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對丹麥非常重要」(我在中國當大使)

2021-01-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丹麥駐華大使馬磊近照。海外網 付勇超攝

典雅的城堡、平緩的河流、潔白的冰川……在歐洲北部,「童話王國」丹麥安靜矗立。《醜小鴨》《海的女兒》《賣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童話從這裡走出,陪伴著全球無數兒童成長,也成為幾代中國孩子的記憶。

丹麥駐華大使馬磊近日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採訪時表示,他上任後高度重視推動丹中兩國文化交流與民心相通,未來,他有信心助力兩國關係繼續向前邁進。

童年就跟中餐館「結緣」

2020年9月,馬磊正式出任丹麥駐華大使。儘管東亞事務並不是馬磊之前外交工作的主要方向,但中國對他而言一點也不陌生。「我第一次嘗試外國餐廳,既不是義大利披薩店,也不是美國漢堡店,而是一家中餐館。」馬磊回憶道,「那時候我才五六歲,雖然對中國概念不深,但中餐館的異域風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隨後幾十年裡,中國的形象在他心中愈發立體飽滿。在丹麥,他看到很多人像他一樣喜歡中餐,還有不少丹麥人練起了太極。

出任駐華大使之前,馬磊曾兩度因公到訪中國,在北京、上海等地感受這個國家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交融。這次以丹麥駐華大使的身份回到北京,當「異域」成為「新家」,他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中國。

「我很喜歡中式建築。」馬磊指著窗外磚瓦疊砌的使館建築說,「丹麥使館的很多建築都使用了灰磚,這是一位丹麥設計師設計的,而靈感就源於北京胡同裡的四合院。」馬磊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機會到老北京胡同裡轉一轉、逛一逛。

隨著對中華文化的理解不斷加深,馬磊也在生活中不斷「解鎖」新體驗。在馬磊看來,北京極富生活氣息。閒暇時,他喜歡到北京各大公園裡遛彎,有時學學打太極、看看放風箏。「中國的風箏非常漂亮。」馬磊笑著說,「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風箏具有很特殊的意義——風箏與風等自然力量進行互動,而放風箏的人是在與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互動。」

北京之外,馬磊也看到上海的活力和發展始終如一。回想多年前第一次到上海的情形,馬磊仍覺歷歷在目:「那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城市,身處其中,你能很快感受到上海的繁榮。」2020年11月,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馬磊藉此機會飛抵上海,在進博會上向中國和全球消費者介紹丹麥商品。

「中國綠色轉型實踐值得稱讚」

2020年抵京後不久,馬磊便在亮馬河畔組織了一場騎行活動,以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倡導健康生活。通過多種方式推動丹中兩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經濟綠色轉型等方面深化合作正是他的工作重點之一。

馬磊介紹說,作為最早參與綠色轉型的國家之一,丹麥在該領域深耕多年並取得一些成績,足以證明「溫室氣體可以從經濟增長中剝離出來」。他呼籲所有人快速行動起來,「一旦我們做出改變,不但可以減緩氣候變化,還可以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打造像北京一樣的宜居城市和可持續發展經濟體。」

馬磊高度關注中國的政策走向,在他看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成功離不開中國的努力。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此,馬磊深感欽佩:「這對其他國家來說是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對中國而言則是一個勇敢的舉動,因為要實現這個目標殊為不易。」他表示,作為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提出減排目標釋放有利信號,「中國綠色轉型實踐值得稱讚,可以在全世界產生共鳴。」

馬磊高興地看到丹中兩國近些年在能源、環境、氣候等領域的合作不斷走向縱深,「希望未來我們可以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更加密切地合作。」他特別提到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丹中合作項目案例:某個中國創業團隊來到丹麥,為丹麥的風車檢測帶來了革命性的技術——使用無人機來檢測風車葉片工作情況。「在以前,這需要停止整個風車的運轉,但現在可以直接使用無人機、算法以及虛擬實境技術來檢測葉片工作狀況。這是一項非常棒的中國技術。」馬磊認為,中國的技術加上丹麥的資源,「二者相加是個完美的組合」。

「丹中關係將會不斷進步」

丹麥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也是唯一與中國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北歐國家。2020年是中丹建交70周年,在此歷史性時刻出任駐華大使一職,馬磊對中丹雙邊關係的未來充滿期待。

回望兩國關係的發展歷程,馬磊認為,合作是雙邊關係的基石。70年間,從政治到經濟,從科學到文化,從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到共同發表《中丹聯合工作方案(2017-2020)》,丹中關係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極大拓展。基於此,馬磊表示:「在我的任期內,雙邊合作的基礎將更為牢固,兩國關係也會不斷進步。」這份自信源於馬磊對丹中關係的細緻觀察和真切感受。

在他看來,即便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丹中經貿合作紐帶依然牢固。丹麥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10月,丹中雙邊貿易額超118億美元,同比增長9.1%,丹麥對華進出口呈現增長態勢。「中國市場對丹麥來說非常重要。中國是丹麥除歐盟和美國之外最大的市場,也是丹麥海外第二大投資國。」馬磊說,「我將繼續推進兩國在能源、健康、環境、食品、城市等各方面的戰略合作。」

經貿之外,馬磊也感受到年輕人為丹中人文交流牽線搭橋的溫度。不久前,馬磊到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與丹麥研究中心的師生熱情交談。短短幾個小時的行程給大使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相信,日益緊密的人文交往有助於增進兩國友好關係發展。馬磊還透露,2021年丹麥駐華大使館計劃以中國人熟知的安徒生童話為主題舉辦系列展覽活動,拉近兩國民眾的心靈距離。(海外網 張六陸)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18日 第 08 版)

相關焦點

  • 第三屆中國進博會丹麥展臺開館 參展...
    圖說:進博會丹麥展臺開幕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丹麥北歐合作大臣雲連線助陣、丹麥駐華大使出席、用最中國風的剪彩儀式開場……11 月 6日下午,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丹麥展臺舉行盛大開館儀式。丹麥駐華大使Mr Thomas strup Mller(中文名馬磊)在開幕儀式上表示:「很高興看到丹麥品牌在進博會上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眾多新的產品。通過參觀進博會丹麥展臺,中國企業和投資者將有機會與行業領先的丹麥企業進行直接的交流互動。」
  • 中國駐丹麥大使抨擊辱華漫畫:犯了錯就應該道歉
    中新社柏林1月30日電 哥本哈根消息:中國駐丹麥大使馮鐵30日在丹麥《日德蘭郵報》發表署名文章,抨擊該報刊載辱華漫畫。馮鐵表示,該報刊載辱華漫畫,是對中國人民的極大侮辱,使人震驚。這幅漫畫不僅侮辱了中國,也使丹麥自身形象一落千丈。「《日德蘭郵報》和漫畫作者應當向中國人民道歉。」
  • 辱華漫畫仍未撤,中國駐丹麥大使接連發聲抨擊!作者劣跡斑斑
    中國大使接連發聲譴責:犯了錯就應該道歉中國駐丹麥大使馮鐵30日在丹麥《日德蘭郵報》發表署名文章,抨擊該報刊載辱華漫畫。馮鐵表示,該報刊載辱華漫畫,是對中國人民的極大侮辱,使人震驚。這幅漫畫不僅侮辱了中國,也使丹麥自身形象一落千丈。「《日德蘭郵報》和漫畫作者應當向中國人民道歉。」馮鐵大使接受丹麥國家電視廣播公司(DR)和丹麥電視二臺(TV2)聯合採訪。此前,1月28日,馮鐵大使接受丹麥國家電視廣播公司(DR)和丹麥電視二臺(TV2)聯合採訪時予以譴責。
  • 中國駐丹麥大使「威脅」法羅群島使用華為5G?中方回應
    來源標題:中國駐丹麥大使「威脅」法羅群島使用華為5G?中方回應針對有報導稱中國駐丹麥大使「威脅」法羅群島使用華為5G設備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應詢表示,丹麥方面已向中方明確表示,有關媒體報導內容並不完全屬實。
  • 烏拉圭駐華大使:我對中國經濟復甦充滿信心
    「Xie Xie」……烏拉圭駐華大使費爾南多·盧格裡斯(Fernando Lugris)的微信朋友圈裡,常常出現這些字眼。新冠肺炎疫情在拉美蔓延之時,烏拉圭收到了來自中國各地的捐贈。在近日人民網對烏拉圭駐華大使的專訪中,他說:「我們收到來自中國的抗擊疫情的經驗手冊和非常慷慨的捐贈,與中國合作抗疫讓我們在面對這場危機時更加堅定。」
  • 馮鐵大使就辱華漫畫事件接受丹麥國家電視廣播公司和丹麥電視二臺...
    馮鐵大使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正全力抗擊疫情,一些同胞不幸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國際社會紛紛對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表達同情和支持,不少國家還伸出援手。在此時刻,《日德蘭郵報》刊載辱華漫畫,極大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
  • 丹麥膳食補充劑品牌諾和維他:感謝中國對外開放的積極態度
    丹麥膳食補充劑品牌諾和維他:感謝中國對外開放的積極態度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20-11-07 11:19 來源:澎湃新聞
  • 丹麥傳奇足球巨星米歇爾勞德魯普,正式出任德視佳眼科大使
    儘管這幾年飽經老花眼困擾,但勞德魯普仍然覺得眼睛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他還是希望眼睛可以像年輕時候那樣,所以他決定選擇一家權威機構進行老花治療。 當我發現德視佳眼科有方法可以讓我擺脫老花鏡,治療好我的老花眼時,我當然欣然選擇接受。妻子在得知可以治療老花眼時,非常欣喜,她說要和我一起接受手術。 我和我的妻子是在早晨進行老花眼治療的,對於我們來說只是經歷了一個上午,到了下午,我們就可以正常看電視,手機。
  • 中國同丹麥的關係
    一、雙邊政治關係回顧  1950年1月9日,丹麥承認新中國。同年5月11日,兩國正式建交。丹麥是繼瑞典之後第二個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1956年2月15日,兩國將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並互派大使。  中丹建交以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逐步開展。50年代,丹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57年兩國籤訂了政府貿易協定。
  • 丹麥貿易與投資大臣:中國市場對丹麥越來越重要
    新華社哥本哈根6月12日電(記者李國榮 楊敬忠)丹麥貿易與投資大臣皮婭·奧爾森·迪赫爾12日在哥本哈根接受中國記者聯合採訪時說,迅速發展的中國市場對丹麥越來越重要,丹麥將著力發展與中國的經貿關係。    奧爾森·迪赫爾說,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是丹麥第六大貿易夥伴。如果僅從貨物貿易來看,中國是丹麥在歐盟以外的最大貿易夥伴。
  • 中國駐丹麥大使談辱華漫畫事件:超越了道德和文明社會底線
    中新社柏林1月29日電 哥本哈根消息:針對《日德蘭郵報》刊載辱華漫畫一事,中國駐丹麥大使馮鐵當地時間28日接受丹麥媒體採訪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正全力抗擊疫情,一些同胞不幸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 中國和丹麥慶祝建交65周年
    丹麥部長馬努·薩瑞先生和丹麥大使裴德盛先生在五月十一日的媒體見面會上(人民網姚欣雨攝) 人民網北京5月11日電(姚欣雨)5月11日,中國和丹麥迎來建交65周年紀念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嚴雋琪,丹麥兒童、性別平等、融合和社會事務大臣馬努·薩瑞,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超,國家信訪局副局長李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宋敬武和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生等出席了慶祝晚宴。兩國還舉辦一場農業和可持續發展主題論壇,並籤署了農業及能源領域6項合作協議及備忘錄。
  • 烏拉圭駐華大使:中國是後疫情期的世界希望
    新冠肺炎疫情在拉美蔓延之時,烏拉圭收到了來自中國各地的捐贈。在近日人民網對烏拉圭駐華大使的專訪中,他說:「我們收到來自中國的抗擊疫情的經驗手冊和非常慷慨的捐贈,與中國合作抗疫讓我們在面對這場危機時更加堅定。」
  • 拼多多上線「丹麥國家館」 將開啟進博會巡館直播
    中新網11月6日電 11月5日,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首日,丹麥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與新電商平臺拼多多達成合作,並籤署諒解備忘錄。進博會期間,丹麥館展出的眾多美食品牌將同步登陸拼多多「全球購」,並上線「丹麥國家館」。同時,雙方還將在增強丹麥與中國貿易合作方面發揮各自優勢,把丹麥優質品牌及產品帶到中國市場。
  • 三上進博會,丹麥希望和中國在農業和食品領域長久合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1月7日上海訊 連續三屆參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丹麥昨天下午在第三屆進博會現場舉行了開館儀式。丹麥駐華大使、上海總領館負責人出席儀式,現場還通過視頻連線了丹麥國內官員共同開館、推廣,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希望中丹雙方在農業和食品領域建立長久繁榮的合作夥伴關係。
  • 【我在中國當大使】「中國電視劇在馬爾地夫很受歡迎」
    馬爾地夫與中國儘管相隔遙遠,但兩國並不陌生。古時被海上絲路聯結的兩個國家,如今在新時代攜手揚帆、共同向前。馬爾地夫駐華大使艾莎特·阿茲瑪近日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採訪時表示,馬爾地夫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中國過去、現在、將來都是馬爾地夫重要的政治經濟夥伴。
  • 丹麥女王訪問上海遊覽黃浦江 感慨中國變化巨大(圖)
    昨天(4月28日),在乘船遊覽黃浦江後,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結束了她的5天訪華之旅。「35年前我來上海時去的是浦西,那時候浦東還是一片農田。」上一次來華,她39歲;這一次,已是74歲。亨裡克親王已經80歲高齡。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於丹麥而言,中國非常特殊,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規模、燦爛的歷史以及獨一無二的文化。
  • 「我在中國當大使」喬治亞駐華大使:我是半個北京人!
    作為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貿易節點,喬治亞通達歐亞兩大洲,繁忙的商業活動加上喬治亞自身的豐富資源,推動了多種文化在此交匯融通。近日,喬治亞駐華大使阿爾奇爾·卡嵐迪亞(Archil Kalandia)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專訪時表示,中國的古老文明與現代化歷程深深吸引著喬治亞人,越來越多的喬治亞學生學習中文。
  • 【我在中國當大使】「當機立斷效仿中國抗疫」
    「我非常喜歡我的中文名字。」面對人民日報海外網的鏡頭,馬爾他駐華大使卓嘉鷹說,「我的本名意思是『像鷹一樣』,我的中文名也取自於此。」卓嘉鷹在中國當大使近5年,一直對推動馬中關係發展滿懷熱忱。「每次為中國人辦理赴馬爾他的籤證我都很高興。」卓嘉鷹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網採訪時表示,發展對華關係對馬爾他非常重要。
  • 哥倫比亞大使:中國兩會對世界經濟復甦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我對多項議題都非常感興趣!」 近日,首次在京參加中國兩會的哥倫比亞駐華大使路易斯·迭戈·蒙薩爾維(Luis Diego Monsalve)接受了人民網專訪,從多方面闡述了自己對中國兩會的看法。大使認為,兩會不僅是中國人民的政治事件,中國政府對於各項議題所採取的方針政策,同樣將對世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倍受全球關注。同時,大使強調必須繼續加強經濟和貿易往來,盡最大所能獲得有效的經濟復甦,為國民經濟帶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