能記誦。……只要記一段,三段全能記,這樣歌易記,這樣詞易明。詩歌這樣寫,詞語這樣評,詞句緊相扣,詩意才顯明。」

第三,以人為喻的人化詩論。在《彝語詩律論》中,阿買妮處處都在以人為喻來闡明她的詩學理論,以體、骨、血、肉等概念來形象地喻證她的理論。她甚至直接說:「詩文寫作者,當你寫詩時,就象寫人體,頭面要分明,手腳要分清,血肉寓風採,身體扎詩根」。特別是詩的「題旨」有時候可以是一首詩的「骨」,要認真寫出來,「如不這樣寫,把骨剔開了,專門來寫肉,那麼他的詩,寫來不成體,有肉沒骨配,說詩不象詩,根就扎不起。」所以阿買妮常常強調「詩歌是整體,體內層次明」,「骨肉緊相連,整體不能分」,既是對一首詩完整性的要求,也是她自己的詩論特色以人為喻的完整性和層次性的寫照。

阿買妮的人化詩論對後世詩學家的影響很大,她以人的體、骨、肉等為喻的人化詩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她的詩學理論,提出了「詩音」「詩影」「詩魂」等重要的詩學新概念,發展和拓寬了彝族詩學的理論範疇。

舉奢哲和阿買妮都是彝族文化大師,是彝族文藝理論的奠基人,對彝族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他們的理論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明顯的差別:舉奢哲的文藝理論是在彝族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來進行的,所以他的詩文論中,出現了對醫書寫法的討論,把工藝製作也納入了他了理論範圍。相對而言,阿買妮似乎是一個唯美主義者,她的理論緊緊圍繞著詩歌的主體來展開,重點規範了彝語詩歌的格律,藉此提出了她的一系列文藝理論主張。從《彝語詩律論》綜觀阿買妮的理論貢獻,至少在這幾個方面是非常突出的:

(1)提出和規範了彝語詩歌的韻目(四百七)和韻部(四十三);(2)首先提出並論證了獨具彝族特色而且格律十分嚴格的彝族「三段詩」;(3)建立了以押韻、諧聲、扣字等特別是以「扣」為特色的彝語詩歌格律體系和以根、主、骨等特別是以「根」為核心的理論範疇;(4)創建了人化詩學特色理論。

相關焦點

  • 詩論 新範式:島子詩學、詩藝與詩歌(劉光耀)
    當然,詩人不是詩學家,作為詩人島子不是必須構建一套詩學理論,但這並不妨礙他以自己的創作在實際上建造一座詩學大廈。因詩學家的理論以詩人的創作為基,詩學不過是在認識論上對詩人創作的一種再認識,一種哲學認識論角度上的透視。島子所以重要,首先乃在其詩歌創作實際上建造了一座前所未有的詩學大廈。
  •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古代百科全書式的淵博學者。他出生於馬其頓的斯塔吉拉城,17歲赴雅典,在柏拉圖門下求學。曾受聘為馬其頓王子亞歷山大的家庭教師。公元前335年,重回雅典,創建呂克昂學園,致力於教學與著述。
  • 詩歌中的家國情懷 彝族詩人阿諾阿布新詩集《祖國,或屋簷下的自白...
    談及詩歌,他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歷史傳統對詩人至關重要,他的詩歌具有三個源頭:整體的中華文化,彝族的詩歌傳統,以及一切優秀人類文明的影響。陳菊認為,阿諾阿布的詩歌實現了民族化與現代化的結合,既具有民族的特色又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王洪雲說,阿諾阿布對黔西北詩歌的貢獻,應當放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中觀察。肖良國表示,阿諾阿布作為彝族詩人,背靠自己的傳統,給黔西北詩歌寫作帶來了新的資源。
  • 老趙讀詩‖阿諾阿布:舉起彝族的火把照亮自己
    詩人阿諾阿布彝族詩人阿諾阿布的作品純粹超拔,他用寬泛意義上的彝族文化和多種崇拜的民族元素來定位自己的詩人身份,他的詩歌,就像是他在彝族「火把節」上舉起的火把,照亮自身,也在普世價值間沉浮;他的寫作方式明顯不同於一些同質化毫無意義的
  • 詩歌與文藝簡史
    而且,唐詩宋詞,和四大名著,琴棋書畫,都可以歸為一類的,也就是詩歌和文藝這個大類。今天,我們來講講中國文化中的,詩歌與文藝簡史。不會寫得很長,希望大家看得輕鬆愉快。我們現在的人,一談到詩歌,就認為是讀的,是寫的。這都不對。實際上是什麼呢?詩都是用來唱的,而不是用來讀的。不然怎麼叫詩歌呢,詩和歌是不能分開的。由此可見,我們現在的人,對詩歌存在根本的誤解。
  • 明代詩學的「以聲辨體」論
    時至明代,如果從《詩經》開始算起的話,中國古代詩歌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詩歌體制,湧現出眾多風格迥異的詩人,同時也形成了每個時代、每個地域獨特的詩歌風貌
  • 2020花地文學榜 | 深情而自省 叩問詩學 呼應偉大文明
    2020花地文學榜 | 深情而自省 叩問詩學 呼應偉大文明金羊網  作者:  2020-11-08 2020花地文學榜年度詩歌榜單(以作者姓名拼音首字母為序)
  • 【潤鹽文藝】沙輝「心三部曲」詩集第三部 《高於山巔隱於心間》問世
    近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涼山州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沙輝的新作《高於山巔隱於心間》詩集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發行。該詩集匯集了作者近十年來詩歌作品中的精華,從數百首詩歌中精選出一百餘首收錄其中。一直以來,沙輝以詩歌抒寫生活,以當下進入和締造自我歷史;以藝術的形式無限「遠離」卻又無限逼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實。
  • 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開幕式文藝演出「抗疫」「脫貧」成亮點
    開幕式現場 攝影 劉浪濤  國際在線四川消息:11月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作家協會、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在成都開幕。「抗疫」詩篇文藝表演 攝影 劉浪濤  當晚舉辦的「長風破浪會有時」開幕文藝演出以「抗疫」詩篇、「脫貧」詩情、「天府」詩韻、「百年」詩魂四大篇章,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領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發起進軍的壯麗航程
  • 明代詩學的「以聲辨體」論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文爽 中國社會科學網時至明代,如果從《詩經》開始算起的話,中國古代詩歌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詩歌體制,湧現出眾多風格迥異的詩人,同時也形成了每個時代、每個地域獨特的詩歌風貌
  • 構建中國現代語言詩學理論體系
    語言問題始終是貫穿中國現代新詩創作和現代詩學理論建設全過程的核心問題。中國現代新詩不是古典舊詩的延續,而是對古典舊詩的根本性變革。因為從文言到白話,改變的不僅僅是詩歌的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古典詩學傳統觀念,建構起新詩語言規範和與之相應的現代詩學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史就是探索現代詩歌語言藝術規律的歷史,中國現代詩學的發展史就是建立中國現代詩學語言理論的歷史。
  • 《文史哲》叢刊 | 情·味·境:本土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論
    」孟二冬 / 255論中唐詩人審美心態與詩歌意境的變化程相佔 / 267王國維的意境論與境界說羅 鋼 / 282本與末——王國維「境界」說與中國古代詩學傳統關係的再思考彭玉平 / 325這種誤會、錯解,在詩壇上起了不小的壞影響,因而也影響了大家對陸機文藝理論的評價。這種狀況,如果不設法澄清一下,而任其以訛傳訛、將錯就錯,則會關係到我國詩歌史上的許多關鍵問題,都將隨之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是一件異常重要的事情。本文打算嘗試探討一下,如果能夠先把「緣情綺靡」的確義摸索到了,然後再談其他的問題,那才不致郢書燕說。
  • 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
    而文藝又具有「生命」的性質。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樂記》論樂,即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 歐麗娟講座①:《紅樓夢》是對整套詩學理論與雅文化的沿襲
    詩學是古代文人表達自我以及社會交流最主要的一種方式,也因此一千多年以來,對於詩歌的創作、評論已經累積了非常多的內涵,尤其從宋代開始,詩社活動開始發展。在元朝尤其是明清就得到了很普遍的社會實踐,所以大觀園裡的海棠詩社、桃花詩社都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紅樓夢》事實上如實、完整、集大成地把一千多年來的詩歌活動進行了呈現。
  • 紅學還好理解,杜詩學是什麼鬼?
    稍加了解,就能了解紅學的含義,而杜詩學是什麼?所謂杜詩學,顧名思義,就是有關杜甫詩歌的一切學問。看上去似乎是借著名人的名氣,推一些不靠譜的研究。元曲作家多是專事創作,他們對前代詩歌有著廣泛深入的學習,文學文化修養深厚。在雜劇中,杜詩運用非常多且水平高。杜詩的影響沒有衰減,而是變得愈加顯著,以至於到了清代,發展到了極端,正如過猶不及的道理,過於崇拜及模仿,反而限制了詩歌的個性,失去了活力。現實用了一個反面的例子,來證明杜詩巨大的影響力。
  • 著名文藝理論家、戲劇理論家田子馥逝世
    2020年4月27日,國家一級編劇,著名文藝理論家、戲劇理論家、二人轉藝術理論家、作家田子馥先生逝世,享年84歲。 著名文藝理論家、戲劇理論家。曾就讀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和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1960年參加工作,歷任四平師範專科學校中師部教師,四平地區戲劇創作室創作員、副主任,1983年任四平市(地)文化局副局長、局長、黨組書記,四平市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四平市人大常委;1990年任吉林省藝術研究所所長兼總支書記,1993年任《新文化報》總編輯;吉林省文聯委員。
  • 「名家平臺佳作賞析」趙青山:略談倉央嘉措詩歌創作與傳播中的格律...
    》,榮立宇,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第44頁。,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第45頁。三、漢藏詩學傳統對於詩歌跨行的限制也十分類似,漢藏詩歌中的跨行現象遠遠少於英語詩歌,基本上都是一個詩行表示一句完整的意思。因此,漢藏詩歌既然存在著很深的詩學美學淵源,那麼我們在比較、研究、借鑑以及對等譯介漢藏詩歌格律時,就有了極大的便利性。
  • 苗懷明整理:2020年1-2月新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內容簡介該書選取作者自2008至2016年發表的20篇論文,主要內容包括理學與文學、詩派形成原理、文章學,以及做兩個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宋代科舉與文學》、《宋元文章學》)後意猶未盡的相關文章。,同時也揭示出「文學經典意識」與明代詩學發展的相互促進關係。
  • 陳耀輝丨來自宇宙的叮嚀——吉狄馬加詩歌中的家國情懷
    他的詩歌,不囿於民族語言、語法的繼承,而是更多地展現出了豐富的民間文學性和獨特的彝族傳統,以及濃重的中華民族文化底色。吉狄馬加詩集二吉狄馬加的家國情懷蘊含在這豐厚的民族土壤之中,並通過時代性的姿態和個性化的風格展現出來。面對被金錢與物質摧殘得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歷史和故園,詩人發出了沉痛的悲鳴。
  • 彝族《指路經》對彝族傳統文化內涵的反映
    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李列的《彝族 < 指路經 > 的文化闡釋》,周德才的《彝文 <指路經 >的文學特點》,餘舒等的《從 < 指路經 > 探索彝族文化內涵》,李金髮的《淺議彝族宗教文獻 < 指路經 > 的文化內涵》,張一龍的《祿勸彝族 < 指路經 > 的文學元素》,胡建設的碩士學位論文《盤縣坪地彝文指路經翻譯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