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畫竹子卻像甘蔗賣了975萬,有人說買家太傻,專家:你往竹竿上看

2020-12-12 騰訊網

可能要是說到世界知名的大畫家,外國的話會想到梵谷,國內的話會想到齊白石、張大千等等,不過這些大畫家的作品有時候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真的感覺有些欣賞不來,可能是我們的欣賞水平還沒有達到那種境界吧!我們也知道很多書畫名家其實都不是科班出身,都是自己通過自學慢慢摸索的,所以很多畫家年輕時候的作品只能用凌亂不堪來形容了,但是經驗逐漸豐富之後,在晚年畫出的作品就頗有大家風範了。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畫家畫的一副既像竹子又像甘蔗的畫,這幅畫竟然拍出了975萬元的天價,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我國有一個非常擅長畫竹子的老畫家,他叫作吳冠中。可能他畫得竹子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看起來就是像是一片甘蔗一樣,沒有那種竹子的感覺。很多網友看了一些他的竹子作品之後也認為,就連小孩子也能畫出這樣的作品,根本就毫無難度可言!看起來就是綠油油的一片,不知道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其實事實上,吳冠中的畫本來就不是那麼寫實的,而是偏向於抽象畫派,普通人難以理解也實屬正常。

所以在欣賞這種畫的時候不要只關注大體上看見是怎樣的,比如說吳冠中的竹子畫只要你用心去看竹竿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畫得還是十分細緻的,把竹子的那種一段一段相連的感覺給充分地畫了出來,細看之後再全畫來看的話,就會感覺仿佛身臨其境一樣,也是很美輪美奐,很奇妙的。這也是很多畫家無法達到的一個境界,所以才有很多懂行的買家會爭相買下吳冠中的畫。

如今也有許多吳冠中的盜版畫,很多人想要借著竹子的美好寓意和大師的名號來賺取更多的利潤,但是對於很多書畫界的大家來說,這些盜版的畫作是無論如何無法與原作相比的,只要細看一下就知道是贗品了,畢竟吳冠中的個人技巧還是十分明顯的。

對此大家還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討論一下。

相關焦點

  • 【書畫園地】《竹子的品格》(原創) 一由董福元老師水墨畫(竹)有感 文圖/雪蓮
    ,越看越喜歡,突然有了靈感想寫一篇關於竹子的散文作品……國家認證鑑定評估師,他富收藏、精鑑賞、擅水墨畫。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全國優秀收藏家,《中國書畫報導》評審委員,天水市民間文學研究會顧問,天水市金石拓片研究會顧問,天水市詩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天水八關寺書畫室專職書畫家,天水市收藏鑑定委員會主席、法人代表、《西部收藏》主編、主任評估師,投資顧問,權威專家。
  • 畫竹子的畫家 水墨竹子畫欣賞
    畫竹子的畫家,張小偉國畫竹子/水墨竹子畫欣賞。從古至今,竹子都是文人雅士的最愛,他們以竹自居,多因竹子本身的幾大特點。竹子堅強,不管環境如何艱苦,竹子總能鬱鬱蔥蔥;竹子虛心,田野巨竹也好,房前竹枝也好,大都空心,從不妄自尊大。因此,竹子便成了畫家、詩人吟詠的對象。
  • 一竹一人一畫境,一念一品能修心——竹子詩畫集
    同為君子象徵的,還有梅蘭菊, 但能以「君」直接稱呼的,卻只有竹,即「此君」。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歌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
  • 居有竹食有竹,日常生活中最不能缺少竹子
    竹子的筆直、性空、有節,也一直被視為全德君子的風範。我讀小學的時候,家中一樓上二樓的轉角牆上掛著一幅墨色淋漓的竹子,落款人是「葉公超」。我每天上樓下樓都朝那幅畫看兩眼,印象好深刻。在外面看到竹子或讀到「竹」這個字,總會自然地想到「葉公超」。後來我們搬了幾次家,那幅畫一直懸掛在明顯的位置。 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竹子,總是枝幹修長而直挺,經歷寒冬依然翠色盈盈,自成一片清幽美景。
  • 國畫竹作品賞析 文人墨竹畫作品賞析
    鄭曉京,當代實力派詩人畫家,他喜歡用詩畫結合的方式創作, 所作的花鳥畫也詩情畫意、文人藝術氣息十足,是一位非常有投資價值的當代畫家,他的作品無論是作為字畫收藏還是家居裝飾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鄭曉京老師筆下也有一系列清雅動人的墨竹畫,話不多說,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他是書法大師,畫的竹子也漂亮,清新靚麗
    啟功先生筆下的竹子,清新靚麗,和他的書法有幾分相似我們都知道啟功先生是當代著名的書法大師,在書法界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他通過臨摹大量古代書法碑帖,歸納總結,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書法風貌,秀美俊朗,獨樹一幟,被書法界稱為「啟功體」,在中國書法史上,
  • 做竹子中最有用的竹子
    只見他熟悉的破篾、啟篾、捆篾、做柄、鑿孔、裝篾……一把竹帚到做成,起碼要經過十七八道工序。可老人做得飛快,轉眼間地下已堆了一大把。我問他,你做活蠻快麼?他停下手中的活計,呵呵一笑說,儘管現在做掃帚的部分工序可以用機械代替,但是下我還是主要靠傳統的手工工藝。說著伸出自己的手掌,那是一雙結了厚厚的一層繭手,我用鏡頭給他的手來了個特寫。
  • 李智綱:文人與竹
    中國人歷來愛竹。中國文人愛竹成癖,簡直如痴如迷!宋代大文人蘇軾說:"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晉代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子猷,一生愛竹,他曾暫居於一處空宅裡,一住下就令人即時種竹。有人問他,既是暫住,不久即搬走,何必種竹?
  • 他畫一隻鳥賣了82萬,有人質疑是兒童水平,專家:你往鳥眼睛裡看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畫家不被人理解,曾經畫了一隻鳥,賣出了82萬的高價,結果有人質疑這是兒童水平,他的名字叫做葉永青。葉永青是四川美術學院的教授,也是中國當代藝術院藝術總監,從出名至今已經獲得了多個獎項,實在是令人佩服不已。
  • 水墨竹子畫作品欣賞 清雅動人的墨竹國畫欣賞
    在國畫有著歷史悠久的「竹文化」,國畫竹也是成為了國畫中的一大種類,一直深受人們的歡迎。 鄭曉京,當代實力派詩人畫家,他喜歡用詩畫結合的方式創作, 所作的花鳥畫也詩情畫意、文人藝術氣息十足,是一位非常有投資價值的當代畫家,他的作品無論是作為字畫收藏還是家居裝飾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鄭曉京老師筆下也有一系列清雅動人的墨竹畫,話不多說,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 技法 水墨竹子畫法,一步步學會畫竹子!
    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分布於熱帶、亞熱帶至暖溫帶地區,東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島嶼上分布最集中,種類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
  • 齊白石把老虎畫成「病貓」,憑什麼賣3200萬?專家:你往尾巴裡看
    他擅長畫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筆墨雄渾滋潤,意境敦厚,受到了廣泛的歡迎。2017年12月17日晚上,北京保利2017年秋拍上,齊白石的《山水十二條屏》以4.5億元起拍,在近70餘次的競爭中,最終以8.1億元落槌,加佣金以9.315億元成交,成為了截止到如今,全球最貴的中國藝術品。
  • 一種用甘蔗和竹子製成的餐具在60天內可分解
    一名女子手持由竹子和食品工業廢料製成的餐具。 (圖片來源:Ruby Wallau/東北大學)科學家設計了一套由甘蔗和竹子製成的「綠色」餐具,這一改進並沒犧牲便利性或功能性,可以替代塑料杯及其他一次性塑料容器。
  • 熊曉東:畫中蘭竹,抒胸中逸氣
    這是自然生命能量鑄碑立傳式的爆發性的激情呈現,也是人文寫意精神的特立彰顯,也是他有別於當下不同於傳統流派的價值所在。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的花鳥畫發展的歷程在於自然生命的對話中孕育、發展和壯大的歷程,他表現的是立於天地間的自然生命的本體野性之美。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水墨竹子畫法,一步步學會畫竹子!
    文章均源自網際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竹文化是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和文化活動中,把竹子形態特徵總結成了一種做人的精神風貌,如虛心、氣節等,其內涵已形成漢民族品格、稟賦和精神象徵。看到竹子,人們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懼艱辛,中通外直,寧折不屈的品格,這是一種取之不盡的精神財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審美價值。竹為高大、生長迅速的禾草類植物,莖為木質。
  • 意境竹子水墨畫圖片欣賞
    意境竹子水墨畫圖片欣賞 竹子水墨畫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古人常以竹子來代表自己高尚的品德,固有節氣之說法,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竹子水墨畫圖片欣賞和一些關於竹子水墨畫的故事。
  • 我圖網精品竹子裝飾畫 你一定不能錯過
    自古以來,人們就很愛用植物比喻人,竹子中空外直、生而有節、彎而不折、折而不斷,由此而來,「君子」就成為了大家對竹子的普遍印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也很好地說明了國人對竹子的喜愛,以及對竹子淡泊、清高、正直的人格追求。那麼在現代家居裝飾中竹子畫應該掛哪裡呢?
  • 國畫竹子圖誰畫的好,易從網籤約名家石開
    中國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長特徵賦予人格化的高雅、純潔、虛心、有節、剛直等精神文化象徵,而畫竹則成為中國繪畫所特有的題材,歷史悠久。
  • 家居花鳥畫鑑賞:畫家石開的竹子畫藝術欣賞
    竹子枝幹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備受中國人喜愛,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與梅松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都愛竹。因此很多人喜歡竹畫,掛在家裡不僅僅是為了裝點家裡的環境,更多的是為了薰陶品行,提高修養,展示品位。