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丨房企降負債的八大路徑

2020-12-16 騰訊網

中房智庫 蘇志勇

距離年末收官還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對於房企來說不僅面臨衝業績的壓力, 「三道紅線」之下,降負債、降槓桿的壓力同樣不小。

8月20日,央行、住建部等部門召集重點房企召開座談會,並傳遞出「三道紅線」的融資監管指標,即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先進短債比小於1.0倍,根據觸線情況分為紅、橙、黃、綠四擋,對不同檔次給予相應的融資限制。該項監管規則率先在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新城控股、中海、華僑城、綠地、華潤和陽光城這12家重點房企中試點,隨後會逐步推廣。監管規則出臺三個多月來,不管是列入試點的12家房企還是其他負債率較高的房企紛紛行動起來,施展各種財技打響降負債攻堅戰。梳理典型房企的降負債動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八大操作路徑。

一、降價促銷,加速回籠資金

降價促銷是降負債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過降價促銷加速資金回流,既可增加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又可及時償還有息負債,降低財務成本。在「三道紅線」中,現金流入無論是對資產負債率、淨負債率還是現金短債比,都能起到良好的修復作用。

受疫情影響,上半年房企銷售遇阻。下半年在衝業績與降負債雙重壓力之下,房企降價促銷力度加大,折扣營銷、降低認購門檻、特價房等優惠政策不斷,網上賣房、直播賣房等營銷方式花樣翻新。

先是搶收「金九銀十」。觸及「三道紅線」的恆大率先發力,9月初打出「全線七折賣房」的促銷戰役,並下達了「金九銀十」兩月單月銷售1000億元的目標。11月3日恆大發布公告,宣布今年9~10月實現銷售額1819.7億元,銷售回款1358.5億元,這兩項數據均打破恆大的歷史最高紀錄。在促銷戰中其他龍頭房企也有不俗的表現,保利、萬科、融創、碧桂園兩月銷售額分別達到1057億、1069億、1394億和1185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36.82%、15.36%、9.43%和9.42%。

「金九銀十」之後,「雙11」成為房企營銷的又一個窗口期。據機構統計,今年「雙11」期間,全國共有100多家房企、3000個樓盤、共計80萬套房源參加促銷活動,平臺涉及天貓好房、貝殼、安居客、快手、抖音、房天下、京東等,促銷形式也是豐富多樣。以華夏幸福孔雀城為例,「雙11」期間在全國50餘城推出了「好房雙11」「黑五尖叫夜」等多場主題活動,線上直播累計曝光量達上億次。

當然,降價促銷在操作過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例如項目的選取、地域的選擇、營銷力度的把控、促銷形式的創新等對營銷效果會產生較大影響。另外,大幅降價促銷過程中如何處理與老業主的關係也是個棘手問題。

二、出售資產和股權

對於已經「踩線」的房企來說,除了通過降價促銷加速回籠資金外,最快捷的方式即是出售資產和股權了。出售資產和股權不僅可以迅速回籠資金以渡過難關,而且可以藉機調整業務結構,剝離不良資產,聚焦主業。在操作過程中,對項目資產和股權是整售還是部分轉讓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通常對質地一般的或冗餘的項目採取整售方式,質地優良的項目採取轉讓部分股權的形式合作開發。

近日有媒體報導,踩中三條紅線的綠地正在打包出售包含上海和江蘇兩地的14個項目27個物業,合計售價達231億元人民幣,項目中不乏地鐵上蓋綜合體和具備市中心區位優勢的成熟物業。踩中兩條紅線的雅居樂也有意出售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大宗資產,其中包括惠州白鷺湖超市、廣州從化集市中心、佛山南海御景豪庭社區商鋪、佛山南海御景名門社區商鋪。同樣踩中兩條紅線的中國金茂從9月份開始即掛牌出售項目股權回籠資金,其中包括旗下福州濱茂51%股權、貴州黔茂60%股權、青島方靖100%股權、常州龍茂45%股權等。此外,恆大、富力、華僑城、招商蛇口等眾多房企出售項目和股權動作頻頻。

梳理北京產權交易所近期房地產行業的產權交易信息發現,進入11月份產權交易數量大幅增加,截至11月25日,正在掛牌交易的標的有22起,涉及企業多為央企和地方國企,這一方面反映了房企降負債的迫切,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國企央企在加速剝離非主業資產。

三、IPO

對於大多數房企來說,IPO是夢寐以求的目標。通過上市不僅可以直接獲得一大筆直接融資,而且上市後的融資渠道進一步拓寬,除了增發、配股外,還可通過股權質押、發行可轉債、股票買賣等方式改善現金流狀況。

儘管IPO有著種種美好,但實現路徑卻阻力重重。A股IPO對於房企來說幾乎是不可能達成的願望。且不說中小房企,即便是早已在香港上市的龍頭房企,回A之路也是充滿坎坷,恆大、萬達、富力等龍頭房企在回A的路上苦苦求索十餘年未果即是明證。

相比之下,赴港上市要容易 一些。據統計,2018年至今已有18家房企(不含物業企業)成功赴港上市。2020年截至目前已有11家房企遞表,5家成功上市,包括匯景控股、祥生控股、港龍中國、金輝控股和上坤地產。從財務數據看,5家房企均不同程度踩中「三道紅線」,對資金的渴求可謂迫切。以祥生控股為例,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20年4月30日其淨負債率高達426%,資產負債率90%,現金短債比為0.5,「三道紅線」全部踩中。此次成功赴港上市無疑成為其「救命稻草」。

2019年剛剛上市的新力控股,通過赴港上市及一系列融資操作,不僅實現了業績大幅增長,負債率也顯著下降。2019年財報顯示,新力控股全年確認收入約人民幣270億元,同比增長220.7%;毛利為79.99億元,同比增加約154.5%。股東應佔核心淨利潤約人民幣18.5億元,同比增長485.2%。淨負債比率由237.9%降至67.0%,回歸到行業平均水平。

儘管成功上市能解房企燃眉之急,但並非「包治百病」,企業的核心根本還是提升盈利能力和回款能力,一味加槓桿擴張,出事是遲早的事。

四、增發、配股

對於已經上市的房企來說,增發、配股和發行可轉債是上市公司特有的再融資手段,三者再融資方式各有優勢,融資實施後對企業經營壓力、公司控制權轉移、財務成本等方面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配股和增發可補充公司資本金,風險較小,而發行可轉債則需考慮到期未轉換債券的還本付息問題,財務壓力較大。

由於近年來房地產監管趨嚴,上市房企再融資也受到嚴格限制,A股的增發和配股的實施難度比較大,可以說基本被封死,可轉債也難覓蹤跡。相比之下H股融資環境較為寬鬆,「三道紅線」的監管措施實施以來,已有多家港股上市房企通過配股等方式實施再融資。早在今年8月底,中國金茂就發布公告稱完成一輪19.92億港元,約合17.19億元人民幣的定向增發融資。9月15日,富力通過配售2.57億股新股淨籌款24.98億港元,用於償還境外債務性融資;10月14日,恆大公告稱,擬配售2.6億股,募資約43億港元,用作現有債務再融資及集團一般營運資金。而此前的6月份,包括萬科、旭輝、綠城服務等龍頭房企均有配股動作。

五、引入戰略投資者

相比其他降負債方式,引入戰略投資者通常是房企在極端困難時期的無奈選擇。美其名曰「築巢引鳳」,但搞不好就變成了「鳩佔鵲巢」。此前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慘痛的教訓。成功者如融信,2018年通過配股以及引入貝萊德、惠理等國際知名投資基金,成功將淨負債率從上市前的482%降至159%。失敗者如綠城引入融創,最終導致基因不合而分道揚鑣。

今年房地產調控政策絲毫沒有放鬆,加之疫情對房企經營產生影響,房企引入戰投的動作明顯增多,上半年包括福晟引入世茂、協信引入新加坡城市發展公司、綠城引入新湖中寶、新華聯引入中國國際金融、萬科引入信達資產管理等7家公司。上述案例有的是企業出於戰略轉型,有的是項目開發需要,有的則是資金鍊緊繃之下的無奈之舉。典型案例如泰禾,迫於資金壓力,從去年開始即四處尋求戰略投資者,最終雖與萬科達成轉讓19.9%股份的初步協議,但至今仍存變數。在多種不利因素疊加影響下,泰禾不僅三季報業績慘澹至極,且頻頻爆出債務違約。此番能否成功引戰,已經成為泰禾唯一的「救命稻草」。

引入戰略投資者需要增加所有者權益,公司的原股東則要放棄一部分控制權,如果戰略投資者持有股權比例過高,原股東特別是控股股東的股權很容易被稀釋,甚至可能會喪失對公司的控制權。因此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降負債存在一定的風險。降負債主要還需企業通過投資模式的優化、運營效率的提升、資本結構的優化、加速周轉和銷售回款來實現,引入戰略投資者實屬無奈之舉。

六、拆分業務上市

今年以來房地產業界最為熱鬧的當屬房企拆分物業上市。從行業發展角度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物業管理行業在規範化、標準化、科技化、盈利能力方面都取得了明顯進展,拆分上市可謂瓜熟蒂落;從企業融資角度看,拆分物業板塊上市與房企拓寬融資渠道降負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可以說降負債是房企拆分物業板塊上市的最大動因。拆分上市後,企業便可靈活而便捷地選擇合適的融資工具,既能提升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又能改善企業業務布局,提升整體盈利能力。

今年的疫情對房地產開發和銷售均產生了負面影響,而物業企業則迎來了發展機遇,業績普漲,估值也相應提升。因此今年也成為房企拆分物業上市的良好契機。據統計,年初至今已有10家物管企業成功赴港上市,僅10月份就有4家物管企業成功上市。根據中指院數據,截至10月末已經啟動上市的物管公司還有17家,正在籌劃上市的物管公司還有82家。

房企扎堆拆分物業板塊上市與房企融資需求有直接關係。恆大通過拆分物業上市,引入235億元戰略投資,為其降負債增添了重要砝碼。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恆大總裁夏海鈞表示,拆分物業上市和引入戰投,使得恆大的淨負債率下降了19%。11月23日,恆大物業開始招股,市場估值約1054億港元。由此可見,拆分物業上市對降負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七、表外融資

對於房企來說,表外融資常見形式包括經營性租賃、合作項目不並表、明股實債和通過ABS減少有息負債或出表。

近年來,表外融資成為房企重要的融資方式之一,一是因為房企通過表外融資可以粉飾企業財務狀況,隱藏負債,從表面上增加了房企的償債能力。二是小股操盤等合作開發模式日益增多,為表外融資提供了便利條件。三是逐漸繁榮的創新融資方式,如CMBS、供應鏈ABS等為表外融資提供了操作手段。

例如經營性租賃,由於在經營性租賃過程中,並未發生資產所有權的轉移,所以會計上無需在財務報表中進行債務反應。但資產的使用權已轉移到融資企業,可以滿足企業擴大經營規模、緩解資金不足的需要。

再如明股實債,利用「明股」的表象掩飾其債性資金的合規性,從而滿足監管機構的要求。當項目面臨回款不及時,「明股」的參股形式將提供金融機構處置相關資產的主動性。

而合作開發是近年來比較普遍的開發模式,而這就為合作項目的是否並表提供了巨大的操作空間,表外隱性債務就此產生。

近年來房地產金融風險成為最大的「灰犀牛」,而表外融資成為金融系統風險的最大隱患,引發監管層不斷出手。先是整頓影子銀行,隨後整頓非標業務,加速非標融資並表。但是一些圍繞表外融資的創新業務花樣翻新,衍生出了「保理+票據保險」「保理+抵押」「保理公司代採」等融資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規避有息負債。

對於房企來說,在融資收緊的環境下必要的表外融資可以起到「救命」的效果,但是要把握好底線,一是不可觸及法律法規的底線,二是不可觸及企業風險的底線,否則無異於飲鴆止渴。

八、把握拿地節奏

降負債除了增加貨幣資金、減少有息負債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減少支出,其中最大的支出即是拿地。房企舉債多為拿地,高負債企業多源於高速擴張,沒有把握好拿地節奏。

房地產業在經歷了此前數十年拼規模、拼速度的高速增長階段,已經向拼產品、拼管理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有些房企因轉型需要主動放緩拿地速度,有的則因為資金鍊過於緊張,拿地力不從心。特別是踩中「三道紅線」的房企,下一步拿地動作會受到很大制約。

據中指院數據,10月房企拿地節奏再放緩,規模下滑明顯。50家代表房企中,39家10月拿地金額較前9個月均值出現下滑。16家房企1-10月月均拿地金額不及上年,其中富力、世茂、金茂、建業4家企業前10個月月均拿地金額較上年減少50%以上。

(此文刊於中國房地產報11月30日11版 責任編輯 蘇志勇)

流程編輯:溫紅妹

審讀:戴士潮

中國房地產報版權所有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相關焦點

  • 房企降負債的八大路徑
    距離年末收官還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對於房企來說不僅面臨衝業績的壓力, 「三道紅線」之下,降負債、降槓桿的壓力同樣不小。8月20日,央行、住建部等部門召集重點房企召開座談會,並傳遞出「三道紅線」的融資監管指標,即剔除預收款後的資產負債率大於70%,淨負債率大於100%,先進短債比小於1.0倍,根據觸線情況分為紅、橙、黃、綠四檔,對不同檔次給予相應的融資限制。
  • 尹中立:降負債將導致高槓桿房企盈利能力下降
    8月20日,住建部和央行召開房企座談會傳遞出的信號是,已經形成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不過,「三條紅線」的信號意義似乎更強,諸如中海、龍湖、旭輝、新城控股等企業均表示,政策影響較小,比如新城發展主席王曉松表示,新城去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降槓桿、降負債,「三條紅線」對於公司的影響不會非常大。
  • 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 70%房企「踩線」眾房企主動「降檔」
    融資「三道紅線」預期之下,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所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33家;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6家。隨著房企未來「成長」空間被收緊,安全成為了第一要義。
  • 旭輝控股降負債路徑
    7月9日,中城聯盟開設的2020地產精品課程欄目上,旭輝控股執行董事、集團副總裁兼財務長楊欣圍繞「房企新常態下的資金管理」議題主講。這無疑是一堂高含金量的地產人財務課,「去槓桿」成為了課程主題,主張穩健打法的楊欣在線剖析了「降負債」與「豐富融資渠道」之間的平穩發展策略。
  • 三道紅線成最大變量,房企強力控負債總量,優債務結構
    本期摘要 融資的三道紅線嚴重製約了房企的融資規劃,為何有些房企能夠在保持穩健成長的同時依舊維持了健康穩健的財務結構,在其他同行想方設法控負債、降槓桿的同時,能夠反其道行之,加大對槓桿的利用?
  • 70%房企「踩線」 眾房企主動「降檔」
    融資「三道紅線」預期之下,近期眾房企降負債動作越發頻繁。北京商報記者根據同策研究院數據梳理發現,今年三季度,在所統計A股的93家房企中,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33家;而在所統計H股的40家房企中,上半年財務指標處於綠色檔(三條未踩線)房企僅有6家。隨著房企未來「成長」空間被收緊,安全成為了第一要義。
  • 房企2020中報關鍵詞:降負債、慎拿地、銷售為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房企2020中報關鍵詞:降負債、慎拿地、銷售為王「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我們還是會再減輕負債,因為要做完一些減負債,評級才有得升……」在8月24日的中期業績會上,富力地產董事長李思廉表示。
  • 財經24小時|房企被要求9月底前提交降負債方案
    房企被要求9月底前提交降負債方案《經濟參考報》援引8月20日參與央行住建部座談會知情人士消息,監管部門要求與會12家房企9月底前提交降負債方案。參加會議的房企包括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新城、中海、華僑城、綠地、華潤和陽光城。
  •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翟美卿:高槓桿房企全力降負債才有未來
    對於今年高槓桿房企面臨的流行性困境,翟美卿認為,一方面要加快去庫存和資金周轉速度,促進現金回籠;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權益融資,為企業輸血。但從根本上來說,千方百計去槓桿,將企業負債降到合理水平,才能有光明的未來。全國政協委員、香江集團總裁翟美卿。受訪者供圖。
  • 降槓桿一年 房企「一降一拓」用上十八般武藝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房企的2020年,一定少不了「降槓桿」。伴隨「三道紅線」監管新規實施,降負債成為一些房企的「保命符」,也是一些企業的「長命符」。自2020年8月監管部門要求重點房企降負債以來,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梁、保利、新城、中海、華僑城、綠地、華潤、陽光城等十餘家房企爭相給自己「動手術」。
  • 銀行負債降成本的必要性與路徑選擇
    因此,降成本訴求的關鍵在於引導LPR下行。2019年8月LPR改革以來,在央行調降MLF利率以及市場競爭壓縮LPR加點的影響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在央行引導和市場競爭下不斷降低(圖7)。2020年2月,一般貸款(不含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為5.49%,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下降0.61個百分點,降幅明顯超過同期1年期LPR0.26個百分點的降幅。
  • 三條紅線之下,房企表外負債何去何從?
    為便於說明,我們根據當前房企融資業務的操作中無處不在的表外負債情形進行舉例和分析,以供同業人士參考。 「三道紅線」對房企表外負債的界定 監管部門在2020年10月下發了三張監測表(詳見下述附表),這些監測表涵蓋了「三道紅線」的監測指標,其中下述表3還要求房企填寫參股未並表住宅地產項目、明股實債融資、供應鏈資產證券化產品融資以及其他表外有息負債等數據 。
  • 近兩年最快上市房企,祥生控股究竟是在控制負債,還是飲鴆止渴?
    出品 l 觀點財經作者 l 木森在經歷2015年全國樓市的瘋狂後,隨著近兩年樓市調控不斷升級,在影響房企去化同時,也在不斷限制房企融資規模。因此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尋求港股上市,在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
  • 正榮地產負債直擊 千億房企含金量幾何?當家人「流沙之鑑」
    放眼行業,規模擴張與負債攀升,幾乎是房企常態。反觀正榮地產,2016-2018年的淨負債率分別為206%、183.2%和74%。2019年正榮地產的淨負債率為75.2%。行業上,克而瑞數據顯示:2019年規模以上房企的淨負債率為80%。簡言之,正榮地產近年不僅淨負債持續下降,控負債水平也領先行業。和諧畫面,簡直是大神級存在。
  • 「三條紅線」重壓 房企還有規模化的機會嗎
    估值流血的上市隨著「三條紅線」的出臺,對於很多負重前行的中小房企而言,如何在降負債與促增長之間尋求平衡,顯得尤為迫切。中小房企要實現「逆襲」,階段表現必為積極擴張與廣泛布局,但當前節點這一路徑面臨巨大壓力。年關將至,港交所還有多家涉房企業在排隊等待上市。
  • 上坤地產IPO:破舊立新降負債,淨負債118.8%處房企上市前平均水平
    來源: 鳳凰網房產上海站在當下房地產行業融資窗口收緊的大環境下,赴港上市成為房企解決資金緊張的另一條道路。3月30日,上海本地房企上坤地產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坤地產」)向港交所遞交上市招股書,農銀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 金科股份向內部員工分派指標衝年度目標 降負債壓力仍在
    來源:新浪財經出品:大眼樓管作者:小飛鼠隨著疫情之後經濟的復甦,房地產銷售情況也大幅回暖,各大房企紛紛向自己設定的年度銷售目標做最後的衝刺,包括內部「消化」。公司堅持圍繞「三圈一帶、八大城市群」深耕發展,堅持聚焦省域深耕,形成「以二三線城市為主,一四線城市為輔」的全國化均衡布局。公司全國化布局初見成效,所以銷售額也實現逆勢增長。上半年,公司新增土地儲備按計容建築面積計算二三線(含新一線)城市佔比超85%,按土地購置金額計算佔比超90%,在保證現金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補充了優質土地資源。
  • 「千億房企」擴容至26家 3家房企業績目標完成率已超9成
    每經記者:包晶晶 每經編輯:陳夢妤 10月30日,中指研究院、克而瑞、億翰智庫等多家機構發布1~10月房企銷售業績TOP100榜單。頭部房企優勢仍然明顯,但百強房企單月銷售業績整體出現下滑,四季度房企去化仍然承壓。
  • 破產、負債、轉型成房企常態,「暴雷」不斷
    其中,北京成交量加速下滑,同比跌幅超60%;上海、廣州、深圳同比跌幅都在收窄,深圳降到了10%以內。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有很多人都表示今年房企比較「難熬」的一年,其實從去年開始,房企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破產、負債、轉型已經成「常態」馬雲在2019年上海市浙江商會年會上面說了這樣一番話—2019年是不容易的一年,但是做企業的都知道,其實每一年都不太容易,不過2019年很多企業都不容易。自己到了年底,在一天之內接到了很多朋友借錢的電話,一天之內就接到了5個電話。另外,一個禮拜裡要賣樓的人,大概有10個人,這實在是不容易。
  • 焦點丨「三道紅線」下的房企融資之變
    中房智庫 蘇志勇 始於三季度的房企融資監管機制正在不斷細化、落地,並開始逐步顯效。 8月20日,央行、住建部推出的針對重點房企的資金監管和融資管理規則被媒體披露,其中「三道紅線」的指標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也成為房企融資的轉折點。儘管目前只是在部分重點房企中試點,但業界普遍預測在全行業鋪開是大概率事件。在政策的威懾下,開發商開始主動調整債務結構,通過加快銷售、減少拿地、變賣資產、尋求股權融資等方式主動降槓桿、降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