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劍(中)和他的孩子們。
柏劍開始助養第一個孩子時,沒想過這條路能走得這麼久、這麼遠
從1995年至今,他用整整25年的時間,帶著一群曾因各種原因被拋棄、被遺忘的孩子,跑出了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路
4點30分,遼寧鞍山,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灑下,柏劍和他的孩子們就已經整裝待發,準備開啟每天16公裡的馬拉松晨訓了。
隊伍裡領頭的是柏劍,一件白色短袖T恤、一條灰色運動長褲,中等身材,利落精悍,符合所有人印象中一個體育老師該有的模樣。
可柏劍不僅僅是一名體育老師,他還是120多個孩子的「老爸」。從1995年至今,柏劍用整整25年的時間,帶著一群曾經被生活拋棄、被世界遺忘的孩子,跑出了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人生路。
「我沒有那麼偉大,只是人生短短幾十年,應該做點有意義的事。」柏劍覺得,他這輩子,是找對了方向。
拉一把:「養孩子不像種樹苗」
柏劍開始助養第一個孩子時,沒想過這條路能走得這麼久、這麼遠。
今年47歲的柏劍是鞍山華育學校的一名體育老師,遼寧葫蘆島人。他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能念書吃了不少苦頭。功夫不負有心人,1993年,柏劍成了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直到今天他依然清晰記得,鄉親們拿著大簸箕挨家挨戶給他捐錢,連幾毛、幾分的票子都掏出來了,終於湊足了他的學費。
「能上學太不容易了,它改變了我的命運,所以我骨子裡總有一種執念,看不得身邊的孩子不念書不上學。」正是柏劍的這份執念,讓120多個孩子「下墜」的人生拐了個彎。
龐浩是柏劍助養的第一個孩子。1995年,大學畢業的柏劍被分配到鞍山市第二中學做一名體育老師,而龐浩則是二中的初二學生。那一年,因為家庭變故,龐浩一下從之前成績優異的好學生,變成了逃課泡遊戲廳的「小痞子」。家裡沒人管他,龐浩也不願意回家,卻唯獨愛上柏劍的體育課。因為在柏劍那裡,龐浩「能感受到自己是被真心對待的。」於是,柏劍的單身宿舍裡自此添了一副碗筷。
「之前都是好孩子,我覺得能拉一把就拉一把,不能讓孩子走上歪路。」就這樣,柏劍一頭扎進了這條助養之路。他身邊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大多也像龐浩一樣,來自破碎或經濟困難的家庭,有的不願意上學,有的上不起學。他們反叛,卻又不安,就像一尾尾被命運的浪花甩到岸邊的遊魚,在水邊反覆掙扎,而柏劍就是那一汪清泉。
然而柏劍沒錢。一個月工資193元,三五個孩子還能勉強拉扯,十幾個孩子怎麼養活?
為了掙錢,柏劍試遍了各種副業。他在學校賣過盒飯,去夜市擺過地攤,承包過打掃教室的活兒,還兌過一個手機攤位。他就像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恨不得一天能有48個小時來工作。
但賺的都是小錢,一轉眼又全花在了孩子身上。眼瞅著孩子越來越多,柏劍開始不停地搬家,從學校的宿舍到傳達室,再到倉庫,最後只能去校外租房,跟打遊擊似的一個月換一個地方。
難題總是層出不窮。第一個女孩兒來了之後,「單身老爸」柏劍徹底束手無策了,「只好一通電話把老娘『騙』了過來,讓她來幫忙照顧孩子。」
柏劍本以為母親不能接受他的「自不量力」,一開始還和孩子們「串通」好了說辭。卻不曾想老人在了解情況後,只送了他一句話,「養孩子不像種樹苗,栽歪了可以摳出來重種。孩子要是走彎路了,這一輩子可能就毀了。」母親這是選擇了支持,柏劍的心一下就定下來了。
他把全部的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甚至和女朋友出去約會,身後都跟著一群「兒子」「女兒」。但沒幾個年輕女孩子能接受這一聲聲「媽」。於是,柏劍過上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單身爸爸」生活。
哥哥姐姐也曾經勸柏劍別再收留孩子了,他只說,「遇上了就是緣分,我看到了他們這麼可憐,必須得拉一把。」
奔跑吧:誰的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
「老爸我跑不動了。」
「加油,寶貝!跑起來,你可以的!」
這段對話幾乎會發生在每一個剛來這裡的孩子身上。跑起來,是柏劍教給孩子們的第一件事。
每天早上4點半,柏劍都會帶著孩子們進行16公裡的馬拉松訓練。不光是為了強身健體,更是為了更好地升學。
「來我這兒的孩子,學習或多或少都落下了一些。而走體育方向是條捷徑。」柏劍是體育老師,他希望藉助自己的專長,幫孩子們找到一條可行的出路。
選擇馬拉松是柏劍經過深思熟慮的。馬拉松很苦,沒什麼人練。但馬拉松不需要什麼天賦,它只需要汗水。馬拉松也不需要什麼裝備,它只需要一雙鞋。「這是一個下功夫就能出成績的項目。」
一到訓練時間,柏劍臉上的笑容「吧嗒」一下就不見了。孩子們都知道,「老爸」在訓練期間一向說一不二,專注而威嚴。
小孩子跑不動了,就讓大孩子拽著、推著他們跑。大孩子想要跑得更快,就拿繩子連著車,邊聽音樂邊跟著車跑。最難熬的冬天裡,孩子們裡面的衣服是汗溼的,但「睫毛和頭髮上全是冰」。
「體育競技,就是更高更快更強,不斷挖掘出你的潛力。」柏劍總和孩子們講,成長中的苦難是財富。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
孩子們也都懂。「剛開始覺得苦,後來看大家都在努力跑,就不覺得了。」「我從沒想過放棄,因為老爸說要靠這個吃飯。」「必須得給自己跑出一條路來,用命跑。」
讓柏劍欣慰的是,孩子們都很爭氣。
他們在各項賽事中拿回來的獎盃獎牌,擺滿了家中整整一面牆。這也成了他們進入大學的敲門磚——體育特招。西安交通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如今,從柏劍身邊走出去的孩子中,已經出了48個大學生,8個走上了專業運動員道路,還有12個去部隊的。孩子們驕人的成績讓柏劍堅信,「帶著孩子們跑的這條路,是行得通的。」
「老爸促使我的人生轉變。」「是他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老爸永遠是我的偶像。」在孩子們眼中,柏劍無疑是偉大的。
但柏劍說,「路都是他們自己拼出來的。我帶他們跑起來,他們還要自己跑下去。」
窮開心:一種屬於大家庭的快樂
最開始當「老爸」的那幾年,柏劍還沒有實現心態上的轉變。他更像是一個教練員,悶頭帶著孩子們往前衝,拼成績,但前景看不到更多。
變化總是來得悄無聲息。不知道從哪一天起,柏劍想得更長遠了,他開始真正以一個父親的姿態去琢磨孩子的未來,考慮那些伴隨孩子一生的事情。
「我想讓他們了解,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柏劍讓每個孩子在A4紙上寫下自己的優點,至少寫20條,貼在家裡的牆上。每天早上還要進行1分鐘演講,就講自己的優點。
好多孩子剛來的時候像塊冰,又冷又硬。他們不會與人溝通,更看不到自己的優點,是柏劍用心、用愛一點點焐化了他們。
在龐浩看來,柏劍把他們引向了一條更健康的成長之路。「他就像一個保護罩,把所有不好的輻射都隔離在外面了。」
和孩子們在一起時,柏劍永遠都是陽光向上的。龐浩把他比作一個沒有出口的氣球,「好像壓力再大也不需要發洩,沒有出口,至少在我們面前沒有。」
最嚇人的一回,柏劍為了找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急得一頭撞上了門梁,直接把自己撞進了ICU。但即使在鬼門關走一遭,柏劍醒來的第一件事仍是問孩子找回來了沒有。
25年,柏劍從一個青澀的大小夥子變成了一個年近半百的中年人,也在帶孩子們訓練的過程中,落下了腰脫、跟腱斷裂等傷病,時不時就發作。嚴重的時候,他甚至差點起不來床,但還是每天帶著孩子們跑步,不在他們面前表現出來。
只有一回,柏劍的「二兒子」趙勇見到了「老爸」的脆弱時刻。那一年,柏劍又搬了家,是個毛坯房。為了省錢,他帶著孩子們自己搞裝修,非常疲憊。
一天夜裡,睡不著的柏劍拉著趙勇喝酒。「我爸沒有酒量,他喝一瓶就高了,然後開始哭,邊哭邊問我,要是哪天他不行了,我能不能接管這些弟弟妹妹?」陷入回憶的趙勇禁不住哽咽,「我哪能讓他不行呢,我不能讓他有那一天。」
柏劍說,有頭髮誰也不想當禿子。他現在養在身邊的「兒女」有26個,同時供養這麼多孩子還有大學生,錢永遠是繞不過去的坎。
練體育的孩子飯量都大,一天一袋大米不在話下,菜也是奔著四五十斤吃。柏劍哪怕再精打細算,一個禮拜光吃飯也要一千塊錢。更別提還要買衣服、買跑鞋……最難的時候,家裡一年有五六個孩子考上大學,學費怎麼也湊不夠,柏劍急得咳了血。
「很多人覺得我們傻。但我們就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吃大鍋飯,睡大炕,特別開心,窮開心。」柏劍的二姐看得通透。
她這些年一直幫柏劍照顧孩子們的生活起居,「其實每天都很累,只要不到躺下睡覺的點,手裡就都是活兒。但也挺快樂的,大家庭的快樂和小家庭不一樣。」
去年10月,大齡新郎柏劍終於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婚房是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在孩子宿舍裡面隔出來的。但婚禮那天,柏劍家門口的街上站滿了人,「孩子們全回來了。」
夢想家:「能影響一個是一個」
柏劍覺得,總為別人著想的習慣是刻在他骨子裡的。「我小時候家裡雖然窮,但我知道我父母一直幫著照顧我們村好幾個孤寡老人。」
所以柏劍想,等他有能力,他也要幫助別人。「人要有格局,不能總想著自己那點事。」
在柏劍家裡的牆上,掛著一幅家訓:「天道酬勤,自強不息。心繫天下,大愛無疆。」柏劍想讓孩子們也學著理解這種格局,學著更多地理解他人。
在柏劍這裡,很多孩子都是帶著心結來的,和父母,和原生家庭。他們不被人理解,柏劍問,他們也不願意說。「父母是孩子的根,不連那個根,孩子心不定,沒有歸屬感。那我就幫他們把這些理順。」
於是,在訓練之餘,柏劍專門留出時間讓孩子們誦讀一些經典書目,包括《論語》《孟子》《詩經》等等。「我想讓他們靜下心來,通過學習經典去感悟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孝順,比如感恩。」
事實證明,柏劍的法子是奏效的。
17歲的羅偉對此深有體會。「老爸讓我們變得比以前更懂事,我慢慢能夠理解父母的難處了。」5年前剛來時,羅偉還是個老打架的「刺頭兒」,而現在他已經是這個大家庭裡的「小總管」了。在柏劍的幫助下,羅偉也和媽媽達成了和解,「每年過年會回去看看媽媽。」
朱洪偉覺得,柏劍享受的就是助人這個過程本身,「幫助別人會讓他更快樂。」
朱洪偉是柏劍最驕傲的孩子之一,去年剛從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我們可能做不到老爸那種境界,但大家都有這份心,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是讓柏劍最為欣慰的「成果」——在他的影響下,孩子們學會了為他人著想,長成了樂於助人的熱心腸。
龐浩則對於這份影響有些後知後覺。「我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才發現,柏劍對我的很多影響,都是潤物無聲的。甚至我現在對我孩子說的話,和當年他對我說的一模一樣。」
柏劍說,孩子們就像他撒出去的種子,到不同地方去開花結果了。
這25年,柏劍活得像一個夢想家。孩子們來來去去,柏劍的戶口簿薄了又厚,厚了又薄。那就像是他的功勳簿,鐫刻了無數值得回憶的幸福時刻。
「我覺得值。」柏劍笑得堅定,時間的紋理爬上了他的眼角眉梢,但那份風發的少年意氣不減當年,「只要還有孩子過來,只要還有孩子需要我,我就會一直走下去,和他們一起走下去。」(本報記者包昱涵、王瑩)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