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學的「以聲辨體」論

2021-0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至明代,如果從《詩經》開始算起的話,中國古代詩歌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詩歌體制,湧現出眾多風格迥異的詩人,同時也形成了每個時代、每個地域獨特的詩歌風貌。明代詩人面對不同體類與不同體貌的前代詩歌,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辨體,正如王廷相《劉梅國詩集序》所言:「詩貴辨體。」

以聲辨詩文之別

在明代,前人最有代表性、最符合理想標準的作品,即嚴羽所謂的「第一義」詩歌,被抽象為基本的詩體審美規範(在「格調」論詩學那裡,它往往表現為「格調」),制約著明人具體創作時的「運意構思」。此即許學夷《詩源辯體》所謂的「體制聲調,詩之矩也,曰詞與意,貴作者自運焉」。明人的「以聲辨體」,正是依據這種「辨體」思路而展開的。其所辨之「體」,不僅包括各種體類之體,如詩與文、古詩與律詩等,還包括各種體貌之體,如地域詩體、時代詩體和作家詩體。而明人用來區辨詩體的重要因素「聲」,不僅包括具體的聲韻格式,還包括在聲韻格式基礎上形成的音聲風格,甚至包括詩歌的各種構成要素(如情志、事義、辭採、宮商)經由歌詠而形成的整體藝術美感(呈現為「調」)。明代詩學中的「以聲辨體」顯示出明人對「聲」與「體」關係的深刻認識。

以「聲」區辨詩與文,是明人「以聲辨體」的重要方面。李東陽曰:「言之成章者為文,文之成聲者則為詩。」(《匏翁家藏集序》)「章之為用,貴乎紀述鋪敘,發揮而藻飾……若歌吟詠嘆,流通動蕩之用,則存乎聲。」(《春雨堂稿序》)「詩之體與文異……蓋其所謂有異於文者,以其有聲律諷詠,能使人反覆諷詠,以暢達情思,感發志氣,取類於鳥獸草木之微,而有益於名教政事之大。」(《滄州詩集序》)郝敬曰:「詩與文異,文主義,詩主聲……文主理,故貴明切;詩主聲,故貴溫厚。」(《藝圃傖談》)王文祿曰:「文顯於目也,氣為主;詩詠於口也,聲為主……文以載道,詩以陶性情,道在中矣。」(《文脈》)綜合以上三家之說,文與詩皆可「載道」,文重在「以義為用」,用「意義」來實現「紀述鋪敘」「說理載道」之目的;詩則重在「以聲為用」,取「溫柔敦厚」「雅正平和」之聲,「反覆諷詠」,來實現「陶寫情性,感發志意」(李東陽《懷麓堂詩話》)之詩教目的。

「詩」之載道是通過「聲情」的教化作用來實現的,詩歌的主要目的在於抒情,以聲情感人進而「陶養性靈、風化邦國」(唐順之《送陸訓導序》),而非敘事和議論。明代詩學中對唐詩的推崇、對宋詩的貶低、對「詩史」概念的反駁大都立根於此。明人以「聲」辨詩文之別,一方面抓住了詩歌自身的審美屬性,凸顯出「詩歌」作為「原始音樂文學」的「音樂性」基本特徵,另一方面又帶有「以聲為教」的目的,是審美性與教化性的統一。

以聲辨體類詩體

「體類詩體」即傳統文體學批評中的詩歌「體裁」「體制」。以「聲」辨體類詩體之所以可行,正是由於「聲」是詩歌區別於文的基本特徵。明代詩學對於詩歌「體制」與「聲」的整體關係有著明確的認識。這首先體現在明人論詩往往以「聲」(聲響、音響、聲調)與「體」(體制、體裁、體格)二者相併列。如朱權曰:「體制聲響,二者居先。」(《西江詩法》)黃溥曰:「體裁音響不能不隨時以降。」(《重刊詩學權輿序》)胡應麟曰:「作詩大要不過二端,體格聲調,興象風神而已。」(《詩藪》)其次體現在「以聲合體」(懷悅《詩法源流》)、「體制不一,音節亦異」(朱權《西江詩法》)、「聲體」(許學夷《詩源辯體》)等觀念的提出上。其中,許學夷以「聲體」之「純雜」論詩最能體現明人「詩各有體,體各有聲」的辨體觀。

許學夷說:「子昂《感遇》雖僅復古,然終是唐人古詩,非漢、魏古詩也。且其詩尚雜用律句……朱元晦《齋居感興詩》,聲體完純過之。」此處許學夷以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與朱熹的模仿之作《齋居感興》詩二十首相對比,認為前者為「唐人古詩,尚雜用律句」,後者「聲體完純過之」。許氏此論涉及李東陽的「古詩與律不同體,必各用其體乃為合格」(《懷麓堂詩話》),李攀龍的「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選唐詩序》)等重要詩學命題。古詩與律體、唐五言古詩與漢魏五言古詩在聲音方面的體制規範被許學夷稱為「聲體」。汪湧豪認為,「不同的體式各有相對應的『聲』,是謂『聲體』」(《「聲色」範疇的意義內涵與邏輯定位》),基本上切中了「聲體」觀念的內核。「聲體」是指某一種詩歌體制在聲音方面的規範和特點。因此,「聲體」概念必須放置在「聲」與「體」的關係中來理解,「聲體」之純雜是從「聲」的角度來看一首詩是否符合該體類詩體在「聲音」方面的體制規範,符合則「聲體」為「純」,反之則「聲體」為「雜」。

明代詩學中以「聲」來論述各種詩體的發展流變,對「古體詩」與「近體詩」具體聲韻格式與音聲風格的探討,及「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等有爭議的話題,都涉及「聲體」這一概念。明人以「聲」區辨不同的詩歌體制,雖有瑣屑之弊,但也從一個方面顯示出其詩體觀念的精細和成熟。

以聲辨詩歌體貌

晚明林兆恩曰:「餘嘗考其聲於其天焉,天有其時,而古今異也。考其聲於其地焉,地有其氣,而山川異也。又考其聲於其人焉,本於所習,而少成若性者異也。故不通乎天地人者,難與言聲矣。」(《詩文浪談》)明確提出對詩聲的分析要注意天(時)、地、人的區分。稍晚一點的屠隆也說:「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漢文典厚,唐文俊亮,宋文質木,元文輕佻:斯聲以代變者也……曹劉綺縟,潘陸富麗,江鮑徐庾工妍,李杜極材,韓柳稟法,元白盡情,王孟得趣,廬陵體潔,眉山氣昌:斯聲以人殊者也。周風美盛,則《關雎》《大雅》;鄭衛風淫,則《桑中》《溱洧》;秦風雄勁,則《車鄰》《駟驖》;陳曹風奢,則《宛丘》《蜉蝣》;燕趙尚氣,則荊高悲歌;楚人多怨,則屈《騷》悽憤:斯聲以俗移者也。」(《鴻苞·詩文》)此處所謂「聲以代變」對應於「時」,「聲以人殊」對應於「人」,「聲以俗移」則對應於「地」。可見,明人清晰地認識到,詩歌整體的聲音風格受到來自時代、地域、作家的影響,進而呈現為不同的體貌特徵,由此可以「聲」分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詩歌體貌。

明人以「聲」辨時代詩體主要表現為李東陽的「時代格調」(《懷麓堂詩話》)說和王世懋的「時代聲調」(《藝圃擷餘》)說,並具體呈現為諸如古調、唐調(盛唐調、中唐調、晚唐調)、宋調(李夢陽評點《石淙詩稿》、謝榛《四溟詩話》)等一系列以「時間+調」命名的名詞短語。明人以「聲」辨地域詩體主要體現為李東陽「吳歌清而婉,越歌長而激」(《懷麓堂詩話》)對於吳越詩歌音聲風格的區辨與徐獻忠「秦楚析壤,異其商角之奏」(《唐詩品序》)對於秦調悲壯悠揚、楚調悽愴哀怨的區辨。明人以「聲」辨作家詩體,首先表現為以具體的音聲特點來評價詩人的詩歌體貌,如徐獻忠評崔顥詩「氣格奇峻,聲調蒨美」,評王昌齡詩「天才流麗,音響疏越」(《唐詩品》);其次表現為基於對某人詩體音聲風格和藝術風貌的整體辨識,將該作者所具有的詩體風格以「人名+調」的方式固定下來,如「太白聲調」(《四溟詩話》)和「杜調」(李夢陽評點《石淙詩稿》、胡應麟《詩藪》)。

明人以「聲」辨時代詩體、作家詩體,還暗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如對於「古調」「唐調」「宋調」,明人顯然褒「古調」「唐調」而貶抑「宋調」。而以作家之名命名的作家之調只見於「太白聲調」與「杜調」,這表明在大多數明代詩人看來,只有李白與杜甫的詩歌格調才是最值得模仿的典範。

因此,無論是以具體的聲韻格式區辨各種體類詩體,還是以整體的音聲風格區分時代詩體、地域詩體、作家詩體,明人的「以詩辨體」大都包含著以此促進詩歌創作的意圖。可以說,明代詩學辨別具體的詩歌體制、時代格調、作家格調,除了有面向歷史的理論總結外,最重要的便是立足當下,為明人的創作提供可資借鑑的格式規範,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具有典範意義的詩歌範本的反覆吟詠,形成對「格調」的整體語感,從而創作出既符合體制規範,又符合「格調」之「審美典範」的詩歌作品。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明代詩學中的「以聲辨體」論是一種帶有「實踐性品格」的理論。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代詩學『聲解』傳統研究」(17ZWC0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文學院)

精彩推薦

相關焦點

  • 明代詩學的「以聲辨體」論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明代詩學的「以聲辨體」論 2020-12-07 14: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舜華:從禮樂到演劇:明代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在此基礎上,《明代禮樂與演劇考——兼論復古樂思潮的興起(2018)》一書,則明確擇取有明樂制與樂學譜系中的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件,加以考訂,力圖以復古樂思潮的消長來涵攝官方製作中的君師之爭、以及士大夫自朝而野考音定律的歷史軌跡及其意義,由此重構有明一代禮樂制度及其影響下演劇的變遷。
  • 王明貴:古代彝族文藝家的詩歌與詩學|論文
    阿買妮的著作有《人間怎樣傳知識》《猿猴做齋記》《奴主起源》《獨腳野人》《橫眼人與豎眼人》等,還有其他論經書、論詩文的文章。阿買妮對彝族文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至今她的著作《彝語詩律論》等仍廣為流傳,對彝語詩學理論起到過巨大作用。她提出了「詩韻四百七,用者四十三」的理論,並且舉了43個彝語詩韻示例,首次對彝語詩韻進行了理論總結。她還對詩歌理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探索,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彝詩學理論。
  • 亞里斯多德和他的《詩學》
    他的《詩學》,則是歷史上第一篇自成體系的美學論文,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篇較為完整、系統的戲劇理論著作,是其後二千餘年中許多美學概念、戲劇概念的基本根據所在。 柏拉圖的詩學思想 傳統的希臘哲學認為,詩和哲學有著不同的工作範疇和對象。
  • 構建中國現代語言詩學理論體系
    語言問題始終是貫穿中國現代新詩創作和現代詩學理論建設全過程的核心問題。中國現代新詩不是古典舊詩的延續,而是對古典舊詩的根本性變革。因為從文言到白話,改變的不僅僅是詩歌的語言形式,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延續幾千年的中國古典詩學傳統觀念,建構起新詩語言規範和與之相應的現代詩學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現代新詩的發展史就是探索現代詩歌語言藝術規律的歷史,中國現代詩學的發展史就是建立中國現代詩學語言理論的歷史。
  • 亞里斯多德的《詩學》
    亞里斯多德的文論代表作是《詩學》。該書是西方第一部文藝學和美學專注,一向被譽為西方文論的奠基之作。文藝本質論:真實摹仿說在文藝的本質問題上,亞里斯多德也繼承了傳統的「摹仿說」,不過他並沒有沿襲其師柏拉圖的思路,而是另闢蹊徑,對「摹仿說」做了經驗主義的解釋。
  • 明朝這場文學復古運動,對明代文學發展居然有這樣的作用
    明詩文「變」在於脫離館閣之聲,糾詩文萎弱流靡之弊,且主張「由尚質主義向文質彬彬,由主理揚情向揚情去理,由醇雅正大向雅俗齊鳴」轉變。李夢陽、何景明等人強調情思流動,格調高古,氣勢雄壯之作,使命詩文之風得以轉變。此復古之風得到多數文士認可,達到「高識之士,罔不爭趨愛慕」的地步,「學士大夫翕焉從之」或「操觚談藝之士翕然宗之」。
  • 中國傳統詩學雅俗觀的淵源及意涵特徵
    【關鍵詞】中國傳統詩學 雅正 高雅 文雅 雅俗之辨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雅俗是中國傳統詩學的一對重要範疇,古人多予以高度重視,如宋人朱熹說:「須先識得古今體制,雅俗向背。」清人陳廷焯說:「入門之始,先辨雅俗。」雅俗之辯又是一個歷久常新且無處不在的命題,古今中外皆有討論。
  • ...項目「東亞唐詩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亞唐詩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行 2019年03月28日 18:4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楊煉:空間詩學及其他
    《登高》中提供了一個用音響繪畫的案例,堪稱「可怕的美」:第三、四句結尾處的「蕭蕭下」和「滾滾來」,先以「Xiāo Xiāo」形容枯乾的樹葉之聲,再接一個「下」(「Xià」),以向下降的第四聲吻合降落的字義,使視覺、聽覺、含義渾然合一。
  • 美術研究|論明代山水畫中的尋道者意象與藝術主流的終結!
    如果藝術史真有所謂「目的論」的發展線索,那麼為什麼明代山水畫沒有承續前代繪畫而接著發展下去?如果歷史的發展並無目的,那麼為什麼明代山水畫會重複前代的主流?無論答案是什麼,我在藝術史研究中觀察到的是由外向內轉的主流,此主流發展到明末而消散。這一觀察所見的重複,先出現於元末,其時,倪瓚的山水畫中點景小人缺席,預示了山水主流的消散。
  • 《毛詩序》對後世詩學傳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 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 塊莖與星叢的詩學 | 茱萸
    塊莖與星叢的詩學——生於1980 年代的漢語詩人茱萸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作為傘狀概念, 不僅給我們提供了跨語境的理論視野, 而且它還可以把原來分屬不同領域, 甚至互不相干的一些理論圖式統轄麾下, 包括奇卡娜詩學的「新美斯蒂莎」圖式、傳播學的「周邊傳播」圖式、居間哲思的「林菩獄」圖式和少數族文學圖式, 以及鑲嵌型的「唐人街」和「那」文化圖式等。
  • 又是「詩學」!這回古根海姆的攝影展搞明白沒?丨讀立
    : An Anthology,下文簡稱「攝影的詩學」)展覽將攝影放入當代藝術的脈絡中進行討論,這裡所說的「詩學」,並非指涉日常語境下人們對詩歌的浪漫幻想,而是以詩歌與語言的關係類比本次展覽的作品與攝影的關係。
  • 戀地情結:章明電影中的場所詩學
    是的,這一圍繞場所而展開的研究背後的原因即是:我們從章明對地理環境異常濃厚的興趣中,察覺到的正是這一興趣與某種後現代影像詩學倫理從本質的關聯——簡而言之,一方面,其具備獨特詩學的電影專注於表現空間形象;與此同時,空間性又深刻地寓於其影像詩學中。
  • 歐麗娟講座①:《紅樓夢》是對整套詩學理論與雅文化的沿襲
    詩學是古代文人表達自我以及社會交流最主要的一種方式,也因此一千多年以來,對於詩歌的創作、評論已經累積了非常多的內涵,尤其從宋代開始,詩社活動開始發展。在元朝尤其是明清就得到了很普遍的社會實踐,所以大觀園裡的海棠詩社、桃花詩社都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紅樓夢》事實上如實、完整、集大成地把一千多年來的詩歌活動進行了呈現。
  • 詩論 新範式:島子詩學、詩藝與詩歌(劉光耀)
    ,一個詩人成就的大小,應在他是否創造出了與前人不同的詩學範式。當然,詩人不是詩學家,作為詩人島子不是必須構建一套詩學理論,但這並不妨礙他以自己的創作在實際上建造一座詩學大廈。因詩學家的理論以詩人的創作為基,詩學不過是在認識論上對詩人創作的一種再認識,一種哲學認識論角度上的透視。島子所以重要,首先乃在其詩歌創作實際上建造了一座前所未有的詩學大廈。
  • 愛爾蘭的想像力——葉芝的神秘詩學與現實世界
    想像力是葉芝詩學乃至他的整個精神世界的核心。不過,葉芝對想像世界的維護,是在與現實世界的複雜抗衡基礎上完成的。同時,葉芝詩學的發展既是一個流動的、充滿可能性的歷史過程,又是己然歷史的定型之物,可能與已然之間,不乏深刻的內在邏輯,葉芝的美學思考正是於其上而最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