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每天跑步,已經有三個月時間了。
很多年前就知道村上君,我不讀小說,家裡也沒有他的書,直到有一天讀到了那本《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連讀了兩遍。慢慢地,跟村上君相關的事情,諾獎陪跑之類,在辦公室裡的年輕人調侃閒聊時,總會飄進我的耳朵裡。而我只對跑步的話題有興趣。雖說對村上君的了解晚了些,卻因為這本關於跑步的書,因為那句「痛楚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在我眼裡,他就不單單只是一位小說家。
選擇跑步的直接原因,是因為拿到了今年的體檢報告。因為疫情,很多事情耽誤了或乾脆停擺了,可是該做的事情還得做,體檢只是延後了幾個月而已。報告顯示,宅在家裡的時間變多,全然不是什麼好事情,很多指標在變差,儘管也都不是什麼馬上就會致命的大毛病,但對於即將邁入知天命的年紀,惜命的我,不禁後脊梁一陣涼意。
很明確的是,將近30年的伏案工作,才是這些指標一直在變差的根本原因。周遭的同齡人,大家的體檢數據都差不多,不是這個偏高了,就是那個偏低了。醫生的建議也無非是加強運動、控制飲食、定期複查。想起了那本書,想起了「痛楚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我沒磨嘰,下班後直接去買了雙跑鞋。我沒去理會年輕的同事們,他們中不乏夜跑、半馬、全馬的愛好者,他們看上去都很不屑於我的這個決定。他們哪裡明白,一個中年阿姨去買跑鞋、去練習跑步,是下了多大的決心啊,我打算用可以克服的身體的酸脹痛楚,來避開中年失去健康帶來的磨難。
跑起來之後,問題又來了:姿勢對嗎?呼吸對嗎?為什麼我跑起來之後會不停地打嗝?對中年人,或者說對我這樣從來沒有跑步經驗的中年女性來說,多少速度為宜?多少距離為宜?公路適合還是塑膠跑道適合?每天跑多長時間合適?早上跑還是晚上跑?長時間跑膝蓋會受傷嗎?要提高速度或者增加距離嗎?
一件事情,一旦可以量化、可以用「是」或「否」來定義,就會變得機械和枯燥,我自然也沒能跳脫這個環節。很快,一周之後,強烈的酸脹夾雜著灼熱的疼痛迎面襲來,完全沒有了起初要跟隨著村上君一起跑的那份心情了。尤其是在路上被快速跑過的年輕人甩在後面的時候,心裡全是失落。我跟自己說,我要不要回家改學瑜伽,聽說瑜伽的鍛鍊效果也不錯,對中年女性更合適。
虛榮心並不一定都是壞事。一周之後,我每天都跟自己說,跑步既可以讓身體的指標變好,也可以讓自己顯得不那麼落伍,畢竟我快50歲了。我很想成為一個別人眼裡的跑步愛好者,能夠輕鬆跑完5公裡或10公裡,最好能夠跑到60歲,這樣的虛榮心在支持著我。我有足夠的對身體不適的預估,所以我跑得很慢,路程不長,跑的頻次很低。我需要循序漸進。我知道身體的痛楚是我必須承受的,是這麼多年我不喜運動所付出的代價。瑜伽和跑步,對我來說,本質上沒啥區別。
走進50歲,會有一點點恐懼,身體在變差,接受信息也不夠迅速、不夠時尚,那我就跑步進入50歲吧。跑步讓我減少了這些恐懼,我用酸脹和疼痛換來了信心,即使現在還不敢跟自己說「完全沒問題」。我需要時間,需要好好學習和理解拉伸與跑步的關係,相信疼痛和酸楚可以順利解決。跑步會成為我的日常,就像下樓散步那樣輕鬆。那個時候,我會再去重讀村上君的那本談論跑步的書,看看會不會有新的體會。
本文為《三聯生活周刊》「個人問題」欄目讀者投稿文章。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三聯生活周刊》投稿郵箱
個人問題投稿
yourproblem@lifeweek.com.cn
微信公號投稿
zhuangao@lifeweek.com.cn
讀者來信投稿
letter@lifeweek.com.cn
生活圓桌投稿
roundtable@lifeweek.com.cn
頭條號「粉絲信箱」
toutiaoxinxiang@lifeweek.com.cn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封面圖,一鍵下單
「不焦慮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